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院区同质化医疗服务探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受自身发展空间限制、城郊区域发展、政策引导(医共体、医联体、分级诊疗等)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通过多院区发展来拓展医疗辐射范围。在多院区发展过程中,医疗质量同质化是核心难点,关乎医院整体运营和发展。作者所在医院通过统一思想、统一领导、统一构架、统一信息系统、统一质控系统、统一培训、统一人员资质管理等举措,解决了院区间医疗质量发展不均衡、医务人员能力有差别、科室人力资源分散等问题,增强了院区间凝聚力,实现了同质化医疗服务,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循环式PDCA管理模式在健康管理精细化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强化健康管理学科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同质化的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健康管理核心竞争力。通过对健康体检人群实施常规质量控制与循环式计划(P)、执行(D)、检查(C)和处理(A)管理模式,比较分析常规质量控制与循环式PDCA管理模式的差异化,探讨循环式PDCA管理模式在健康管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实施循环式PDCA管理模式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持续改进后,核心制度落实率、医疗质量控制率、体检流程优化率、体检报告优良率、医疗设备完好率、安全体检率、危急值报告率、受检者满意度、健康教育率、检后医疗服务率、随访观察率等质控指标均得到显著提高;院内感染率和不良投诉率均显著下降。因此,循环式PDCA管理模式对健康管理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大型医用设备维修保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大型医用设备维修保养及质量控制管理是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的三级定性指标,会直接影响医院医疗质量。上海市医疗设备器械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以下简称质控中心)等政府相关部门自2015年起,结合我国大型医用设备性能检测标准和各厂商大型医用设备维修保养技术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型医用设备维修保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之投入使用。2018年,质控中心通过完善大型医用设备维修保养表单及服务报告,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动态采集设备全周期维修保养核心数据,建立区域性大型医用设备维修保养数据库,构建综合定量评价指标,进一步优化了大型医用设备维修保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015—2021年,上海市大型医用设备主流厂商的维修保养质量评价得分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CT和MRI的维修保养年度质量检测合格率持续提升。该评价体系能够助力医院管理部门督促厂商高质量完成维修保养工作,保障大型医用设备安全运行,为"国考"中大型医用设备维修保养质量定性评价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人源化移植瘤动物模型平台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在精准医疗时代,迫切需要一种成本收益比高的临床前评估方法来提高临床试验的有效性与价值。方法:该平台以临床需求和科研目的为出发点,围绕项目管理、信息检索、质量控制和实际应用四方面,就科研管理工作实务,详细介绍搭建人源化移植瘤动物模型平台体系的管理实践经验。结果:在搭建的制度体系,质控体系和信息体系支撑下,形成了以规范化为核心的人源化移植瘤动物模型平台。在该平台支撑和科研管理工作的协同下,截至2022年6月,数据库中共有人源化移植瘤动物模型48种,使用系列动物模型发表SCI科技论文6篇,总影响因子达36.77(单篇最高达7.333),直接横向课题6项,与临床试验相关课题6项,纵向课题类(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4项,总研究经费达150余万元。结论:在现有平台基础上,不断建设和完善平台将有助于促进肿瘤领域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的发展,推动肿瘤领域新型诊疗模式的发展,让更多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信息集成平台的医院人事管理系统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提升医院人事管理能力,实现从传统医院管理向数字化医院管理体系转变.方法 通过构建人事数据互通和回流、医疗核心质控数据回馈等机制,统一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字典,实现全院人员信息标识关联映射,打通人事与职能、临床业务科室之间的信息数据孤岛.结果 基于信息集成平台的人事管理系统,优化了医院人事数据互通共享流程,提高了医院人事数据整合能力,改善了人事考勤管理能力,提升了医疗质控质量,实现了业务协同,提高了办公效率.结论 基于信息集成平台构建医院人事管理系统,解决了传统人事管理中的问题,促进了数据共享和流程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聚焦质控指标体系 推进超声质量提升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医疗质量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石。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已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工作。近年来,超声医学快速发展,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的超声诊疗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压力。科学、高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对于提升超声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超声医学专业医疗质量管理,完善我国超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委托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迈出了全国超声质控体系建设的第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四川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指标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揭示2020—2022年四川省超声医学质量关键指标动态变化趋势和特征。方法:基于四川省医疗质控数据上报平台,收集并分析2020—2022年期间四川省21个市州超声质量管理控制指标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结构、过程、结果质量分析指标的差异。结果:2020—2022年四川省省域各市州三级专科医院医患比逐年下降[(1.75±0.93)人/万人次vs (1.59±0.55)人/万人次vs (1.49±0.56)人/万人次],超声医师月均工作量均逐年增加[(770.42±258.30)人/人次vs (965.73±323.52)人/人次vs (974.75±335.51)人/人次],超声诊断符合率逐年提高[(0.79±0.20)% vs (0.95±0.04)% vs (0.96±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11,P=0.020;F=3.74,P=0.040;F=7.39,P<0.001);三级综合、二级综合和二级专科医院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市州三级综合医院住院超声检查48 h内完成率逐年提高[1.00(0.98,1.00)% vs 1.00(0.99,1.00)% vs 1.00(0.97,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6.73,P=0.035);三级专科、二级综合、二级专科医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逐年比较,2020年四川省21个市州13个核心超声质控指标中医患比、医师月均工作量、门急诊超声报告阳性率、超声诊断符合率4个超声质控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021年医患比、门急诊超声报告阳性率、超声诊断符合率3个超声质控指标比较,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022年仅超声诊断符合率1个超声质控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差异指标逐年减少。结论:2020—2022年四川省不同市州超声医学质量控制指标不断趋同,关键指标持续提升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上海市级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信息监测平台建设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4/7/27
为了提高医院内 VTE规范化防治管理效能,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基于医疗质量安全信息监管平台,建立 VTE信息监测平台,通过制订统一的标准、流程和核心管理策略,统筹 37 家市级医院住院患者的 VTE质控指标,实现了与多中心 VTE信息互联互通,有效提升了 VTE规范化防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神经重症医疗质量控制2018-2023:从资源调查到质量控制指标
编辑人员丨2024/1/20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神经重症疾病质控工作组于2018年成立,成立后开展了全国百家哨点医院抽查、神经重症资源普查等调研工作,查找我国神经重症医疗存在的问题,如医疗资源配置不均、专业人才缺乏等.基于调查结果,工作组通过德尔菲法制定了神经重症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内容涵盖过程指标、重返指标和重点病种相关指标等.此外,神经重症疾病质控工作组还制定了神经重症医师核心知识和能力共识,发布了神经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共识,并开展了"神盾行动"等一系列宣教活动,以推动神经重症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未来,工作组将继续开展质控宣讲、培训和考核等活动,并定期监测质量控制指标的执行情况以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本文总结了神经重症工作组在推动我国神经重症医疗质量改进方面的工作过程与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脓毒症的前世今生及序贯器官衰竭认知及理念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脓毒症(sepsis)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感染致死的主要原因,具有患病率及病死率高的特点,全球每年sepsis患病超过1 900万例,其中600万例患者死亡,存活的300万例中伴有认知功能障碍。sepsis是急危重症医学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及时识别与恰当处理可改善Sepsis患者的预后[1,2,3,4]。Sepsis的前世今,历经1991年(Sepsis 1.0)-2001年(Sepsis 2.0)-2016年(Sepsis 3.0)的跨越,一次次修订与完善中,最新版Sepsis 3.0抛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改以器官衰竭(OD)为核心,以SOFA定义OD,提出了Quick SOFA的理念[5,6,7]。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SOFA)评分提出至今已有25年,它的问世为临床提供了一套评估和监测危重患者器官功能障碍的简单方法。Sepsis 3.0的意义在于使Sepsis的定义更适合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临床工作中更容易实践[7]。经过几十年应用的更迭和检验"理论-实践-理论",以及对诸多危重病患的救治、临床实践及复杂病例的研讨,发现当病情演变至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甚至脓毒性休克的诸多临床案例中,发病者多已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等,营养风险或免疫力缺陷等高危因素。随着对无创监测系统及新的干预措施的应用,在精准医疗的严格质控下,对SOFA评分系统该进行重新评估及更新了。结合临床实际经验,特提出了几点建议和讨论,希望纳入到SOFA2.0评分系统中,引起同道对SOFA评分的重视和讨论,以迈向一个经过充分论证的、更新并适合现代临床医学的评分系统。相信SOFA2.0评分系统更适应于临床实际,在临床工作中有一个精确量化的标准,以期保护脏器功能,降低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