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SAHS患者血清γ-GT、Beclin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邢台市人民医院接受多导睡眠监测仪(PSG)监测的OSAHS患者130例为观察组(OSAHS组),根据其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颈动脉硬化组( n=59)与非颈动脉硬化组( n=71)。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行PSG监测的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者的血清γ-GT、Beclin1水平,分析OSAHS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γ-GT、Beclin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γ-GT、Beclin1对OSAHS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 结果:OSAHS组患者血清γ-GT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Beclin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颈动脉硬化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γ-GT、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组,Beclin1及夜间最低动脉氧饱和度(LSaO 2)低于非颈动脉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OSAHS患者血清γ-GT水平与CIMT呈正相关( P<0.05),血清Beclin1水平与CIMT呈负相关(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 OR=1.073, P=0.041)、AHI( OR=1.050, P=0.004)、γ-GT( OR=1.084, P=0.002)是OSAHS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Beclin1( OR=0.946, P=0.034)是OSAHS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血清γ-GT、Beclin1预测OSAHS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1、0.774,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855,高于γ-GT、Beclin1单独诊断(均 P<0.05)。 结论:血清γ-GT是OSAHS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Beclin1是保护因素,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OSAHS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NLRP3炎性小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及利拉鲁肽对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观察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及利拉鲁肽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NAFLD患者(N组)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C组)各39例,收集其一般资料,测定血清中NLRP3、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水平,分析2组指标差异及其相关性。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C组, n=10)和高脂饮食组(HF组, n=20),分别给予普通和高脂饲料喂养;喂养12周后,将HF组随机分为HF组( n=10)和利拉鲁肽组(100 L组, n=10),分别给予0.5 ml/kg灭菌等渗盐水和100 g/kg利拉鲁肽2次/d皮下注射。4周后检测各组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中NLRP3炎性小体及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N组和C组年龄、性别、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以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总胆固醇和总胆汁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N组的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肌酐、碱性磷酸酶(ALP)、NLRP3、IL-1β、IL-18、甘油三酯、血尿酸、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白细胞计数均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和总胆红素则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NLRP3与收缩压、BMI、空腹血糖、血肌酐、IL-1β、IL-18、甘油三酯、血尿酸、GGT、ALT、AST呈正相关,但与总胆红素和HDL-Ch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NC组相比,HF组体质量、肝脏质量、血清生化指标(甘油三酯、AST、ALT)、肝脏中NLRP3炎性小体及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经利拉鲁肽治疗后,与HF组相比,100 L组各指标均明显下降。 结论:与健康体检者相比,NAFLD患者炎症相关指标、体质量、血脂和肝功能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变,大鼠模型上的研究结果也与此一致;对NAFLD大鼠的利拉鲁肽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NFALD,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NLRP3来改善肝脏的炎症及脂肪变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表达水平在肝移植肝癌复发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表达水平在肝移植肝癌复发患者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佑安医院肝移植中心进行肝移植治疗和5年随访的5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实验室资料,比较肝移植肝癌复发组(29例)和未复发组(21例)患者肝功能、血常规、肿瘤标志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类等实验室指标及5年生存情况,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临床指标与肝移植肝癌复发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淋巴细胞CD4表达水平对肝移植肝癌复发的诊断效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CD4表达水平患者的生存差异。结果:与肝移植肝癌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白蛋白、淋巴细胞、甲胎蛋白、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诱导的蛋白质Ⅱ、CD3+、CD4+、CD8+T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肝移植肝癌复发组复发时间为13.0(6.0,24.0)个月,在5年随访中全部死亡,未复发组无死亡;复发组生存时间为18.0(9.0,36.0)个月,明显低于肝移植肝癌未复发组的60.0(60.0,60.0)个月( P<0.05)。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较低( P均<0.05)。Spearman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移植肝癌复发与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r=-0.43、-0.38、-0.44, P均<0.05);ROC曲线显示,CD4+T淋巴细胞对肝移植肝癌复发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755(95% CI 0.621~0.888),取最佳截断值265.50个/μl时,诊断特异度为100%,敏感度为48.3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CD4≤265.50个/μl患者的生存时间低于CD4>265.50个/μl组[15.0(10.0,36.8)个月比53.0(19.5,60.0)个月, P<0.05]。 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表达水平与肝移植肝癌复发呈负相关,CD4+T淋巴细胞取265.50个/μl时对肝移植肝癌复发的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肝外胆管癌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下射频消融治疗肝外胆管癌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省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就诊的不可手术切除的78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患者均行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取患者治疗前1天、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因子水平。选取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同的健康体检者78名作为健康对照,并行相同指标检测。结果:患者治疗前1天外周血总胆红素为(193±83)μmol/L,治疗后1周降至(55±49)μmol/L( t=16.70, P<0.001);治疗前1天γ-谷氨酰转移酶为(242±108)U/L,治疗后1周降至(92±70)U/L( t=19.12, P<0.001)。患者治疗前1天自然杀伤(NK)细胞、CD3 + T细胞、CD4 + T细胞比例和CD4 + T细胞比例与CD8 + T细胞比例比值(CD4/CD8)、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5),CD8 + T细胞比例、调节性T细胞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01),患者治疗前1天与健康对照组间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 P=0.545)。治疗后1周及1个月患者NK细胞、CD3 + T细胞、CD4 + T细胞比例和CD4/CD8、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1天升高(均 P<0.001),治疗后1个月均较治疗后1周下降(均 P<0.001);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个月患者CD8 + T细胞比例、IL-4水平均较治疗前1天下降(均 P<0.001),治疗后1个月均较治疗后1周上升(均 P<0.001);治疗后1周和1个月调节性T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1天下降(均 P<0.001),治疗后1个月较治疗后1周下降( P<0.001)。 结论:肝外胆管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可减轻患者的免疫抑制,提高细胞免疫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胆道闭锁Kasai术后迟发性胆漏合并肝外胆汁湖的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Kasai术后迟发性胆漏合并肝外胆汁湖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1年4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例胆道闭锁Kasai术后迟发性胆漏合并肝外胆汁湖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2例;行Kasai手术的中位年龄为44 d,范围在37~84 d;比较患儿胆汁湖形成前后血液白细胞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浓度,总结其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并随访。结果:4例患儿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较胆汁湖形成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下降。4例患儿予以积极抗感染、经皮肝外囊肿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cystic drainage,PTD)治疗。其中3例采取超声引导下PTD术,3例患儿中2例引流4~5周后拔除引流管,1例因胆汁性腹膜炎再行腹腔镜下PTD;另1例行开腹PTD,2周后移除引流管。4例患儿均治愈,随访6个月胆漏及胆汁湖均无复发,再行腹腔镜下PTD的1例患儿Kasai术后10个月因胆管炎、肝功能衰竭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其余3例携自体肝持续生存,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胆道闭锁Kasai术后迟发性胆漏合并肝外胆汁湖是胆道闭锁术后少见并发症,术中精准操作可预防发生,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等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PT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基于血清学相关指标构建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列线图模型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分析血清学相关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影响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咸宁市中心医院2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肝硬化42例(肝硬化组),未发生肝硬化178例(非肝硬化组)。清晨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空腹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球蛋白、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甲胎蛋白(AFP)、C反应蛋白(CRP)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rms"包构建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列线图模型,校正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肝硬化组TBiL、ALP、GGT、PT、TT、D-D、AFP和CRP明显高于非肝硬化组[(50.57 ± 5.61)μmol/L比(46.69 ± 3.92)μmol/L、(105.23 ± 30.60)U/L比(75.14 ± 26.45)U/L、(68.73 ± 19.47)U/L比(50.39 ± 14.21)U/L、(13.88 ± 1.98)s比(13.01 ± 2.10)s、(18.88 ± 2.56)s比(15.98 ± 2.43)s、(2.62 ± 1.04)mg/L比(1.34 ± 0.63)mg/L、(4.19 ± 1.95)μg/L比(2.66 ± 1.21)μg/L和(8.54 ± 1.22)mg/L比(7.47 ± 0.79)mg/L],血小板、ALT、AST和白蛋白明显低于非肝硬化组[(129.63 ± 32.66)× 10 9/L比(183.53 ± 56.31)× 10 9/L、(131.27 ± 22.19)U/L比(157.57 ± 38.67)U/L、(112.76 ± 19.57)U/L比(125.16 ± 21.84)U/L和(29.79 ± 6.17)g/L比(33.52 ± 5.8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两组红细胞、白细胞、空腹血糖、TG、TC、球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FP、血小板、ALT、AST、ALP、GGT、TBiL、白蛋白、D-D、CRP、PT和TT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0.798、0.723、0.676、0.766、0.762、0.710、0.673、0.856、0.759、0.603和0.78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64 μg/L、162.56 × 10 9/L、155.67 U/L、122.37 U/L、95.17 U/L、68.96 U/L、49.95 μmol/L、28.8 g/L、1.64 mg/L、8.55 mg/L、12 s和18 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P(>4.64 μg/L)、血小板(≤162.56 × 10 9/L)、ALP(>95.17 U/L)、GGT(>68.96 U/L)、D-D(>1.64 mg/L)和TT(>18 s)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1.278、1.428、1.488、1.356、1.513和1.369,95% CI 1.109~1.369、1.269~1.623、1.217~1.894、1.127~1.669、1.342~1.878和1.169~1.583, P<0.05或<0.01)。以AFP、血小板、ALP、GGT、D-D和TT为预测因子构建了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列线图模型,此列线图模型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C-index为0.739,95% CI 0.615~0.876);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风险阈值>0.26时,此预测模型所提供的临床净收益均高于单个指标且可以提供明显额外的临床净收益。 结论:AFP、血小板、ALP、GGT、D-D和TT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策略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超声衰减参数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临床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评估超声衰减参数(UAP)诊断慢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临床价值,并探讨影响UAP检测值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并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存在肝脏脂肪变性的慢性肝病患者130例,应用iLivTouch检测UAP以及肝脏硬度(LSM);计算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同时测定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和外周血小板(PLT)计数。以肝组织病理学结果为依据,分析UAP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相关性。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UAP诊断慢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准确性及特异性,Spearman秩相关分析研究影响UAP值的相关因素。结果:经肝穿刺活组织学检查,诊断为肝脏脂肪变性程度F1级43例,F2级47例,F3级32例,F4级8例;UAP与BMI( r = 0.363, P < 0.001)、UAP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 r = 0.380, P < 0.001)呈正相关。BMI和肝脏脂肪变性程度为UAP值的独立预测因素;UAP诊断肝脏脂肪变性程度F≥2、F≥3和F = 4的截断点分别为276 dB/m、288 dB/m、293 dB/m,其敏感度分别为0.379、0.500、0.750,特异度分别为0.930、0.922、0.836。 结论:超声衰减参数不仅可以明确慢性肝病患者是否存在肝脏脂肪变性,还可以较好地评估其肝脏脂肪变性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三七伤药片致重度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1例60岁男性患者因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自行服用三七伤药片(3片、3次/d),6 d后患者出现上腹部闷痛、恶心、呕吐,伴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示血清总胆红素(TBil)155.2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87.1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81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67 U/L,碱性磷酸酶(ALP)136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455 U/L。停用三七伤药片并予保肝治疗8 d后,患者上述症状好转;38 d后实验室检查示血清TBil 27.3 μmol/L、DBil 9.2 μmol/L、ALT 46 U/L、AST 28 U/L、ALP 83 U/L、GGT 55 U/L。患者的肝损伤可能与三七伤药片成分中草乌、雪上一枝蒿所含乌头碱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孕19~23周 +6正常胎儿羊水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及其随孕周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孕19~23周 +6正常胎儿羊水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水平及其随孕周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但遗传学诊断结果正常的383例(孕19~19 +6、20~20 +6、21~21 +6、22~22 +6、23~23周 +6分别为102、103、82、68和28例)单胎妊娠孕妇的羊水上清液,测定GGT水平。计算各孕周羊水GGT值的 xˉ± s、min~max 、M、 P1、 P2.5、 P5、 P95、 P97.5和 P99。GGT为非正态分布数据,转换为自然对数(lnGGT),采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分析lnGGT与孕周的线性关系。 结果:孕19~19 +6、20~20 +6、21~21 +6、22~22 +6、23~23周 +6羊水GGT水平的 xˉ± s分别为(385.8±235.7)、(331.8±219.4)、(253.7±197.9)、(226.7±166.4)和(155.3±96.8)U/L,每周下降14.0%、23.5%、10.6%和31.5%; M分别为311.0、288.0、199.0、160.5及105.5 U/L,每周下降7.4%、30.9%、19.3%及34.3%; P1~ P99分别为67.1~1 404.5、63.2~1 189.1、36.0~849.8、44.0~787.3及32.0~375.6 U/L。lnGGT与孕周呈负相关( R2=0.148, P<0.001)。 结论:孕19~23周 +6正常胎儿羊水GGT水平随孕周增加而降低,未来建立正常胎儿羊水GGT正常参考值范围时需要考虑孕周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经皮微波消融早期原发性肝癌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经皮微波消融(US-PMMA)治疗早期肝癌(HCC)患者生存预后的高危因素,及对术后总生存率(O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和无病生存率(DF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行US-PMMA治疗的HCC患者1 563例。依据WHO对年龄的界定,以60岁及以上为老年组共733例,60岁以下为青年组共830例。所有病灶均为首次接受US-PMWA。收集患者及病灶基线资料,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及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OS、DFS和CSS基线特征的危险比(HR)。OS、DFS和CSS以Kaplan-Meier曲线表示,用Log-rank检验比较。结果:与青年组HCC相比,老年组HCC更易罹患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血症以及较多合并症,但肝硬化发生少、肝功能较好。经PSM后,肿瘤长径(95% CI=1.1~1.4, P<0.001)及数量(95% CI=1.2~1.9, P<0.001)、γ-谷氨酰转移酶(γ-GT)(95% CI=1.0~1.0, P<0.001)和甲胎蛋白(AFP )(HR为1.5,95% CI=1.2~1.8, P<0.001)是OS、CSS和DFS的共同预测因子。年龄(95% CI=1.2~1.8, P<0.001)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LR)(95% CI=1.0~1.0, P=0.043)是OS和CSS的另外两个预测因子。白蛋白可预测OS,而性别和肝硬化可预测DFS。在随访期间(12~156个月),Log-rank检验表明,所有预测因子均显著影响OS、CSS或DFS(均 P<0.01)。其中,多发肿瘤对OS、CSS和DFS的影响最大,与单发病灶患者比较,多发病灶患者12年OS、CSS和DFS分别降低了9.2%、2.5%和4.1%,中位生存期分别缩短12.3个月、25.0个月和11.3个月。 结论:不同类型早期HCC患者微波消融后预后获益不同。在影响长期生存和疾病进展的众多高危因素中,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肝功能对改善早期HCC患者US-PMWA后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