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30例直肠癌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穿抗血栓弹力袜患者30例为对照。抗血栓弹力袜组术后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血栓弹力袜。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术后第2天给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分析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围术期指标。结果:低分子量肝素钙组女性17例,男性13例,年龄(62±12)岁;抗血栓弹力袜组女性18例,男性12例,年龄(63±1)岁。预防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预防后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患者的FIB、D-D水平[(3.3±0.7)g/L、(341±30)μg/L]均低于抗血栓弹力袜组[(4.9±0.6)g/L、(428±40)μg/L]( t值分别为9.51、9.61,均 P<0.05),但两组患者的Plt、APTT、TT、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抗血栓弹力袜组[6.67%(2/30)比26.67%(8/30), χ2=4.32, 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2、3、4天的骶前引流管引流量均逐渐减少,但两组间引流管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患者的血栓形成时间长于抗血栓弹力袜组[(84±9)h比(73±10)h, t=4.81, 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低分子量肝素钙较抗血栓弹力袜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孕周为37~42周,年龄为22~35岁,在活跃期(新产程标准:宫口开大≥6 cm)充分试产,≥2 h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经阴道检查及超声检查诊断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共有216例孕妇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双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单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硬膜外阻滞均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由高年资助产士或产科医师执行新产程标准,在超声引导下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并适时向上推动或旋转胎头等。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分娩相关指标、剖宫产术指征、麻醉相关指标及母儿并发症。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比例、头盆评分、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两组产妇的拉玛泽呼吸法、导乐分娩陪伴、经皮穴位电刺激、其他措施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40例)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59例)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缩短[(124±44)、(86±33) min, P<0.01],镇痛30 min后[(4.4±0.5)、(0.9±0.5)分]、第二产程用力分娩时[(5.7±0.6)、(1.3±0.4)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降低( P<0.01)。(4)分娩相关指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21.3%、49.1%)、分娩体验满意率(51.9%、98.1%)显著升高( P<0.01),剖宫产率(63.0%、45.4%)、阴道手术助产率(15.7%、5.6%)显著降低( P<0.05)。(5)剖宫产指征: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产程延长或停滞所致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38.0%、22.2%, P<0.05);而两组的胎儿窘迫、宫内感染、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麻醉相关指标: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上管给药后阻滞平面多为胸7(T7)、T8、T9~腰2(L2)、L3水平,单管硬膜外阻滞组阻滞平面多为T10、T11~骶1(S1)、S2、S3水平,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分。(7)母儿并发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后出血率(18.5%、7.4%)、会阴侧切率(20.4%、5.6%)、新生儿窒息率(12.0%、3.7%)、转新生儿ICU率(13.9%、4.6%)均显著降低( P<0.05);两组产妇的软产道损伤率、产褥病率及新生儿产伤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可增加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并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体重新生儿腹部手术麻醉的优化策略:七氟烷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七氟烷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用于低体重新生儿腹部手术麻醉的优化效应。方法:择期剖腹探查术低体重新生儿80例,胎龄<37周,性别不限,体重1.5~2.5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0):七氟烷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组(SCB组)和七氟烷+瑞芬太尼组(SR组)。2组新生儿均采用吸入七氟烷麻醉诱导与维持,气管插管成功后SCB组患儿于左侧卧位下骶管注射0.2%罗哌卡因1 ml/kg,SR组患儿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5 μg·kg -1·min -1。术毕2组患儿停止吸入七氟烷,术后6 h内FLACC评分>3分时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记录苏醒期及PACU停留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术后6 h内补救镇痛情况,记录SCB组患儿骶管阻滞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R组比较,SCB组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苏醒期及PACU停留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6 h内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SCB组患儿未见骶管阻滞有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七氟烷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可作为有助于腹部手术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恢复质量的优化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骶管阻滞用于新生儿肛门成形术麻醉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骶管阻滞用于新生儿肛门成形术麻醉的效果。方法:拟行肛门成形术的肛门闭锁新生儿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T组采用传统盲探法行骶管穿刺,U组在超声引导下骶管穿刺。穿刺成功后均注射0.2%罗哌卡因1 ml/kg。记录2组患儿一次骶管穿刺成功情况、穿刺时间、骶管阻滞成功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T组比较,U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升高,穿刺时间缩短( P<0.05),U组骶管阻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组在超声下可见新生儿骶尾内容物及硬膜囊的终止处。T组出现1例穿刺针内回血,U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骶管阻滞用于新生儿肛门成形术麻醉的效果优于盲探骶管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骶管注射联合爬行训练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联合爬行训练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4例LS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7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及骶管注射治疗(注射药物包括复方倍他米松、利多卡因及维生素B 12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爬行训练。于入组时、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D-RISC)、闭眼单脚站立测试、起立-行走测试及靠墙半蹲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CD-RISC评分、闭眼单脚站立时长、起立-行走时长、靠墙半蹲时长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ODI评分[(19.75±2.65)分]、CD-RISC评分[(79.37±5.70)分]、闭眼单脚站立时长[(9.69±1.54)s]、起立-行走时长[(5.10±0.47)s]及靠墙半蹲时长[(41.37±6.14)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骶管注射能迅速缓解LSS患者疼痛,如联合爬行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心理韧性、动静态平衡能力及下肢肌耐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手术治疗妊娠27 +1周小肠穿透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女性,33岁,停经27 +1周,因“腹部、左胸部、颈部刀刺伤7 h”于2021年2月12日17:51入院。入院前7 h患者被尖刀刺伤腹部、左胸部及颈部,受伤后感腹部及伤口疼痛,无昏迷,无胸闷气促,无血尿、血便及阴道出血,随即被送入当地医院,予以硫酸镁保护胎儿脑神经。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急诊科,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宫内单活胎晚孕,胎儿大小相当于28 +周,胎盘厚度19 mm。请产科会诊,予地塞米松6 mg肌内注射,以促胎肺成熟。以“腹部外伤”收入院。既往史:2016年12月4日因“左侧骶髂关节骨母细胞瘤”行“左侧骶髂关节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术”,无腹部手术史,孕5产2,末次月经2020年8月6日。入院体检:体温37.6 ℃,心率92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1/6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表情痛苦。颈部左侧可见一长约2 cm伤口,周围无明显肿胀。左前下胸壁可见一长约2 cm伤口(图1),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啰音。下腹隆起,宫底高度脐上二横指,可扪及不规律宫缩。左下腹壁腋中线处见一长约2 cm伤口,深度未明,未见大网膜等腹腔内容物脱出(图1)。全腹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叩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1次/min。再次请产科会诊,阴道检查:宫口未开,宫颈管未消,先露未定,无阴道流血、流液,胎心音135次/min。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15.88×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4%,血红蛋白84 g/L。血生化:二氧化碳结合力18.8 mmol/L(正常值范围:22~31 mmol/L),血糖6.66 mmol/L(正常值范围:3.9~6.1 mmol/L),余无明显异常。入院诊断:(1)腹部、左胸部及颈部刀刺伤;(2)急性弥漫性腹膜炎;(3)腹部空腔脏器损伤待排;(4)妊娠27 +1周;(5)贫血。经与产科和麻醉科医师会诊讨论后,于当日21:45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探查、小肠破裂修补、腹腔清洗引流联合腹部、左胸部、颈部伤口清创缝合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脊膜膨出胎鼠脊髓和膀胱损伤的修复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SCs)在脊髓脊膜膨出中的治疗潜能。方法:贴壁法提取和培养SD雄鼠ADSCs,流式细胞术鉴定表面标志物表达,并鉴定其向成脂和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8只孕鼠在孕10 d接受全反式维甲酸灌胃处理,孕15 d时向每个羊膜腔内交替注射ADSCs细胞悬液或PBS。孕21 d将有脊髓脊膜膨出(meningomyelocele,MMC)缺损的胎鼠根据羊膜腔内注射液体分为实验组(注射ADSCs,36只)和对照组((注射PBS,24只),记录并比较胎鼠顶臀长和体重数据及骶尾部皮肤缺损面积。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不同组胎鼠脊髓组织中NeuN、PCNA、Cleaved caspase 3、IL-1β、GFAP和Iba-1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膀胱组织中αSMA、SMMHC、Cx43和β3-微管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比较采用 t检验, P<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DSCs镜下呈纺锤形,贴壁生长,表面阳性表达CD29、CD44、CD73和CD90,阴性表达CD11b/c、CD34和CD45,符合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特点;可成功诱导为成脂和成骨细胞。羊膜腔内注射ADSCs后,MMC胎鼠骶尾部皮肤缺损面积显著减小,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胎鼠脊髓组织中GFAP、Iba-1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膀胱组织中Cx4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两组胎鼠脊髓和膀胱组织中其余蛋白表达水平无差异。结论:羊膜腔内注射ADSCs治疗可为干细胞胎内治疗MMC及继发的膀胱功能障碍提供有益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白塞病继发抗磷脂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AS合并白塞病继发APS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分析1例AS合并白塞病继发APS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病例为26岁男性患者,炎性下腰痛,双侧骶髂关节炎Ⅱ级,诊断为AS。患者因反复口腔溃疡、虹膜炎、血管病变、针刺试验阳性,诊断为白塞病。患者反复下肢深静脉血栓,多次实验室检查抗磷脂抗体高滴度阳性,诊断为白塞病继发的APS。经糖皮质激素、复方环磷酰胺片、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AS合并白塞病,白塞病合并APS,AS合并APS,均有一些病例报道,三者之间关系复杂,需提高对三者的关注,以减少漏诊或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相关的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41岁。因双眼视物模糊伴眼前固定黑影遮挡1年,加重4个月,颧部散在点状红色皮疹,偶有皮肤瘙痒、膝关节疼痛,于2021年4月14日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患者有鼻窦炎病史10年。否认其他全身病史。2020年4月,患者因拆除旧被服而诱发全身点状皮疹、剧烈瘙痒、发热(体温最高达39.2℃)、头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腹泻、双膝及骶髂关节疼痛,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中心固定黑影遮挡,经抗过敏治疗后缓解,约1个月后复发,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荨麻疹"。2020年5月12日外院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3.89×10 9个/L(参考值范围:0.05 ~0.50×10 9个/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2.8%(参照值范围:3.0%~8.0%),风湿系列、自身抗体谱、抗核抗体谱、肌炎抗体谱、血管炎自身抗体谱和感染系列阴性。胸腹部CT检查,双肺局部少许炎症。腹股沟淋巴结穿刺病理检查,散在嗜酸性粒细胞及少许中性粒细胞浸润。皮肤病理检查,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见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骨髓穿刺检查,粒细胞、红细胞、巨细胞三系明显增生,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偏高。2020年5月26日转诊至上级医院,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观察、系统性血管炎观察、双肺炎症、双眼脉络膜缺血、双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双眼视网膜血管炎以及左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右眼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2020年6月2日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阴性。2020年6月4日眼部检查,双眼视盘及血管旁大量棉绒斑,黄斑区假樱桃红斑、鼻上方大量黄白色Purtscher斑,后极部少量线状出血(图1A,图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双眼后极部及视盘周边团块状无灌注区(图1C,图1D )。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双眼视盘旁及黄斑区鼻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团块状增厚(图1E,图1F)。视野检查,右眼(低视力模式)中心视野弥散光敏度下降,伴鼻侧大片视野缺损,累及中心;左眼中心视野弥散光敏度下降,伴与生理盲点相连的中心及上下方大片视野缺损(图2)。治疗期间患者双眼视力持续下降,予以静脉注射甲强龙冲击治疗,抗病毒及抗凝治疗,症状缓解。4个月前出现病情反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1,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视力0.5,矫正视力0.6。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5、16 mm Hg(1 mm Hg=0.133 kPa )。双眼瞳孔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迟钝。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右眼动脉和静脉血管直径比值1:2,动静脉交叉压迫征(+),颞上视网膜灰白,黄斑区颞侧视网膜反光增强,后极部散在圆形灰白色软性渗出(图3A);左眼颞上动脉和静脉间视网膜灰白,上方血管旁散在点状棉绒斑,后极部散在圆形灰白色软性渗出(图3B )。诊断:(1)双眼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PLR);(2)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给予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抑制免疫反应,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支持疗法;治疗23 d后病情好转,右眼、左眼矫正视力分别提高至0.4、0.8,视野改善(图3C,图3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骶前-腰大肌后间隙阻滞联合选择性腰神经根阻滞用于全麻膝下骨折手术患者的改良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骶前-腰大肌后间隙阻滞联合选择性腰神经根阻滞用于全麻膝下骨折手术患者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膝下骨折手术患者46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2~64岁,BMI<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3):单纯全麻组(C组)和全身麻醉联合骶前-腰大肌后间隙阻滞-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组(S组)。S组麻醉诱导前行骶前-腰大肌后间隙阻滞(0.5%罗哌卡因0.4 ml/kg)和选择性L 4神经根阻滞(0.5%罗哌卡因5~7 ml)。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采用100 μg舒芬太尼+10 mg托烷司琼(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行PCIA,背景剂量1 ml/h,PCV剂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维持VAS评分≤3分。若静态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补救镇痛。记录阻滞完成后15 min时的阻滞平面;记录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24 h内和48 h内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用量;记录麻醉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首次肠道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恶心、呕吐、局部血肿及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 结果:S组阻滞完成后15 min时阻滞平面可达L 3~S 2。2组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组比较,S组术中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内和48 h内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用量降低,麻醉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术后首次肠道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和呕吐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骶前-腰大肌后间隙阻滞联合选择性腰神经根阻滞用于全麻膝下骨折手术患者,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抑制术后痛敏反应,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