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种吡咯烷生物碱所致小鼠肝窦阻塞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野百合碱、倒千里光碱和千里光宁3种吡咯烷生物碱(PA)所致的急性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小鼠模型,并对3种模型进行评价。方法:将48只雄性C57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野百合碱组、倒千里光碱组和千里光宁组(每组12只),分别予以PBS(300 μL)、野百合碱溶液(800 mg/kg)、倒千里光碱溶液(100 mg/kg)、千里光宁溶液(100 mg/kg)灌胃1次。于灌胃后24 h分析4组小鼠死亡数、成模数、肝功能和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卡方检验。结果:灌胃后24 h时野百合碱组、倒千里光碱组、千里光宁组分别死亡0、9、0只,存活小鼠成模9、3、6只,3组死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734, P<0.05),成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836, P>0.05)。野百合碱组、倒千里光碱组、千里光宁组ALT水平分别为(111.72±37.62)、(562.97±242.42)、(3 891.40±1 009.44) U/L,AST水平分别为(156.96±64.95)、(331.22±120.83)、(2 107.55±532.80) U/L,TBil水平分别为(41.66±10.42)、(79.43±18.45)、(120.80±17.44) μmol/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1.40±10.98) U/L、(34.66±13.00) U/L、(16.91±2.89)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 P均<0.008 3);倒千里光碱组与千里光宁组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 P均<0.008 3),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08 3);倒千里光碱组与野百合碱组TBi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 P=0.002),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08 3);千里光宁组与野百合碱组ALT、AST和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法, P均<0.008 3)。野百合碱组、倒千里光碱组、千里光宁组小鼠肝组织可见肝细胞凝固性坏死,中央静脉内皮下出血,肝窦扩张,红细胞淤滞于肝血窦中,正常的小叶结构被破坏;野百合碱组和倒千里光碱组主要表现为肝腺泡3区肝细胞坏死、肝窦扩张淤血;千里光宁组主要表现为肝腺泡1区和2区肝细胞坏死和淤血。野百合碱组成模小鼠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为中、重度,倒千里光碱组、千里光宁组均为重度。 结论:成功建立了野百合碱、倒千里光碱和千里光宁3种PA所致小鼠急性HSOS模型,其中野百合碱更合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的千里光标准汤剂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千里光标准汤剂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建立15批千里光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评价;对15批样品中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出膏率及转移率.结果:15批千里光标准汤剂样品共标定12个共有峰,指认出7个成分,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0.950;聚类分析可将15批样品聚为2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云南、湖北、安徽产地样品的综合得分较高;OPLS-DA筛选出7个质量差异成分;15批样品出膏率为11.18%~18.98%,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含量分别为 3.509~22.673 mg/g、0.391~2.620 mg/g、0.277~1.247 mg/g,转移率分别为32.32%~47.58%、10.57%~26.90%、12.36%~33.45%.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简便,可用于千里光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千里光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网络药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探究千里光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成分-靶点-通路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检测千里光入血成分;在TCMIP数据库中检索千里光入血成分靶点,并在OMIM、DrugBank、GeneCards、TTD数据库中检索寻常型银屑病靶点,绘制Venn图取两者交集靶点;使用String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使用Cytoscape 3.8.2构建千里光核心入血成分-交集靶点网络,使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Tools 1.5.7进行分子对接,并用PyMOL实现可视化.结果:共得到千里光入血成分50个,其中核心入血成分9个.核心入血成分靶点85个,寻常型银屑病靶点1 175个,两者交集靶点18个.蛋白互作网络得到关键靶点HSP90AA1、ESR1、AKT1,千里光核心入血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得到主要成分山柰酚、槲皮素,KEGG富集分析得到PI3K-Akt等关键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中生物过程主要涉及对激素的反应、对炎症反应的调节、细胞对脂质的反应等,细胞组成主要涉及转录调控复合体、囊泡腔、分泌颗粒腔等,分子功能主要涉及激酶结合、蛋白激酶结合、蛋白激酶活性等.山柰酚、槲皮素与核心靶点AKT1分子对接结合能分别为-6.59 kcal/mol、-6.67 kcal/mol.结论:千里光核心入血成分山柰酚、槲皮素可能通过AKT1靶点,作用于P13K-Akt信号通路发挥对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千里光药材功效关联物质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预测并分析千里光药材功效关联物质.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Shim-pack GIST C18 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 1.0 mL/min,检测波长为 345 nm,柱温为 25℃,进样量为 10μL.建立 15 批药材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 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初步预测潜在功效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挖掘成分潜在作用靶点,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与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进一步预测千里光药材潜在功效成分及核心靶点、通路等方面的作用机制.结果 共有 18 个共有峰,指认出其中 7 个,分别为绿原酸、咖啡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芦丁、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15 批药材样品的相似度介于 0.892~0.997(仅 1 批小于 0.9);可聚为 2 类,归纳出 4 个主成分;7 种(共有峰)成分共关联 109 个靶点,18 个关键靶点(包括EGFR,JUN,ESR1,MMP-9 等);共富集到GO条目 233 条,其中生物学过程 197 条,细胞组成 17 条,分子功能 19 条,分别主要涉及细胞对辐射的反应、膜筏、信号受体活性调节等;富集到KEGG通路 59 条,主要涉及肿瘤信号通路、内分泌耐药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结论 千里光药材可能通过咖啡酸、异槲皮苷、金丝桃苷等功效成分作用于EGFR,ESR1,JUN,MMP-9 等靶点发挥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千里光化学成分及其心肌细胞保护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研究千里光Senecionis Scandentis Hebra化学成分及其心肌细胞保护活性.方法 千里光 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edex LH-20、MCI、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检测各化合物对心肌细胞H9c2 的保护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7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千里光萜醇(1)、(1S,10S),(4S,5S)-germacrone-1(10),4-diepoxide(2)、12-羟基-莎草酮(3)、urcumenone(4)、isopterchiayione(5)、curcumadione(6)、gibberodione(7).化合物 2~3、5 的 H9c2 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5.2±0.54)%、(66.4±0.79)%、(59.7±0.91)%.结论 化合物 1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 2~7 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2~3、5 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千里光化学成分及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对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化学成分及其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进行研究,为开发新型植物病毒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综合运用硅胶、凝胶、MCI等多种柱层析方法对千里光地上部分乙酸乙酯萃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NMR、MS鉴定其结构;采用活体半叶枯斑法测定化合物对TMV的抑制活性.从千里光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以及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24-烯-环阿尔廷酮(1)、3β-羟基-7β-甲氧基-5-豆甾烯(2)、正三十二烷(3)、乌索酸(4)、豆甾醇(5)、(22E)-ergosta-6,22-diene-3β,5β,8α-triol(6)、山柰酚(7)、3-吲哚甲醛(8)、泽兰黄酮(9)、槲皮素(10)、紫杉叶素(11)、jacaranone(12)、叶绿醇(13).除化合物7和化合物10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8和化合物13具有较强的抗TMV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入侵植物欧洲千里光内生固氮菌和溶磷菌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菊科(Asteraceae)外来入侵植物欧洲千里光(Senecio vulgaris L.)来源于欧洲,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和东北地区,在湖北高海拔山区也有分布.在入侵过程中,内生细菌可能在其获取氮磷营养方面起到了一些关键性作用.[目的]探究欧洲千里光内生固氮菌和溶磷菌的多样性和功能,为理解其入侵机制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来自 6 个不同种群的种子,萌发后转移到花盆生长 6-8 周,并从每个种群中各挑选 9 株生长情况良好的植株,对其叶片和根组织表面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基于 nifH 基因(固氮功能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植物的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在固体无氮培养基(Ashby)和无机磷培养基(inorganic phosphate,NBRIP)上对植物内生菌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的固氮菌株和溶磷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采用钼锑抗比色法分析纯化溶磷菌株的溶磷能力.[结果]基于nifH基因的内生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欧洲千里光叶样本中固氮菌多样性显著高于根样本;固氮菌群落中丰度最高的属是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30.9%-34.0%),其次是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27.2%-27.4%)、Methyloversatilis(2.1%-7.1%)和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2.9%-3.9%);共 6 个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所有样本内相对丰度均达 90%以上.用Ashby培养基筛选得到 238 株纯菌,分布在 4 门 7 纲 10 目 16 科 19 属,其中丰度前 5 的优势菌属包括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31.0%)、芽孢杆菌属(Bacillus,24.8%)、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22.1%)、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6.2%)和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2.8%).用NBRIP培养基筛选共得到 318 株菌株,鉴定这些内生菌覆盖到 3门 5 纲 7 目 15 科 16 属,其中丰度前 5 的优势菌属包括芽孢杆菌属(48.4%)、假单胞菌属(19.2%)、微杆菌属(15.2%)、类芽孢杆菌属(3.6%)、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3.6%).挑选了 24 株代表性菌株对溶磷能力进行了定性及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有 17 株具备显著的溶磷能力,而且细菌培养过程中培养基pH值下降.[结论]欧洲千里光内生固氮菌和内生溶磷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并且溶磷菌具有一定的溶磷能力,在欧洲千里光的入侵过程中可能起着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清热散结胶囊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研究清热散结胶囊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测定清热散结胶囊对一系列常见菌株,包括耐药菌在内的抑菌活性.评价清热散结胶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引起小鼠感染的体内抗菌活性.探究清热散结胶囊抗菌有效成分对热、紫外光的稳定性.采用棋盘法评价清热散结胶囊与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效果.结果 清热散结胶囊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所筛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变异链球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现出明显的活性抑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0mg/mL或40mg/mL.体内抗菌实验结果显示,中、高剂量清热散结胶囊(10、20 g/kg)可提高小鼠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存活率(P<0.05,P<0.01).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清热散结胶囊的抗菌有效成分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经50℃至121℃处理30 min后,抑菌MIC没有变化;紫外光照射30、60 min后,清热散结胶囊的抗菌活性亦没有变化,说明其抗菌活性成分对紫外光稳定.联合用药实验结果显示,清热散结胶囊与青霉素、氯霉素或者庆大霉素联合用药时具有协同作用.结论 清热散结胶囊具有广谱的体外抑菌性能和明显的体内抗菌活性.该制剂与临床抗生素联合应用时,可以产生协同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抗生素的用量,降低耐药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千里光β-葡萄糖苷酶基因(ScBG1)的序列特征与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千里光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BG)基因(ScBG1)的序列特征及表达与抗菌性状的关系.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千里光BG蛋白的序列特征、结构域,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ScBG1基因在不同抗菌性状的亲本及其杂交F1代的转录累积水平.结果:千里光BG蛋白一级结构由45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C端保守基元序列是该蛋白的功能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BG蛋白分布于细胞质膜、线粒体膜和线粒体膜间腔;ScBG1基因转录累积水平与抗菌性状呈正相关.结论:千里光β-葡萄糖苷酶催化产物参与抗菌性状的次生代谢信号传导网络,其抗菌生理功能表现为核基因组与线粒体基因组共同控制的数量性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损伤后成熟肝细胞和卵圆细胞在肝再生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倒千里光碱是能长期抑制成熟肝细胞分裂增生的肝化学毒剂.目的:联合应用倒千里光碱和肝脏1/3切除建立肝损伤大鼠模型,肝损伤观察大鼠肝细胞和卵圆细胞增殖情况,以及成熟肝细胞和卵圆细胞与肝脏再生的关系.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①倒千里光碱/肝脏1/3切除组:腹腔注射倒千里光碱,30 mg/ kg,共注射2次,每次间隔2周;②1/3肝切除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倒千里光碱.两组大鼠在末次注射4周后行肝脏1/3切除术.观察两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肝脏病理形态变化、细胞增殖情况和CK19、C-ki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倒千里光碱/肝脏1/3切除组大鼠术后20 d体质量仍低于术前,肝脏增大明显小于肝脏1/3切除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示胞体肿大、胞浆疏松、肝细胞广泛空泡变性,汇管区小胆管周围和肝小叶内可见成簇或散在分布的卵圆细胞增生;②肝脏1/3切除组术后20 d 体质量恢复接近术前,肝脏损害较倒千里光碱/肝脏1/3切除组轻,Brdu免疫荧光示成熟肝细胞大量增生,术后14 d见肝卵圆细胞增生,多出现在肝细胞索中,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与倒千里光碱/肝脏1/3切除组卵圆细胞一致;③结果提示,成功构建了倒千里光碱联合肝脏1/3切除的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实验可见肝脏中毒及中毒后肝干细胞和成熟肝细胞增殖的现象,证实肝细胞更新与损伤后再生是肝流域中肝内外源肝干细胞及成熟肝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