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切皮前用药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抑郁情绪与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切皮前艾司氯胺酮用药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5月本院LTH患者11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5例.均择期行全麻下LTH治疗,观察组于切皮前予以艾司氯胺酮0.3 mg/kg静脉注射、对照组同时间点予以同剂量生理盐水注射.统计两组各时间点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数字评定量表(NRS)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比较两组血清神经递质[多巴胺(DA)、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统计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剔除术中转开腹1例、个人因素退出1例,纳入53例;对照组剔除数据不全1例,纳入54例.观察组术后4 h、12 h、24 h、48 h静息时NRS评分(2.27±0.36分、2.53±0.41 分、2.40±0.30 分、2.12±0.32 分)均低于对照组(2.62±0.40 分、3.08±0.46 分、2.85±0.38 分、2.52±0.42 分),术后 2 d 和 5 d HAMD-17 评分(13.24±2.16 分、10.16±2.42 分)、PSQI 评分(12.46±1.84 分、9.35±1.75 分)均低于对照组(15.07±2.33 分、11.59±2.51 分、13.85±2.13 分、10.08±1.92 分),术后 5 d 观察组血清 NE(129.45±17.25ng/L)、E(33.46±5.42ng/L)及 DA(7.37±0.86μ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13.62±13.48ng/L、30.72±4.15ng/L、7.03±0.72μg/L)(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7.0%)与对照组(14.8%)无差异(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切皮前用药可减轻LTH患者术后疼痛,调节神经递质表达水平,改善抑郁、睡眠状态,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及益处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对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其益处。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因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滑脱症行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分为A组46例、B组44例。A组患者于手术切皮前15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0.5 g+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并在手术关闭切口前外用氨甲环酸溶液1 g浸泡切口创面5 min,并在切口闭合前抽吸;B组患者操作同A组,但于术后口服利伐沙班,每天1次,每次10 mg,至术后35 d。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引流量,并计算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发生、硬膜外血肿形成情况和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引流量、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A组术后C反应蛋白[29.94(15.75,50.25)mg/L]高于B组[7.89(4.94,11.10)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68, P < 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硬膜外血肿发生。A组术后1例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200 mL,1例患者输注自体血150 mL;B组患者术后2例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分别为525 mL、200 mL,其余患者均未输血。 结论: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用于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不会增加围手术期的出血量,并有额外的抗炎作用,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发生率,不增加硬膜外血肿的形成和输血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患者呼出气冷凝液中炎症因子和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患者呼出气冷凝液中炎症因子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进行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手术的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乌司他丁组(U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U组将乌司他丁10 kU/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在切皮前开始进行持续静脉输注,N组用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用药前10 min(T 1)、阻断肝血流前10 min(T 2)、阻断肝血流后30 min(T 3)、开放肝血流后30 min(T 4)及手术结束前10 min(T 5)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同时抽取肺动脉血;分别于用药前20 min(ET 1)、阻断肝血流前20 min(ET 2)、阻断肝血流后20 min(ET 3)、开放肝血流后20 min(ET 4)、手术结束前20 min(ET 5)收集呼出气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 EBC),收集时长20 min。检测两组患者上述时点EBC与肺动脉血血清中TNF-α、IL-8、IL-10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 NE)水平,并记录T 1~T 5时点的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 Ppeak)、肺动态顺应性(pulmonary dynamic compliance, Cdyn)、PaO 2、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 P(A-a) O 2]、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OI)、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 RI)等呼吸力学和肺功能指标,以及术后3 d内肺部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Ppeak、Cdy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 4时U组RI低于N组,OI高于N组( P<0.05 );与T 1时比较,N组在T 4、T 5时OI降低( P<0.05 )。两组患者各时点EBC和血清中NE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与ET 1时比较,两组患者ET 4、ET 5时EBC中TNF-α水平降低( P<0.05);U组ET 5时EBC中TNF-α水平低于N组( P<0.05 )。与T 1时比较,U组T 4、T 5时血清中TNF-α水平降低( P<0.05);U组T 4、T 5时血清中TNF-α水平低于N组( P<0.05 )。与ET 1时比较,N组ET 5时,U组ET 3、ET 4、ET 5时EBC中IL-8水平降低( P<0.05);U组ET 4、ET 5时EBC中IL-8水平低于N组( P<0.05 )。与T 1时比较,N组T 4、T 5时,U组T 3、T 4、T 5时血清中IL-8水平降低( P<0.05);U组T 4、T 5时血清中IL-8水平低于N组( P<0.05 )。与ET 1时比较,N组ET 3、ET 4、ET 5时EBC中IL-10水平降低,U组ET 4、ET 5时EBC中IL-10水平升高( P<0.05);U组ET 4、ET 5时EBC中IL-10水平高于N组( P<0.05)。与T 1时比较,N组T 3、T 4、T 5时血清中IL-10水平降低,U组T 4、T 5时血清中IL-10水平升高( P<0.05);U组T 4、T 5时血清中IL-10高于N组( P<0.05 )。术后3 d内,U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40%)低于N组(72%)( P<0.05)。 结论:EBC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能够反映患者肺损伤情况,应用乌司他丁能够减轻EBC中炎症因子水平,从而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影响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 directed fluid therapy, GDFT)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robot 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 RARP)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下RARP的患者123例,年龄≥65岁,ASA分级Ⅰ~Ⅲ级,无腹部手术史,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62例)与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61例)。两组麻醉用药相同基础上,C组根据麻醉医师经验及患者MAP进行补液,G组以脉搏压变异度(pulse pressure variation, PPV)及MAP为目标导向实施GDFT策略。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晶体液用量、胶体液用量、出入量、出血量、尿量、芬太尼用量、瑞芬太尼用量、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使用率;监测并记录手术切皮前(T 1)、前列腺摘除即刻(T 2)、术毕(T 3)两组患者的心率、MAP、pH、PaCO 2及乳酸(lactic acid, Lac)水平,记录术前、术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PR)、Cr水平及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记录肠排气时间,肠排便恢复时间,术后24、48 h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G组晶体液用量、胶体液用量、出入量减少( P<0.05),NE使用率升高( P<0.05),T 3时MAP升高( P<0.05),术后CRP水平降低( P<0.05),肠排气时间及肠排便恢复时间缩短(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尿量、芬太尼用量、瑞芬太尼用量,各时点心率、pH、PaCO 2、Lac水平,术前CRP、Cr水平及eGFR,术后Cr水平及eGFR,术后24、48 h NRS评分,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年龄≥65岁,ASA分级Ⅰ~Ⅲ级,既往无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行RARP,术中运用以PPV为目标的GDFT策略能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缩短肠排气时间、肠排便恢复时间,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氨甲环酸两种给药方法对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对比研究氨甲环酸(TXA)多次口服和多次静脉应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12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 4 组,每组 30 例.4 组患者均于切皮前5~10 min静脉滴注TXA 1 g.A组:术后 6、12、18 h分别静脉滴注TXA 1 g,B组:术后 4、10、16 h分别口服TXA 2 g,C组:术后 6、12、18 h 分别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D组:术后 4、10、16 h分别口服等剂量的安慰剂.比较 4 组患者围术期一般资料,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 1、3 d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术后输血率、肺栓塞、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围术期的总失血量:(677.50±16.59)mL、(674.97±16.41)mL;隐性失血量:(579.77±12.48)mL、(576.00±16.44)mL;术后引流量:(62.43±4.05)mL、(62.67±4.11)mL;输血率:6.6%、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A、B组血红蛋白(HB)值、血细胞比容(HCT)值,均高于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C组与 D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组TXA的用药成本存在显著差异,A组(438.4 元/位)>B组(137.56 元/位)>C组和D组(均为109.6元/位),其余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D组各发生1 例肌间静脉血栓,无肺栓塞发生.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氨甲环酸多次口服和多次静脉滴注效果相当,均可有效地减少TKA围术期的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口服具有用药价格低、使用方便、无输液相关并发症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布托啡诺复合咪达唑仑与哌替啶复合异丙嗪对减轻胃穿孔修补术术中患者胃牵拉反应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复合咪达唑仑与哌替啶复合异丙嗪对减轻胃穿孔修补术术中患者胃牵拉反应的作用.[方法]100例行胃穿孔修补术患者,硬膜外麻醉满意后在切皮前5 min,50例予布托啡诺+咪达唑仑静脉注射为 A 组,另50例予哌替啶+ 异丙嗪静脉注射为 B组.比较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Ramsay镇静评分及胃牵拉反应程度.[结果]与用药前(T0)比较,A组用药后1 min(T1)、用药后5 min(T2)、用药后10 min(T3)、术毕(T4)的 HR、MAP、SpO2基本平稳(P>0.05);B组HR、MAP有明显波动(P<0.05),SpO2基本平稳(P>0.05).两组T1、T2的Ramsay镇静评分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3、T4时A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大于B组(P<0.05).A组胃牵拉反应优良率为86%(43/50)明显高于B组的70%(35/50)(P<0.05).[结论]布托啡诺复合咪达唑仑能明显减轻术中胃牵拉反应,其作用优于哌替啶+异丙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老年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同给药方式的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 TAP)阻滞对老年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老年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均为30例,三组均行双侧TAP阻滞用药,A组给予0.25%左布比卡因,B组给予0.125%左布比卡因+右美托咪定,C组给予0.125%左布比卡因.记录患者开始手术后划皮前(T0)、划皮后5 min(T1)、划皮后10 min(T2)、划皮后60 min (T3)、划皮后90 min(T4)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值,记录三组患者术中七氟烷及舒芬太尼的用药量,并于术后2 h、6 h、8 h、12 h及24 h采用Ramsay镇静评分法和BCS舒适度评分法分别对患者进行镇静和舒适度评分.结果 T0、T1时点B组患者MAP值低于A、C组,且A组MAP值低于C组(均P<0.05),T2、T3、T4时点三组患者MA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中七氟烷及舒芬太尼的用药量均低于A、C两组,其中A组患者七氟烷及舒芬太尼用药量低于C组(均P<0.05);A、B两组患者在术后2 h、6 h、8 h、12 h及24 h时点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在术后8 h、12 h及24 h时点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A、B组,术后2h及6h 时点的Ramsay镇静评分与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2 h、6 h、8 h、12 h及24 h时点的BCS舒适度评分高于A、C两组,其中A组BCS舒适度评分高于C组(均P<0.05).结论 0.125%左布比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给药方式下的超声引导 TAP阻滞不仅可以降低老年全子宫切除患者术中引起的血压波动,还可减少术中的麻醉药用量,具有良好的术后镇静效果和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初次髋关节置换患者氨甲环酸不同给药途径比较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验证口服氨甲环酸的临床止血效果是否优于静脉与局部用药途径.方法 将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口服组(术前2 h服用氨甲环酸2 g),静脉组(切皮前5 min按20 mg/kg静滴氨甲环酸),局部组(3 g氨甲环酸溶于150 ml生理盐水局部应用).主要观察指标为血红蛋白下降值,次要指标为出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氨甲环酸费用、不良事件以及术后凝血功能变化.结果三组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相似,血红蛋白下降值:口服组(34.6±13.2)g/L,静脉组(35.4±10.7)g/L,局部组(36.5±12.6)g/L,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量:口服组(1004±415)ml,静脉组(1032±350)ml,局部组(1064±410)ml,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例数,口服组4例,静脉组5例,局部组7例,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口服组(5.43±0.95)天,静脉组(5.58±1.17)天,局部组(5.41±0.72)天,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费用,口服400元,静脉组3300元,局部组3550元,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本研究三组没有出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或者感染等事件.凝血功能三组间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止血效果上,口服氨甲环酸可以与静脉注射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相媲美,因口服氨甲环酸费用成本更低、更易于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地佐辛不同时间应用对老年肾脏肿瘤患者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地佐辛在围术期不同时间应用对腹腔镜下肾脏肿瘤手术患者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腹腔镜下肾脏肿瘤手术患者80例,年龄65 ~ 80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四组:D1组(麻醉诱导后,切皮前2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D2组(麻醉诱导后,切皮前2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D3组(麻醉诱导后,切皮前2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05 mg/kg,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05 mg/kg),N组(麻醉诱导后,切皮前2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PACU驻留时间、拔管后10 min 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及躁动发生率.记录术后1 h(T1)、2 h(T2)、4 h(T3)、24 h(T4)的VAS评分及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结果:D2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N组在拔管后1 min、5 min、10 min和20 min的MAP、HR均明显升高(P<0.05).与D2、D3组相比,D1组在拔管后1 min、5 min、10 min和20 min的MAP、HR均明显升高(P<0.05).N组在拔管后1 min、5 min、10 min和20 min的RikerSAS评分明显降低(P<0.05).N组在拔管后30 min、1h、2h、4h、6h和24h的VRS评分明显升高,且D1组在拔管后30 min、1h、2h的VRS评分明显高于D2、D3组(P<0.05).结论:地佐辛于手术开始前和手术结束前分次给药效果最佳,既不延长拔管时间,又可使拔管期间生命体征更平稳,术后镇静评分高,镇静良好,VRS痛觉评分低,镇痛良好,是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肾脏肿瘤手术中可以推荐的用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氨甲环酸静脉联合局部用药减少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出血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静脉联合局部用药在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的减少出血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医疗中心符合标准的初次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切皮前给予氨甲环酸1 g溶于100 ml 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并在关闭切口后通过引流管向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20 ml(含氨甲磺酸1 g).对照组在切皮前给予氨甲环酸1 g溶于100 ml 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但在关闭切口后通过引流管向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20 ml.术后均夹闭引流管闭2 h,术后24 h拔除引流管.分析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置换后引流量、术前和术后第2、3、5天的血红蛋白含量,术后3 h的凝血指标,术后输血人数,术后3个月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人数、有无膝关节感染发生.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总失血量(t=-5.29,P<0.01)、术后引流量(t=-5.35,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的量都有下降,实验组的血红蛋白的含量术后第2天(t=2.19,P<0.05)、第3天(t=2.07,P<0.05)及第5天(t=2.23,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输血率(1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输血率(27%)(χ2=4.356,P<0.05);置换3 h后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包括PT(t=2.19,P<0.05)、APTT(t=-0.78,P<0.05)、TT(t=-1.69,P<0.05)及纤维蛋白原(t=-0.82,P<0.05)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3月随访时间内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膝关节感染.结论 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注射能够显著地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出血量,减缓血红蛋白的降低,减少对输血的需求,同时不增加血栓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