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性贴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及半月板修复术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功能性贴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及半月板修复术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4年 2月于罗定市人民医院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或半月板修复术的 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单双数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康复程序训练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功能性贴布干预.对比两组的膝关节功能及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Lsyholm膝关节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 6、9周后,两组Lsy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总有效率为 96.67%,高于对照组的 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及半月板修复术后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功能性贴布可取得较理想的康复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聚氨酯支架结构对泌尿系统细胞增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生物可降解水性聚氨酯组织工程支架在泌尿系统的组织功能性损伤和组织学缺损中的应用,为泌尿系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方法:研究不同孔径和孔隙率的聚氨酯多孔支架对泌尿系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多孔聚氨酯组织工程支架的孔结构对泌尿系细胞生长有重要的影响。平均孔径和孔隙率(PU20)相对较小的支架有利于鼠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和膀胱平滑肌细胞的生长,且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结论:通过设计和制作不同孔结构的水性可降解聚氨酯(PU)多孔支架,能有效调节泌尿系不同细胞在多孔聚氨酯支架上的增殖和活力,显示了PU多孔支架能促进受损泌尿组织的修复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敢为人先 久久为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973年7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断肢再植研究室敢为人先,首创功能性移植胸大肌肌腹部替代因缺血性挛缩而失去功能的前臂屈肌群,有效重建手指屈曲功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世界首例临床功能性肌肉移植成功案例,将我国显微外科技术推向新的高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50年弹指一挥间,经过几代显微外科人的艰苦探索和辛勤耕耘,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我们不能忘却过去老一辈的心血和智慧,他们深耕临床的精神和探索医学研究的态度,激励着后来人。值此50年庆典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开拓功能性肌肉移植和为中国显微外科事业做出贡献的各位前辈、同道,愿我们久久为功,继续推动中国显微修复重建外科高质量发展,造福广大患者,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下食管空肠功能性端端吻合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在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普外科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的70例患者,均选择Roux-en-Y方式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其中食管-空肠功能性端端吻合(FETE)组39例,开放圆吻组31例。结果表明,FETE组在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4.46±1.97)d]、引流管留置时间[(8.72±2.31)d]、术后住院时间[(11.18±2.79)d]方面均优于开放圆吻组(均 P<0.05);FETE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圆吻组( P<0.05),有4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狭窄,全部来自于开放圆吻组;随访6个月未发生远期并发症及复发。2种手术方法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均安全可行,腹腔镜行FETE吻合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在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并显著降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功能性电刺激在呼吸功能重建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功能性电刺激技术在呼吸功能重建方面的应用进展。方法:以"膈神经刺激器""膈肌起搏""呼吸起搏器""脊髓电刺激""脊髓损伤""功能性电刺激""呼吸功能不全"以及"phrenic nerve stimulator""diaphragm pacing""respiratory pacemaker""spinal cord stimulation""spinal cord injury""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19年12月前发表的与重建呼吸功能的功能性电刺激技术相关的文献822篇,剔除无法获取全文、重复性研究以及存在设计缺陷的文献,最终纳入33篇文献(中文文献3篇、英文文献30篇)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同机械通气相比,体内膈肌起搏对脊髓损伤伴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呼吸支持疗法,然而只有50%的受试者能够完全获得呼吸支持。在上胸段脊髓腹侧面施加高频率(300 Hz)电刺激可导致肋间肌和膈肌的协同激活,从而产生更大的潮气量和更强的抗疲劳性。结论:不同于传统的膈肌起搏装置,高频脊髓电刺激技术可提供更加有效的呼吸支持治疗。未来,需要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和最终的临床试验来确定这种电刺激疗法在脊髓损伤人群中的适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提高移植光感受器功能性整合的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最终结局是光感受器的大量丢失,造成视力不可逆的损害,目前基本上无有效治疗措施。光感受器移植为一种潜在的细胞治疗手段,旨在通过替换丢失的光感受器,重建视网膜回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恢复视网膜功能。然而,物质交换机制的发现揭示了既往研究结果中移植光感受器的整合比例低、外段形成不足及突触形成不够等问题,显示了该疗法临床转化的难度。本文通过多个维度综述了提高移植光感受器功能性整合的策略,探究相关内容的可行性,具体包括选择最佳发育时间窗的移植细胞群,增强与宿主视网膜间的相互作用;破坏宿主外界膜,减轻视网膜重塑,提高移植细胞的迁移及整合;利用免疫调节,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改善宿主的移植微环境;通过视网膜片或生物支架的移植形式,提高移植光感受器的组织性;合理地开发及使用生物材料,优化移植细胞的生理微环境;充分评估手术参数,降低手术本身对移植细胞及宿主视网膜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机器人技术在胃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良好,可以获得与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随着吻合器械的迭代和吻合技术的提高,加之机器人多自由度的可转腕装置,使得腹腔内手工缝合更加游刃有余,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也开始向完全腔内吻合时代迈进。机器人下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的技术难度较高,为了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适应证及操作要点,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肠病学分会联合组织国内专业领域专家,讨论制定了《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专家共识(2021版)》以指导临床工作。机器人完全腔内消化道重建的定义为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所有手术操作步骤全部在腹腔内由机器人设备完成或除空肠-空肠吻合口外,其余步骤均在腹腔内由机器人设备完成。机器人腔内消化道重建方式主要包括远端胃切除术后的Billroth Ⅰ吻合、Billroth Ⅱ吻合、Billroth Ⅱ+Braun吻合、Roux-en-Y吻合以及Uncut Roux-en-Y吻合,近端胃切除术后的双通道吻合、食管胃器械吻合或手工缝合(双肌瓣法),全胃切除术后的功能性端对端吻合(FEEA)法、π式吻合、Overlap吻合及改良术式、Uncut Roux-en-Y吻合以及Parisi双环重建等。相较于体外消化道重建,机器人腔内消化道重建可以最大程度缩短手术切口,减少腹腔暴露风险,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初期研究均已取得良好结果。相信未来随着国产机器人系统的不断成熟,必然会大大降低医疗成本和医疗费用,机器人下全腔内消化道重建的技术壁垒也会进一步突破,其应用也必将越来越广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Y形心外管道Fontan手术的数值仿真与血流动力学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计算仿真技术,对比分析YCPC心外管道与传统TCPC心外管道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能量效率。方法:基于1例诊断为SLL型先天性矫正大动脉转位(ccTGA)伴右心发育不良患者术前的CTA图像资料应用Mimics Research完成模型的初始重建,按照心外管道的连接方式分为3组不同的几何形状:A传统TCPC组,B传统YCPC组,C改良YCPC组,进行数字模型的网格划分和数值仿真,计算不同重建模型的涡流分布、平均涡流量以及能量效率等参数。结果:不同空间结构的涡流分布范围未见明显差异;改良YCPC方案的涡流量无论在静息条件还是不同的运动情况下,都达最高值;在能量效率方面,传统YCPC方案的能量效率明显低于传统TCPC方案,而增加分支直径后,改良YCPC方案能量效率提升,与传统TCPC方案的能量效率接近,且虽运动负荷的加大仍可保持较高的能力效率。结论:数值仿真与血流动力学模拟技术为Fontan系列手术的疗效预测提供了有效的辅助。虽然改良YCPC心外管道带来了更多的涡流量,但是由于其优化的空间构型,仍可以获得接近传统TCPC能量效率,这为临床手术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功能性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嵌合背阔肌游离移植重建前臂复合组织缺损13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功能性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DAPF)嵌合背阔肌游离移植重建前臂动力肌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技术与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整复外科择期游离移植嵌合背阔肌的功能性TDAPF重建前臂复合组织缺损共13例(男12例、女1例),平均年龄33.2岁。本组均为前臂开放伤,左侧5例,右侧8例。急诊行失活肌肉清除加血管、神经探查修复和创面VSD处理。重建手术在伤后4~12 d,平均7.5 d内完成,缺损面积为9.0 cm×8.0 cm~21.0 cm×11.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0.0 cm×9.0 cm~22.0 cm×12.0 cm,嵌合的功能性肌瓣体积为9.0 cm×2.0 cm×1.5 cm~ 19.0 cm×9.0 cm×1.5 cm,重建指深屈肌4例,指总伸肌8例,桡侧腕屈肌3例,拇长屈肌1例,其中用1块背阔肌的2个功能亚单位分别重建桡侧腕屈肌和指总伸肌3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关闭。后期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评估皮瓣外观、手指活动范围、肌力恢复和手部握力等情况。结果:术后12例组织瓣一期顺利成活,另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成活。术后随访17~52个月,平均34.1个月。肢体和皮瓣外形美观,无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挛缩。4例重建屈指的肌力恢复均为M 4,握拳时指端距离掌心小于2.0 cm,平均手部握力达到健侧的27.5%(20%~35%);5例单独重建伸指的肌力恢复M 4,手指屈、伸范围无明显受限,平均手部握力达到健侧的75.4%(65%~80%);在同时重建2种动力肌的3例患者中,桡侧腕屈的肌力恢复均为M 4,伸指肌力恢复M 4 1例、M 3 2例;1例重建屈拇的肌力无明显恢复。 结论:功能性TDAPF同时具备穿支皮瓣和功能性肌肉移植的优势,不仅可满足复杂创面覆盖的需求,而且还能精准、可靠地重建前臂毁损肌群,恢复前臂外形和手部活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胃结合部癌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抗反流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计算机检索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8年9月。筛选食管胃结合部癌切除术后各种消化道重建方式,采用Stata SE 15软件进行频率学网状Meta分析。本研究共纳入19篇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 542例患者。结果显示,与食管胃直接吻合相比,功能性空肠间置吻合、双通道吻合、空肠间置双S吻合和单腔空肠段间置吻合均有更低的反流症状发生率(均 P<0.05),功能性空肠间置吻合和改良襻式代胃吻合具有更低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 P<0.05),功能性空肠间置吻合和空肠间置双S吻合具有更低的钡餐X线检查反流发生率( P<0.05)。根据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排序结果,功能性空肠间置吻合是较优的重建方案。单腔空肠段间置吻合、功能性空肠间置吻合和空肠间置双S吻合可明显减少术后反流的发生;功能性空肠间置吻合在各反流结局中均排序靠前,有望成为最佳抗反流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