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态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最终纳入正畸患者40例,共含68颗下颌第三磨牙,利用三维测量软件测量分析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及角度。配对 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变化,多元回归分析可能影响其近中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 结果: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近中移动(1.59±3.35) mm ( P=0.012),向近中倾斜10.24°±18.82°( P<0.001)。患者治疗前ANB角,下颌平面角,萌出高度(8Cp-X),初始角度(∠78)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间隙的变化(ΔD7-Xi)对第三磨牙近中倾斜角度变化(Δ∠78)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F=2.153, P=0.071)。 结论:正畸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有近中移动和近中倾斜角度加大的趋势,临床医师在治疗设计时应综合考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性Ⅱ类错 伴高角成人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与颞下颌关节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探讨骨性Ⅱ类错 伴高角成人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的变化,以及下颌垂直向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正畸临床诊断和矫治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行减数矫治并进行主动垂直向高度控制的骨性Ⅱ类错 伴高角成年患者2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21.4±2.4)岁。将矫治前后患者锥形束CT导入Invivo Dental 5.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校正后,测量头颅侧位截面的下颌垂直向指标(下颌平面角、后前面高比、下颌真性旋转角)、切道斜度以及髁突形态和位置及关节窝形态指标,并对矫治前后结果进行配对 t检验。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下颌垂直向指标变化量与髁突位置变化量的相关性。 结果:矫治后20例患者前牙覆 、覆盖正常,磨牙垂直向高度得到控制。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显著减小2.05°±1.22°( t=7.60, P<0.001)、后前面高比显著增加(1.89±3.32)%( t=2.56, P=0.019)、下颌真性旋转角显著减小1.42°±1.92°( t=3.54, P=0.002);矫治后髁突内外径显著增加(0.55±0.76)mm( t=-2.73, P=0.015)、髁突前后径显著增加(0.27±3.51)mm( t=-3.23, P=0.006)、髁突最大轴面面积显著增加(6.01±7.36)mm 2( t=-2.80, P=0.013)、髁突头高度显著增加(0.33±0.72)mm( t=-2.14, P=0.046);关节窝宽度显著增加(0.56±0.93)mm( t=-2.37, P=0.032)、关节窝深度显著增加0.33(0.14,0.51)mm( Z=-2.76, P=0.006)、关节结节角显著增加1.50°±2.40°( t=-2.44, P=0.028);髁突内间隙显著减小(0.33±0.49)mm( t=2.31, P=0.035)、髁突外间隙显著减小(0.20±0.23)mm( t=3.58, P=0.003)。矫治前6例患者髁突存在前移位、7例髁突为居中位、7例髁突后移位;矫治后髁突居中位者变化不大,2例髁突后移位及3例髁突前移位者矫治后髁突处于居中位,3例髁突前移位及3例髁突后移位者关节间隙指数更接近居中位,1例后移位及1例前移位者髁突位置基本无变化。患者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内间隙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 r=-0.52, P=0.019),与髁突中间隙及外间隙呈低度相关( r=-0.48, P=0.031; r=-0.47, P=0.035)。 结论:骨性Ⅱ类错 伴高角成年患者经过下颌垂直向高度控制矫治后,前牙覆 覆盖正常,侧貌改善,同时髁突和关节窝发生适当生理改建。后前面高比变化量与髁突间隙变化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颌窦底对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不同的解剖位置关系对正畸减数矫治时第一磨牙近中整体移动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44例减数前磨牙完成正畸矫治的成年患者,根据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接触关系分为两组:各牙根均未与窦底接触(isolate from maxillary sinus, IF)组和各牙根均与窦底接触(contacting/protruding into maxillary sinus, CP)组。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轴倾角度及牙根体积吸收量。结果:IF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56±1.00) mm,牙根为(2.44±1.30) mm;CP组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73±1.20) mm,牙根为(2.80±0.99) mm。两组患者牙冠与牙根间近中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P=0.121、 P=0.202)。治疗前后轴倾角度改变在两组患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CP组(1.72°±4.58°),IF组(0.82°±5.47°), P=0.425]。CP组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体积吸收量[(16.45±9.52) mm 3]显著高于IF组[(7.85±4.94) mm 3]( P<0.001)。 结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窦底接触或突入窦内者可以成功实现水平向穿上颌窦底移动,且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轴倾角度改变与牙根位于窦外组无差异,但牙根吸收明显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性Ⅰ类错 青少年减数矫治后口咽气道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减数矫治对青少年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为正畸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科并行全口直丝弓矫治的骨性Ⅰ类错 青少年患者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3.7±1.5)岁(12.2~15.7岁)。所有患者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后在非最大支抗(非种植体支抗或口外弓)下内收上下颌前牙。获取患者减数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测量口咽气道容积和截面积相关测量指标,生成头颅侧位截面并测量牙颌和舌骨位置相关测量指标。比较矫治前后差异,并对口咽气道容积或截面积相关指标变化量与牙颌指标、舌骨位置相关指标变化量进行相关性检验。 结果:矫治后腭咽气道容积、舌咽气道容积、口咽气道总容积和最小横截面积比矫治前分别增大632(558)、758(549)、1 454(955) mm 3和14(29) mm 2,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口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多位于舌咽部。矫治后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及最大前后径分别比矫治前减小(4±10) mm 2和(0.4±0.8) mm,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该处最大侧方径的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矫治后悬雍垂尖处气道最大前后径与最大侧方径的比值[0.535(0.047)]显著小于矫治前[0.589(0.034)]( P<0.05)。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变化量与下颌中切牙唇倾度变化量、UI-FHp距[上中切牙点(UI点)到过蝶鞍点的眶耳平面垂线(FHp)的距离]变化量和LI-FHp距[下中切牙点(LI点)到过蝶鞍点的眶耳平面垂线(FHp)的距离]变化量均呈正相关( P<0.05)。 结论:非最大支抗下减数矫治对骨性Ⅰ类错 青少年口咽气道的影响总体较小,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气道形态,且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的变化与前牙内收量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 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 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诊断为Ⅳ期/C级牙周炎后接受规范的牙周系统治疗,并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错 畸形患者8例(男性3例,女性5例,25~38岁),共减数17颗牙(8颗切牙和9颗前磨牙),通过牙周检查记录表和根尖片评价减数矫治前后34颗减数牙邻牙(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TAES)与34颗对照牙(同一患者口内以TAES的同对侧同名牙、对颌同侧同名牙或牙根形态相似以及牙周状况相似的邻牙的优先顺序选取)的牙周探诊深度和相对骨高度(relative bone height,RBH)。 结果:矫治前后TAES与对照牙的探诊深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RBH显著增加8.19%(-3.36%,14.01%)( P<0.05);对照牙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AES近减数侧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矫治后远减数侧RBH显著增加7.73%(-1.52%,21.55%)( P<0.05)。TAES与对照牙的矫治后牙根吸收百分比分别为13.1%(1.3%,23.9%)和4.3%(-8.9%,1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牙周炎症控制良好和正确施力的前提下,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支持组织未造成进一步破坏。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牙槽骨水平有一定上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年双颌前突患者减数矫治后前牙区牙槽骨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减数矫治的成年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前牙牙槽骨形态的变化,为临床安全内收前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并且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成年患者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22.2±3.1)岁(19~28岁),对全部患者进行回访追踪,拍摄锥形束CT,分别于矫治前(T1期)、矫诊结束时(T2期)及随访时(保持期2年以上,T3期)测量患者上下前牙唇腭侧牙槽骨高度,以及根颈部、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阶段牙槽骨形态的差异,对矫治前后(T1-T2)牙槽骨变化量、治疗结束至随访时(T2-T3)牙槽骨变化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T1、T2、T3期上前牙腭侧、上颌侧切牙及尖牙唇侧、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1-T2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1.52±0.32)和(4.96±0.46)mm;T2-T3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1.20±0.27)和(3.14±0.35)mm;T1-T3期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0.33±0.11)和(1.82±0.39)mm。上、下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的3个时间点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1-T2期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上、下侧切牙根颈部的牙槽骨厚度分别减少(0.63±0.10)和(0.67±0.09)mm。T2-T3期,下前牙根颈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下颌中切牙根颈部牙槽骨厚度增加(0.09±0.03)mm。T1-T3期上下切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骨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根中部分别减少(0.38±0.16)和(0.63±0.13)mm,其他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2-T3上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与其在T1-T2变化量为极强负相关( r≤-0.8, P<0.001),T2-T3上前牙唇侧、下前牙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量及切牙根颈部厚度变化量与其在T1-T2变化量呈中强负相关(-0.8< r≤-0.4, P<0.05)。 结论:成年双颌前突患者减数矫治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与厚度均明显减少。在保持阶段,会发生相应的骨增生,但牙槽骨较治疗前还是有所减少。保持阶段的牙槽骨变化量与矫治阶段牙槽骨变化量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成人骨性Ⅱ类错 畸形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成人骨性Ⅱ类非高角错 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筛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确诊为成人骨性Ⅱ类非高角错 畸形,采用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完成的患者15例(男性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5.7岁),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和锥形束CT影像资料测量分析得出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患者平均疗程18.3个月,矫治后前牙覆 覆盖恢复正常,尖牙和磨牙关系达到中性。治疗后SNA角减小(1.2±1.0)°( P=0.001),ANB角减小(1.3±0.9)°( P<0.001),上颌中切牙压低(2.4±1.4) mm( P<0.001),下颌中切牙压低(3.1±1.2) mm( P<0.001),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3.5±0.9) mm( P<0.001)。无1例患者出现骨开裂/骨开窗等并发症。治疗后发生2 mm以上牙根吸收的上下切牙占所有切牙总数4.16%。 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成人骨性Ⅱ类错 畸形非减数矫治取得良好的效果,牙根吸收和骨开裂/骨开窗等正畸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横腭杆对青少年高角型患者垂直向生长控制效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横腭杆对青少年患者垂直向生长控制的效果。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75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青少年高角患者,将患者分为横腭杆组和未使用横腭杆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垂直向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下颌升支长度、前后面高度、上下颌第一磨牙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其中,横腭杆组下颌升支长度、后面高和前下面高分别增加(2.36±2.30) mm( t=6.23, P<0.001)、(2.71±2.56) mm( t=6.44, P<0.001)和(2.20±2.23) mm( t=5.97, P<0.001),上、下颌第一磨牙高度分别增加(1.66±1.18) mm( t=8.52, P<0.001)和(2.26±1.35) mm( t=10.16, P<0.001),下颌平面角(SN-MP)增加0.62°±1.34°( t=2.83, P=0.01)。未使用横腭杆组下颌升支长度、后面高、前下面高、上下颌第一磨牙高度变化分别为(2.28±2.20) mm( t=7.06, P<0.001)、(2.50±2.20) mm( t=7.01, P<0.001)、(2.19±2.15) mm( t=6.28, P<0.001)、(1.27±1.16) mm( t=6.76, P<0.001)和(2.48±1.12) mm( t=13.57, P<0.001),下颌平面角(SN-MP)增加0.32°±1.53°( t=1.28, P=0.21)。两组之间各项垂直向测量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青少年高角患者,横腭杆未能有效控制垂直向高度。无论是否使用横腭杆,两组患者均出现上下颌第一磨牙高度的增加,且部分患者出现下颌平面的顺时针旋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 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19岁,汉族,主诉"地包天"。全身状况良好,发育正常;扁桃体无异常;鼻部通畅,无鼻部畸形;无下颌前伸不良习惯;无正畸治疗史;无家族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82颗恒牙邻面牙釉质厚度的测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显微CT测量182颗恒牙邻面牙釉质厚度,以期为正畸临床邻面去釉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收集筛选182颗离体恒牙[来源于正畸减数和重度牙周炎患者,牙齿提供者均为北京市居民,汉族,年龄(39.5±10.6)岁,90%的牙齿来源于50岁以下的患者],并根据牙位进行分类,用流体树脂于牙齿近远中邻面接触区做标记后进行小动物计算机体层显像扫描,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分析各牙位牙齿近中和远中邻面牙釉质厚度、近中和远中邻面接触区至 面距离、近中和远中邻面接触区至釉质牙骨质界距离、牙冠近远中向宽度。 结果:邻面牙釉质厚度从前牙区[(0.63±0.16) mm]到磨牙区[(1.46±0.25)mm]逐渐增厚。上颌左侧第二磨牙远中邻面至右侧第二磨牙远中邻面的牙釉质厚度均值之和为31.60 mm,下颌左侧第二磨牙远中邻面至右侧第二磨牙远中邻面的牙釉质厚度均值之和为29.68 mm。前牙区邻面接触区垂直向位置靠近牙冠切1/3,磨牙区邻面接触区更接近牙冠中1/3。近中和远中邻面牙釉质厚度与牙冠近远中向宽度均呈正相关关系( P均<0.05)。 结论:本组离体牙结果显示,切牙区近远中邻面牙釉质厚度较小,磨牙区较大;临床应在前牙区靠近切端、在后牙区靠近龈方进行邻面去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