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信息化智能平台的绿色通道护理模式在急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基于信息化智能平台的绿色通道护理模式对急救创伤患者抢救时效与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4—10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156例急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3年4—7月收治的7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2023年8—10月收治的7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基于信息化智能平台的绿色通道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时效、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完成CT检查时间及抢救室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基于信息化智能平台的绿色通道护理模式能提高急救创伤患者抢救时效与护理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危机管理联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手外科患者急诊急救效率、护理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联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手外科患者急诊急救效率、护理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创伤患者184例,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匹配性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92例。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实施危机管理联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急诊急救时效、护理质量及患者预后。结果:研究组患者入院至确诊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入院至病房时间均显著少于常规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治疗7 d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急诊创伤患者实施危机管理联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急救效率及护理质量,同时对改善急救成功率及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方法 将2021年1月-2022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的80例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采用抓阄法分为常规组40例、无缝衔接组40例.常规组患者行急救护理模式干预,无缝衔接组患者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急救效果、相关时间指标、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在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住院时间上对比,无缝衔接组均短于常规组(P<0.05);与常规组相比,无缝衔接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提升(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疼痛评分(VAS)、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事故所致的急性创伤后伤口感染患者急救中的效果理想,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品管圈在构建县域综合医院腹痛中心新模式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在构建县域综合医院腹痛中心新模式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白银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60例非创伤性腹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2022年3月为界,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未成立QCC管理模式前收治的80例非创伤性腹痛患者实施常规救治及护理,2022 年 3 月至 10 月成立QCC管理模式后收治的 80 例非创伤性腹痛患者实施QCC管理模式,确立QCC主题后,按照QCC活动 10 大步骤,设定目标,圈员根据攻坚点逐一拟定方策并进行方策第 1 次和第 2 次展开,通过可行性、经济性、迫切性、圈能力进行评价,制定腹痛患者救治方案,开展规范化救治,选择最适方策实施与反思,最后进行效果评价,比较未成立QCC前与成立QCC后有形成果(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院内急救平均反应时间、腹部专项检查等待时间、会诊等待时间、急诊科滞留时间、急诊进入手术时间、分诊准确率、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无形成果(圈员解决问题能力、个人素质修养、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积极性、QCC手法掌握程度)的差异.结果 ①有形成果:QCC后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院内急救平均反应时间、腹部专项检查等待时间、会诊等待时间、急诊科滞留时间、急诊进入手术时间均较QCC前明显缩短[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min):2.15±0.05 比 4.25±0.25,院内急救平均反应时间(min):58.32±10.25比 100.22±25.25,腹部专项检查等待时间(min):29.78±6.44 比 40.22±8.59,会诊等待时间(min):9.05±2.12比 13.15±3.12,急诊科滞留时间(min):58.60±9.25 比 76.00±12.02,急诊进入手术时间(min):115.25±20.25比 153.22±25.32,均P<0.05],分诊准确率较QCC前明显提高[98.75%(79/80)比 87.50%(70/80),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较QCC前明显降低[16.25%(13/80)比 35.00%(28/80),均P<0.05].②无形成果:实施QCC后,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素质修养、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积极性、QCC手法掌握程度评分均较QCC前有了很大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评分(分):3.75±0.26 比 2.89±0.19,个人素质修养评分(分):3.76±0.24 比 2.92±0.28,责任心评分(分):3.63±0.22 比 3.20±0.33,沟通协调能力评分(分):4.25±0.30比 3.20±0.33,自信心评分(分):3.52±0.30 比 2.90±0.19,团队合作能力评分(分):3.63±0.29 比 3.00±0.18,积极性评分(分):3.63±0.27比2.97±0.22,QCC手法掌握程度评分(分):3.38±0.22比2.91±0.27,均P<0.01],无形成果显著.结论 开展QCC活动可以提高腹痛患者救治管理水平,提升医疗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奥瑞姆自理模式的护理干预对急诊创伤骨折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疼痛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探讨基于奥瑞姆(Orem)自理模式的护理干预在急诊创伤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08例急诊创伤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54例.A组采用常规护理,B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基于Orem自理模式的护理.两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救治相关指标、心理应激反应[(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舒适状态[舒适状态量表(GCQ)]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B组救治相关指标所需时间均短于A组(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GCQ评分高于干预前,且B组SAS、SDS、VAS评分低于A组,GCQ评分高于A组(P<0.05).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基于Orem自理模式的护理干预可促进急诊创伤骨折患者急救及康复效果,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及疼痛程度,进一步提高患者舒适度,并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对山区县级基层医院急诊患者急救时效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分析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在山区县级基层医院对急诊重症创伤患者急救时效性中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0 年 8 月—2021 年 8 月于丰都县级基层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重症创伤患者 120 例,其中 2020 年 8月—2020 年 12 月收治的重症创伤患者为常规组(常规急救模式,n=60),2021 年 1 月—2021 年 8 月收治的重症创伤患者为一体化组(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n=60),比较两种急救模式院内评估至确诊时间、急诊抢救时间、专业会诊时间、有效治疗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治愈率,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比较两种急救模式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两种急救模式患者远期预后及总满意度.结果 一体化组患者院内评估至确诊时间、急诊抢救时间、专业会诊时间、有效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一体化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分别为 86.67%、96.67%,治愈率分别为 43.33%、63.33%,一体化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一体化组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6.67%、5.00%,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 41.67%、18.33%,一体化组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一体化组患者远期预后中、重度残疾、植物人占比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一体化组患者总满意度分别为 78.33%、93.33%,一体化组患者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可大大提高山区县级基层医院急诊抢救的时效性,提高救治成功率及治愈率,降低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风险,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可推广参与急诊科的运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泌尿系统火器伤救治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我国枪支管控政策严格,火器伤发病率不高。近年来,创伤急救系统和医疗护理技术不断进步,但火器伤病例死亡率没有显著变化[1,2]。火器伤常发生在身体多个部位[1,2]。评估火器伤的患者,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受伤过程经过十分重要,首先是获得关于武器类型、子弹口径和类型、发射距离、进入人体的位置等信息,以了解火器可能造成的组织器官损伤模式[3,4,5,6]。损伤程度不仅取决于子弹的动能,还与子弹将能量有效地传递到目标中的程度有关[7,8]。此外,在特殊情况下,伤员对疾病的耐受能力更低,更容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传统急救模式、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用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作用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4/1/13
比较不同急救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019 年1 月 -2020 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80例严重创伤患者按抽签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实施传统急救护理;观察组40例,实施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评价2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不同急救流程的耗费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总体救治成功率为95. 0%,均高于对照组的75. 0%,救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 50%,低于对照组的25. 0%( P<0. 05 ).结论: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过程中采用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抢救成功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多学科一体化急救流程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探讨多学科合作一体化急救流程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5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中心收治的100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2021年6-11月收治的5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21年12月—2022年5月收治的49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多学科合作的一体化急救流程.观察两组患者的创伤团队激活系统(Trauma Team Activation,TTA)启动时间、首次放射检查时间、急诊滞留时间、急诊至创伤手术室时间,抢救成功率以及急诊救治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TTA启动时间、首次放射检查时间、急诊滞留时间,急诊至创伤手术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急诊救治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学科合作一体化急救流程能有效提高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急诊救治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多发伤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究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抢救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医院多发伤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组间基本资料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1 例).观察组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入ICU时血乳酸值和血红蛋白值、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就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急诊抢救室救治时间、核血备血时间、到达手术室或重症监护室时间、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就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急诊抢救室救治时间、核血备血时间、到达手术室或重症监护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ICU时观察组乳酸值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值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提高了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满意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