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植骨治疗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植骨治疗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0月采用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松解植骨治疗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患者资料,男7例、女14例;年龄(67.6±9.1)岁(范围59~76岁)。所有患者均有顽固性腰痛伴行走受限,15例伴下肢放射性疼痛。术前站立位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侧凸Cobb角为51.3°±24.1°(范围36°~61°)、腰椎前凸Cobb角为5.4°±13.6°(范围-10°~19°)。脊柱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即C 7铅垂线(C 7 plumb line,C 7PL)与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的距离为(4.3±2.0) cm(范围0.5~6.2 cm)。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即C 7PL与S 1后上缘的距离为(5.9±3.1) cm(范围1.5~6.8 cm)。所有患者顶椎区均有巨大骨赘和骨桥,伴明显的成角和旋转畸形。仰卧位左右bending像示侧凸僵硬、活动度差。行多节段Ponte截骨,切断顶椎区骨桥,在顶椎区和滑移或半脱位节段行椎间隙松解和颗粒植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评估手术疗效和畸形改善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0±68) min范围(190~330 min),术中出血(970±260) ml(范围700~1 60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20.6±7.2)个月(范围12~36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失效、断裂或翻修。末次随访时腰痛VAS由术前的(6.1±2.2)分降至(2.1±1.8)分( t=6.45, P<0.001),腿痛由术前的(5.5±3.4)分降至(1.2±1.0)分( t=5.56, P<0.001);ODI自术前的52.2%±22.2%降至16.4%±10.6%( t=6.67, P<0.001)。术后腰椎侧凸Cobb角为19.3°±10.5°(范围16°~29°),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8, P<0.001)。术后腰椎前凸Cobb角增加至34.4°±15.6°(范围27°~4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4, P<0.001)。CBD下降至(1.9±1.1) 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2, P<0.001)。SVA下降至(1.6±2.1) 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0, P<0.001)。 结论:Ponte截骨联合骨桥切断和椎间隙植骨可以改善成人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脊柱序列以及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避免椎体截骨,是治疗成人僵硬性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型方舱医院感染预防控制风险管理探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要流行株的新一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为彻底快速阻断疫情在社会面的传播,大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舱医院在隔离收治轻症及无症状感染者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为降低新型冠状病毒在方舱医院内的传播风险,从方舱建筑设计到医院运行中各类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都应主动识别风险来源、开展风险评估,实施综合感染预防控制风险应对措施,及时监督检查和再评估,以预防职业暴露和医院感染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应用于基层单位新生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在基层单位对新生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筛查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2015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省黄骅开发区博爱医院、丰宁县中医院、唐县妇幼保健院和容城县妇幼保健院4个试点单位共71 580例新生儿采用“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进行CHD筛查。同时收集未开展“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上述单位超声检查后转诊至河北省儿童医院CHD筛查诊治中心(简称本中心)并得到手术证实的CHD患儿262例(其中复杂型CHD 39例),以本中心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新生儿复杂型CHD筛查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采用 χ2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法对“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开展前、后新生儿复杂型CHD筛查的灵敏度进行比较分析;采用 χ2检验对培训后试点单位与本中心复杂型CHD诊断结果,以及各试点研究单位间复杂型CHD筛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共检出CHD 553例(占筛查总例数的0.77%),包括66例复杂型CHD和487例简单型CHD。经本中心明确诊断发现,复杂型CHD假阴性3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漏诊1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漏诊1例,双主动脉弓左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远端闭锁漏诊1例),复杂型CHD假阳性1例(主-肺动脉间隔假性回声失落误诊为主-肺动脉间隔缺损1例),复杂型CHD类型误诊5例(肺静脉共同腔闭锁误诊为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永存第五主动脉弓狭窄误诊为主动脉缩窄1例,肺动脉吊带误诊为左肺动脉缺如1例,主动脉重度缩窄误诊为主动脉弓离断1例,主动脉峡部闭锁误诊为主动脉缩窄1例)。最终确诊的复杂型CHD 68例(占CHD总数的12.3%),筛查总体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6%(65/68)、99.8%(484/485)和86.8%(59/68),ROC曲线下面积为0.98,“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开展前复杂型CHD常规筛查诊断方法的筛查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9.2%(27/39)、95.5%(213/223)和61.5%(24/39),ROC曲线下面积为0.82。“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开展后,复杂型CHD筛查灵敏度较前明显提高( χ 2=14.28, P<0.05)。“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筛查结果与本中心以及各试点单位间复杂型CHD筛查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适用于基层单位开展新生儿复杂型CHD超声筛查工作;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CHD,基层单位超声诊断水平有待提高,建议到诊治中心进一步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指冠状面离断再植的临床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多指冠状面离断再植的手术方式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们对15例39指冠状面离断的手指急诊行断指再植术,其中顺型冠状面不全离断20指,逆型冠状面不全离断12指,完全型冠状面离断7指,术后随访分析临床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6个月。再植手指全部存活,其中3例5指再植手指皮缘部分坏死,换药后愈合。再植手指外形及感觉恢复良好,末节两点分辨觉4~6㎜,平均5.5㎜。再植手指握、捏及肌力恢复良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疗效:优5例,良9例,可1例。结论:多指冠状面离断清创时精确评估骨肌腱血管神经多平面、多层次、多形状损伤情况,防止遗漏,高质量的血管、神经、肌腱缝合,预防和及时处理血管危象的发生,指导患者早期手功能锻炼,有利于手指再植存活及外形、感觉和功能的恢复,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特征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1年6月18日广州市COVID-19本地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3起本地COVID-19疫情累计报告病例726例,其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366例,病例以女性(51.6%,189/366)、18~65岁(81.4%,298/366)、职业以家务/待业(32.2%,118/366)和离/退休人员(20.2%,74/366)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71.6%,250/349)和咳嗽(60.7%,212/349)为主;非洲国家及地区(非洲)入境关联疫情207例,以男性(69.6%,144/207)、18~40岁(72.9%,151/207)和商业服务职业(62.3%,129/207)为主,首发症状以无明显不适(55.6%,15/27)和咳嗽(37.0%,10/27)为主;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153例,以女性(58.8%,90/153)、≥41岁(64.7%,99/153)和离/退休人员(32.0%,49/153)为主,首发症状以咳嗽(32.9%,48/146)和无明显不适(28.1%,41/146)为主。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的家庭续发率分别为11.2%、5.7%和11.5%;潜伏期 M( P 25, P 75)分别为6.5(4.0,10.8)d、4.0(2.5,6.0)d和4.0(3.0,5.0)d;代间距 M( P 25, P 75)分别为4.0(3.0,8.0)d、4.0(2.5,6.0)d和3.0(2.0,5.0)d。3起本地COVID-19疫情在性别、年龄、职业、首发症状、家庭续发率和潜伏期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例发现途径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主要是自主就医(44.3%,162/366),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主要是社区主动排查[58.5%(121/207)和27.5%(42/153)]和密切接触者管理[33.3%(69/207)和67.3%(103/153)]。 结论:广州市3起COVID-19本地疫情因感染来源、变异株类型和防控策略的不同导致流行特征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传播特征及病例发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提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应不断完善重点人群和常见症状监测、强化聚集性疫情排查等措施,严防疫情反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空腹血糖水平对冠心病患者核素心肌代谢显像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水平对冠心病患者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显像/X射线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心肌代谢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9至2020年在北京安贞医院完成 18F-脱氧葡萄糖( 18F-FDG)PET/CT心肌代谢显像检查的78例冠心病患者的资料,64例符合入选标准。所有患者禁食8 h以上,口服葡萄糖后静脉注射胰岛素和显像剂 18F-FDG,完成心肌代谢图像采集。心肌代谢图像质量不影响临床诊断为合格,图像质量评分(IQ)0~2分;否则为不合格,评分为3~4分。分析比较合格组(55例)与不合格组(19例)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患病率、体质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白蛋白、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以及服用调脂药、口服降糖药等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心肌代谢显像不合格组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合格组(63.2%和33.3%, χ2=4.872, P=0.027)。不合格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合格组升高[7.67(6.02,11.64)和5.52(4.97,6.37)mmol/L;7.30(6.43,8.70)和6.20(5.60,6.87)%;19.8(15.1,24.1)和14.8(13.9,16.8)%,U=-3.909、-2.419和-3.042, P<0.001, P=0.016和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是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质量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 OR值1.62(95% CI:1.19~2.20, P=0.002)。空腹血糖≥6.66 mmol/L则是心肌显像不合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5% CI:0.69~0.93, P<0.001)。 结论:空腹血糖水平是影响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续发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续发率(SAR)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2—4月江苏省本土社会面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纳入328例社会面原发病例和40 146名密切接触者,并将密切接触者中7 d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核酸检测结果转为阳性者定义为续发病例。收集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等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AR的影响因素。结果:328名原发病例共报告续发病例1 285例,SAR为3.2%(95% CI:3.0%~3.4%)。328例原发病例中,男性占61.9%(203例),年龄 M( Q1, Q3)为38.5(27,51)岁;1 285例续发病例中,男性占59.1%(759例),年龄 M( Q1, Q3)为34(17,52)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病例为男性( OR=1.632,95% CI:1.418~1.877)、年龄20岁以下( OR=1.766,95% CI:1.506~2.072)和60岁及以上( OR=1.869,95% CI:1.476~2.365)、感染BA.2毒株分支( OR=2.906,95% CI:2.388~3.537)、病例分型是确诊普通型( OR=2.572,95% CI:2.036~3.249)和确诊轻型( OR=1.717,95% CI:1.486~1.985)的SAR风险更高;密切接触者年龄在20岁以下( OR=2.604,95% CI:2.250~3.015)和60岁及以上( OR=1.287,95% CI:1.052~1.573)、接触方式为同住接触( OR=27.854,95% CI:23.470~33.057)的SAR风险更高。 结论:Omicron变异株原发病例性别、年龄、感染毒株分支、病例分型,以及密切接触者的年龄和接触方式是SAR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瑞安市中医院急诊收治的经手术确认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术前进行X线检测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对于骨折创面呈现的影像学参数情况差异,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所观察到的创伤骨块数量485块,显著多于X线检测的325块,且检测到的矢状面骨折移位距离[(2.98±0.62)mm]和冠状面腕关节塌陷距离[(1.74±0.49)mm],显著高于X线检测的(1.51±0.47)mm和(0.98±0.31)mm(χ 2=4.931, t=5.884、6.375,均 P<0.001);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总体诊断符合率(97.79%)显著高于X线检测(84.56%)(χ 2=14.806, P<0.001),且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对AO-C1型和AO-C2型桡骨远端骨折诊断符合率(98.36%和95.35%)显著高于X线检测(83.61%和79.07%)(χ 2=8.093、5.878, P=0.004、0.015)。 结论:较X线检测,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可更全面和清晰地呈现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情况,提高诊断分型符合率,避免漏诊和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二维结合三维超声早孕期筛查及诊断胎儿腭裂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早孕期超声筛查及诊断胎儿腭裂的可行性,分析总结二维及三维超声对正常胎儿和腭裂胎儿腭的成像技术和图像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接受孕早期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检查的胎儿10 519例,将胎儿NT测量标准切面上的腭线作为筛查标记,常规进行观察。对腭线异常胎儿,增加二维超声冠状面的鼻后三角和轴平面的上颌牙槽突弓作为诊断切面,并采集三维容积数据以及面部三维多模式成像进行离线分析,确定或排除胎儿严重腭裂畸形。对纳入本研究的所有病例,在早孕期引产后或中孕期进行结构畸形筛查以及产后(或引产后)评估。结果:在10 519例胎儿中,10 204例(97.01%)成功获取标准NT平面并观察到腭线,其中腭线正常10 169例。35例腭线异常胎儿中13例通过增加二维超声切面和三维容积离线分析确诊为唇腭裂,并经引产证实:包括单侧唇腭裂7例,双侧唇腭裂3例,正中唇腭裂2例,不规则唇腭裂1例。无假阳性结果报告。22例经增加二维超声切面和三维容积离线分析后排除唇腭裂。全部胎儿均经中孕筛查和(或)生后追踪证实。漏诊单纯继发腭裂1例。结论:腭线是早孕期胎儿腭裂的良好筛查指标。对腭线异常胎儿,增加鼻后三角和上颌牙槽突弓轴平面,并采集三维容积数据进行离线分析,可确定或排除有无严重腭裂畸形。本研究对胎儿严重类型唇腭裂畸形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产前遗传咨询以及出生缺陷防控有重大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椎体CT扫描的骨密度HU值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和分布规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椎体退变性腰椎侧弯(DLS)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和分布规律,为骨水泥螺钉的选择性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5例D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0例、女75例,年龄(63.3±6.5)岁。于脊柱X线全长片上测量患者Cobb角、冠状平衡距离(CBD)值,统计患者冠状位失衡分型例数。选择患者主弯和代偿弯内椎体前缘皮质后方2 mm、椎体中部和椎骨后缘皮质前方2 mm三个层面的CT冠状面重建图像,于椎体松质骨部分选择最大可能的椭圆形区域作为骨密度Hounsfield units(HU)值测量兴趣区,取三个层面测量的平均值作为相应椎体的骨密度HU值,同样方法分别测量椎体凸、凹侧的HU值;以L 1≤110 HU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观察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并按观察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骨密度组和骨质疏松组两组,进而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观察全组患者主弯与代偿弯内椎体HU值,以及主弯和代偿弯内各椎体及其凸凹两侧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 结果:全组95例患者Cobb角为25.5°±11.1°,CBD为(22.8±18.7)mm,冠状位失衡为A型者74例、B型12例、C型9例。骨密度正常58例(61.1%),骨质疏松37例(38.9%);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45.3%(34/75),高于男性的15.0%(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110, P<0.05)。正常骨密度组和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Cobb角、CBD、侧弯方向、冠状位失衡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主弯与代偿弯内椎体HU值:L 1为(122.2±45.0)HU、稳定椎为(124.7±44.8)HU、中立椎为(120.9±42.9)HU、上端椎为(124.3±46.1)HU、顶椎(134.4±49.4)HU、下端椎(153.3±63.8)HU、L 5椎(169.8±75.8)HU。主弯内各椎体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与L 1椎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代偿弯内L 5椎体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则低于主弯的L 1椎体,分别为17.9%(17/95)和38.9%(3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349, P<0.05)。L 5椎体、下端椎、顶椎的凸侧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凹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而上端椎、中立椎、稳定椎凸凹两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DLS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8.9%,女性患者的发生率更高。代偿弯内椎体骨质疏松发生率低于主弯内椎体,L 5椎、下端椎和顶椎凸侧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