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氨基末端脑钠尿肽联合冠状动脉CT对冠状动脉造影最终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尿肽(NT-proBNP)联合冠状动脉CT对冠状动脉造影最终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经冠状动脉CT初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6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最终确诊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71例)和非冠心病组(97例)。比较两组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数据和Gensini评分的差异,并行多因素分析。做NT-proBNP与最终确诊为冠心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 数(WBC)、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NT-proBNP水平比较[(65.8 ± 8.8)岁比 (58.8 ± 10.5)岁、(27.5 ± 4.2) kg/m 2比(23.3 ± 5.3) kg/m 2、(8.4 ± 2.6) × 10 9/L比(5.7 ± 2.2) × 10 9/L、(88.2 ± 12.0)分比(43.3 ± 10.5)分、2.2 ± 1.1比1.1 ± 0.8、72.1(28.0,87.2) ng/L比27.2(13.5,34.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6、2.43、2.54、7.89、5.97, U=3 407.76, P<0.05)。冠心病组糖尿病病史率高于非冠心病组[50.7%(36/71)比24.7%(2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04,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冠状动脉CT分别联合NT-proBNP、年龄、糖尿病病史、Gensini评分对冠状动脉造影最终确诊为冠心病的预测风险显著增加,以NT-proBNP最显著( OR=14.57、1.05、2.48、3.47, P<0.05)。做NT-proBNP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灵敏度为55.6%,特异度为82.6%,约登指数最大值对应的临界值为71.5 ng/L。 结论:NT-proBNP联合冠状动脉CT对最终确诊冠心病有预测价值,尤其对于NT-proBNP超过71.5 ng/L,冠状动脉CT初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要积极动员做冠状动脉造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氧化三甲胺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ACS患者200例(ACS组)和因胸部不适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明显病变患者90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稳定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谱分析法检测血浆TMAO水平;应用彩色超声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内径(LAD)、左心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PWS)和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TMAO对ACS的诊断价值,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ACS组TMAO、LAD、PWS和LVPWT明显高于对照组[(6.33 ± 1.31)μmol/L比(3.75 ± 1.11)μmol/L、(39.63 ± 8.89)mm比(31.90 ± 8.79)mm、(12.88 ± 1.76)mm比(7.00 ± 1.27)mm和(13.45 ± 2.51)mm比(8.97 ± 2.00)mm],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44.63 ± 10.00)%比(59.71 ± 1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血浆TMAO最佳临界值为4.83 μmol/L时,AUC为0.942,诊断ACS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0%和88.89%;血浆TMAO最佳临界值为4.66 μmol/L时,AUC为0.908,诊断早期ACS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00%和83.3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S患者血浆TMAO与LVEF呈负相关( r=- 0.715, P<0.01),与LAD、PWS和LVPWT呈正相关( r= 0.715、0.746和0.729, P<0.01)。 结论:ACS患者血浆TMAO水平明显升高,与心功能水平相关;血浆TMAO水平可作为ACS的早期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血清尿酸和1-磷酸鞘氨醇的表达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选择安康市中医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接诊的120例冠状动脉(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120例心电图有明确缺血性改变,但冠脉造影明确无狭窄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尿酸(SUA)、1-磷酸鞘氨醇(S1P)水平、Gensini评分及高危因素。以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0.8作为诊断功能性心肌缺血的标准,对观察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确诊功能性心肌缺血和未确诊功能性心肌缺血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Pearson法分析SUA、S1P水平与Gensini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观察组SUA[(492.52±35.47)μmol/L]、S1P水平[(386.42±46.19)nmol/L]和Gensini评分[(69.42±7.8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1.218、35.227、60.237, P<0.05);观察组确诊为功能性心肌缺血患者SUA[(678.23±54.21)μmol/L]、SIP[(483.45±34.64)nmol/L]和Gensini评分[(83.22±5.34)分]及长期吸烟(100.00%,39/39)、饮酒(64.01%,25/39)、高血压(100.00%,39/39)、糖尿病(82.05%,32/39)、血脂异常(100.00%,39/39)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确诊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4.764、18.858、17.888,χ 2值分别为55.883、53.684、27.819、71.070、31.111, P<0.05)。经Pearson法分析,冠脉临界病变患者血清SUA、S1P水平均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653、0.715, P<0.01)。提示冠脉临界病变患者SUA、S1P水平越高,冠脉狭窄程度越严重,且功能性心肌缺血患者中SUA、S1P水平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诊疗中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的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疾病史和药物服用情况,收集患者生化指标及OCT成像指标。结果:(1)入选69例冠心病患者,共75处临界病变,其中左前降支52例(75.4%,52/69)、左回旋支4例(5.8%,4/69)、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19例(27.5%,19/69)。(2)对临界病变OCT的斑块特征分析,发现其中伴血栓7例、斑块破裂6例、薄纤维帽脂质斑块25例、巨噬细胞49例、微血管35例、胆固醇结晶35例、溃疡3例、内膜夹层6例。(3)经OCT测定的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en area,MLA)中位数2.9 mm 2分组,MLA<2.9 mm 2组的C反应蛋白[(2.92±2.44) mg/L与(1.98±1.30 ) mg/L, P=0.045) ]、总胆固醇[(4.13±0.78) mmol/L与(3.74±0.75) mmol/L, P=0.04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77±0.83) mmol/L与(2.22±0.78) mmol/L, P=0.007)]、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2±0.44) mmol/L与(0.80±0.34) mmol/L, P=0.024)]、脂蛋白a[(1.16±0.17) mg/L与(0.95±0.09) mg/L, P=0.042]均高于MLA≥2.9 mm 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根据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两组,其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16例,未行PCI 59例;发现PCI组面积狭窄度[(68.58±4.90)%与(63.10±7.09)%, P=0.001]、直径狭窄度[(65.65±6.91)%与(60.77±8.41)%, P=0.024]、脂质斑块弧度[(245.3±41.0)°与(189.8±99.6)°, P=0.001]、脂质斑块长度[(19.11±6.40) mm与(14.72±9.30) mm, P=0.035]均较未行PCI组严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OCT指导的PCI组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6.25%和未行PCI患者发生率5.0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17)。 结论:根据OCT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评估,发现临界病变中管腔面积越小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高;同时也发现具有大脂质池的易损斑块更多地进行了介入治疗,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决策更多依赖于斑块组织特征,而不仅仅是MLA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3年第2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论著。本期钱玥等对上海社区的305名中老年人利用多个认知域量表来探讨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和认知正常(NC)者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与认知域受损的关系,发现MCI患者Aβ阳性者的记忆认知域受损较明显,而NC者中Aβ阳性者的一般总体认知功能受损较明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为"金标准"评价ATP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I)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能,结果表明ATP负荷MPI对于狭窄程度较高的冠脉病变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对于临界病变的灵敏度相对较低。本期有4篇 18F-FDG PET/CT显像的论文,分别探讨了肺门型肿瘤肺梗死患者的PET/CT显像特征、基线PET/CT评估抗PD-1免疫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PET/CT代谢参数联合炎性反应指标对原发胃肠道DLBCL患者中期疗效的预测价值、PET/CT图像特征与代谢参数对胃肠道间质瘤恶性程度的预测价值,从不用角度反映了 18F-FDG PET/CT显像在肿瘤临床诊断、预后及疗效预测等方面的价值。本期1篇基础研究采用89Zr-oxine复合物标记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小鼠中的PET显像情况,结果示89Zr标记的MSCs可归巢至SLE模型小鼠肾脏部位,提示89Zr标记的MSCs PET显像可用于探索移植MSCs在SLE等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体内分布与迁移等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的表达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的表达及对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27例(川崎病组),根据冠状动脉受累程度分为CAL组和无CAL组,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查体的健康儿童30名为健康对照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30例为发热对照组。比较有无CAL组川崎病患儿与发热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sCD40L水平,不同冠状动脉扩张程度CAL患儿血清sCD40L水平,分析川崎病患儿血清sCD40L与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和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影响因素,评价血清sCD40L用于川崎病并发CAL的筛查效果 。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并做Bonferroni校正。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Q3)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和Spear man法。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sCD40L水平对川崎病并发CAL的诊断价值。 结果:127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有无CAL分为CAL组45例和无CAL组82例,CAL组血清sCD40L水平高于无CAL组、发热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7.03±0.91)μg/L比(4.66±1.23)、(2.21±1.08)、(1.73±0.9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CAL组中冠状动脉扩张患儿血清sCD40L水平低于小型冠状动脉瘤、中型冠状动脉瘤和大型冠状动脉瘤患儿[(6.04±0.22)μg/L比(6.95±0.69)、(8.02±0.57)、(8.23±0.2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川崎病患儿血清sCD40L水平与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均呈正相关( r=0.31、 P<0.001, r=0.32、 P<0.001, r=0.26、 P=0.003, r=0.58、 P<0.001, r=0.27、 P=0.002, r=0.39、 P<0.001);血清sCD40L、白细胞介素6、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为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21、1.06和1.01,95%置信区间:1.03~1.43,1.01~1.12,1.00~1.01, P值分别为0.022、0.011、0.039)。血清sCD40L诊断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曲线下面积为0.928(95%置信区间:0.885~0.971),最佳临界值为5.60 μg/L,此时的敏感度为97.8%,特异度为79.3%。 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sCD40L水平升高,并发CAL患儿升高更明显,血清sCD40L水平随CAL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是川崎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对川崎病并发CAL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骨保护素及相关炎症因子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骨保护素及相关炎症因子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按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间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胸痛患者236例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32例,对照组(非冠心病的患者)104例。问卷调查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抽取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收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骨保护素、可溶性受体激活的核因子κB(monoclonal antibody to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RANK)配体、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C反应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浓度。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骨保护素、IL-6、C反应蛋白、IGF-1、MCP-1、MMP-9浓度分别为(1.85±0.49) μg/L、(65.93±5.18) ng/L、(15.74±2.52) mg/L、(725.19±13.36) μg/L、(302.16±15.92) μg/L、(58.31±7.94) 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42±0.44) μg/L、(47.56±3.51) ng/L、(1.91±0.67) mg/L、(228.61±12.05) μg/L、(246.39±10.28) μg/L、(37.09±4.76)μg/L,可溶性RANK配体(332.69±14.91)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380.85±19.5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739、21.065、29.721、27.637、18.911、16.463、17.085, P均<0.05)。血清骨保护素、IL-6、C反应蛋白、IGF-1浓度在不同病变支数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其中三支病变组(2.05±0.51) μg/L、(80.96±25.70) ng/L、(19.79±2.03) mg/L、(849.07±18.95) μg/L明显高于双支病变组(1.83±0.45) μg/L、(62.74±20.61) ng/L、(13.82±1.75) mg/L、(714.84±19.06) μg/L和单支病变组(1.61±0.42) μg/L、(53.09±18.37) ng/L、(9.67±1.40) mg/L、(507.51±17.83) μg/L,双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骨保护素、IGF-1是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骨保护素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27,在最佳临界点1.54 μg/L时,诊断的敏感度为84.09%(111/132),特异度为73.48%(97/132);血清IGF-1的AUC为0.883,在最佳临界点395.78 μg/L时,诊断的敏感度为71.21%(94/132),特异性为96.21%(127/132)。 结论:血清骨保护素及相关炎性因子IGF-1是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冠心病的发生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PECT心肌血流定量技术对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预后价值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SPECT心肌血流定量技术测得的心肌血流储备(MFR)对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经冠脉造影确定为临界狭窄病变(狭窄程度为≥50%且≤80%)的患者,均在冠脉造影后3个月内接受一日法静息-药物负荷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和SPECT心肌血流定量。MPI根据标准5分法获得负荷总分(SSS)和负荷-静息差异总分(SDS)明确是否存在异常。利用ROC曲线获得MFR的预后最佳阈值。研究终点为心血管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进行预后分析。不同AUC间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共纳入314例患者,其中男194例、女120例,年龄(59.4±8.6)岁,中位随访时间754(628~914) d。54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ROC曲线显示MFR对终点事件的预测能力明显优于传统MPI(AUCs:0.713和0.512; z=3.76, P<0.001);MFR预测临界狭窄病变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最佳阈值为2.04。Cox多因素分析示MFR[风险比( HR)=0.434(95% CI:0.282~0.669), P<0.001]为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FR≤2.04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25.4%,43/169)明显高于MFR>2.04组(7.6%,11/145; χ2=21.27, P<0.001)。 结论:SPECT心肌血流定量技术测定的MFR对冠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发生心血管终点事件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γ-谷氨酰转移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移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GH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对冠心病的致病风险及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694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 n=527)和non-冠心病组( n=167),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等生化检测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等血液学指标,计算患者的GHR、NLR及Gensin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GHR、NLR等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GHR、NLR对T2DM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并确定最佳临界值;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GHR、NLR与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冠心病组GHR、NLR分别为32.59(21.05,48.24)、3.53(2.18,8.46)均明显高于non-冠心病组16.56(10.07,25.21)、2.20(1.45,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11.094、9.055,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HR、NLR诊断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85和0.732( P<0.05),当GHR、NLR分别取临界值19.805、2.678时,诊断冠心病效能最高,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9.30%、62.90%和63.80%、68.30%,GGT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628,临界值为19.500时,敏感度为80.50%,特异度为39.50%;GHR的AUC>GGT的AUC( Z=12.973,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 OR=2.887,95% CI:1.850~4.505, P<0.05)、高血压( OR=2.009,95% CI:1.311~3.080, P<0.05)、空腹血糖( OR=1.109,95% CI:1.034~1.189, P<0.05)、年龄≥60岁( OR=1.567,95% CI:1.179~2.415, P<0.05)、NLR≥2.687( OR=3.152,95% CI:2.066~4.808, P<0.05)、GHR≥19.805( OR=4.768,95% CI:3.131~7.262, P<0.05)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逐步校正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空腹血糖、年龄≥60岁和NLR≥2.687后,GHR≥19.805仍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OR、95% CI分别为4.620(3.049~7.000)、4.768(3.131~7.262)、6.567(4.408~9.810)、4.768(3.131~7.262)、4.768(3.131~7.262), P均<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GHR、NLR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 r=0.312、0.394, P均<0.05)。 结论:GHR、NLR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诊断冠心病具有提示意义,NLR≥2.687、GHR≥19.805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GHR对冠心病诊断价值优于单一的GGT和HDL-C,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建立风险评分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冠心病监护病房需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入院时病情稳定且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住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风险预测评分,以筛选需要CCU的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805例行PCI治疗的入院时病情稳定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654例患者作为建模组,有CCU需求125例,无CCU需求529例;2018年8月至2018年10月151例患者作为验证组,有CCU需求28例,无CCU需求123例。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确定评分标准,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最佳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结果:805例STEMI患者中,有CCU需求153例(19.01%),其中泵衰竭(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最多见(113例)。建模组中,最终年龄(60~74岁, OR = 1.513,95% CI 0.945~2.424, P = 0.085;≥75岁, OR = 2.740,95% CI 1.371~5.478, P = 0.004)、总缺血时间>4 h( OR = 1.701,95% CI 1.022~2.831, P = 0.041)、入院休克指数≥ 0.8( OR = 1.910,95% CI 1.178~3.099, P = 0.009)、多支血管病变( OR = 2.090,95% CI 1.272~3.432, P = 0.004)、术前病变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0级( OR = 2.099, 95% CI 1.313 ~ 3.353, P = 0.002)、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OR = 3.696,95% CI 2.347~5.819, P<0.001)、既往有脑卒中史( OR = 3.927,95% CI 2.057~7.500, P<0.001)共7个变量是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独立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年龄<60岁为0分、60~74岁为1分、≥75岁为2分,总缺血时间>4 h为1分,入院休克指数≥0.8为2分,多支血管病变为2分,术前病变血管TIMI血流分级0级为2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为3分,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为3分,总分15分。0~6分患者为低风险,7~15分为高风险。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建模组中,风险预测评分诊断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0(95% CI 0.692~0.788, P = 0.580);验证组中,风险预测评分预测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AUC为0.755(95% CI 0.658~0.853, P = 0.755)。 结论:基于年龄、总缺血时间、入院休克指数、多支血管病变、术前病变血管TIMI血流分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和既往有脑卒中史建立了预测入院时病情稳定且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风险预测评分,用于识别发生并发症的高风险患者,帮助医生进行CCU决策,为合理分配有限的CCU资源提供简便、实用的临床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