-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致眼外肌麻痹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40岁,因"双眼复视2周"于2020年12月21日至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骑电瓶车摔伤,左肩部着地受伤,未伤及头面部,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侧锁骨断裂,予以左侧锁骨整复手术。查体:一般情况可。眼科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28.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8.4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9 mm,左眼12 mm,眶距104 mm。右眶部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压迫颈动脉杂音消失。右眼上睑下垂,球结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迂曲。根据判定标准 [1]:以角膜映光点为参照,对眼球运动障碍采用五级分度法:0代表运动不受限,-1为轻度受限(眼球运动度30°~35°),-2为中度受限(20°~25°),-3为重度受限(10°~15°),-4为完全受限(小于5°)。本例患者眼球运动为外转,内转完全受限(-4),上转、下转中度受限(见图1A),瞳孔散大5.0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底见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C/D≈0.4,未见静脉搏动,黄斑部中心凹反光可见,视网膜动静脉比1:2。眼眶CT检查示右侧眼上静脉增粗(见图2A)。诊断: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右眼继发性青光眼。转神经内科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见图3A)和颈内动脉3D重建检查(见图3B),明确诊断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遂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1 d患者诉双眼复视现象消失。眼科检查:UCVA右眼0.6,左眼0.4,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眼压右眼19 mmHg,左眼18 mmHg。眼球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12 mm,眶距105 mm。右眼眼球转动好转,其中上转、外转、下转无明显受限,内转轻度受限,上睑下垂好转,球结膜充血消失,瞳孔圆约4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可,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眼眶CT示眼上静脉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见图2B)。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无复视症状,眼球转动稍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术后1年复查,眼科检查示眼球各方向运动无受限(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循环外泌体中炎症相关蛋白S100A8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浆外泌体、微囊泡(MV)、血浆和玻璃体中炎症相关蛋白S100A8的表达,并于糖尿病大鼠模型中进行验证,初步探讨其在DR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和基础研究。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共计73名纳入研究。其中,采集血浆32名,收集玻璃体液41名,并据此分为血浆样本研究队列和玻璃体样本研究队列。将受试者分为未发生眼底改变的单纯糖尿病组(DM组)、非增生型DR组(NPDR组)和增生型DR组(PDR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玻璃体样本研究队列中对照组为黄斑前膜或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液。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外泌体和MV。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分析仪、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和MV。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S100A8质量浓度。18只健康雄性Brown Norway大鼠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每只9只。糖尿病组大鼠经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建模后5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检测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S100A8的表达情况。两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计量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血浆中成功分离得到具有各自特征的外泌体和MV。PDR组患者血浆外泌体和玻璃体S100A8浓度均高于NPDR组、DM组、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9、0.020、0.002、0.002, P<0.000、<0.000 )。血浆样本队列研究4个组受试者血浆、血浆MV的S100A8质量浓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83、0.015 , P=0.836、0.99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视锥视杆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S100A8蛋白。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S100A8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028, P=0.001 )。 结论:循环外泌体中S100A8蛋白水平随2型糖尿病患者DR严重程度明显增高。S100A8可能是DR炎症环境的影响因素,是潜在的抗炎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眼眶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77岁,因"右眼眼胀,双眼视物重影半年余"于2022年12月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既往无肿瘤病史,慢性胃炎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史20余年、肝囊肿病史11年、冠心病史10余年、结肠息肉切除术后11年余、小肠疝气术后3年余,无传染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8,双眼视力矫正无助;眼压:右眼1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0 mmHg;双眼位正,眼球各方向运动未见明显异常;眶压:右眼(++);右眼上睑下垂,遮挡瞳孔上缘,瞳孔圆,直径约3 mm,光反射正常,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裂隙灯显微镜下眼底检查:右眼视盘颞侧萎缩弧,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明,鼻下方及颞侧周边视网膜见出血点。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尿常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肢体导联低QRS电压。胸部X线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其内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变。眼眶CT示右眼眶眶顶部见类扁椭圆形略高密度阴影,横截面约1.7 cm×1.9 cm,CT值约40 Hu,相邻眶壁骨质结构未见明显破坏,上直肌受压移位。双侧眼球大小对称,球后视神经未见明显增粗(图1)。眼眶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强化示:右侧眼球略突出,右眼眶球后外上方可见团块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边界较清,增强扫面呈明显较均匀强化,大小约15 mm×21 mm,邻近视神经及上直肌受压、移位,左侧眼眶及内容物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2022年12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右眼眶内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肿物送病理,术后甘露醇降眶压,激素减轻水肿。术后组织病理学提示(右眼眶内)低分化癌,呈深染小细胞样,呈巢团状分布(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K-pan:(+)、Syn:(+)、S-100:(个别散在+)、Ki-67:(阳性细胞数约70%)、CD56:(+)、CgA:(-)、CK20:(-)、TTF-1:(+)、P16:(+)、P53:(+,突变型)、CD117:(+)、SMARCA4:(+)。综合以上结果,病理学诊断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CNEC)。术后常规抗感染,建议患者至肿瘤专科医院行全身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显像检查协诊及原发病灶转移情况。出院后随访,患者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性质不明,锁骨上区及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转移癌可能性大,患者拒绝行穿刺活检及进一步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和椭圆体带缺损直径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DEZA)的变化,分析两者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IMH并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23只眼(IMH患眼组)及其健康对侧眼23只(对侧眼组),以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健康者30名30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手术前及手术后1、3、6个月,所有受检眼均采用国际标准Snellen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统计分析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3组受检眼的CBFA、DEZA。CBFA:以中心凹为中心、半径1 mm圆形区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DEZA:水平方向上椭圆体带缺失区直径。对比分析3组受检眼手术前后CBFA及logMAR BCVA的差异以及IMH患眼组组内手术前后CBFA、DEZA、logMAR BCVA的变化。3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各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手术后视力与基线各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IMH患眼组logMAR BCVA分别为1.26±0.7、0.48±0.22,CBFA分别为(1.49±0.30)、(1.92±0.17)mm 2,DEZA分别为(1 080.22±576.98)、(433.78±423.04)μm。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6个月IMH患眼组BCVA明显提高,CBFA明显增大,DEZA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53、7.77、6.58, P<0.01)。IMH患眼组手术前CBFA小于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 F=14.13, P<0.01);IMH患眼组手术后CBFA与对侧眼组无明显差异( t=4.32, P=0.37 ),但仍小于正常对照组( t=4.07, P<0.01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logMAR BCVA与DEZA呈正相关( r=0.69、0.75, P<0.01);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CBFA与DEZA呈负相关( r=-0.49、-0.89, P<0.0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logMAR BCVA与手术前DEZA呈正相关( t=2.32, P=0.02)。 结论:IMH患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BCVA明显提高,CBFA明显增大,DEZA明显缩小。手术前后logMAR BCVA与DEZA呈正相关,DEZA与CBFA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界膜翻转覆盖与内界膜多层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内界膜(ILM)翻转覆盖与ILM多层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1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连续MHRD患者53例5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21只眼,女性32例32只眼;年龄(55.28±11.40)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ILM覆盖组(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ILM多层填塞组(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分别为11例11只眼、42例42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眼均接受标准经睫状平坦部三通道23G玻璃体切割手术。ILM覆盖组联合行上方ILM翻转覆盖;ILM多层填塞组联合行保留黄斑区ILM的环形ILM剥离,并将裂孔周围的ILM翻转行多层ILM填塞。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时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以及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黄斑区增生情况。结果:ILM覆盖组11只眼中,手术后1周时,裂孔闭合7只眼;1个月时,所有患眼裂孔均闭合;6个月时,裂孔闭合9只眼,裂孔再次开放2只眼。ILM多层填塞组42只眼中,手术后1周及1、6个月时,裂孔闭合41只眼;裂孔未闭合1只眼。手术后6个月时,ILM覆盖组、ILM多层填塞组患眼BCVA分别为0.91±0.29、1.05±0.39;两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40, P=0.260);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眼BCVA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490、13.840, P<0.000 1 )。手术后6个月时,ILM覆盖组11只眼中,视网膜复位10只眼;所有患眼均未见明显黄斑区增生。ILM多层填塞组42只眼视网膜均复位,其中明显黄斑区增生19只眼。 结论:ILM翻转覆盖或ILM多层填塞均有助于高度近视MHRD患眼裂孔闭合,改善视力。与ILM翻转覆盖比较,ILM多层填塞手术后裂孔闭合时间更早且闭合率更高,裂孔再次开放率更低;ILM多层填塞可能会导致较高比例的黄斑区增生形成,但对手术后6个月视力恢复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与剥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和ILM覆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和合肥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8例7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67例67只眼;平均年龄(55.6±9.6)岁。患者均行BCVA、屈光度、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PV联合ILM剥除组(ILM剥除组)和PPV联合ILM覆盖组(ILM覆盖组),分别为51例51只眼、27例27只眼。两组患者平均年龄( t=-1.170)、屈光度( t=0.504)、AL ( t=0.474)、logMAR BCVA ( t=0.935)、裂孔直径( t=-0.33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个组患眼手术前后BCVA、RPE裸露距离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2个组间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末次随访时,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7±0.27、1.45±0.39。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眼BCVA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790、4.640, P<0.001、<0.001);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30, P<0.001)。ILM覆盖组、ILM剥除组患眼RPE裸露距离分别为(31.81±23.52)、(681.80±466.61)μm;2个组患眼RPE裸露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80, P<0.001)。ILM覆盖组27只眼裂孔均愈合(100%,27/27 );均未发生视网膜再次脱离。ILM剥除组51只眼中,裂孔愈合45只眼(88.2%,45/51),视网膜再脱离6只眼(11.8%,6/51 )。2个组患眼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440, P=0.000)。 结论:与PPV联合ILM剥除比较,ILM覆盖手术患眼BCVA提高更多,视网膜再脱离发生率更低以及更好地保护RP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治疗难治性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在难治性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5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武汉艾格眼科医院的难治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5例(5眼)。5眼均由同一位医师主刀,手术方式为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及硅油填充术,术后3个月行硅油取出术。硅油取出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记录患眼自体视网膜移植术前和术后9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根据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患眼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根据术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黄斑区视网膜移植片的血供情况。记录并分析患眼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结果::纳入的患者中,男4例(4眼),女1例(1眼),年龄49~71岁,眼轴长度29.86~34.66 mm。术后9个月的BCVA与术前相比,1眼BCVA无改变,其余4眼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9个月5眼黄斑区OCT示视网膜均复位,黄斑裂孔均闭合。术后9个月的FFA和OCTA示5眼移植片存活,但未见视网膜浅层新生的毛细血管网络。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能有效治疗难治性高度近视MHRD,且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未见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OL9A3基因新变异致Stickler综合征一家系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47岁。因无明显诱因突感右眼视物不清,于2019年3月7日到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既往双眼高度近视病史30余年。眼科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10、0.15。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0、22.3 mm Hg (1 mm Hg=0.133 kPa )。双眼后囊膜混浊。眼底检查:右眼玻璃体腔内重度混浊,可见大量色素颗粒,鼻下方视网膜脱离明显,黄斑区受累,鼻上方中纬部约1个视盘直径大小的视网膜撕裂孔,变性区明显;左眼玻璃体腔轻度混浊,视网膜平伏,视盘颜色淡红,颞侧萎缩弧,黄斑区中心凹反光消失,视网膜血管走形正常,"豹纹状"眼底(图1A,1B )。全身情况:体态臃肿,鼻梁塌陷,面中部后缩,感音性耳聋。诊断:双眼高度近视、右眼视网膜脱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后屈光状态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手术(联合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联合手术的IMH患者51例5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6.79±4.33)岁。所有患眼均行BCVA、检影验光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根据SRK-T公式计算IOL度数,预测屈光度(预测值)。患眼平均BCVA为0.20±0.13;平均前房深度为(2.89±0.28)mm;平均△角膜散光度(0.73±0.43)D;平均AL为(22.92±0.70)mm;平均屈光度预测值为(0.10±0.66)D。所有患眼均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联合手术。手术后6个月,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测量手术后屈光度实际值(实际值)。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异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手术后6个月,患眼平均屈光度实际值为(-0.19±0.64)D;与手术前屈光度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65, P=0.102 );实际值与预测值差值为(-0.33± 0.81 )D。 结论:IMH患眼联合手术后屈光状态发生近视漂移;手术前IOL度数预算时可适当预留+0.3 D左右远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黄斑下浓厚出血的多联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气体填充和抗VEGF药物治疗(多联治疗)黄斑下浓厚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接受多联治疗的黄斑下浓厚出血患者24例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9.05±8.86)岁。患眼平均黄斑下出血时间(17.15±10.30)d;平均出血面积(13.85± 8.63)DD。合并出血性RPE脱离17只眼。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频域OCT测量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患眼平均logMAR BCVA 1.37±0.38;平均黄斑中心凹平均隆起高度(824.94±294.38)μm。所有患眼均行23G或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黄斑下注射10 μg/0.1 ml t-PA 0.1~ 0.5 ml;气液交换后玻璃体腔填充15% C 3F 8 13只眼,消毒空气11只眼;手术完毕时注射抗VEGF药物11只眼,后续根据病灶活动情况行抗VEGF药物按需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7.90±22.21)个月。观察黄斑下出血吸收、视力改善情况、再出血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比较行 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治疗后1个月,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下积血清除。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logMAR BCVA 0.82±0.28,平均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253.88±71.75)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727、-3.234, P<0.001、<0.001)。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平均为1.08次。手术中视网膜下注射t-PA时黄斑中心形成微小裂孔1只眼;手术后早期轻度玻璃体积血2只眼。随访期间出血复发2只眼。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下注射t-PA、气体填充、抗VEGF药物是治疗黄斑下浓厚出血的优化组合方式;可有效清除黄斑下出血,提高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