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颞骨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39例随访时间超过3年、资料完整的颞骨岩部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12~71岁,中位年龄37岁,总结分析其病变分型、手术方式、面听神经功能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本组患者中先天性岩部胆脂瘤5例,获得性岩部胆脂瘤34例。常见临床症状分别为听力下降(100%,39/39)、耳溢液/流脓(89.7%,35/39)以及面神经麻痹(46.2%,18/39)。按Sanna分型,迷路上型岩部胆脂瘤14例,其中3例采用耳蜗径路、6例采用耳囊径路、5例采用迷路径路;迷路下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8例采用岩骨次全切、1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采用迷路径路;广泛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7例采用耳蜗径路、3例采用耳囊径路;迷路下-岩尖型岩部胆脂瘤5例,其中2例采用耳蜗径路、2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行耳内镜辅助颞下窝B型径路。面神经受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广泛型(6/10)、迷路上型(8/14)、迷路下-岩尖型(2/5)、迷路下型(2/10)。19例术中涉及面神经手术操作,3例行面神经全程减压,4例行面神经改道吻合,4例行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1例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面神经移位者7例。18例患者术前面神经受累,术后14例面神经功能得以改善,术后面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7.8%(14/18)。手术多采用颞侧入路,骨导听力保存率为50.0%(14/28)。术中5例发生脑脊液漏,给予肌肉填塞并封腔处理;2例因病变粘在乙状窦和颈静脉球表面较难剥离,术中予以填塞并结扎乙状窦。术后2例患者出现面肌联动。术后随访40~11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颞骨岩部胆脂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应根据病变类型及面听神经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同时,保护重要神经和血管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敢为人先 久久为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973年7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断肢再植研究室敢为人先,首创功能性移植胸大肌肌腹部替代因缺血性挛缩而失去功能的前臂屈肌群,有效重建手指屈曲功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世界首例临床功能性肌肉移植成功案例,将我国显微外科技术推向新的高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50年弹指一挥间,经过几代显微外科人的艰苦探索和辛勤耕耘,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我们不能忘却过去老一辈的心血和智慧,他们深耕临床的精神和探索医学研究的态度,激励着后来人。值此50年庆典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开拓功能性肌肉移植和为中国显微外科事业做出贡献的各位前辈、同道,愿我们久久为功,继续推动中国显微修复重建外科高质量发展,造福广大患者,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前臂Gustilo ⅢB和ⅢC型骨折伴有复杂组织缺损急诊修复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修复前臂Gustilo ⅢB、ⅢC型骨折伴复杂组织缺损治疗结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4年1月-2022年2月肘关节至腕关节间的Gustilo ⅢB、ⅢC型骨折伴有大面积软组织或伴有血管、骨、肌腱、肌肉等复合缺损的病例98例,急诊进行清创、骨固定、游离皮瓣覆盖、骨移植(或骨水泥占位)或肌肉动力重建,通过影像资料、问卷、电话、微信、来院复诊对患者最新信息进行功能评定。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分别考察一般情况、病情、修复方法(嵌合组织移植组和单纯皮瓣移植组)等自变量与保肢、手术次数、创面愈合、功能评分、并发症等因变量间的关系。将 P<0.05的差异进一步纳入回归方程,判断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本组术后随访6~96个月,平均71.1个月。嵌合组保肢率为95.1%、感染率8.50%、平均手术次数为(2.13±0.89)次;单纯皮瓣移植对照组保肢率为87.5%、感染率15.38%、手术次数为(2.62±0.64)次。Anderson评分优良率65.3%、上肢功能障碍评定(DASH)平均32.9(0~60)分。嵌合组和皮瓣组在保肢、感染因变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缺血时间、骨固定方式在手术次数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嵌合组和单纯皮瓣移植组在骨固定方式、创面愈合情况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基础病、是否骨缺损、Gustilo分型、骨固定方式在功能评分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 结论:急诊修复前臂严重损伤,具有较高保肢率和功能效果。保肢率与损伤程度、肢体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ESS)、缺血时间等自变量无关,而单纯皮瓣和嵌合移植与保肢率、感染、创面愈合有显著相关性;损伤程度、缺血时间、骨缺损与功能评定、手术次数、骨愈合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脱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上肢高位创伤性神经缺损的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人脱细胞异体神经修复材料(hANG)修复上肢高位创伤性神经缺损的有效性。方法:自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采用hANG修复创伤性上肢神经缺损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1 ~53岁,平均35.4岁。臂远端桡神经缺损2例,前臂段正中神经缺损4例,骨间后神经缺损1例,前臂段尺神经缺损1例;合并臂肌肉损伤2例,前臂肌肉损伤4例,合并肱动脉缺损1例,创面中至重度污染;神经缺损长30~60 mm,平均45 mm。均为急诊手术,先行骨折固定,修复肌肉组织,找出缺损神经远、近端,修剪至正常神经乳头,以hANG端端缝合进行桥接。术后随访18~40个月,平均30.6个月,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移植物免疫排斥反应。5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创面无法闭合,Ⅱ期行游离植皮术后伤口愈合,1例患者术后10 d出现皮肤部分坏死,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后伤口愈合。2例正中神经恢复良好,手指握拳及拇指对掌肌力Ⅳ级,感觉S 3+,1例骨间后神经恢复良好,伸拇伸指肌力Ⅳ级。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3例,可1例,差4例。 结论:在严格清创后,hANG可应用于急诊的高位创伤性神经缺损的修复,并可部分恢复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三维打印预成形钛网联合游离背阔肌肌瓣在头顶部鳞状细胞癌伴颅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打印预成形钛网联合背阔肌肌瓣游离移植治疗头顶部鳞状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伴颅骨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0年1月—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头顶部鳞状细胞癌伴颅骨侵袭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50~65岁,原始病变面积为5 cm×4 cm~15 cm×8 cm。术前根据颅骨CT三维重建结果预估颅骨切除范围并采用三维打印技术预制钛网。Ⅰ期行肿瘤扩大切除后,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 cm×7 cm~18 cm×11 cm,采用预成形钛网修补,并采用面积为10 cm×9 cm~20 cm×13 cm的背阔肌肌瓣覆盖钛网,将胸背动静脉与一侧颞浅动静脉吻合,对供区肌肉断端行拉拢缝合或缝扎处理,将背部皮肤重新覆盖回供区。Ⅰ期术后第10天进行Ⅱ期手术,取患者股前外侧薄中厚皮片覆盖背阔肌肌瓣。统计Ⅰ期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观察Ⅰ期术后肌瓣及Ⅱ期术后皮片存活情况,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头部外观、肿瘤有无复发。结果:患者平均Ⅰ期手术时长为12.1 h,且术中出血量不超过1 200 mL,Ⅰ期术后肌瓣和Ⅱ期术后皮片全部存活良好。随访6~1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钛网外露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头顶部受区外观形态良好,无肿瘤复发。结论:应用三维打印预成形钛网联合背阔肌肌瓣游离移植加中厚皮覆盖修复头顶部鳞状细胞癌扩大切除术后伴颅骨缺损的创面,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该方法可在有效覆盖创面的同时,使受区和供区均获得良好的功能及外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上肢高电压电烧伤重建:1家儿童烧伤医院的13年经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高压电烧伤是一种罕见但极具破坏性的烧伤类型,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高压电烧伤通常会造成复杂的上肢损伤,其修复重建对于烧伤和整形外科医师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这种密集且多阶段的重建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而言尤其困难。最大限度地恢复上肢功能是首要任务,该治疗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巨大影响。该回顾性研究旨在总结1家儿童烧伤专科医院在13年间对37例严重高压电烧伤患儿进行上肢重建的经验教训。结果显示,遵循以下原则有助于促进患儿上肢的功能恢复:(1)在早期急救护理过程中频繁动态评估是否需要切开减张或截肢;(2)进行连续手术清创,并最大限度地保留组织;(3)当深部肌肉与骨外露时,采用皮片或皮瓣(特别是腹股沟或腹部带蒂皮瓣)移植进行创面修复;(4)早期多学科干预,以预防和处理挛缩;(5)重建后的康复,着重于用最简单的技术,如激光治疗、局部组织转移和植皮修复慢性皮肤缺损;(6)需针对更深层次的组织挛缩或肌腱和周围神经缺陷进行复杂的重建;(7)当保肢可能性小须截肢时,要保留骺板、移植软组织覆盖残端,并进行长期假肢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肌肉减少症:肝移植的新挑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病人的首选治疗手段。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以肌肉量减低和肌肉功能减退为特征的骨骼肌疾病。在移植术前肝硬化、肝癌病人中,肌肉减少症是常见但易被忽视的并发症,其直接影响病人肝移植等待期间死亡及转归。针对肌肉减少症进行科学评判、精细化分层有望实现精准干预并改善肝移植受者的预后。在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及中长期管理中,肌肉减少症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应纳入规范化临床诊断与治疗体系。笔者回溯国内外研究成果,全面阐述肝移植中肌肉减少症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我国对肝移植受者肌肉减少症的认知和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序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序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8年8月—2021年8月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DFU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42~65岁,2型糖尿病病史5~19年。患者创面均合并局部骨骼、肌肉或肌腱缺损或外露,创面均于Ⅰ期清创后行抗生素骨水泥覆盖+Ⅱ期游离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穿支皮瓣+肌瓣)或单纯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拆除骨水泥并清创后的创面面积为9.0 cm×5.0 cm~20.0 cm×7.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0.0 cm×5.0 cm~22.0 cm×7.0 cm,肌瓣切取面积为5.0 cm×3.0 cm~8.0 cm×4.0 cm。组织瓣供区均直接缝合。随访时观察供区愈合情况、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织瓣质地、外形,双侧肢体有无新发溃疡,患者行走能力。结果:Ⅱ期术后随访8~21个月,供区均愈合良好,仅残留线性瘢痕;14例患者组织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在Ⅱ期术后3周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经扩创+植皮后愈合。末次随访时,组织瓣质地良好、外形佳,患肢及对侧肢体无新发溃疡,患者日常行走功能无明显障碍。结论: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修复DFU创面,可快速控制感染,术后皮瓣成活率较高,患者日常行走功能无明显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以彩色多普勒术前定位的短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缺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介绍应用彩色多普勒在术前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进行精准定位后,切取不携带主干血管的短蒂单穿支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我科对15例四肢中小面积皮肤缺损患者应用短蒂股前外侧单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供养动脉与受区动脉端侧吻合,皮瓣静脉与受区静脉端端吻合。皮瓣切取面积6 cm×5 cm~11 cm×7 cm,所有皮肤缺损创面均伴有肌腱或骨外露,皮瓣均为单穿支皮瓣,皮瓣的游离时间为30~40 min,平均切取时间为35 min。皮瓣供区一期缝合。结果:术后15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7.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供区创面Ⅰ期愈合。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在股前外侧的近中段对皮瓣穿支入皮点及穿支血管在皮下和肌肉内的行径进行精确定位,选择合适的穿支作为皮瓣的供养血管,应用"Free-style"理念切取短蒂股前外侧皮瓣,对供区损伤小,切取较传统方式简便,手术时间短,供区能直接缝合,是一种理想的应对血管变异的手术方法。对显微外科技术和彩色多普勒操作技术和要求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嵌合组织移植在前臂挤压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严重前臂挤压伤的组织损伤特点,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4月至2021年8月,我科对挤压伤所致前臂严重损伤患者31例进行急诊一期修复,本组挤压部位皮肤缺损面积为5 cm×5 cm~38 cm×8 cm,皮肤撕脱面积为4 cm×10 cm~35 cm×26 cm。肌肉缺损14例。伴有骨缺损7例,缺损长度2~9 cm。完全离断3例。采用创面覆盖、肌肉填塞、肌肉动力重建和骨的修复,皮瓣修复5例,嵌合组织移植23例,双嵌合移植3例。皮瓣面积为16 cm×5 cm~30 cm×9 cm,筋膜面积为9 cm×4 cm~21 cm×11 cm,肌肉体积为10.0 cm×4.0 cm×1.0 cm~25.0 cm×8.0 cm×1.5 cm。定期随访皮瓣外观感觉、骨愈合情况、前臂及手功能情况。结果:成功救治29例,截肢2例,血运危象探查5例,手术次数平均2.3次(1~5次),感染4例,骨愈合时间平均5.6个月(3~12个月)。Anderson等功能评分优良率75.9%,差3例(9.7%);DASH上肢障碍功能评分平均32.9;主观评定满意率90.3%。结论:各种挤压所致前臂严重复合组织损伤,早期显微组织修复可以获得较好的保肢效果,并恢复一定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