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阴良性叶状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外阴叶状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目前国内外报道不足20例,其大多数为良性肿瘤。外阴叶状肿瘤的来源有两种假说,一是起源于外阴异位乳腺组织,即“乳房线”学说;二是来源于肛门-生殖器乳腺样腺体,可分泌雌、孕激素,具有分化成良、恶性肿瘤的潜力。本文报道1例16岁青春期女性原发性外阴叶状肿瘤,单侧发病,肿瘤切面为典型叶状肿瘤外观,行外阴肿物剥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可见肿瘤表面被覆腺上皮和肌上皮,梭形间质细胞丰富,管内生长呈叶状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腺上皮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转录因子GATA结合蛋白3(GATA3)表达阳性,肌上皮细胞中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表达阳性,符合良性叶状肿瘤的诊断。通过总结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形态、病理检查等情况,以期对外阴叶状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白塞病47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归纳肠白塞病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诊断为肠白塞病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并发症;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针刺试验结果;消化道受累部位、溃疡形态;同时比较临床表现的性别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7例肠白塞病患者中,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者26例(55.3%);消化系统症状以腹痛最常见,其他依次为腹泻、纳差、腹胀和肛周脓肿,发生率分别为80.9%(38/47)、46.8%(22/47)、42.6%(20/47)、36.2%(17/47)、2.1%(1/47);并发症以消化道出血、肠穿孔、肠梗阻为主,发生率分别为40.4%(19/47)、4.3%(2/47)、4.3%(2/47);37例(78.7%)存在不同程度的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5 g/L),36例(76.6%)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36例(76.6%)红细胞沉降率加快,22例(46.8%)存在轻度以上的贫血(血红蛋白<90 g/L);针刺试验阳性25例(53.2%);消化道受累部位依次为末端回肠和回盲部、结肠、食管、十二指肠和空肠、胃、直肠,分别占57.4%(27/47)、27.7%(13/47)、23.4%(11/47)、23.4%(11/47)、17.0%(8/47)、8.5%(4/47);47例(100.0%)均出现口腔溃疡,62.1%(18/29)的患者内镜下表现为多发溃疡,按形态依次为圆形溃疡、不规则溃疡、纵行溃疡,分别占48.3%(14/29)、34.5%(10/29)、17.2%(5/29)。女性肠白塞病患者的外阴溃疡发生率高于男性肠白塞病患者[85.7%(18/21)比30.8%(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189 , P<0.01);女性与男性肠白塞病患者的口腔溃疡、腹痛、腹泻发生率和针刺试验阳性率比较[100.0%(21/21)比100.0%(26/26)、85.7%(18/21)比76.9%(20/26)、42.9%(9/21)比50.0%(13/26)、52.4%(11/21)比58.3%(14/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肠白塞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口腔溃疡、腹痛、腹泻、外阴溃疡等,女性肠白塞病患者较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外阴溃疡;内镜下表现以多发溃疡多见,按形态依次为圆形溃疡、不规则溃疡、纵行溃疡;好发部位以末端回肠和回盲部最多见,其他依次为结肠、食管等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克霉唑阴道膨胀栓与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轻中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非劣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以克霉唑阴道片为阳性对照,评价克霉唑阴道膨胀栓治疗轻、中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在疗效、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方面的结果。方法:本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由5家医院共同开展,以阴道分泌物真菌培养和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确诊为轻、中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开放、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多中心非劣效性临床研究设计,纳入211例患者,按照1∶1比例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至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105例使用克霉唑阴道膨胀栓(150 mg),每晚使用1次,连用7 d;对照组106例使用克霉唑阴道片(500 mg)单次给药。分别在停药后进行2次随访,评价药物治疗效果(治愈率、总有效率、复发率),用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的差值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停药后第1次随访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66.7%(70/105)、63.2%(67/106)]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8.1%(103/105)、99.1%(105/1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停药后第2次随访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5.7%(4/70)和14.9%(1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患者满意度评价中,试验组在药物外漏项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阴道刺激、瘙痒和灼热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 χ2=1.070, P=0.586)。 结论:在轻、中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上,克霉唑阴道膨胀栓的疗效不劣于克霉唑阴道片,两者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在患者满意度方面,克霉唑阴道膨胀栓优于克霉唑阴道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阴股沟皮瓣在修复女性尿生殖三角区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阴股沟皮瓣在修复女性尿生殖三角区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外科收治的10例女性尿生殖三角区恶性肿瘤患者(乳房外湿疹样癌7例,鳞状细胞癌3例)行肿瘤Mohs显微描记扩大切除,术中采用以阴部内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其中单侧8例,双侧2例)修复外阴缺损创面。结果:10例患者,12个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切口有轻度感染,经换药完全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患者外阴部形态丰满,富有弹性,阴道口无狭窄,瘢痕无明显挛缩,肿瘤无复发。结论:以阴部内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阴股沟皮瓣修复女性尿生殖三角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分辨率肛门镜检查对肛门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高分辨率肛门镜(HRA)检查对肛门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HRA检查的患者共142例,以肛门(包括肛周和肛管)活检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探讨HRA检查对肛门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HRA镜下具体征象及异常所见对肛门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并分析肛门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1)HRA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完全符合率,肛周为76.6%(95/124)、肛管为70.0%(84/12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65, P=0.243);HRA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肛周为0.604、肛管为0.455;肛周、肛管的过高诊断率分别为16.9%(21/124)、25.0%(30/120),均高于过低诊断率[分别为6.5%(8/124)、5.0%(6/120)]。HRA诊断肛门癌前病变[指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及以上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超过60.0%(肛周:分别为97.8%、74.7%;肛管:分别为90.9%、66.7%),约登指数均>0.5(肛周:0.725;肛管:0.576);HRA诊断肛管病变的阳性预测值低于肛周病变(分别为50.8%、68.8%)。(2)HRA镜下异常所见,薄醋酸白上皮对肛管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8.8%、62.4%,约登指数为0.412)高于肛周癌前病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28.9%、96.9%,约登指数为0.258)。厚醋酸白上皮以及所有血管征象均仅见于肛管病变。碘染色对肛周病变的诊断效能低(碘染不着色的发生率为0),但对肛管病变的诊断效能高(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和82.3%)。(3)肛门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的年龄分别为(37±10)、(42±11)岁,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4);年龄曲线图显示,30~40岁为肛门癌前病变的好发年龄。伴发外阴病变患者的肛门癌前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伴发外阴病变者(分别为56.8%、35.1%; χ2=4.284, P<0.05)。 结论:HRA检查对肛门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稳定,镜下图像指导活检的意义较大;但易过高判别肛门癌前病变,尤其是对肛管病变。醋酸白上皮是HRA检查肛门最常见的镜下征象,但血管征象仅见于肛管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塞综合征葡萄膜炎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白塞综合征葡萄膜炎(BU)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998年1月至2015年11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葡萄膜炎专业组的BU患者,整理临床资料。总结BU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最佳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及药物治疗方案。分析不同病程视力变化情况及生物制剂治疗前后BU复发次数。应用χ 2检验及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132例(233只眼)BU患者,其中男性104例(78.8%),女性28例(21.2%),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3.76, P<0.01)。BU发病年龄为(28.9±8.7)岁,主要集中在21~40岁(102例,77.3%)。口腔溃疡(132例,100.0%)、皮肤病变(103例,78.0%)、外阴溃疡(90例,68.2%)、关节受累(44例,33.3%)及针刺反应阳性(39例,29.5%)为BU前5位眼外表现。患者常双眼受累(101例,76.5%),全葡萄膜炎(110例,83.3%)为最主要的葡萄膜炎类型。共188只眼(80.7%)出现并发症,最常见的眼前、后节并发症分别为并发性白内障(58.8%,137/233)及黄斑水肿(59.1%,114/193)。病程前8年,患者视力呈下降趋势;在病程第8年,20.9%(9/43)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0.3,39.5%(17/43)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1.0。97.0%(128/132)的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6例顽固性BU加用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或干扰素α)后BU复发频次显著减少,由4.0(1.0,5.5)次/年降至0.5(0.0,1.5)次/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1, P=0.005)。 结论:BU在青壮年男性中多见,常累及双眼,主要表现为全葡萄膜炎。患者眼部并发症极为常见,视力严重受损。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在多数情况下可控制眼内炎性反应,但对于顽固性葡萄膜炎,生物制剂的应用取得较好疗效。(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217- 2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肉芽肿为病理改变的二期梅毒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39岁,5个月前生殖器出现黄豆大小丘疹,逐渐发展为无痛性溃疡,后自行愈合。2个月前躯干、四肢出现多个黄豆至蚕豆大小散在分布的暗红色斑块,伴轻微瘙痒,自行外用"丹皮酚软膏"无效,皮疹逐渐增多。半年前有冶游史。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体检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黄豆至蚕豆大小暗红斑片和斑块,上覆少许鳞屑(图1),手足及口腔、外阴黏膜未见皮疹。实验室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滴度1∶64),梅毒螺旋体明胶凝聚试验(TPPA)阳性;HIV抗体检测阴性。腰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灶状角化不全,表皮增生肥厚,真皮浅层大量淋巴细胞、中等量浆细胞及散在多核巨细胞呈苔藓样浸润,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图2);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表皮下部大量梅毒螺旋体(图3),弹力纤维染色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区弹力纤维消失(图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阴多发间质纤维上皮样息肉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48岁,因双侧小阴唇内侧乳头样群集丘疹2年就诊。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双侧小阴唇内侧出现乳头状丘疹,无痒痛等自觉症状,皮损逐渐增多。体检无特殊。皮肤科检查:双侧小阴唇内侧多发肤色丘疹,呈鹅卵石样排列,质软(图1)。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阴性,Ⅰ型及Ⅱ型单纯疱疹病毒IgG及IgM均阴性。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增生,皮突下延融合,真皮浅层胶原排列疏松,血管增生;真皮浅层见散在星形及多核细胞,未见核异形及核分裂象,见图2。免疫组化:CD31、抗平滑肌抗体血管壁阳性,CD34血管壁及间质细胞阳性,CD68间质细胞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巨大外阴Paget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39岁,因外阴红斑伴渗出5年余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左侧大阴唇出现黄豆大小红斑,质硬,渗液明显,自觉瘙痒,搔抓后缓慢增大,1年前增大至左侧大腿根部和右侧大阴唇,无愈合倾向。1周前于社区医院诊断为湿疹,予复方黄柏软膏外用,无明显疗效,遂就诊。个人史、既往史、过敏史无特殊,家族无类似疾病,祖父母因食管癌去世,姑姑因肺癌去世。体检示各系统无明显异常。皮肤科体检:外阴见一10.8 cm × 7.2 cm大小红斑,表面渗出、糜烂,覆黄色分泌物,境界清楚,边缘黑褐色,浸润明显,红斑范围左至大腿根部,右至大阴唇外侧,上至阴阜,下至肛门下缘水平(图1A)。辅助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表面分泌物真菌镜检阴性。腹股沟淋巴结超声检查示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异常肿大。外阴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内异形细胞,毛囊上皮中见大而圆、胞质淡染、胞核明显的Paget细胞,簇集成团,真皮浅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图1B ~ 1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Ki67阳性(30%),细胞角蛋白(CK)7阳性,癌胚抗原局灶阳性,CK8/18阳性,P63、P40、CK20、HMB45和黑素瘤抗原均阴性;特殊染色:过碘酸希夫(PAS)染色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检出率及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检出率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经阴道镜活检诊断为外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患者(外阴HSIL组),按1∶1纳入同期病理诊断为外阴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患者(外阴LSIL组)。回顾性分析外阴SIL的检出率,并比较两组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阳性率及亚型分布、细胞学检查结果、阴道镜诊断、病变部位等临床特征。结果:(1)2018—2022年阴道镜引导下活检外阴SIL的检出率逐年升高,分别为1.64%(740/45 057)、2.34%(1 110/47 402)、2.68%(1 108/41 335)、3.26%(1 536/47 078)、3.31%(667/20 155),平均检出率为2.57%(5 161/201 027)。(2)本研究纳入外阴HSIL组患者1 096例,外阴LSIL组按1∶1纳入同期患者1 096例。2 192例外阴SIL患者中,2 150例有HPV检测结果,总HPV阳性率为92.7%(1 993/2 150),其中外阴HSIL组患者HPV阳性率显著高于外阴LSIL组[分别为96.0%(1 012/1 054)、89.5%(981/1 096); χ2=33.62, P<0.001];外阴HSIL组患者中最常见的HPV感染亚型自高到低依次为HPV 16型(66.7%)、HPV 52型(14.3%)和HPV 58型(10.0%),外阴LSIL组患者依次为HPV 16型(24.9%)、HPV 6型(20.1%)、HPV 52型(17.1%)。2 171例外阴SIL患者有子宫颈或阴道细胞学检查结果,细胞学检查的总体敏感度为53.6%,外阴LSIL组与外阴HSIL组分别为54.3%和5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0, P=0.526)。870例外阴SIL患者有阴道镜诊断结果,外阴HSIL组阴道镜诊断的准确率显著低于外阴LSIL组[分别为40.2%(163/405)、81.7%(380/465); χ2=158.72, P<0.001]。2 192例外阴SIL患者中,合并子宫颈阴道病变者占57.3%(1 257/2 192);其中,外阴HSIL组患者合并子宫颈阴道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外阴LSIL组[分别为62.6%(686/1 096)和52.1%(571/1 096); χ2=24.67, P<0.001]。936例有病灶数统计资料的外阴SIL患者中,外阴HSIL组中82.5%(386/468)的患者为单个病灶,外阴LSIL组为81.4%(381/4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8, P=0.671);936例有病灶部位统计资料的外阴SIL患者中,外阴SIL病灶的好发部位为后联合(67.4%,631/936),其次依次为小阴唇、阴道前庭、大阴唇、肛周和阴蒂。 结论:阴道镜活检外阴SIL的检出率约为3%,其HPV阳性率为92.7%。外阴SIL尤其是外阴HSIL易合并子宫颈阴道病变,而阴道镜诊断外阴HSIL的准确率低,易出现诊断不足,因此,须对外阴各部位进行全面仔细观察,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