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诊断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诊断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的眼球运动特点及其与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新诊断的未用药帕金森病患者75例与同期当地社区招募的健康对照者46名。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视频眼震电图记录下的眼球运动评估,包括水平方向上视觉介导的反射性扫视(水平扫视)和平滑追踪运动(SPEM),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运动症状(Hoehn-Yahr分期、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冻结步态问卷)和非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问卷、16项气味识别测试、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汉化基础版、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紊乱筛查量表)的评估。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眼球运动参数的差异,包括水平扫视的潜伏期和精准度以及视标光点分别以0.1、0.2、0.4 Hz频率水平移动时的SPEM增益值,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与健康对照存在差异的眼球运动参数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对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不同频率SPEM增益值等眼球运动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敏感度及特异度分析,再将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和0.4 Hz改变最明显的SPEM增益值拟合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新发帕金森病组患者扫视潜伏期明显延长[(210.4±41.3)ms比(191.3±18.9)ms, t=-3.455, P=0.001]、扫视精准度降低(88.4%±6.8%比92.2%±6.1%, t=3.064, P=0.003)、SPEM增益值在0.1、0.2和0.4 Hz上与健康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0.68±0.15比0.74±0.14, t=2.261, P=0.026;0.72±0.16比0.79±0.16, t=2.704, P=0.008;0.67±0.19比0.78±0.19, t=2.937, P=0.004)。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0.1、0.2、0.4 Hz频率SPEM增益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小于0.7,分别为0.641( P=0.010)、0.681( P=0.001)、0.616( P=0.032)、0.652( P=0.005)、0.660( P=0.003)。但拟合扫视潜伏期、扫视精准度和0.4 Hz改变最明显的SPEM增益值进行ROC分析时,区分帕金森病和健康对照的敏感度为80.4%,特异度为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UC=0.780, P<0.001)。帕金森病患者的扫视潜伏期延长与长病程相关( β=0.334,95% CI 0.014~0.654, P=0.041),SPEM增益值降低与患者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0.1 Hz: β=-0.004,95% CI -0.008~-0.001, P=0.036;0.4 Hz: β=-0.006,95% CI -0.011~-0.001, P=0.012)。 结论:新诊断未用药的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眼球运动异常,但单纯依靠眼球运动参数尚无法充分区分帕金森病与健康对照。眼球运动异常可能与疾病的进展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解读角膜缘干细胞缺乏诊疗的国际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是角膜缘干细胞数量或功能下降所致角膜上皮稳态失衡性眼表疾病。国际角膜缘干细胞工作小组于2019和2020年制定并发布了有关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定义、诊断、分期和治疗的国际共识,为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相关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标准。为了方便我国眼科医师正确理解和掌握其核心内容,本文就国际共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入解读。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5-9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91例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高危因素与预后,为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91例NEC住院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Bell-NEC分期将本组病例分为Ⅰ期组、Ⅱ/Ⅲ期组;对两组病例进行包括围生期相关因素、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时间、手术结果及预后等方面的临床资料、感染指标、辅助检查及预后对比分析。结果:NEC的发生率为同期住院患儿的1.86%(291/15 645), 其中Ⅰ期组180例、Ⅱ/Ⅲ期组111例;早产儿Ⅰ期组34例(18.9%)、Ⅱ/Ⅲ期组54例(48.6%);低出生体质量儿Ⅰ期组30例(16.7%),Ⅱ/Ⅲ期组53例(47.7%);非母乳喂养儿Ⅰ期组73例(40.6%)Ⅱ/Ⅲ期组70例(63.1%);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非母乳喂养儿导致的NEC在Ⅱ/Ⅲ期发生率较高(χ 2=28.825、32.534、12.212,均 P<0.05);新生儿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9例(13.40%)、凝血功能障碍29例(9.97%)、血糖异常16例(5.4%)、病理性黄疸47例(16.15%)或母亲妊娠期糖尿病12例(4.12%),NECⅡ/Ⅲ期发生率较高(χ 2=15.528、5.724、6.722、10.910、5.668,均 P<0.05);NEC的首发症状主要为腹胀191例(65.63%),便血56例(19.24%),呕吐47例(16.15%);NEC的治愈/好转247例(84.88%),死亡5例(1.72%),其中Ⅰ期治愈164例(91.11%);Ⅱ期/Ⅲ期治愈/好转83例(74.77%),死亡5例(4.50%)。动态腹部超声检查共201例,对NEC诊疗有一定价值。 结论:NEC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动脉导管未闭可能是NEC发生的单一高危因素;NEC最常见首发症状是腹胀;NEC的分期与预后密切相关,分期越高,预后越差;腹部超声动态监测有助于NEC的早期识别及疗效判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上皮内瘤变是胃癌筛查过程中常见胃黏膜病变,正确应对和处理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对降低我国胃癌发病率意义重大。本共识在前期关于早期胃癌筛查流程和防控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发病现状,从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定义、诊断和分期、治疗、监测和随访4个方面切入,提出针对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诊治要点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从而实现早期阻断和干预胃癌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具有11号染色体长臂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具有11号染色体长臂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Burkitt-like lymphoma with 11q aberration,BLL-11q)的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断的6例BLL-11q,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BER原位杂交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临床信息并进行随访。结果:6例BLL-11q患者免疫功能均正常,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0~38岁,中位年龄29岁。6例均发生于淋巴结,且均位于头颈部。Ann Arbor分期5例为Ⅰ~Ⅱ期,1例为Ⅳ期。淋巴结结构大部分或全部破坏,肿瘤细胞弥漫性增生浸润,其中4例类似Burkitt淋巴瘤,2例形态介于Burkitt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之间不能分类,核分裂象多见,凋亡及坏死明显,5例可见“星空”现象。肿瘤细胞均弥漫性强表达CD20、CD10及bcl-6,Ki-67阳性指数均>95%,1例CD21染色可见滤泡树突状细胞(FDC)网。不同程度的表达C-MYC。CD3、bcl-2、MUM1、CD30、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均为阴性。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为阴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C-MYC、bcl-2、bcl-6分离均为阴性,11q23.3获得伴11q24.3丢失均为阳性,其中1例出现11q23.3的扩增。同时,本组病例进行了IgH及IRF4基因分离探针的检测,6例病例均为阴性。随访时间4~19个月,均无病生存。结论:BLL-11q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瘤,形态及免疫表型类似Burkitt淋巴瘤,但缺乏MYC基因重排,存在特征性的11q异常,应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避免误诊和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营养控制状态评分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老年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营养控制状态(CONUT)评分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老年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9例初治DLBCL老年患者(≥60岁)为研究对象。患者中位年龄为66岁(60~83岁);男性患者为75例,女性为5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化疗前的血清白蛋白值、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淋巴细胞(Lym)计数计算CONUT评分,采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CONUT评分对患者生存结局预测的最佳临界值,并且根据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低CONUT评分组。组间年龄、B症状、Ann Arbor分期等不同临床特征的构成比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总体生存(OS)曲线,并且计算其3年OS率。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本研究DLBCL老年患者OS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通过ROC曲线确定CONUT评分预测DLBCL老年患者生存结局的最佳临界值为3.5分,其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60.0%,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5 (95% CI:0.614~0.795)。②根据CONUT评分的最佳临界值,将129例患者分为高CONUT评分( n=78,CONUT评分≥3.5分)和低CONUT评分组( n=51,CONUT评分<3.5分),2组患者的年龄、B症状、Ann Arbor分期、化疗前血红蛋白(Hb)值、化疗前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575、7.382、15.656、15.530、7.696、17.808, P=0.032、0.007、<0.001、< 0.001、0.006、<0.001)。③对可能影响本研究129例DLBCL老年患者OS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伴B症状、Ann Arbor分期、化疗前Hb值、化疗前血清LDH水平、化疗前血清β 2-微球蛋白(MG)、化疗方案是否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化疗疗程数、IPI危险度分层及CONUT评分为DLBCL老年患者3年OS率的影响因素( χ2=6.229、6.690、5.037、8.937、13.588、11.174、4.806、15.787、12.491、13.838, P=0.013、0.010、0.025、0.003、<0.001、0.001、0.028、<0.001、0.006、<0.001)。④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ONUT评分≥3.5分( HR=2.26,95% CI:1.23~4.14, P=0.009),化疗疗程为2~5个( HR=2.89,95% CI:1.60~5.21, P<0.001)及化疗前血清LDH水平≥250 U/L( HR=2.44,95% CI:1.23~4.59, P=0.006)为影响DLBCL老年患者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CONUT评分是影响初治DLBCL老年患者OS率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可根据CONUT评分识别营养不良的DLBCL老年患者,并且对其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对胃癌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CT是诊断胃癌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无创等优势以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支持,可通过形态学特征、密度及强化方式等多角度阐述病情的变化,有助于诊断胃癌分化程度、病理类型、TNM分期以及评估化疗疗效等。本文就目前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临床对CT在该领域应用价值的认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症状胆囊结石临床诊治的争议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继发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和胆囊癌。很多胆囊结石患者没有胆绞痛等明显临床症状。有些患者的胆囊结石没有发生梗阻、胆囊没有伴发炎症,确实处于无症状时期。但有些患者没有症状源于不自知,误认为胃痛、肠炎等;或源于痛觉不敏感或疾病干扰等,对胆囊结石症状感知不足;另有些患者胆囊形态结构异常,胆囊无功能,没有引起痉挛疼痛表现。明确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概念、诊断和依据病理生理分期分类,有利于制定个性化处理策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专业医疗机构制定的指南共识,对于无症状胆囊结石的处理存在很多争议,包括定期随访、药物治疗、手术切除或保胆取石等,合理的个性化诊疗需要更加深入的基础研究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有IRF4重排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伴有IRF4重排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其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3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的IRF4重排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共收集6例IRF4重排阳性病例。例1~5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19岁(11~34岁);4例头颈部病变,1例乳腺结节;均为临床Ann Arbor分期Ⅰ~Ⅱ期。2例呈完全弥漫性生长模式,1例呈完全滤泡样模式,2例弥漫与滤泡混合存在;5例瘤细胞体积中至大,中心母细胞样细胞为主,部分伴有不规则的中心细胞样细胞,2例伴有星空现象;免疫组织化学均表达bcl-6和MUM1,2例表达CD10,Ki-67阳性指数70%~90%;FISH检测5例均见IRF4重排,其中例1、3见IRF4/bcl-6双重排,均诊断为伴IRF4重排大B细胞淋巴瘤。例6,患者女,39岁,扁桃体肿块,临床Ann Arbor分期Ⅳ期;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主,20%区域呈高级别滤泡性淋巴瘤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0阴性,bcl-6/MUM1共阳性,Ki-67阳性指数约80%;FISH检测IRF4/bcl-2/bcl-6三者均发生重排,诊断为DLBCL伴滤泡性淋巴瘤(20%)。6例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随访31~100个月,均无进展或者复发。结论:伴有IRF4重排大B细胞淋巴瘤罕见,其病理特征与滤泡性淋巴瘤及DLBCL有重叠;IRF4重排虽是本病诊断的必要条件,但非特异性,需要与其他伴IRF4重排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肺癌术后病理诊断现状多中心数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揭示中国肺癌外科病理诊断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升中国肺癌病理规范和科研数据水平并构建中国肺癌病理结构化大数据库。方法:依据肺癌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诊断规范内容要求,制定病例报告表,按照病例报告表指标内容要求,回顾性收集23家三甲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切除原发肺癌患者原始临床病理资料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吸烟史、病理报告(包括分子检测)、治疗及预后等,经脱敏、滤过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结合领域知识库实现原始文本信息结构化处理,进行数据管理分析以及构建结构化数据库。结果:共收集到153 817份原始病理报告,57 748份分子检测报告及13 295条治疗及随访信息,最终获得有效结构化病理报告75 941份(包含86 979个原发肺癌病灶信息)。整体治疗及随访数据质量不满意。患者男女比例为1.2∶1.0;吸烟史可及8 648例(11.39%),吸烟者与非吸烟者比例为0.92∶1.00;高发年龄为60~69岁,占38.76%。常见病理类型前5位依次为腺癌(74.58%),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18.01%),小细胞癌(2.18%),腺鳞癌(1.71%),肉瘤样癌(0.82%);组织学类型与性别、年龄及吸烟状态显著相关( P<0.05):男性患者以腺癌(58.5%)和鳞癌(31.6%)为主,女性患者腺癌占91.6%,鳞癌仅占3.4%;非吸烟患者以腺癌(85.6%)为主,吸烟患者腺癌和鳞癌分别占50.6%和37.7%;随年龄增长腺癌占比下降,鳞癌及小细胞癌占比上升。指标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综合医院与肿瘤专科医院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至2017年使用率较低的主要指标为周围肺病变、pTNM分期、沿气道播散、新辅助治疗反应病理评估。前5位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依次为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细胞角蛋白(CK)7、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Ventana、Napsin A及p63,免疫组织化学套餐指标数最常见7~9项。整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率51.32%(10 335/20 139,均为PCR法)、ALK融合基因阳性率6.18%[2 084/33 726,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免疫组织化学Ventana平台阳性率分别为3.01%、8.93%及6.58%]、KRAS突变率7.01%(662/9 441,均为PCR法)。腺癌中EGFR、ALK(总)、KRAS阳性率分为58.14%(9 986/17 175)、6.59%(1 791/27 176)、7.52%(607/8 068),鳞癌中分别为5.83%(113/1 939)、0.40%(1/251,仅PCR和FISH法)、1.76%(15/852)。由于预后数据质量问题,难以获得有效生存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结论:国内肺癌病理报告规范化程度(包括分子检测)整体基础良好,但大部分模式仍处于非结构化连续文本状态;肿瘤术后病理分期、新辅助治疗反应病理评估及高质量预后数据需予以重视与完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套餐使用均衡但欠精确;有待采用基于信息系统的肺癌结构化报告模板及结构化数据整合存储模式,以整体提升我国肺癌病理诊断规范及临床数据共享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