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达原饮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口周痤疮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达原饮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口周痤疮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获取达原饮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点,从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检索Hp和口周痤疮靶点,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作为达原饮治疗Hp阳性口周痤疮靶点,采用Cytoscape3.7.2及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与微生信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Hp菌液灌服和痤疮丙酸杆菌混悬液皮内注射建立Hp阳性口周痤疮大鼠模型,观察达原饮干预效果,并对核心靶点及相关通路进行初步验证.HE染色观察口周皮肤及胃组织形态,ELISA检测大鼠口周皮肤组织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 筛选出达原饮活性成分145个,对应靶点253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57个,达原饮治疗Hp阳性口周痤疮核心靶点为IL6、TNF、IL1B、AKT1、TP53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53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癌症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TLR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达原饮能够下调Hp阳性口周痤疮大鼠口周皮肤组织TLR4、MyD88、NF-κB表达及血清TNF-α、IL-6含量(P<0.01).结论 达原饮可能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减轻口周皮肤的炎症损伤,发挥对Hp阳性口周痤疮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新型肠愈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预测和探究新型肠愈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机制.方法 利用数据平台筛选新型肠愈灌肠方的有效成分,在GeneCards中搜索UC相关靶点,制作"中药—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在Metascape数据库中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在微生信平台制作柱状图和气泡图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分子对接验证有效成分与靶点亲和力,动物实验验证新型肠愈灌肠方对UC的治疗效果及相关靶点调控情况.结果 筛选出方中有效成分96个,其中以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β-谷甾醇、异紫堇杷明碱、芒柄花黄素为关键有效成分;筛选出UC靶点1214个,其中核心靶点为IL-6、TP53、VEGFA、JUN、IL-1β、PTGS2、ESR1.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NCEP治疗UC涉及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等重要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亲和性好.动物实验结果验证了新型肠愈灌肠方能够调控相关靶点以及有效改善肠道炎症.结论 新型肠愈灌肠方能够通过靶向调控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而发挥治疗UC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丹参饮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体外实验验证,研究丹参饮(Danshenyin,DSY)治疗心衰的药理作用并探讨治疗机制.方法 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UniProt等数据库筛选丹参饮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以"heart fail-ure"为关键词检索Gene Cards等数据库得到疾病靶点,二者交集得到核心靶点.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核心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药材-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将活性成分与靶点分子对接验证.手术结扎小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衰模型,丹参饮干预,超声检测、蛋白免疫印记对预测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丹参饮通过丹参醛、丹参酮ⅡA、miltionone Ⅱ等成分发挥对心衰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参与MAPK信号级联的生物调控过程以及调控MAPK等信号通路相关;动物实验对这一发现进行了初步验证:实验发现丹参饮治疗后小鼠左心室心功能、流出道血流等超声指标得到改善;心肌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蛋白ERK、JNK、p38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 丹参饮能够保护心肌,影响MAPK通路从而发挥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毒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槟榔对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基于网络毒理学方法和体内实验验证探讨槟榔对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SMP和Swiss数据库筛选槟榔潜在活性成分对应靶点,利用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得到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sal fibrosis,OSF)疾病相关靶点.将交集靶点上传至STRING数据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再采用Metascape数据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槟榔水提取液低、中、高浓度干预大鼠口腔黏膜,大鼠开口度、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对网络毒理学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网络毒理学结果表明槟榔 52个成分中含有 587个相关靶点,OSF相关靶点 761个,二者交集靶点 72个.PPI网络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细胞凋亡调节因子Bcl-2(apoptosis regulator Bcl-2,BCL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细胞肿瘤抗原p53(cellular tumor antigen p53,TP53)可能是槟榔影响OSF的关键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PI3K-Akt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开口度值较对照组、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Masson染色表明中、高剂量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病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槟榔水提取液上调IL-6、TNF-α等炎性因子,且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结论 槟榔可能通过上调IL-6、TNF-α等关键炎性因子以介导炎症反应诱导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新型脊髓损伤平台动物打击模型的制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同轴脊髓损伤平台(FSI)及微创操作,建立标准化、损伤分度显著、并发症低和重复性高的创伤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C57BL/6小鼠随机编号,轻、中、重度损伤组和对照组,3种不同方法定位第9胸椎。试验开始前对撞击针在不同高度降落产生的力(Kdyn)进行记录。在损伤后第1、14、28、42天利用行为学检测观察小鼠后肢活动能力,同时在此时间节点完成组织病理学观察。各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个率比较应用 χ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力学测试结果提示,FSI脊髓损伤平台打击精度高,20、35、50 mm高度降落后产生的力分别为(35.7±1.0)、(55.0±1.3)、(72.3±1.7) Kdyn。3种脊髓阶段定位方法之间准确差异性较高( F=1 610.504, P<0.01)。BMS评分提示各实验组之间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9.085, P<0.01),重度损伤组与中度损伤组: χ2=313.500, P<0.05;重度损伤组与轻度损伤组: χ2=274.500, P<0.01。斜板实验检测结果提示中、重度损伤组与正常组和轻度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44.500, P<0.05)。病理学检测结果提示各组小鼠在不同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82.600, P<0.01)。 结论:同轴脊髓损伤平台结合微创方法制备C57BL/6小鼠创伤性脊髓损伤模型,可完成步骤简单、打击分度显著及重复性高的实验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模拟经尿道铥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C57BL/6小鼠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模拟铥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的C57BL/6小鼠模型。方法:选择12只雄性C57BL/6小鼠,利用铥激光行经膀胱前列腺部尿道腔面尿路上皮汽化切除术。分别于术后第1、3、5、7天切取前列腺部尿道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前列腺部尿道创面再上皮化过程,同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前列腺部尿道创面细胞尿斑蛋白Ⅲ(UPⅢ)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HE染色示被覆前列腺部尿道腔面的尿路上皮完全损毁,创面见大量凝固性坏死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示创面无UPⅢ表达。术后第3天,HE染色示创面仍无新生上皮细胞,凝固性坏死明显减少,尿道腔清晰可见;免疫组化染色示创面无UPⅢ表达。术后第5天,HE染色显示创面新生1~2层缺乏细胞极性的上皮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新生上皮细胞表达UPⅢ。术后第7天,HE染色显示创面新生4~6层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多层新生上皮细胞表达UPⅢ。结论:利用铥激光汽化C57BL/6小鼠前列腺部尿道腔面尿路上皮,模拟经尿道铥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术后能观察到前列腺部尿道再上皮化过程,成功建立模拟铥激光前列腺汽化切除术的C57BL/6小鼠模型,可为前列腺切除术后创面修复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平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鼠脊髓挫伤后慢性期脊髓微血管网络的三维形态学表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SRμCT)表征大鼠脊髓挫伤(SCC)后髓内微血管在慢性恢复期的三维形态计量学特点。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取自中南大学动物实验中心)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SCC后12周和24周组( n=16/组)。SCC后12周和24周组采用改良的Allen’s打击法建立SCC模型,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3组大鼠在相应时间点行脊髓血管灌注造影并取标本行SRμCT扫描成像( n=8/组)和血管免疫荧光染色( n=8/组),组间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在SCC后的慢性恢复期,大鼠后肢BMS评分仅恢复至正常水平的61.1%~64.7%,髓内血管再生进入平台期。RECA-1+血管密度在SCC后24周和12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12±21.30)/mm 2比(100.25±21.81)/mm 2, t=1.194, P>0.05],血管容积比在SCC后24周和12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5±1.72)%比(12.61±1.87)%, t=1.936, P>0.05],分支节点密度在SCC后24周和12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600.0±1 319.1)/mm 3比(4 025.0±1 513.5)/mm 3, t=0.810, P>0.05),中央沟动脉血管分支计数在SCC后24周和12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0±29.8)/mm 3比(126.3±32.1)/mm 3, t=-0.354, P>0.05]。 结论:大鼠SCC后慢性期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进入平台期可能与脊髓髓内微血管内源性再生的终止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小动物精准放疗平台构建Wistar大鼠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动物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小动物精准放疗平台(SARRP)建立Wistar大鼠急性放射性食管炎体内模型。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60和75 Gy组,每组9只。基于SARRP结合照射前磁共振图像(MRI)勾画大鼠食管靶区并制定计划,每次分别照射0、8、12和15 Gy,连续照射5 d,观察大鼠体重、进食量、食管病理和磁共振图像改变。结果:75 Gy组大鼠在照后第6天体重最先出现明显降低( P<0.05),照后第9天各照射组大鼠食管较对照组增粗( F=14.20, P<0.05)。照后第9天HE染色显示,40 Gy组放射性食管炎形成率为4/5,60 Gy组食管炎形成率为5/5,且以轻度食管炎为主,75 Gy组食管炎形成率为5/5,其中3/5表现为重度。照后第9天各组大鼠病理损伤评分[ M( Q1, Q3)]为0、1.0(0.5, 2.5)、1.0(1.0, 2.5)和4.0(1.5, 6.0),75 Gy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2.69, P<0.05)。动态监测颈部MRI图像后发现,照后第9天时各照射组大鼠食管信号增强变宽。 结论:本实验基于小动物精准放疗平台结合MRI成功建立大鼠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动物模型,75 Gy是最佳照射剂量,且第9天是最佳观察时间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氟暴露对子二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慢性氟暴露对子二代(F2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及海马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只清洁级健康SD孕鼠按体质量[(200 ± 5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0 mg/L氟化钠(NaF)],低、中、高氟组(60、120、240 mg/L NaF),每组4只。母鼠自妊娠第0天至子一代(F1代)大鼠出生第21天(PND21)自由饮水染氟;F1代大鼠按同组母鼠染氟剂量继续染氟至出生第90天(PND90),各组选取6只(雌雄比为2∶1)合笼,雌性F1代大鼠持续染氟至F2代大鼠PND21;每组选取8只F2代大鼠(雌雄各4只,同窝别雌雄比为1∶1),染氟至PND90。F2代大鼠处死前,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处死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海马PI3K、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第2 ~ 4天[(46.72 ± 4.24)、(24.87 ± 3.15)、(14.10 ± 2.52)s]比较,中、高氟组F2代大鼠逃避潜伏期在第2天[(53.96 ± 3.45)、(54.48 ± 6.20)s]和第4天[(19.47 ± 2.51)、(25.02 ± 3.86)s],低、中、高氟组在第3天[(32.37 ± 4.56)、(37.32 ± 4.65)、(41.79 ± 7.08)s]均延长(均 P < 0.05);与对照组比较,高氟组F2代大鼠首次达台时间延长,中、高氟组穿越平台次数均减少(均 P < 0.05)。除低氟组mTOR mRNA表达水平外,其余各染氟组大鼠海马PI3K、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aF浓度与F2代大鼠第1 ~ 4天的逃避潜伏期及首次达台时间均呈正相关( r = 0.44、0.57、0.79、0.80、0.58,均 P < 0.05);NaF浓度与F2代大鼠海马PI3K、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穿越平台次数均呈负相关( r = - 0.71、- 0.67、- 0.73、- 0.61、- 0.58、- 0.71、- 0.82,均 P < 0.05)。 结论:慢性氟暴露可导致F2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半枝莲-党参药对治疗膀胱癌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半枝莲-党参药对治疗膀胱癌的作用机制。方法:查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筛选半枝莲-党参药对的药物成分,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药物成分的作用靶点;运用GeneCards获取膀胱癌的疾病靶点,利用venny 2.1获取交集靶点。使用STRING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并使用Cytoscape构建"药物-靶点-通路"网络,利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将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建立膀胱癌小鼠模型。模型组小鼠灌胃等剂量溶剂,治疗组建模后第8天灌胃半枝莲-党参药对0.2 ml,剂量为342.86 mg/kg,2次/d。建模后第28天,测量裸鼠瘤体大小,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前列腺素G/H合成酶2(PTGS2)、PTGS1、核受体辅活化子2(NCOA2)、维甲酸X受体α(RXRA)、孕酮受体(PG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网状内皮增生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蛋白激酶B1(Akt1)水平。结果:半枝莲-党参药对的45个药物成分通过多条通路直接作用于187个疾病靶点治疗膀胱癌,主要核心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黄芩素、β-谷甾醇和豆甾醇等,关键靶点为PTGS2、PTGS1、NCOA2、RXRA、PGR、MAPK1、RELA和Akt1等。GO富集分析显示,生物过程主要涉及对激素的反应、细胞对脂质的反应、对外来刺激的反应、对细菌分子的反应等,细胞组分主要涉及转录调控复合体、膜筏、膜微区、RNA聚合酶Ⅱ转录调控复合物等,分子功能主要涉及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半枝莲-党参药对治疗膀胱癌的主要信号通路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白细胞介素-17(IL-17)、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肿瘤坏死因子(TNF)、MAPK、缺氧诱导因子-1(HIF-1)、细胞凋亡、p53、Toll样受体等。动物实验验证显示,半枝莲-党参药对能够明显改善裸鼠的瘤体大小,同时也能改善PTGS2、PTGS1、NCOA2、RXRA、PGR、MAPK1、RELA、Akt1表达水平。结论:半枝莲-党参药对主要通过调节AGE-RAGE、IL-17、PI3K-Akt、TNF、MAPK、HIF-1、细胞凋亡、p53、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的PTGS2、PTGS1、NCOA2、RXRA、PGR、MAPK1、RELA、Akt1等靶点治疗膀胱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