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焦亡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结直肠癌(CRC)作为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现代治疗手段效果不甚理想,寻找低毒、高效的防治方案仍是CRC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临床防治CRC中,中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具有多方面的手势,包括毒副作用小、多靶点、多途径等.近年来,随着分子机制及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多数学者发现,CRC发病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其中,细胞焦亡是一种机体调节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模式,能调节多种细胞信号级联反应,可参与CRC的调控过程.此外,在中医药领域中,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与细胞焦亡影响CRC的研究也逐渐兴起.通过文献筛选和相关报道发现,一些中药复方和中药单体能通过靶向干预细胞焦亡在CRC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现对其进行简要归纳总结,以期在中医药防治CRC领域提供理论和诊疗思路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总结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方式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LA-HNSCC)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现状,为优化综合治疗方案、改善LA-HNSCC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头颈部肿瘤、鳞状细胞癌、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新辅助联合治疗、生物标志物、毒副反应"为中文关键词,以"head and neck neoplasm、squamous cell carcinoma、neoadjuvant therapy、Immunotherapy、neoadjuvant combination therapy、biomarkers、toxic and side effects"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2010年10月-2023年8月发表的关于LA-HNSCC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方面的文献.纳入标准:(1)LA-HNSCC;(2)新辅助联合免疫治疗.排除标准:(1)会议性、评论类等文献;(2)鼻咽癌相关的文献.共纳入47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42篇.结果 基于新辅助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有利于LA-HNSCC患者实现病理缓解,3个周期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37.0%~100%,主要病理缓解(MPR)率为40%~100%.实现病理缓解的HNSCC患者较非病理缓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高表达和HPV相关HNSCC作用更为明显,PD-L1高表达者客观缓解率为68.2%~100%,HPV相关HNSCC患者pCR率和MPR率分别为90%和100%.从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HNSCC的毒副作用来看,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偶见,未见治疗相关死亡病例,整体可控.结论 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LA-HNSCC可有效提高肿瘤的客观反应率,且对PD-L1高表达及HPV相关HNSCC作用更为明显.然而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对LA-HNSCC 长期生存的益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硫酸镁在子痫前期治疗中的争议及其不良反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导致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特发性疾病.解痉是治疗子痫前期的重要且有效手段,硫酸镁是一线解痉药物.目前硫酸镁在治疗子痫前期中仍存在着一些争议,包括:非重度子痫前期是否用硫酸镁治疗,既往研究不推荐应用硫酸镁预防子痫发作,但近年研究认为,子痫前期患者应酌情使用硫酸镁预防子痫;关于产前硫酸镁治疗子痫前期的使用疗程问题,近年研究认为硫酸镁的使用疗程应该小于24 h;产后硫酸镁预防子痫发作,现有的研究支持产后硫酸镁应用可以小于24 h,甚至不使用;硫酸镁使用后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增加母体产后出血风险,引起母体高镁血症、低钙血症,导致新生儿低钙血症、影响骨钙沉积和新生儿高钾血症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及"玄府理论"论卵巢早衰的针刺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卵巢早衰(POI)是指40岁之前妇女卵巢功能减退甚至丧失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尚无治疗POI根治性药物,激素替代疗法存在停药后易复发,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针刺疗法在治疗POI具有独特优势,且不良反应少."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玄府理论在妇科疾病防治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从中医妇科基础理论出发,以生殖轴为主线,基于玄府理论,治疗上重视调理脏腑功能、开郁玄府,以期为针刺治疗POI提供新颖的辨证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藜芦醇对卵巢颗粒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是指女性卵巢内可募集卵母细胞数量减少,并见质量下降的一种病理状态(AMH<1 mg·L-1;AFC<10 个;FSH≥ 10 IU·L-1),发病率约为10%,并呈现年轻化趋势[1].DOR最终会导致各种激素的异常,女性生育能力降低,不孕等[2].现今对于DOR患者最有效的方法仍是辅助生殖技术.但事实上仍有一些患者排斥包括辅助生殖技术在内的外科手术方式而选择保守治疗,现今对DOR的治疗并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临床上常用的治疗DOR的药物有潜在的副作用,而辅助生殖技术由于成本高,并非大多数患者的首选.因此,探索DOR的作用机制,开发健康无害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综述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阐述其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Nanomedicine Delivery System,Gastric cancer,Treatment"为英文关键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胃癌、治疗"为中文关键词,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09-12-01-2023-12-01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相关动物实验;(2)相关临床试验;(3)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4)使用于胃癌治疗中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载体;(5)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价值和应用现状;(6)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临床转化.排除标准:(1)内容相似或重复的文献;(2)研究机制模糊及存在争议的文献.最终共纳入文献74篇.结果 基于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胃癌治疗作用机制主要是提高药物靶向性,延缓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减少药物在胃酸环境中的降解,调节胃癌细胞中的活性氧水平,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应答.基于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实现多药递送,延缓耐药性,促进联合应用,减少毒副作用,增强术前和术中影像指导,从而增强疗效,为目前胃癌药物治疗方法存在的单药疗效差、毒副作用多和易产生耐药性等弊端提供一种极具潜力的解决策略.结论 随着新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和多项基于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治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开展,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胃癌治疗中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细胞介素-24抗肿瘤效应及应用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白细胞介素-24(IL-24)是一种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细胞因子,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减少肿瘤血管生成,其通过p38 MAPK、PI3K和JAK/STAT等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周期、细胞代谢等关键过程,并有效抑制肿瘤发生、发展.IL-24独特的抗肿瘤机制和临床应用潜力使其受到广泛关注.然而,IL-24的肿瘤靶向性、毒副作用、递送效率和剂量控制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为提高IL-24的治疗效率和靶向性,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和溶瘤病毒载体递送等方式优化和增强其治疗效果.此外,IL-24与放化疗等抗肿瘤手段联合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DeepLabCut算法的小鼠步态分析系统建立及对衰老所致运动功能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DeepLabCut(DLC)算法用于评价老年小鼠运动功能的步态分析系统.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中的DLC算法,采用跑台装置和全封闭设计,构建系统软硬件;应用本系统评价不同运动模式下衰老所致小鼠的步态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体质量与体长对步态指标的影响.结果 本系统实现特定步速下小鼠三维立体步态(侧面和腹平面)的同步分析,自动量化47项步态指标.应用本系统发现,步行时(15 cm·s-1),相比2月龄、8月龄和15月龄小鼠体转角标准偏差下降,前肢摆动时长、膝关节(Knee)角度标准偏差、左后爪和右后爪向外角度平均值增加;15月龄小鼠还出现步频降低,步幅、双支撑总时长、Knee伸展和收缩距离增加.小跑时(20 cm·s-1),15月龄小鼠无法稳定行走,相比2月龄,8月龄小鼠左后爪向外角度平均值和双支撑总时长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步频、步幅、前肢摆动时长、后爪向外角度平均值、双支撑总时长、Knee角度标准偏差、Knee伸展和收缩距离等指标均未受到体质量和体长变化的影响.结论 基于DLC算法的小鼠步态分析系统实现了对老年小鼠步态更加敏感、准确、全面的评价,区分出老年小鼠为维持步态稳定性所表现的步态特征,并筛选出更能反映老年小鼠步态变化的行为指标.为今后更有效评估抗衰老、抗运动协调功能下降药物的药效与副作用提供方法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微波热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技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23年经病理证实符合纳入标准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2913例3985个结节,评估一次性消融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副作用的发生率.对其中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的1449例患者1890个消融结节,评估术后1、3、6、12、24个月及以上随访中结节的体积减少率(VRR)、复发率、再次消融率和技术有效消融率.结果 所有患者一次性消融成功率为99.7%(3972/3985),技术有效消融率为88.6%(535/604),复发率为3.1%(59/1890),再次消融率为0.7%(13/1890).术后1、3、6、12和24月及以上随访中结节VRR分别为(-17±430)%(n=727)、(48±152)%(n=643)、(72±38)%(n=573)、(83±20)%(n=604)、(88±18)%(n=279).所有患者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7%,次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6%,副作用的发生率为3.09%.结论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是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替加环素致低血糖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对替加环素致低血糖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其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3年4月,纳入替加环素致低血糖症的中英文病例报道,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整理及统计.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4篇,经筛选后纳入中文5篇,英文5篇.所报道的病例中,男性占比70%,年龄中位数为71岁.不良反应的表现有心慌、出汗、手抖,以及伴发头晕、恶心、呕吐等.血糖检测结果最低值为1.1~1.5 mmol/L.50%的病人为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最短的为用药后35 h,最长为用药后第8天.采取的措施一般为停药,予以葡萄糖静脉滴注或静推,病人经及时处理后血糖都能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应用替加环素的过程中应警惕低血糖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