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趋势与疾病负担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攀升,并且儿童和青少年(年龄≤21岁)、瘦人(体重指数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以及慢性乙型肝炎等其他慢性肝病患者并发NAFLD也较常见。NAFLD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也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越来越常见的病因,并与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互为因果,共同增加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和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也是我国目前高患病率的一大类疾病。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治疗要不断前移,以期达到未病先防,尽可能地降低患病率。本期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心血管疾病,特推出该病专题。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达23.2%,患病人数超过了2.45 亿。关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从来未间断过,如生活行为、动脉硬化、瘦素、胰岛素抵抗、肾素、肥胖等等。本期的《甘肃省武威市肥胖、中心性肥胖对高血压的交互性分析》就是通过区域性流行病调查来分析肥胖的特征与高血压的关系,敬请阅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司美格鲁肽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回顾性分析1例在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使用司美格鲁肽治疗的诊疗过程。患者为59岁男性,因“血糖升高5 d”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病史。予司美格鲁肽联合多种口服降糖药治疗,逐步简化降糖方案并保留司美格鲁肽,血糖、血压控制良好,心悸胸闷消失且体重及体重指数下降,患者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司美格鲁肽是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对减轻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有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司美格鲁肽治疗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中年男性患者。主因“发现血糖升高5年,血糖控制不佳半年”入院。既往有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4年,高血压病史4年,有吸烟、饮酒史。入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状态,心功能Ⅰ级(NYHA分级),高血压3级(很高危),肥胖症,脂肪肝。给予生活方式干预、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予二甲双胍缓释片1.0 g(2次/d)、司美格鲁肽0.5 mg(1次/周)、达格列净10 mg(1次/d)联合降糖治疗,空腹血糖控制在6 mmol/L左右,餐后2 h血糖为7~8 mmol/L。3个月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6.5%,体重减轻7 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糖尿病人群、新诊断和既往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C肽水平与心血管风险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C肽和胰岛素来源于相同的前体,常用血液中C肽水平常评估胰腺β细胞的功能。近期研究认为C肽具有生物活性,可缓解高血糖诱导的炎症、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已被视为预防1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一种治疗策略。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成年人群中,C肽水平升高可增加动脉硬化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C肽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并不明确,仍存在争议。因此,该研究针对有2型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和没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开展了两阶段的研究,第一阶段为横断面研究分析C肽水平与心血管标志物高敏肌钙蛋白T(cTn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第二阶段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C肽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该研究采用LOESS方法分析C肽水平的最佳截断值,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C肽的风险比。为排除胰岛素和血糖水平等混杂因素的影响,该研究进一步对不同血糖代谢水平和不同胰岛素抵抗水平下的研究对象采用了敏感性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自服过量阿司匹林致严重下消化道出血
编辑人员丨2天前
1例67岁女性患者为预防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自行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3次/d。42 d后出现便血,并进行性加重,导致严重出血性贫血(红细胞计数1.55×10 12/L、血红蛋白47 g/L);血压下降至58/33 mmHg(1 mmHg=0.133 kPa)。出血第4天行剖腹探查术,诊断为结肠出血,行肠系膜动脉结扎术后出血停止。患者未经专业医师进行获益和出血风险的评估自行服用阿司匹林,日剂量超过推荐剂量,导致严重下消化道出血,住院手术治疗,属于H级用药错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报道1例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司美格鲁肽治疗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38岁男性,因“发现血糖升高10年”入院,既往明确诊断为T2DM。患者有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合并高血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有吸烟史、高血压家族史。予以司美格鲁肽+德谷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平稳,患者满意度高。司美格鲁肽能降低T2DM伴有ASCV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报道1例在上海华东医院内分泌科住院使用胰岛素泵联合二甲双胍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肌少症患者,血糖控制后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56岁男性,因“发现血糖升高1年,控制不佳1个月”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予胰岛素泵联合二甲双胍降糖,因患者合并有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血糖下降后予换为利拉鲁肽(1.2 mg,1次/d)联合二甲双胍(0.5 g,3次/d)治疗,26周后复查时发现血糖控制良好,进行身体成分分析发现脂肪含量减少,瘦体重无明显减少,患者治疗满意。T2DM合并肌少症患者使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平稳降糖,减轻体重、体脂,不减少瘦体重、肌力,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大剂量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转换为口服降糖药联合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报道1例就诊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采用大剂量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转换为口服降糖药联合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为69岁女性,主因发现血糖升高17年,多尿、口渴、多饮1周就诊。采用二甲双胍缓释片(0.5 g,3次/d)联合赖脯胰岛素50三餐前25、20、25 U注射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患者血压178/90 mmHg(1 mmHg=0.133 kPa),体重指数(BMI)28.04 kg/m 2。随机葡萄糖20.2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 1c)为12.8%。空腹C肽0.53 nmol/L。根据患者的病史和检查,诊断为T2DM伴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双下肢动脉硬化伴左下肢动脉节段性狭窄;高脂血症。入院后予利拉鲁肽0.6 mg(1次/d)皮下注射,恩格列净(10 mg,1次/d),优泌乐50三餐前皮下注射,逐渐减少剂量,最后优化降糖治疗方案为二甲双胍缓释片(1.0 g,2次/d)、恩格列净(10 mg,1次/d)、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20剂量单位皮下注射(1次/d),血糖控制良好出院。出院6个月随访:体重63 kg,下降10%(7 kg);BMI为25.24 kg/m 2;空腹血糖为7.2 mmol/L,HbA 1c 7.3%。患者血压血脂达标,无低血糖和胃肠道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膜透析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腹透)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腹透中心接受规律随访的腹透患者。采用自动脉搏波传导速度仪测定CF-PWV,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技术测定超负荷液体量(overhydration,OH)。所有患者随访至死亡或退出腹透或研究终止日期(2020年7月31日)。根据CF-PWV测量值分为CF-PWV≤10 m/s组和CF-PWV>10 m/s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腹透患者CF-PWV升高的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比较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224例腹透患者入选本研究,男性133例(59.4%),年龄(55.2±13.4)岁,中位腹透龄22.3(6.5,59.3)个月,合并糖尿病者47例(21.0%),有CVD病史者37例(16.5%)。中位CF-PWV 9.6(8.4,11.4)m/s,其中CF-PWV>10 m/s者105例(46.9%)。与CF-PWV≤10 m/s组相比,CF-PWV>10 m/s组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及有CVD病史者占比较高(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 OR=1.070,95% CI 1.043~1.099, P<0.001)、合并糖尿病( OR=3.693,95% CI 1.646~8.287, P=0.002)、高OH( OR=1.238,95% CI 1.034~1.483, P=0.020)是腹透患者CF-PWV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至研究终止日期,本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7.4(25.6,41.7)个月,随访期间24例(10.7%)患者死亡,其中19例为CVD相关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CF-PWV≤10 m/s组相比,CF-PWV>10 m/s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Log-rank χ2=6.423, P=0.011)和CVD相关病死率(Log-rank χ2=6.243, P=0.012)均显著升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是腹透患者全因死亡( HR=1.057,95% CI 1.010~1.107, P=0.018)及CVD相关死亡( HR=1.062,95% CI 1.009~1.118, P=0.022)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动脉僵硬度升高在腹透患者中较普遍,年龄增加、合并糖尿病及高容量超负荷是CF-PWV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CF-PWV是腹透患者全因死亡和CVD相关死亡的潜在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