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脐带血干细胞移植(UCBT)后发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UCBT的143例PID患儿的临床资料。UCBT后100 d内患儿每周进行1~2次血浆CMV-DNA检测,根据结果分为CM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分析UCBT后100 d内CMV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比较移植1个月后CMV感染患儿与未感染患儿在移植后1个月时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比例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或χ 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CMV感染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143例患儿中男113例、女30例,移植时年龄为14(8,27)月龄。原发病以慢性肉芽肿病(49例)、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43例)及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29例)为主。CMV感染率为21.7%(31/143),感染的时间为移植后44(31,49)d。复发性CMV感染率为4.2%(6/143),复发性CMV感染与非复发性CMV感染组间首次CMV-DNA的拷贝及治疗过程中的CMV-DNA拷贝峰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8(18.3,63.1)×10 6比22.5(13.2,31.9)×10 6拷贝/L, Z=-0.95, P=0.340;35.2(20.2,54.6)×10 6比28.4(24.1,53.5)×10 6拷贝/L, Z=-0.10, P=0.920]。难治性CMV感染率为4.9%(7/143),难治性CMV感染与非难治性CMV感染组间首次CMV-DNA的拷贝及治疗过程中的CMV-DNA拷贝峰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8(13.1,32.2)×10 6比25.9(14.2,12.2)×10 6拷贝/L, Z=-1.04, P=0.299;47.7(27.9,77.6)×10 6比27.7(19.7,51.8)×10 6拷贝/L, Z=-1.49, P=0.137]。CMV感染组中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RIC)的使用率、移植前受者CMV抗体阳性率、移植后Ⅱ~Ⅳ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45.2%(14/31)比25.0%(28/112),100%(31/31)比78.6%(88/112),64.5%(20/31)比26.8%(30/112),χ 2=4.76、7.98、15.20,均 P<0.05]。本组患儿随访31.6(13.2,45.9)个月,CMV感染对患儿的总生存率无影响(χ 2=0.02, P=0.843)。难治性CMV感染、非难治性CMV感染及未感染组3组患儿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比95.8%(23/24)比86.6%(97/112),χ 2=5.91, P=0.037],而复发性CMV感染、非复发性CMV感染及未感染组3组患儿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比88.0%(22/25)比86.6%(97/112),χ 2=0.43, P=0.896]。移植1个月后感染CMV的患儿组在移植后1个月时的CD4 + T细胞绝对计数、比例及IgG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感染组[124.1(81.5,167.6)×10 6比175.5(108.3,257.2)×10 6个/L,0.240(0.164,0.404)比0.376(0.222,0.469),9.3(6.2,14.7)比13.6(10.7,16.4)g/L, Z=-2.48、-2.12、-2.47,均 P<0.05],而CD8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未感染组[0.418(0.281,0.624)比0.249(0.154,0.434), Z=-2.56, P=0.010]。 结论:PID患儿UCBT后发生CMV感染与RIC方案、发生Ⅱ~Ⅳ级aGVHD及移植前受者CMV抗体阳性有关。UCBT后发生难治性CMV感染的患儿存活率降低。UCBT后应定期进行免疫重建监测,免疫重建延迟患儿可考虑增加CMV-DNA监测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X连锁凋亡抑制因子缺乏症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X连锁凋亡抑制因子(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XIAP)缺乏症是一种先天免疫缺陷病,常合并HLH,对EB病毒的易感性增加,多在儿童期发病。目前认为发生HLH的机制是XIAP缺乏导致了固有免疫功能缺陷、细胞凋亡增加以及NLRP3炎症小体过度激活,共同导致了病原体的清除障碍及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XIAP缺乏症患者中HLH的病程一般较轻,病死率较低,但经常复发。除HLH外,该病还可同时合并一些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表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可以治愈的方法,减低强度的预处理效果较好。一些新型靶向药物如IFN-γ单克隆抗体、IL-18及IL-6等拮抗剂也许有效,但尚需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复发难治淋巴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复发难治淋巴瘤的治疗仍然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目前主要以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新药、细胞免疫治疗为主。近年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及替代供者的应用,使allo-HSCT成为复发难治淋巴瘤有价值的治疗选择。疾病特征、患者临床特点、替代供者的选择、预处理强度及移植相关并发症的管理等因素均影响着患者移植后的生存。allo-HSCT治疗复发难治淋巴瘤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移植中心的回顾性报道,前瞻性试验仍缺乏,移植患者的选择及移植时机的把握、移植物来源、预处理强度的选择等仍无统一的标准。文章将围绕这些方面对allo-HSCT在复发难治淋巴瘤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单份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治疗成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7例应用单份UCBT治疗成人PNH受者的临床资料。7例受者中6例重度PNH,1例极重度PNH。原发性PNH 4例,PNH-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综合征3例。男性5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29岁(20~47岁),中位体重60 kg(50~71 kg),诊断至移植中位时间为62.5个月(7.7~171个月),全部受者均伴输血依赖。预处理方案:清髓性6例,减低强度1例。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方案均为环孢素A联合短程吗替麦考酚酯,均未使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输入脐血有核细胞的中位数为2.4×10 7/kg(1.71~4.28×10 7/kg),其中输入CD34+细胞中位数为1.58×10 5/kg(0.88~3.02×10 5/kg)。 结果:所有受者均获得髓系及红系植入,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 9/L的中位时间17 d(15~21 d),网织红细胞计数≥1%的中位时间27 d(22~45 d)。6例受者获得血小板植入,血小板≥20×10 9/L中位时间37 d(25~101 d),血小板≥50×10 9/L中位时间62 d(27~157 d)。100 d急性GVHD发生率28.6%(95%CI 0~55.3%),其中2例Ⅱ度急性GVHD,仅1例受者发生局限慢性GVHD。全部受者中位随访时间13.5个月(3~71.4个月),6例受者存活,1例PNH-AA综合征伴铁过载受者死于消化道出血。2年总存活率为83.3%(95%CI 27.3~97.5%)。 结论:单份UCBT治疗PNH,可获得很好的植入率及存活率,PNH-AA综合征伴铁过载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减低强度预处理单份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范可尼贫血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 F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血液病。1988年,Gluckman等 [ 1] 在法国巴黎圣路易医院采用HLA相合同胞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5岁的FA患儿并获得成功,从此拉开了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骨髓衰竭性疾病以及一些先天性疾病的序幕。国内采用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FA未见报道。本中心采用减低强度预处理单份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3例FA患者,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减低强度预处理单份脐带血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减低强度预处理(RIC)方案单份非血缘脐带血移植(sUCB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接受sUCBT的63例SAA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移植预处理均采用RIC方案:全身放射治疗(TBI)/全骨髓照射(TMI)4 Gy+氟达拉滨(Flu)(总量200 mg/m 2,分5 d给药)+环磷酰胺(Cy)(总量120 mg/kg,分2 d给药),其中11例患者在上述预处理方案基础上加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2 mg/kg(rATG组)。以环孢素A(CsA)联合霉酚酸酯(MMF)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结果:rATG组与非rATG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移植物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rATG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非rATG组5例患者发生原发性植入失败。两组移植后42 d中性粒细胞累积植入率及60 d血小板累积植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TG组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低于非rATG组[10.0%(95% CI 0.5%~37.4%)对46.2%(95% CI 32.1%~59.1%), P=0.032],两组Ⅲ/Ⅳ度急性GVHD及慢性GVHD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428, P=0.107)。两组植入前综合征(PES)、血流感染、巨细胞病毒(CMV)血症及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存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36(61~993)d,全部患者移植后1年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13.0%(95% CI 6.7%~24.3%),非rATG组、rATG组分别为15.5%(95% CI 8.1%~28.6%)、0%( P=0.189)。全部患者移植后1年总生存(OS)率为87.0%(95% CI 75.7%~93.3%)。rATG组、非rATG组移植后1年OS率分别为100%、84.5%(95% CI 71.4%~91.9%)( P=0.198)。 结论:含TBI或TMI联合Flu/Cy的RIC方案sUCBT治疗SAA具有较好的疗效。早期应用小剂量rATG可降低移植后急性GVHD发生率,未增加植入失败及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同预处理方案治疗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根据病因不同,可以分为原发性HLH(pHLH)和继发性HLH(sHLH)。pHLH通常是由遗传缺陷引起的,这些缺陷导致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功能受损或炎症小体功能失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愈pHLH的重要手段,但既往移植前采用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马利兰(Bu)和环磷酰胺(Cy),常常伴有严重的药物毒性和高死亡率。既往研究发现,接受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的HLH患者,肝静脉闭塞病(VOD)的发生率为18%,早期死亡率为35%。有研究采用了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阿仑珠单抗、氟达拉滨(Flu)和马法兰(Mel),与化疗方案相关的毒性和早期死亡率非常低,但随之而来的是混合嵌合率和移植物植入失败率高。为了平衡两种不同预处理方案之间的差异,HLH的预处理方案进行了不断调整,但还没有研究对不同预处理方案的结果直接进行比较。该研究分析了不同强度预处理方案组对移植后结果的影响,以确定治疗HLH的一个或多个最佳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亲缘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CD40配体基因突变引起的高IgM综合征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减低强度预处理非亲缘脐带血干细胞移植(UCBT)治疗CD40配体基因(CD40LG)突变引起的高IgM综合征(HIG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由CD40LG突变引起的3例HIGM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和UCBT治疗的预后。以“CD40配体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D40 ligand deficiency”“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1年2月的文献,总结该病的移植供者选择、干细胞来源、预处理方案及预后因素。结果:3例男性患儿均以反复呼吸道感染起病,基因检测均为CD40LG突变。3例患儿移植前年龄分别为1.0、1.4及0.5岁,均采用白消安、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的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脐带血干细胞与患儿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度分别为8/10、10/10及9/10。3例患儿在移植后14 d均达到完全供者细胞嵌合,均发生了Ⅰ度皮肤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截至末次随访,3例患儿分别为移植后33、18及18个月,均无病生存。文献检索到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24篇。文献报道共258例CD40LG突变的患儿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供者类型以同胞相合供者[30.6%(79/258)]及非亲缘相合供者[40.3%(104/258)]为主,干细胞来源以骨髓[50.8%(131/258)]为主,预处理方案以清髓性预处理[66.7%(172/258)]为主,移植后总体生存率为70.9%(183/258),移植前存在肺损伤、肝脏并发症是影响患儿预后的不良因素。14例UCBT患儿中2例植入失败、2例混合嵌合、3例移植后死亡。结论:UCBT治疗CD40LG突变引起的HIGM安全有效,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减低强度预处理并更换供者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44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减低强度预处理(RIC)、更换供者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次移植)治疗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高博博仁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接受RIC、更换供者二次移植的44例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①全部44例患者中男21例,女23例,中位年龄25(7~55)岁;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23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首次allo-HSCT供者类型包括无关供者12例、单倍体供者32例,所有患者在二次移植时均更换了供者;两次allo-HSCT间隔的中位时间为19.5(6~77)个月;二次移植前33例(75.0%)患者原发病为完全缓解,11例(25.0%)为未缓解;预处理方案包括全身放射治疗/氟达拉滨(38例)、白消安/氟达拉滨(4例)、全骨髓照射/氟达拉滨(1例)、白消安/克拉屈滨(1例);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短程甲氨蝶呤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②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Ⅱ~Ⅳ度、Ⅲ~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0.5%、9.1%,局限型、广泛型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0.5%、22.7%,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9.5%、6.8%,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为15.9%(均为Ⅰ~Ⅱ度)。③中位随访14(2~39)个月,移植后1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72.5%(95% CI 54.5%~84.3%)、80.6%(95% CI 63.4%~90.3%),累积复发率为25.1%(95% CI 13.7%~43.2%)。8例患者死亡,7例死于复发,1例死于感染,非复发死亡率为2.3%。④二次移植前完全缓解组、未缓解组移植后1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6.8%、48.1%( P=0.026),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9.9%、51.9%( P=0.072)。⑤单因素分析显示二次移植前原发病是否完全缓解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采用RIC方案、更换供者及移植后维持治疗等策略的二次移植治疗allo-HSCT后复发的恶性血液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疗效。影响二次移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是二次移植前的疾病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手术前后静息态脑fMRI低频能量振幅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以静息态脑fMRI(rs-fMRI)低频能量振幅(ALFF)方法研究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手术前后局部脑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准备进行肝移植手术的肝硬化患者11例纳入肝移植组,将健康体检者11例纳入对照组,手术前1周及手术后1月分别进行rs-fMRI检查,健康体检者的检查同期进行.设备采用飞利浦1.5双梯度磁共振成像扫描仪(Philips Achieva 1.5T MRI),数据预处理基于Matlab7.11(2010b)软件平台,采用REST软件计算ALFF.被试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以多重比较校正后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Xjview8.1软件和REST显示结果.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术前肝移植组患者双侧枕中回(MNI:x=36,y=-72,z=9)、双侧楔前叶/楔叶/后扣带回(MNI:x=15,y=-66,z=24)、左侧顶下小叶(MNI:x=-39,y=-54,z=42)、双侧旁中央小叶/扣带中回(MNI:x=3,y=-36,z=45)ALFF值显著减低,未见ALFF显著升高区域;(2)与术前肝移植相比,术后肝移植组患者未见ALFF显著减低或增高区域.将阈值设为P<0.01(未校正,簇>10个体素)后,术后肝移植组患者右侧额中回(MNI:x=35,y=57,z=0)、左侧顶下小叶(MNI:x=-39,y=-51,z=42)、扣带回(MNI:x=3,y=-33,z=42)ALFF值升高,未见ALFF显著减低区域;(3)与对照组相比,术后肝移植组患者双侧楔前叶/后扣带回、左侧枕中回ALFF值显著减低,未见ALFF显著升高区域.结论 肝硬化患者视觉功能活动相关区域、DMN相关区域、顶上小叶神经元自发活动强度减弱;肝移植组患者手术后较手术前右侧额中回、左侧顶下小叶、扣带回表现出ALFF值升高的趋势;肝硬化患者接受肝移植手术一个月后,BA7、BA31相关功能区域以及DMN相关区域神经元自发低频振荡活动强度仍未完全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