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协同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探索在医学院“产、学、研、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的实践路径。产业发展遵循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原则,目前公司规范运营,稳中求进;学业方面探索专业课和双创教学结合,实验平台和双创孵化结合,假期实践学习和双创实践结合,实现双创实践教学课内课外全覆盖;科学研究途径为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组或是学生自主申报大创项目,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载体,目前团队已经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创项目四项;规范性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形成完备的竞赛体系。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得奖项两百余项。通过几年不懈努力,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并初具发展规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创项目"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临床医学专业122位学生,其中对照组62人采用传统授课,实验组60人在传统授课基础上增加"大创项目"训练,在学期结束后就学生科研方法、学习效果、科研综合能力提升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课程及实验考核评价。采用SPSS 17.0软件行卡方检验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 结果:实验组学生在文献阅读、方案设计、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发现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和建立临床思维能力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其专业课实验报告检测成绩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以"大创项目"为契机,开展科研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和实践,能够促进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现状调查与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医学本科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创项目)中的申请、立项及科研产出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自行编制问卷调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2016级至2020级医学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在大创项目中的申请原因、选题来源、立项情况及项目类型、实施、进展、科研产出与结题现状。根据是否申请、是否立项及是否有科研产出将其分为两组,通过卡方检验或 t检验对比组间差异。 结果:回收有效调查问卷共316份,大创项目的申请比例为68.04%(215/316),立项比例为76.28%(164/215),项目科研产出比例为32.93%(54/164)。阻碍学生申请项目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指导(70/101,69.31%),促使学生申报项目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保研机会(147/215,68.37%)及评优评奖机会(151/215,70.23%)。62.79%(135/215)的项目选题灵感来源于导师分配,而自主选题更有助于项目立项(68/164,41.46% vs. 12/51,23.53%, P=0.021)。 结论:医学专业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请率、立项率较高,科研产出较少。加强项目申请指导、选题引导及过程管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并已经成为医学生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评估其在提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本研究就北京大学医学部2018~2021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学生64人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简称大创项目)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创项目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检索文献能力[39人(60.9%)]、论文写作能力[37人(57.8%)]、基础科研能力[30人(46.9%)]、临床科研能力[36人(56.3%)]和团队协作能力[42人(65.6%)]。医学生在项目中承担的工作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为检索文献[61人(95.3%)]。为此,提出优化大创项目的建议:为学生提供详细课题背景和科研内容、筛选项目并开设科研技能培训课程、结合本校培养方案调整大创项目设置、设置导师-学生双向评价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西南医科大学医药类专业本科生参与科研情况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医药类专业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其参与科研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学生科研素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西南医科大学2015级~2019级医药类专业430名本科生,分析其参与科研情况。结果:68.8%(296/430)的学生未参与过科研项目,参与过科研项目的学生中59.7%(80/134)的学生未撰写过科研论文。学生未参与科研项目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缺乏寻找指导教师的途径[60.8%(180/296)]、没有足够的精力[21.6%(64/296)]、认为本科生很难做出成果[14.5%(43/296)]、认为科研枯燥无味[3.1%(9/296)]。结论:医药类专业本科生科研实际参与度低,建议采取早期开设科研课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搭建教师或实验室与学生之间的连接平台,试行科研见习制度等措施培养医药类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构建医学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本研究对5所医学院校3 752名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在双创课程设置、项目指导等方面与学生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距。针对医学院校的教育资源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研究构建包括5个主要功能、3层架构的基于云计算和开源技术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平台整合高校、政府资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快项目落地,促进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开展有益的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班导师工作机制的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班导师工作机制是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科生最近一学年的情况展开调查,调查问卷题目包括被调查者对班导师和班导师制度的了解情况,被调查者对班导师制度的满意度,对班导师师德、专业素质和科研水平、指导方法和形式的满意度,对班导师的指导方法和形式的满意度,班导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希望班导师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等.统计实施班导师制度近6年本科生在大创项目立项、SCI论文发表及科创大赛获奖情况.结果 在校本科生对班导师制度的整体了解程度结果显示,15.69%的学生完全了解,51.00%的学生比较了解,23.54%的学生了解一点,9.77%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在校本科生对班导师制度的整体满意度结果显示,44.81%的学生很满意,40.91%的学生满意,14.29%的学生基本满意,未收到表示不满意的问卷.对班导师师德、专业素质和科研水平、指导方法和形式的比例分别为65.58%、59.74%、51.95%,满意的分别为28.57%、32.47%、37.01%,基本满意的分别为5.84%、7.79%、11.04%,均未收到表示不满意的问卷.在校本科生认为班导师应该具备沟通能力、工作能力、丰富的阅历的比例分别为92.8%、86.3%、84.2%.在校本科生希望班导师介绍专业情况、培养专业兴趣、指导实习的比例分别为84.2%、74.8%和70.5%.近6年来本校医学检验技术学院本科生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上获得国家级立项8项、上海市级立项21项、上海交大校级立项52项,立项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共10篇;应届毕业生获得上海市和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本科生班导师工作机制在思想引领、专业导航、科研启发、创新激励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不断完善班导师制度,将会在打造检验医学专业特色育人体系、培养卓越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网络支撑下以转化为目标的医学生创新创业优化管理
编辑人员丨2023/12/2
在传统创新创业培育中,多数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执行,线下交流为主,一些项目与临床实践脱节,实用性不强.因此,需改革并优化医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搭建网络支撑下的全程化、多渠道全新双创教育模式.根据临床需求选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方向,线上结合线下辅导相关诊治技术新进展.充分利用5G等网络技术优势,对丰富的病例操作和临床实践进行直播,促进学生主动接触临床,搜寻"临床需求和技术痛点".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发新技术,设计新产品,进行产品制作、改进和应用,不断线指导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学科融合视角下基于"互联网+医疗"大赛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意义 优化内蒙古医科大学计算机信息学院基于"互联网+医疗"大赛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助力学校新医科建设,力争实现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新局面.为其他具有类似学科专业特点的学院或高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以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将思政教育贯穿全程,通过整合校企优势资源,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结果/结论 创新创业大赛规模明显增长,学科融合创新进一步突显,项目质量进一步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的编制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编制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活力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以文献分析和对 42 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开放式调查为基础,构建大学生创新活力的理论结构模型,并参考国内外相关的创新活力模型与测评指标,编制大学生创新活力初始问卷.通过方便取样,对 1526 名大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 1640 名大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及信效度检验.结果:问卷共 39 个条目,包括创新动力与行为活力、创新精神与情感活力、创新意识活力、创新个性活力、创新知识与能力活力 5 个因子,五因素模型拟合良好(RMSEA=0.067,SRMR=0.042,CFI=0.913,NFI=0.902,IFI=0.913).总问卷及 5 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0.98,分半信度为 0.83~0.96,重测信度为 0.74~0.81;总问卷及 5 个因子得分与主观活力量表(r=0.40~0.49)、创造性人格自陈量表(r=0.31~0.52)显著相关,5 个因子的平均方差萃取(AVE)在 0.60~0.70,组合信度(CR)在 0.88~0.97.结论:大学生创新活力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大学生创新活力的测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