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合并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鳞状细胞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性,70岁,因"右面部疼痛6个月余"入院,自述右侧面部间歇性胀痛,放射至同侧头面部.查体双侧下鼻甲稍肿胀,各鼻窦区无明显压痛.鼻咽部CT示右侧上颌窦肿块,窦壁骨质破坏;鼻窦增强MRI示右侧上颌窦内结节伴前壁受累(图1),查体及辅助检查未见局部转移及远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分期个体化治疗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下肢复杂畸形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采用分期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神经源性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复杂下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治的10例神经源性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下肢复杂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期行软组织松解、肌腱转移联合Ilizarov技术矫正马蹄内翻畸形,二期根据患者术后步态及下肢畸形程度予以个体化适量截骨辅助增加Ilizarov外架延长、踝上截骨术及股骨远端截骨术等相关手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结果,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18个月踝关节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18个月下肢生物力线相关影像学参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均为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无针道口、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6~24个月.术后各时间点AOFAS评分较术前查体时增加(P<0.05),VAS评分较术前查体时降低(P<0.05).术后18个月下肢生物力线相关影像学参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分期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神经源性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复杂下肢畸形可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及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陆军某部2019年入伍新兵108人为研究对象。在训练之前,通过电容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新兵足印图像,以计算足弓指数。通过动态步态体态分析系统采集足部运动学参数。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着地仰角、离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着地外翻速度)的相关性。由骨科医师对新兵训练进行全程随访,剔除其他类型下肢损伤者(10人),最后对比分析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骨折组(19例)和无任何下肢损伤的对照组(79例)的足弓指数及足部运动学参数。结果:(1)新兵足弓指数为0.21(0.12,0.25),着地仰角为(17.31±4.02)°,离地仰角为(63.90±5.63)°,拍地速度为(176.85±24.39)°/s,着地内翻角为(13.64±4.44)°,外翻幅度为(12.16±3.42)°,着地外翻速度为382.50(311.05,474.80)°/s。(2)着地内翻角( r=0.25, P<0.01)及外翻幅度( r=0.14, P<0.05)与足弓指数正相关。(3)骨折组的足弓指数为0.20(0.07,0.24),离地仰角为(61.59±5.51)°,着地外翻速度为336.00(251.02,428.67)°/s,显著小于对照组的0.23(0.17,0.26)、(64.79±4.79)°、381.20(313.63,470.92)°/s( P<0.05或0.01)。两组着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足弓指数的变化会影响足的着地内翻角及外翻幅度;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新兵具有足弓较高、离地仰角较小、着地外翻速度较小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17年0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sander Ⅱ、Ⅲ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微创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入路结合传统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开放组。微创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4.53±13.74)岁(范围,19~78岁)。开放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5.35±12.93)岁(范围,19~70岁)。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均纠正跟骨内翻及恢复跟骨长度、宽度和高度,但以不同方式进行骨折端固定。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类型及复位、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并记录术后并发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微创组中7例行异体骨植骨,17例采用微型钢板、1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开放组中5例行异体骨植骨,均采用常规跟骨外侧钢板固定。微创组手术时间为(48.23±5.56) min,开放组为(54.25±5.09) min;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为(53.10±8.5) ml,开放组为(61.75±7.13) 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5, t=3.87,均 P<0.01)。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60±1.52)周,开放组为(11.05±2.33)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7, P< 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80.00%,开放组为50%。术后影像学显示两组患者跟骨术后关节面塌陷复位,跟骨高度、宽度和长度恢复,跟骨轴线得到纠正。微创组Bohler角术前为15.50°±4.18°,术后改善为31.03°±3.35°( t=15.88, P<0.001),微创组Gissan角术前为101.87°±9.94°,术后改善为129.17°±4.85°( t=13.52, P<0.001);开放组Bohler角术前为15.00°±4.22°,术后改善为30.75°±3.39°( t=13.02, P<0.001),开放组Gissan角术前为104.75°±11.02°,术后改善为128.60°±4.56( t=8.95, P<0.001)。两组患者术后Gissan角( t=0.414, P=0.68)和Bohler角( t=0.292, P=0.7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开放组为35.0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 结论: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病因学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上皮细胞良性过度生长的病变,但其仍具有破坏性、复发性以及恶变趋向,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给社会造成极大负担。目前关于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并没有完全阐明具有因果关系的病因。研究表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吸烟、环境因素、宿主基因等有关。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进展。本文就关于近年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在病毒感染、吸烟、慢性炎症、环境因素、宿主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内眦赘皮矫正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先天性内眦赘皮是东亚人群常见内眦形态,常伴有单睑存在,即便患者是双眼皮,也会因内眦赘皮的存在成为内双,影响美观。有些儿童先天性内眦赘皮伴有下睑内翻或者上睑下垂。随着美容就医者的增多,希望进行重睑术同时进行内眦赘皮矫正术,以求得更加完美的双眼皮。临床上先天性内眦赘皮的矫正方法很多,美观自然、瘢痕最小化是医师追求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纤维发育不良致股骨近端畸形的手术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纤维发育不良(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是一种以髓内纤维性病变为特征的类肿瘤样疾病,病变区域骨的发育停滞在未成熟的编织骨阶段,无法形成正常的骨小梁,导致骨的结构改变和力学强度降低;在负重时常出现反复的病理性骨折,进而继发受累骨的弯曲畸形、肢体短缩及步态异常。股骨近端是FD肢体畸形常累及的部位,畸形类型和程度复杂多样,多表现为逐渐加重的髋关节内翻及骨干弯曲。矫正畸形的目的是恢复股骨正常的机械轴线和长度,从而恢复肢体的功能,避免畸形进展以及缓解因反复的病理性微骨折而导致的疼痛症状,这较病灶本身的治疗更加重要。术前应根据病变的位置、范围以及病变类型个体化制定每一例患者的治疗方案,术后需对患者长期随访,进行矫形方案的调整。是否应进行病灶刮除植骨以及使用植骨材料的种类仍存在争议,应基于矫形原则对FD股骨进行畸形分析,确定畸形类型及畸形顶点位置,设计截骨方案,并进行术前模拟。虽然截骨后髓内或髓外固定方式均可提供足够的生物学稳定,但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使用何种固定装置。FD患者骨的愈合以及再生均无明显异常,但是生成的骨痂中包括发育不良的骨组织。FD患者在肢体畸形治疗后容易出现畸形复发,需长期密切随访以便进行矫形方案的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56例,其中男17例、女39例,年龄59~78(68.5±4.5)岁。56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6例,采用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辅助完成TKA;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股骨远端外旋3°的测量截骨技术完成TKA。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等临床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以及术中初始屈曲间隙不平衡(IFA)发生率;观察患者术后假体安装的位置情况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3)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功能受限、膝关节异响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膝内翻角、股骨假体旋转误差,术后1年采用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膝关节疼痛缓解情况、采用膝关节协会(KSS)评分标准分别评估膝关节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测量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OM)评估膝关节活动改善情况。结果:(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和围术期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中观察组IFA发生率为7.7%(2/26),低于对照组的53.3%(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30, P<0.001)。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假体安装的位置良好。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3)56例患者术后随访14~25(21.0±3.2)个月。随访期间观察组膝关节僵硬1例,对照组膝关节僵硬2例、异响1例,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4, P=0.710)。术后3个月,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误差(0.4°±1.7°)小于对照组(1.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6, P=0.008);2组间膝内翻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3, P=0.468)。术后1年,观察组VAS评分(1.3±0.6)分,低于对照组的(2.2±1.1)分;膝关节KSS临床评分(91.2±2.9)分、功能评分(91.1±4.3)分及膝关节ROM为106.9°±10.6°,均大于对照组的(88.0±6.2)分、(86.8±4.6)分、90.9°±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5、2.45、3.61、3.96, P值均<0.05)。 结论:屈曲间隙角度测量垫块在TKA中可以辅助调整股骨远端外旋截骨角度,有利于膝关节屈曲间隙平衡,减少术中创伤,提高近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下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截骨工具(PSI)辅助下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KA-T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SI辅助下单侧KA-TKA的1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66.6岁(范围:56~79岁),左膝9例,右膝5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软组织松解情况,术中有无增加内翻或外翻截骨及截骨量。测量术中截骨块数据并与所用假体对应位置进行对比。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髋-膝-踝角(HKA)、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和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记录膝关节功能评分(KS-F)、膝关节临床评分(KS-C)、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手术前后测量指标和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非参数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为(81.8±16.9)min(范围:60~115 min)。2例患者手动增加内翻截骨2 mm,1例患者行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所有病例均未行内外侧软组织松解。术中测量股骨侧截骨误差<2 mm,内外髁远端、内外后髁分别相对多截0.50、0.21、0.93、0.71 mm;胫骨侧截骨误差<1.5 mm,内外侧平台分别相对少截0.43 mm和0.32 mm。HKA由术前的(8.8±5.6)°纠正到术后的(1.6±4.3)°( t=20.723, P=0.000),KS-C由术前的(28.2±13.5)分升至术后的(78.1±8.0)分( t=-16.570, P=0.000),KS-F由术前的(41.0±15.3)分升至术后的(85.0±10.9)分( t=-14.675, P=0.000),WOMAC骨关节炎指数由术前的53.5(25.75)[ M( QR)]分升至术后的5.5(5.25)分( Z=-3.297, P=0.001)。术后mLDFA和MPTA较术前均无差异。随访期间无髌股关节并发症发生。 结论:PSI辅助TKA截骨具有较高的精准度,KA-TKA技术注重保持膝关节原有的解剖形态,只矫正软骨磨损导致的下肢力线改变,对软组织干扰少,易于获得满意的膝关节松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特点并根据"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分析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3~92岁[(74.1±11.5)岁]。髓外固定17例(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23例(髓内固定组)。记录内固定并发症类型(内固定切出、髋内翻畸形、内固定退出、股骨颈短缩和内固定断裂等)。基于"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固定术前、术后的力臂变化和支点外移,测量术前、术后和内固定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长度。结果:40例患者中,发生内固定切出18例,髋内翻畸形37例,内固定退出29例,股骨颈短缩37例,内固定断裂3例。髓外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8.0±1.0)mm,阻力臂长度为(59.4±10.9)mm;内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72.7±21.7)mm,阻力臂长度为(8.9±7.4)mm;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50.3±14.9)mm,阻力臂长度为(33.6±17.6)mm。髓内固定组:正常股骨近端动力臂长度为(6.7±0.6)mm,阻力臂长度为(49.8±9.9)mm;内固定后动力臂长度为(51.5±7.0)mm,阻力臂长度为(19.8±5.9)mm;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长度为(41.6±9.6)mm,阻力臂长度为(32.4±7.7)mm。各组内正常股骨近端与内固定后的动力臂、阻力臂长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内固定及其失效后股骨近端的动力臂、阻力臂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内固定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长度显著大于髓内固定组( P<0.05),内固定失效后髓外固定组动力臂短缩大于髓内固定组( P<0.05)。 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外、髓内固定术后重建支点发生外移,内固定失效后动力臂均发生短缩。"杠杆-平衡-重建"理论有助于分析并发症原因。髓外固定后力臂比髓内固定更长,因此也更容易发生内固定失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