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带穿支血管推进皮瓣在肢体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创面邻近知名血管穿支推进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7月—2017年12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骨科应用创面邻近知名血管穿支推进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26例,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7~68岁。腕部缺损3例、手背皮瓣供区缺损4例、指端缺损9例、踝部缺损5例、小腿缺损5例;腕部创面大小为2.0 cm×2.5 cm~2.5 cm×4.0 cm,手背创面大小为1.2 cm×1.6 cm~1.4 cm×2.0 cm,指端创面大小为0.8 cm×1.2 cm~1.0 cm×1.3 cm,小腿及踝部创面大小为2.5 cm×3.0 cm~3.5 cm×5 cm。术前应用多普勒探测穿支血管,以穿支血管为中心设计推进皮瓣。术中分别以桡动脉、掌背动脉、指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等知名血管穿支为皮瓣之血管蒂,于一侧切开皮瓣,找出穿支血管,然后找出主干血管,应用会师法切取皮瓣,游离后将皮瓣向前推移覆盖创面。25例患者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例踝部缺损患者供区创面约2 cm×2 cm,行皮片移植修复。结果:26例皮瓣均存活,其中25例皮瓣于术后第14天拆线,创口一级愈合;另1例小腿推进皮瓣远端边角约0.5 cm×1 cm术后出现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术后随访1~3年,皮瓣无臃肿,外观满意,质地良好,与周围皮肤质地相近,周围关节活动无受限,手部皮瓣两点辨别觉6~8 mm,腕部及下肢皮瓣感觉恢复S 3~S 5,供区远端皮肤感觉S 4~S 5。 结论:采用创面邻近知名血管穿支推进皮瓣修复肢体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皮瓣存活率高、外观良好、与周围皮肤质地相近,感觉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日临床医学专业水平测试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医学专业水平测试是我国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于2020年开发,旨在检验临床专业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是否具备本阶段应具有的医学人文素养、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考试。日本自2002年开始实施了一项名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前联合考试”的考试,该考试的考试目的、内容形式、成绩评定等方面都与我国水平测试极为相似。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中日两国的考试,认为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快推进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水平测试考试成为行业准入考试的进程;并建议医学院校持续追踪临床医学专业水平测试发展动态,充分发挥该考试在促进医学生重视临床实习方面的作用;同时督促医学院校按照岗位胜任力标准建立与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同标准的三级考试体系,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视下腋窝皱襞小切口会师法与顺小切口法剪除顶泌汗腺治疗腋臭效果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直视下腋窝皱襞传统小切口会师法与顺小切口法剪除顶泌汗腺治疗腋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招募2022年6至10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美容整形外科收治的腋臭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采用直视下腋窝皱襞传统小切口会师法剪除顶泌汗腺)和对照组(采用顺小切口方向顶泌汗腺剪除法)。观察2组术后血肿、感染、皮肤坏死、切口延迟愈合、瘢痕及皮肤挛缩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发生率。术后6个月进行手术效果评价,统计治愈、显效、无效侧数,计算治愈率和有效(治愈+显效)率;调查满意度情况,分为满意和不满意2个选项,计算满意率。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招募5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6例(52侧),男6例,女20例,年龄18~31岁,平均22岁;对照组26例(52侧),男6例,女20例,年龄18~47岁,平均21岁。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5%(2/52),低于对照组的19.23%(1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8, P=0.046),其中皮瓣坏死、局部挛缩、瘢痕及切口延迟愈合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2组的术后有效率均为100%(52/52),但试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96.15%(50/52)vs. 80.77%(4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3, P=0.014)。试验组满意率为96.15%(50/52),高于对照组的82.69%(4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2, P=0.026)。 结论:直视下腋窝皱襞传统小切口会师法剪除顶泌汗腺与传统顺小切口法治疗腋臭比较,前者治愈率更高,能有效保护切口周围皮瓣真皮及真皮下血管网,减少术后皮肤坏死及瘢痕等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说明书用药的医学伦理审查必要性探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首次在立法上对医师超说明书用药给予合法性确认,但未明晰其是否需要医学伦理审查才能适用.从以下四个维度论证医学伦理审查并非超说明书用药的必备前置程序:现行法律规范并未有强制性要求;行业并未形成统一共识与规则;比较法考察不能提供参考与支撑;从风险视角审视,超说明书用药所涉利益群体明确,风险相对可控.但是,超说明书用药对患者而言仍有一定风险,因此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要求,限定在尚无有效或更好治疗手段等特殊情况下,明晰患者受益大于风险、坚守充分的知情同意、有循证医学支撑和经过医院内部审核等才能适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复发性流产合并抗磷脂综合征超说明书用药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超说明书用药是指药品使用的适应证、给药方法、剂量、用药途径、适用人群等不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之内的用法. 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明确超说明书用药管理具体要求,详见第二十九条:医师应当坚持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原则,遵循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诊疗指南和药品说明书等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人工智能技术在超说明书用药循证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超说明书用药在临床中广泛存在。2022年3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要求,超说明书用药必须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才能实施。循证决策需要对相关海量证据进行查找、筛选、评价,但医学证据的指数倍增长使得海量的数据信息成为循证的瓶颈和挑战。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其可实现自动化证据搜索、分析、汇总和追踪,从而帮助临床药师更快速、更准确、更全面地获取关键信息,并降低人为误差的风险。聚焦超说明书用药循证决策中的痛点,基于BioBERT、T5、UnifiedQA和GPT-2等AI技术,以满足循证流程的语义搜索、文本分类、信息抽取、决策内容生成等功能,笔者最终开发了EviMed系统,实现了全球海量医学证据的实时搜索并自动进行分析和AI辅助决策,具备快速、全面、准确、可自动更新的特点。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多家三甲医院,促进了超说明书用药循证决策的高效化和规范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任达然论治温热病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任达然先生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指导老师,从医 60 余载,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师法古贤家学,博采历代医著之精华,且能融汇贯通,对于温病的辨治独具匠心.任老擅治温热时病,精研疑难杂证,主张温热时病从痰、热、虚入手,认为温热病起病必见热象偏重,邪热鸱张,传变迅急,当须"治未病"遏阻病路,尤以温病初起时颇为效验,同时应顾护津液及胃气,正确理解并灵活应用"汗法"和"下法",若失治误治,后果不堪,而若救治得当,则应手取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医师法》背景下超说明书用药制度的价值基础与完善路径
编辑人员丨2023/12/2
超说明书用药作为临床用药的例外情况,面临特殊情况界定不清、欠缺证据准用标准、违法性超说明书用药行政法律责任规范缺失等挑战,致使相关立法与实践衔接存在断链.考虑到我国超说明书用药所受的现实环境制约,有必要基于促进用药可及性和安全性,以及调和医师超说明书用药处方权和患者最佳利益的"双平衡"价值目标,细化超说明书用药制度,维护其法治秩序.医师应立足于临床救治患者的目的,在尚无有效或者更好治疗手段等无合理可替代药品、将给患者造成危害的情况下,履行告知患者超说明书用药重大风险的义务,严格遵循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标准和医疗机构相关管理制度设定的规程.还应辅之以建立案例数据库,并在《医师法》中对违法性超说明书用药设置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节选一:心血管病社区防治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1 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项目1.1 有关国家卫生健康法律、政策和规划目标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防治行动位列《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五大疾病专项行动之首 [1].202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正式实施,为与慢性病防控密切相关的健康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基本医疗服务提供了法律遵循 [2].202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正式实施,为所有医师开展诊疗活动和救助患者提供了法律保障[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上海市医疗机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指导和加强上海市医疗机构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升院内急救服务能力和质量,保障就医群众生命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我委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结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和《上海市急诊、ICU质控手册(2011年版)》,制定本指南.1 职责与范围(1)急诊是医院急症患者诊疗的首诊场所,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急诊抢救室-综合监护室/急诊监护室-急诊病房/留观室等连贯性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