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正畸治疗的牙周手术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正畸移动牙齿与牙周支持组织的健康密切相关,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模式已日趋常态化。炎症控制是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的前提,疗程长以及牙周组织在正畸过程中受损的风险已逐渐引起重视。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periodontally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术是选择性牙槽骨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移植材料促进正畸治疗的手术策略之一,它旨在通过骨皮质切开加速牙齿移动,缩短疗程,骨增量重塑牙槽基骨拓展牙齿移动范围,降低正畸过程中牙齿移出牙槽骨边界的风险。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阐述如何设计实施以使PAOO术的效用最大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生物学方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正畸治疗的平均疗程在两年以上,较长的正畸治疗周期可能增加牙周、牙体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科学有效地加速牙齿移动,缩短正畸周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外科手术法,包括截骨术、皮质切开术、压电皮质切开术、微骨手术等;另一类是非手术理化刺激法,包括低能激光辐照疗法、低强度脉冲超声、共振震动、脉冲电磁场、低频脉冲疗法、化学物质局部注射等。本文对以上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在成年人下颌磨牙前移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加速成年人下颌磨牙前移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绍兴市中医院收治的因第一磨牙严重龋坏无法保留或缺失多年无法实行种植的正畸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正畸对照组(A组)15例、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实验组(B组)15例。观察比较治疗后两组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PD)、角化牙龈宽度(WKG)、牙龈萎缩(GR)、临床附着丧失(CAL)、下第二磨牙近中牙根吸收、牙槽骨高度(测量从下切牙的中心点到颏部前缘距离,即LM-AC距离)、下颌骨高度(测量牙根远中面或近中面至牙槽骨缘距离,即CEJ-AC距离)、矫正满意度。结果:治疗后第4、6、8、12周,B组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分别为(0.86±0.13)mm、(2.75±0.24)mm、(3.54±0.24)mm、(4.67±0.13)mm,均大于A组的(0.43±0.06)mm、(1.27±0.14)mm、(1.85±0.53)mm、(2.65±0.06)mm( t=6.83、14.13、18.24、23.78,均 P < 0.001)。治疗前,两组PI、GI、PPD、WKG、GR、CA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A组PI、GI、WKG、GR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PPD、CAL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7、-7.50,均 P < 0.05);B组PPD、WKG、GR、CAL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66、-5.57、-45.33、-9.72,均 P < 0.001);且B组PPD、WKG、GR、CAL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8、-3.18、10.00、10.69,均 P < 0.001)。两组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牙根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4, P < 0.001)。治疗后两组LM-AC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Piezocision联合微孔技术能够加速成年人下颌磨牙前移过程,能维护牙周组织健康,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牙齿的正畸移动必然伴随邻近牙周组织的改变。牙齿唇颊侧的骨板普遍较薄,且牙列拥挤患者常伴唇颊侧骨开裂或骨开窗。这些情况可能导致牙齿无法在预期时间内移动到理想的位置,甚至在移动过程中发生牙龈萎缩、牙齿松动等并发症。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periodontally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通过切开骨皮质,联合植骨技术,加速牙齿的正畸移动,促进形成新的牙槽骨,可缩短正畸周期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本文从正畸治疗与牙周硬组织的关系出发,介绍PAOO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强度激光联合口腔正畸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疼痛及龈沟液ALP、AST、sICAM-1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低强度激光联合口腔正畸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疼痛及龈沟液中碱性磷酸酶(AL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9 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4)与研究组(n=45).对照组患者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强度激光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牙齿移动距离、牙齿回缩速度、牙齿松动度及龈沟液中ALP、AST、sICAM-1 水平.结果:治疗后2、4、24 h及3d,研究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14、28 d及3 个月,研究组患者牙齿移动距离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14、28 d,研究组患者牙齿回缩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个月,两组患者龈沟液中ALP、AST、sICAM-1 表达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的基础上联合低强度激光治疗有利于加速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牙齿移动,可有效缓解疼痛及牙周炎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骨皮质切开术及改良术式加速正畸牙移动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加速正畸牙移动的辅助干预技术一直是正畸领域关注的热点.较长的正畸治疗周期常伴随多种潜在并发症,例如脱矿、龋坏、牙根吸收和牙龈炎症等.因此,使用加速正畸牙移动的辅助干预技术,缩短正畸治疗周期,可以为患者提供诸多益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加速正畸牙移动的辅助干预措施主要可以分为手术干预和非手术干预.其中,手术干预又以骨皮质切开术及其改良术式在临床最为常见,可以显著减少治疗时间,实现牙槽骨增量,扩大牙移动范围,但是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创伤,存在诸多风险及限制因素,因而未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多种骨皮质切开术的改良术式不断涌现,如微创骨皮质切开术、压电切开术、骨微穿孔术和盘状切开术等,有效减少了软、硬组织损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临床操作较为简便.皮质切开及改良术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正畸治疗的时间,并对牙周健康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且其对牙周、牙体及牙髓组织不会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在临床应用时仍需要对牙周组织损伤、牙根吸收、牙髓活力丧失等潜在副作用及不足进行重点关注和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磁场成骨效应在口腔领域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磁场是一种安全、无创的物理治疗方法.大量研究证实磁场具有良好的成骨效应,在加速正畸牙移动、促进种植体骨整合、促进骨折愈合和提高牵张成骨效果等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望成为治疗口腔疾病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为更好地将磁场应用于临床,本文就磁场在口腔领域的应用、对骨组织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和磁场调控骨代谢的分子机制三方面进行综述.磁场对骨组织细胞的生物学效应主要体现为促进成骨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降低骨细胞的凋亡率,对破骨细胞的影响则尚无定论.在分子层面,骨组织细胞感应并响应磁刺激,磁信号经位移电流、洛伦磁力和自由基对效应等机制转变为生物可识别的电信号,进而激活下游P2嘌呤能受体、腺苷受体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信号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和Notch通路等信号网络.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影响磁场成骨效应的因素——磁场参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然而,磁场成骨效应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继续深入研究磁场的作用机制可为骨组织再生和牙周组织再生提供有效策略.另外,聚焦磁场的作用靶点,将磁场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可为口腔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不同干预措施对正畸牙齿移动加速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运用系统评价与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综合正畸治疗中用于加速牙齿运动的各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 PubMed、Willey Library、EBSCO、Web of Science 和 EMBASE数据库中检索关于不同干预措施对正畸牙齿移动加速效果影响的随机对照实验,筛选符合纳入标准文章后提取文献数据并评价纳入文献偏移风险,采用ADDIS 1.16.6和Stata 16.0软件进行网络Meta分析(NMA).结果:按照尖牙移动的时间作结局指标进行讨论,分别为尖牙组持续时长1、2、3个月,把各个时间段的牙齿迁移数量当作连续性随机变量进行数据分析.最后一共纳入47篇随机对照实验,干预措施总共包含11种:光生物调节(PBMT)、富血小板血浆(PRP)、电磁(EF)、低强度激光(LLLT)、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循环加载振动(LFV)、牙周膜牵张成骨/牙槽骨牵张成骨(DAD)、骨皮质切开术(corti)、压电环切术(Piezo)、微骨穿刺(MOPs)和传统治疗(OT).根据最佳干预效果 SUCRA概率排序,在正畸治疗持续 1 月时,PBMT(90.6%)、Piezo(87.4%)、MOPs(73.6%)为提高尖牙移动效率的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在正畸治疗持续2月时,Corti(75.7%)、Piezo(69.6%)、LFV(58.9%)为提高尖牙移动效率的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在正畸治疗持续3月时,Corti(73.3%)、LLLT(68.4%)、LFV(60.8%)为提高尖牙移动效率的排名前三的干预措施.结论:PBMT和Piezo在使用1个月时对于尖牙移动效率提高较明显,Corti和LFV在使用2个月和3个月对于尖牙移动效率有较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正畸牙复发大鼠牙周组织改建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正畸牙复发大鼠牙周组织改建及 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将 48 只正畸牙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促红细胞生成素低(250 IU/kg)、高(500 IU/kg)剂量组、促红细胞生成素(500 IU/kg)+KYA1797K(Wnt/β-catenin 抑制剂,25 mg/kg)组,每组 12只;分组后拆除各组大鼠加力装置,另取 12 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各组大鼠给予相应干预 30d.计算取下加力装置第 10、20、30 天大鼠正畸牙复发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牙周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BMP4 表达;荧光定量 PCR 法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牙周组织 Wnt、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牙周组织中纤维排列紧密,细胞整齐分布;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牙周组织中纤维分散,细胞间排列间隙大,牙槽骨表面有少量成骨细胞排列,没有明显的细胞牙骨质,各时间段正畸牙复发率、牙周组织BMP2、BMP4 表达、Wnt、β-catenin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促红细胞生成素低、高剂量组大鼠牙周组织中纤维分布逐渐密集,成骨细胞和细胞牙骨质逐渐增多,各时间段正畸牙复发率依次降低,牙周组织 BMP2、BMP4 表达、Wnt、β-catenin mRNA 和蛋白水平依次升高(均 P<0.05);KYA1797K能部分逆转高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正畸牙复发的改善作用(均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能通过激活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加速骨质生成,促进牙周组织改建,减缓大鼠正畸牙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骨皮质切开手术联合正畸治疗对中老年牙周炎致错位前牙患者疗效和牙根吸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究骨皮质切开术联合正畸治疗对中老年牙周炎致错位前牙患者疗效和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 例牙周炎致错位前牙中老年患者,随机(乱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予以正畸治疗,观察组予以骨皮质切开术+正畸治疗.比较两组牙周指标[牙周袋深度(PD)、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口腔颌面锥形束(CB)CT头颅测量指标[上中切牙边缘中点至冠状面垂直距离(U1I-CP)、上中切牙根尖点至冠状面垂直距离(U1R-CP)、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牙槽座点构成的角(SNA)、上牙槽缘点至冠状面垂直距离(Sd-CP)、鼻小柱前端至鼻低及与鼻低至上唇红唇间交角(NLA)、唇上点至冠状面垂直距离(Ls-CP)]、尖牙移动速度、矫治时间、牙根吸收及血清骨代谢指标[骨钙素(OC)、破骨细胞抑制因子(OPG)、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PD及PLI、S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 U1I-CP、U1R-CP、SNA、Sd-CP、NLA、Ls-CP 变化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上颌及下颌尖牙移动速度明显更快,矫治时间明显更短(P<0.01).观察组上颌及下颌尖牙牙根吸收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 3 个月时血清OC和OPG水平更高,RANKL水平更低(P<0.05).结论 骨皮质切开术联合正畸治疗中老年牙周炎致错位前牙疗效显著,可加速牙齿移动、大移动范围、缩短矫治时间,并可减少根尖吸收、改善骨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