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开放性伤口冲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伤口冲洗是创伤后开放性伤口处置的首要步骤,也是预防伤口感染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伤口冲洗通过去除伤口内的细胞碎片、致病微生物、异物以及伤口渗出物等,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并促进伤口愈合。伤口冲洗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冲洗的压力、水流方向、冲洗液的种类、温度及用量。针对国内急诊临床工作中对于开放性伤口冲洗不规范的现象,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后特殊感染与咬蛰伤学组和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组织国内急诊科、创伤救治中心等相关领域专家,收集急诊开放性伤口冲洗最新证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并结合中国专家临床经验,撰写本共识,以期提高从事急诊开放性伤口处置的医务人员对伤口冲洗的认识和处置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边外固定支架桡骨延长术治疗先天性桡侧纵列发育不全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 男,6岁,因发现先天性右上肢畸形6年余入院。临床检查:右上肢短缩屈曲畸形,前臂肥大,手掌及手指瘦小,肘关节活动度30°~90°,腕关节桡偏110°,掌屈15°,背伸10°,拇指不能控制活动,右上肢近端肌力M 5,远端肌力M 4+。肘或腕关节X线正、侧位片示:右侧尺桡骨、拇指掌骨缺如及肘、腕关节半脱位,考虑上肢发育不全;测量桡骨长45.41 mm(图1)。诊断为先天性桡侧纵列发育不全(BayneⅡ型)。全身麻醉下行桡骨延长术:以外固定架(单边式多功能外固定支架Ⅲ型)放置桡骨段,C臂机透视见位置满意后,以4枚骨牵引针(镰刃型D型尾2.0 mm×9.0 mm)沿外固定支架固定夹块的侧孔,临时定位于桡骨,沿克氏针方向分别置入金属骨针,并以固定夹块锁紧骨针。沿桡骨中段做一长约1.0 cm纵行切口,钝性分离软组织,直达骨膜。放置截骨器,并以克氏针沿不同方向钻透骨皮质,薄骨凿横行截断桡骨,以生理盐水冲洗并全层缝合伤口。术后第7天开始延长,速率为1 mm/d,0.25 mm/次,每日分4次完成。术后第42天患者家属诉拧不动钉子遂停止延长。术后2个月外固定骨针松动固定失效予拆除,发现延长的桡骨向掌侧成角,遂手法复位后改用石膏屈肘90°、前臂旋后位固定2个月,拆除石膏并指导患者行主动功能锻炼,包括游泳、拍球、写字、提重物等。术后2.5年末次随访摄前臂正侧位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临床愈合,肱桡近侧关节自动复位,测量得桡骨长66.55 mm,肘关节活动度15°~130°,腕关节桡偏10°(图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治疗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行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治疗的40例小体积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年,每3个月患者在门诊复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最大尿流率(Q max)、膀胱残余尿量(PVR)、国际勃起功能障碍评分(IIEF-5)和勃起硬度评分(EHS)等指标,观察并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和射精异常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8例一次性扩裂成功,2例首次扩裂效果不理想立即行二次扩裂后达到满意效果。扩裂部位均位沿12点方向前列腺包膜裂开,扩裂充分深达脂肪层。术毕按压膀胱辅助排尿尿线较术前明显增粗,且射程变远。其手术时间为(20.34±5.6) min,术中出血量(15.5±6.4) mL,术后膀胱冲洗时间(10.6±2.4)h,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均为5 d,术后住院时间(5.5±1.5)d。术后患者的IPSS、QOL评分、Q max、PVR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存在性生活的35例患者术前、术后的IIEF-5 、EH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有2例出现短暂性逆行射精。术后患者发生短暂性尿失禁6例,尿道外口狭窄2例,膀胱颈挛缩0例,术后出血2例,排尿困难2例,尿路感染4例,经短期对症治疗后均有好转。 结论: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治疗小体积BPH的近期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合要求保留性功能的患者,术后尿道瘢痕狭窄和膀胱颈挛缩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垂体脓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55岁。主诉头痛8个月加重2周,于2022年3月21日17:35收入河北省中医院神经外科。患者既往有“风湿病”30余年,不规律口服糖皮质激素。于本次住院前8个月(2021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全头搏动性胀痛,较剧烈,伴有头晕、呕吐、视物旋转、视物模糊与闪光感,发热,体温波动在37.0~38.0 ℃,于当地针灸及口服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症状好转,仍遗留较轻头痛。2021年11月20日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平扫提示:垂体体积增大,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未见异常。垂体MRI平扫:垂体囊性良性占位,考虑Rathke囊肿。当地发现甲状腺功能减低(结果不详)、低血钾(最低2.65 mmol/L)和低血钠(最低105.9 mmol/L),给“优甲乐”纠正电解质紊乱(具体不详),症状好转。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头痛加重,性质同前,伴呕吐、发热,体温最高38.0 ℃,自行口服“布洛芬”后体温下降至37.3 ℃。于当地对症治疗。入院查体:神清语利,精神差,双颞侧视野缩小。余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2022年1月2日查垂体MRI增强:垂体囊性变,周边环形强化。2022年3月10日头CT平扫:头颅CT垂体囊性病变。经会诊转入院,入院诊断:鞍区占位性病变,垂体脓肿?垂体功能减低症。经术前准备于2022年3月24日在全身麻醉下经鼻蝶内镜手术。术中发现:鞍底薄弱并有膜性不规则突起凸向蝶窦腔,局部质地软缺乏鞍底骨质,表面覆盖黏膜。试用穿刺针经过该薄弱区向垂体方向穿刺,抽吸出淡黄绿色脓性液约2.5 mL。拔除穿刺针并保留标本准备送检。刮除蝶窦黏膜,鞍底前下部骨质约1 cm区域骨质不完整,鞍底光滑包膜凸向蝶窦腔。碘伏冲洗、浸泡消毒,并依次用过氧化氢、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术区无活动出血。切开鞍底硬脑膜,切口约0.8 cm长,见内为黄色脓苔及红黄间杂炎性组织。用取瘤钳切取脓苔样组织及炎性组织标本,质地脆,标本准备送病理。并用吸引器吸除蝶安内视野下脓苔,清理炎性腐败组织,周边显露出粉红色垂体组织,鞍内脓性组织内镜下刮除完全。用稀碘伏液冲洗、浸泡消毒脓腔及术区,并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至冲洗液清。未见明显脑脊液外溢,清理术区,创面无明显活动性出血,结束手术。术后CT:垂体囊性占位消失。术后处理:(1)抗菌药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抗感染;(2)激素替代: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片口服;(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术后轻度嗅觉减退,无脑脊液鼻漏,无视力视野障碍,未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脓腔壁组织病理提示垂体组织并炎细胞浸润,脓液涂片及培养均为阴性。患者头痛及发热消失,电解质紊乱纠正,垂体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术后3个月复查垂体MRI显示术后改变,垂体脓腔消失,对比剂增强提示垂体均匀强化。患者血常规、激素水平及电解质水平及变化趋势见表1, 2, 3,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尿道柱状水囊扩开术治疗BPH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尿道柱状水囊扩开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经尿道柱状水囊扩开术治疗的25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中位值80岁(57~94岁),前列腺体积中位值75 ml(30~176 ml),术前最大尿流率(Q max)中位值6 ml/s(2~9 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中位值25分(18~34分),术前生活质量评分(QOL)中位值4分(3~5分),术前残余尿量中位值85 ml(30~510 ml)。术前国际勃起功能评分量表(IIEF-5)评分中位值11分(5~21分)和射精功能量表(PEDT)评分中位值10分(6~17分)。手术方法:精确定位后先向内囊注入5 ml生理盐水,在前列腺尖部触到内囊,固定导管,再向外囊注水使压力达2.5 kPa,放缓注水速度,当外囊压力稳定在3.0 kPa后,停止注水,注意观察压力表,当前列腺腺体裂开时,需继续补水维持压力在3.0 kPa,持续5 min。比较手术前后IPSS、QOL、Q max和残余尿量等指标;对有正常性生活者评估有无逆向射精和精液量减少,比较手术前后IIEF-5评分和PEDT评分变化。 结果:1例前列腺连续两次扩裂未能裂开,2例前列腺为6点方向裂开,此3例改行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其余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22例手术时间中位值17 min(11~23 min),血红蛋白丢失量中位值19 g/L(15~22 g/L),膀胱持续冲洗时间中位值1 d(1~2 d),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中位值10 d(7~11 d),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11 d(7~12 d)。20例随访12个月,术后IPSS中位值8分(4~14分),较术前降低( P<0.001);术后Q max中位值17 ml/s(9~25 ml/s),较术前升高( P<0.001);术后残余尿量中位值10 ml(0~150 ml),较术前降低( P<0.001)。术后QOL中位值1分(1~2分),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5)。16例有正常性生活者术后未发现逆向射精和精液量减少,术后IIEF-5评分16分(7~24分),PEDT评分8分(6~1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尿道柱状水囊扩开术治疗BPH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有效改善残余尿和排尿困难症状,临床效果确切,且对性功能影响较小,适用于有保留性功能需求的高危BPH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麦芒穿破食管致甲状腺异物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6岁,主诉3 d前出现持续性发热并伴有颈部疼痛、肿胀。查体:颈部皮肤略红,皮温增高,甲状腺Ⅱ°肿大,压痛明显。彩超检查:甲状腺左叶内探及低回声团块,范围约3.0 cm×1.9 cm×2.5 cm,低回声内见长条状强回声,大小1.7 cm×0.1 cm×0.1 cm。提示甲状腺异物伴周围炎症可能。血常规检查:白细胞8.7×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7.3×10 9/L。血清C反应蛋白48.9 mg/L,甲状腺球蛋白197 ng/ml,TSH、FT3、FT4均正常。颈部CT检查提示:颈部淋巴结增大,甲状腺左叶内炎症性病变,甲状腺区未发现异物。术中探查见甲状腺左叶明显变大,腺体质脆、水肿,与周围组织粘连。游离左侧腺叶,未能触及异物。将5 ml注射器针头弯折成近90°,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刺入腺体,直至针尖到达异物(图1)。然后,垂直于针头方向将甲状腺腺体剖开,见少许脓液。吸净脓液,继续剖至针头水平。此时,在针尖处发现1枚异物(图2)。异物为黄色质软物体,长约1.7 cm,与术前超声检查吻合(图3)。再次行超声检查,确认无异物残留。用刮匙刮除异物周围病变组织。反复冲洗干净后,继续探查,见食管、气管无明显破损。缝合甲状腺断面,术区放置引流管。术后追问病史:其母述患儿发病前曾进食青小麦,进食过程中出现咽部不适,吞咽馒头后症状消失。结合异物特征及病史,考虑麦芒刺破食管进入甲状腺内导致异物形成。脓液培养:啮蚀艾肯菌。病理检查:(甲状腺)送检为增生之肉芽组织,血管扩张充血伴出血,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局部可见坏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输液港蝶形针冲洗方向对储液槽残留物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探讨输液港蝶形针任意方向冲洗与传统背向冲洗对港座储液槽内残留物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新植入输液港的肿瘤患者按照不同医院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标准采取背向冲洗后固定蝶形针输液,试验组采取任意方向冲洗后固定蝶形针输液.将两组患者化疗结束后取出的输液港实物进行底座和硅胶隔膜分离后观察和脉冲试验,判断输液港储液槽棉签染色程度等级以及荧光粉混悬液荧光色等级.结果 两组储液槽棉签染色程度等级及储液槽内荧光粉混悬液荧光色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蝶形针任意方向脉冲冲洗不影响输液港储液槽冲洗效果,临床护士在开放输液港通路时,无需探查输液港座出 口方向,准确穿刺、正确执行脉冲式手法即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外科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32例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2例经病理证实的GLM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31已育并有哺乳史,1例未育无哺乳史,均为单侧发病,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1.8岁,治疗前有3例因外院行局部切除而行病理学检查;22例入院后行空芯针穿刺活检,空芯针进针后沿不同方向取4条组织送病理,均诊断为肉芽肿性乳腺炎;7例形成脓肿者行脓肿切开引流并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同时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均经7d地塞米松、广谱抗菌素治疗后手术治疗,18例行肿块局部扩大切除,13例行乳腺区段切除,1例因病变广泛行乳腺皮下腺体切除;乳头内陷加做乳头乳晕成形术.创面放置双套管以便术后冲洗引流,术后上述应用抗菌素2~3 d,3~7 d拔除引流管.结果 术后随访10~21个月,31例无复发,1例复发,再次扩大手术治疗后未复发.2例乳房明显变形,其中1例因行保留乳头乳晕皮下腺体全切除而变形,另一例因切除下象限腺体而变形.结论 GLM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特征不典型,容易误诊,确诊必须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经短程地塞米松治疗后手术治疗是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术前鼻腔冲洗对鼻内镜手术出血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鼻内镜手术是目前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主要手术治疗方法,如今已在临床上形成共识.韩德民(1999)提出鼻内镜外科的内涵:在鼻内镜直视下,以尽可能保持鼻腔、鼻窦结构为前提,以清除、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引流功能为目的的鼻窦外科技术,提出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鼻内镜手术的精细操作对术野的清晰度要求很高,术中出血会导致术野模糊,术中结构辨认不清,容易引起筛前动脉、蝶腭动脉、眶纸板以及视神经等重要结构的损伤,如何在理想的麻醉下控制术中出血是目前手术面临的主要困难[1].目前,控制术中出血的治疗手段很多,控制性低血压、规范熟练的手术操作、术前炎症的控制等,术前鼻腔冲洗是减少术中出血的治疗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鼻内镜手术前应用盐酸萘甲唑啉加地塞米松和0.9%氯化钠注射液溶液进行鼻腔冲洗,对术中减少出血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估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术治疗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PBNO)的长期疗效.方法:56例女性患者通过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及尿动力学检查确诊为PBNO,在膀胱颈上选取2点及10点位置,所有患者行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术.结果: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26.2个月).56例接受手术的患者中47例(83.9%)术后恢复良好,未见严重并发症.随访过程中,平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21.2降至7.6(P<0.05),生活质量评分(QOL)由4.2降至2.3(P<0.05),最大尿流率(Qmax)由8.63 ml/s增至17.36 ml/s(P<0.05),残余尿量(PVR)由106.32ml降至21.46 ml(P<0.05),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 at Qmax)由68.42 cmH2O降至19.86 cmH2O(1 cmH2O=0.098 kPa,P<0.05).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有血尿、二次行膀胱颈内切开术、压力性尿失禁、尿道狭窄.所有这些并发症按Clavien分类评估为Ⅲa级.3例(5.3%)术后出现出血,经延长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治愈,均未输血治疗;4例(7.1%)出现压力性尿失禁,行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后恢复;4例(7.1%)出现尿道狭窄,间断尿道扩张后好转.结论:PBNO不常见,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及尿动力学检查可确诊,通过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术治疗安全有效.在膀胱颈的2点和10点方向仔细地、足够深度地行颈内切开可以保证手术的成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