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Nrf2靶点及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研究姜三七挥发油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研究核因子E2 相关因子2(nuclear E2-related factor 2,Nrf2)靶点及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调控姜三七挥发油(essential oil from Stahlianthus involucratus rhizomes,EOSIR)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HUVECs建立细胞损伤模型,siRNA转染沉默Nrf2 因子的表达,将培养好的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OSIR组、转染组、转染阴性对照组,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及定量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Nrf2 及其下游因子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含量;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人内皮素(endothelin 1,ET-1)、人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的含量;线粒体质量检测实验中将细胞分为空白组、ox-LDL诱导组、低剂量EOSIR组、中剂量EOSIR组、高剂量EOSIR组、阿司匹林阳性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HUVECs线粒体形态;Western-blot检测线粒体融合蛋白1(mitofusin 1,Mfn1)、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 1,Mfn2)、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线粒体内膜融合蛋白(optic atro-phy 1,Opa1)、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及轻链3A/B蛋白(LC3A/B)、泛素结合蛋白(p62)表达.结果 EOSIR组的Nrf2 及其下游因子的表达水平、NO、PGI2 的含量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ET-1 水平较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转染沉默Nrf2 后,EOSIR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被抑制;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EOSIR干预组自噬小体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线粒体形态恢复正常,同时,EOSIR组显著改善了ox-LDL引起的线粒体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P<0.05).结论 EOSIR可能通过激活Nrf2 靶点及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发挥对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NF-κB炎性通路探讨纤维连接蛋白在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寻找抑制冠心病血瘀证的关键蛋白,并基于核因子(nuclear factoer,NF)-κB炎性信号通路和内皮细胞活化模型验证关键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1,Fn)对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方法 将冠心病血瘀证组患者和健康组受试者的血清进行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的等比标记(isobaic tag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将差异蛋白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从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富集通路中筛选出关键蛋白Fn.利用 60 μg/mL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构建内皮细胞活化模型,在内皮细胞活化模型中加入 5 μg/cm2、10 μg/cm2、20 μg/cm23个浓度的血浆Fn或敲减内皮细胞来源Fn的方法进行干预.分组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FnEC-KD 组、Fn5 组、Fn10 组、Fn20 组.细胞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 NF-κB 核位移和 NF-κB 蛋白表达水平,ELISA 检测培养上清的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前列环素 I-2(Proataglandin-I-2,PGI2)、内皮素的蛋白含量.结果 血清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健康组和冠心病血瘀证组存在 121 种差异蛋白,51 种血瘀证组下调蛋白集中在补体与凝血级联、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70 种血瘀证组上调蛋白集中在补体与凝血级联、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血小板活化、吞噬体途径.Fn与冠心病密切相关且在血瘀证患者中下调.细胞实验发现各组NF-κB总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F-κB 核位移增强,ICAM-1、VCAM-1、内皮素表达上调,PGI2 分泌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Fn5 组、Fn10 组、Fn20 组NF-κB 核位移减弱,VCAM-1、ICAM-1、内皮素分泌下调(P<0.05),PGI2 分泌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FnEC-KD 组NF-κB 核位移减弱,VCAM-1、ICAM-1、内皮素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PGI2 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血浆Fn抑制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内皮细胞来源的Fn促进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褪黑素对大鼠前额叶皮层缺血诱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其受体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褪黑素对大鼠前额叶皮层缺血诱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受体机制。方法: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约300 g,进行前额叶皮层置管。实验Ⅰ 取置管成功的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8):对照组(C组)前额叶皮层注射生理盐水0.5 μl;模型组(M组)前额叶皮层微注射1 μmol/L内皮素0.5 μl;褪黑素组(ME组)前额叶皮层注射1 μmol/L内皮素+1 μmol/L褪黑素,共0.5 μl。实验Ⅱ 取置管成功的大鼠4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1):模型组(M组)前额叶皮层微注射1 μmol/L内皮素0.5 μl;褪黑素组(ME组)前额叶皮层注射1 μmol/L内皮素+1 μmol/L褪黑素,共0.5 μl;褪黑素1/2型受体(MT 1/2R)拮抗剂+褪黑素组(L+ME组)前额叶皮层注射1 μmol/L内皮素+1 μmol/L MT 1/2R拮抗剂和1 μmol/L褪黑素,共0.5 μl;褪黑素2型受体(MT 2R)拮抗剂+褪黑素组(P+ME组)前额叶皮层注射1 μmol/L内皮素+1 μmol/L MT 2R拮抗剂和1 μmol/L褪黑素,共0.5 μl。前额叶皮层给药后1周进行T-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 结果:实验Ⅰ 3组旷场实验运动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组比较,M组和ME组T-迷宫实验选择正确率下降( P<0.05);与M组比较,ME组T-迷宫实验选择正确率升高( P<0.05)。实验Ⅱ 4组旷场实验运动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M组比较,ME组和P+ME组T-迷宫实验选择正确率升高( P<0.05),L+M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ME组比较,L+ME组T-迷宫实验选择正确率下降( P<0.05),P+M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褪黑素可减轻大鼠前额叶皮层缺血引起认知功能障碍,机制与激活MT 1R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达沙替尼相关肺动脉高压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达沙替尼相关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20年12月31日),收集报道达沙替尼相关PH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达沙替尼剂量、PH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干预措施和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为24篇,报道患者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3~73岁,平均50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例;达沙替尼剂量为140 mg/d者14例,100 mg/d者7例,70 mg/d者2例,不详2例;开始服用达沙替尼至发生PH的时间为10 d~144个月,中位时间37个月;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症状者24例,水肿8例,肝肿大5例,颈静脉扩张5例,咳嗽、胸闷各3例,胸痛2例,乏力1例;胸部CT、胸部X线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出现胸腔积液和/或心包积液者20例;WHO功能分级为Ⅳ级者8例,Ⅲ级9例,Ⅱ级4例,不明4例。右心导管和/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25例患者肺动脉平均压和/或肺动脉收缩压均升高。诊断PH后,24例患者遵医嘱停用达沙替尼,其中22例给予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治疗,2例未予特殊干预;1例自行间断服用达沙替尼。19例患者换用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停用达沙替尼并对症治疗1周至36个月(平均7个月)后,好转17例,部分好转7例,不详1例。结论:达沙替尼相关PH多见于CML患者,男性多见,中位发生时间为用药后37个月,临床表现多为呼吸困难,多合并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停药及予特异性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组织中ETAR 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及ETAR来源融合多肽抑癌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HGSOC)组织中内皮素A受体(ETAR)表达的临床意义;设计ETAR羧基末端(ETAR-C)氨基酸序列来源的ETAR-C融合多肽,研究其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细胞的体外抑癌作用。方法:(1)选择200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HGSOC且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的患者共126例,收集其癌组织标本,采用逆转录-PCR技术检测HGSOC组织中ETAR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2)以ETAR-C氨基酸序列为基础设计ETAR-C融合多肽,通过体外表达、纯化ETAR-C融合多肽,采用划痕实验、侵袭实验分别检测ETAR-C融合多肽处理后卵巢癌SKOV3和CAOV3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ETAR-C融合多肽处理后顺铂耐药卵巢癌SKOV3/cDDP和CAOV3/cDDP细胞的化疗敏感性,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ETAR-C融合多肽处理后卵巢癌SKOV3和CAOV3细胞中β抑制蛋白1(β-arrestin-1)的表达。结果:(1)HGSOC组织中ETAR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为18.6±5.1,X-Tile软件分析显示最佳截断值为61.7%,据此将HGSOC患者分为ETAR mRNA高表达(76例)和低表达(50例)。ETAR mRNA高表达与HGSOC患者的腹水量、铂类药物耐药和血清癌抗原125(CA 125)水平均显著有关( P均<0.05),而与HGSOC患者的年龄、术后残留灶大小无关( P均>0.05);ETAR mRNA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8.4%、28.0%,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8.2%、52.0%,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6, P=0.034)。(2)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结果均显示,内皮素1(ET-1)、ET-1+ETAR-C分别处理后SKOV3和CAOV3细胞的划痕愈合率和细胞侵袭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MTT比色法检测显示,加入不同浓度(4、6、8、10、12、24 μg/ml)顺铂后,ETAR-C融合多肽处理后的SKOV3/cDDP和CAOV3/cDDP细胞的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细胞( P均<0.05)。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ET-1、ET-1+ETAR-C分别处理后SKOV3细胞(分别为1.85±0.09、1.13±0.09)和CAOV3细胞(2.14±0.15、1.66±0.12)中β-arrest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ETAR mRNA高表达HGSOC患者的预后显著差于ETAR mRNA低表达者,ETAR可能成为HGSOC治疗的新靶点。干扰ETAR与β-arrestin-1相互作用的ETAR-C融合多肽具有良好的体外抑制卵巢癌细胞的效果,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波生坦致肝损伤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波生坦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PubMed、Ovid、Web of Science、Embase、Springer-link、Wiley Oli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截至2020年4月),收集波生坦致肝损伤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一般情况、原发病、合并疾病、波生坦应用情况、合并用药情况以及肝损伤发生情况、处置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波生坦致肝损伤的病例报告类文献10篇,涉及12例患者(中国、日本各3例,意大利2例,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瑞典各1例)。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79岁,平均55岁;原发疾病为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动脉高压(PAH)5例,结缔组织病相关PAH 2例,特发性、继发性、慢性血栓栓塞性、胆汁肝硬化相关、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PAH各1例;合并其他疾病者4例。12例患者均存在联合用药情况,联用药物1~9种。肝损伤发生在服用波生坦20 d~57个月(<1个月3例,1~3个月4例,>12个月5例);均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伴有胆红素升高者5例;6例有临床表现描述,包括皮肤巩膜黄染4例,食欲不振4例,恶心3例,乏力3例,呕吐、体重减轻和嗜睡各1例;1例行肝穿刺活检术,结果显示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生肝损伤后波生坦停用或剂量减半,视肝损伤情况给予对症治疗,12例患者中9例肝功能恢复正常,2例好转,1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波生坦相关肝损伤可发生在用药20 d~57个月,多发生在用药3个月内;临床表现与其他药物性肝损伤类似,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肝损伤;停用波生坦后肝功能多可恢复正常或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硬皮病肾危象合并肺动脉高压1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总结硬皮病肾危象合并肺动脉高压(SRC-PAH)患者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472例SSc患者中SRC-PAH患者的特点。结果:13例SRC-PAH患者中,1例皮肤受累为局限型、12例为弥漫型。5例患者肾危象发生在PAH之前,4例患者PAH发生在肾危象之前,其余4例二者同时被发现。其中11例患者存在雷诺现象,7例出现消化道出血,6例出现肺水肿,3例有毛细血管扩张。12例ANA阳性,4例抗Scl-70抗体阳性。11例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1 400 ng/L。2例患者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TMA)。13例患者中,3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例失访;2例在随诊5年内死亡;6例患者存活,其中4例规律透析患者中的1例已脱离透析。结论:硬皮病患者中,SRC的发生可以早于、晚于或同时与SSc-PAH发生;患者可能有更高的NT-proBNP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及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应用可能有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皮素受体A抑制剂BQ-123对骨癌痛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内皮素受体A(ETA)抑制剂BQ-123对C57BL/6小鼠骨癌痛的镇痛效果,并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BK Ca)通道的作用。 方法:选用C56BL/6雄性小鼠30只,体重18~20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0),假手术组(S组)、癌痛组(BCP组)、BQ-123组(BQ组)。BCP组和BQ组于左下肢股骨骨髓腔内接种Lewis肺癌细胞(2×10 6个)制备骨癌痛模型。S组则注射等量D-Hanks’液。于接种后第7~21天,BQ组腹腔内注射BQ-123(10 nmol/d),BCP组则注射等量双蒸水(10 μl/d)。于术前1 d(T0)、术后第7天(T1)、第10天(T2)、第13天(T3)、第15天(T4)、第18天(T5)、第21天(T6)测定机械痛阈值(MWT)和后足使用评分。术后第21天,取L4~L6脊髓,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BK Ca通道蛋白、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胶质纤维状酸性蛋白(GFAP)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正态分布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重复测量资料方法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 结果:BQ组于T2~T6时时间点MWT高于BCP组[(3.97±0.37) g比(3.31±0.56) g、(3.89±0.45) g比(3.22±0.88) g、(3.48±0.56) g比(2.78±0.51) g、(3.13±0.49) g比(2.20±0.33) g、(3.28±0.52) g比(1.95±0.54)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3.367、3.418、3.571、4.744、6.734, P<0.05);于T3~T6时行走评分高于BCP组[(2.70±0.72) g比(2.20±0.49) g、(2.63±0.59) g比(1.77±0.40) g、(2.02±0.65) g比(1.30±0.51) g、(1.83±0.61) g比(1.27±0.52)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3.406、5.859、4.905、3.815, P<0.05);脊髓BKCa通道表达明显高于BCP组(0.27±0.03比0.18±0.02),GFAP表达低于BCP组(0.31±0.02比0.4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3.406、7.276, P<0.05);TNF-α和IL-1β表达低于BCP组[(286.45±15.94) pg/mg蛋白比(217.62±15.48) pg/mg蛋白、(178.28±18.26) pg/mg蛋白比(148.15±12.87) pg/mg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8.152、4.795, P<0.05)。 结论:腹腔内注射ETA拮抗剂BQ-123可减轻小鼠骨癌痛,其机制可能与BK Ca通道表达上调、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受抑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香烟尘雾颗粒通过上调内皮素受体和激活ERK 1/2-NF-κB刺激气道高反应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DMSO提取的香烟尘雾颗粒(DSP)暴露对小鼠气道反应性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实验性研究。将32只8周龄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DSP (0.75 ml/L)组、中剂量DSP (1.5 ml/L)组、高剂量DSP(3 ml/L)组。每组小鼠自鼻腔滴入含0.3% DMSO无菌生理盐水或含不同浓度的DSP溶液(每只20 μl),连续处理7 d。Myograph测定ET A受体激动剂ET-1和ET B受体激动剂蝰蛇毒素对气管环收缩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气管中ET A、ET B、ERK 1/2、p-ERK 1/2、p65、p-p65的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SP滴鼻浓度依赖性增强蝰蛇毒素和ET-1对气管环的收缩效应,气管环浓度-收缩曲线左移。DSP滴鼻浓度依赖性增加小鼠气管ET A、ET B蛋白水平。高剂量DSP滴鼻显著升高小鼠气管p-ERK 1/2和p-p65水平。 结论:香烟尘雾颗粒可能通过激活ERK 1/2/NF-κB和上调内皮素受体表达引起气道高反应性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皮素系统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相关性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以视网膜静脉血流受阻、纡曲扩张和视网膜出血、水肿以及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期研究发现,内皮素(ET)系统中ET-1、ETA受体、ETA信号通路可能通过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视网膜静脉压增高以及诱导TNF-α、IL-6、IL-1β等促炎因子表达等方式参与RVO的发生发展。深入了解ET系统与RVO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可为进一步研究RVO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