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医院对罕见意外抗体的鉴定思路与试验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输血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对罕见意外抗体进行鉴定提供思路.方法 选择本院就诊的 1 名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抗体初筛阳性、常规配血不合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人源O细胞吸收法进行血型鉴定,使用常规 10 系谱细胞抗体鉴定、凝聚胺法抗体鉴定、2-巯基乙醇(2-ME)试验、盲配、家系调查等方法了解抗体特性.结果 患者血清学试验结果:1)血型为B型、RhD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呈阴性;2)抗体性质为IgM型;3)抗-s、抗-Fya、抗-k可能性小,复合抗体不能排除;4)患者血液标本与 20名供者的血液标本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合,与同系 3 个姐妹的血液标本交叉配血试验主侧均相合.结论 倾向推断患者血浆中含有高频抗原系列抗体,无法鉴定时,可经家系调查寻找到相合血源进行辐照、输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橘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交互抗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目前化学防治是果树重大害虫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主要防治措施.本研究旨在明确橘小实蝇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成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3种杀虫剂的抗性,分别对其他2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及其抗性遗传规律,为果园轮换用药开展防治和抗性治理等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从野外采集橘小实蝇幼虫,在实验室内饲养52代以上,应用药膜法测定成虫对杀虫剂的敏感度;采用群体筛选法逐代抗性汰选至52代,建立橘小实蝇抗药性品系;采用药膜法测定橘小实蝇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敌百虫抗性品系和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成虫分别对另外2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水平;将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敌百虫抗性品系和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成虫进行正反两两杂交,通过对各杂交处理F1代成虫进行生物测定以判定抗性遗传规律.[结果]研究发现橘小实蝇高效氯氰菊酯、抗敌百虫和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成虫分别对另外两种杀虫剂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交互抗性.其中,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成虫对敌百虫存在中等水平的交互抗性,抗性倍数(resistance multiple,Rm)为15.61;对阿维菌素则为低水平交互抗性,Rm为6.67;敌百虫和阿维菌素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成虫的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值分别为54.58和25.30 mg/L.敌百虫抗性品系成虫对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均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Rm分别为9.15和6.18;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敌百虫抗性品系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43.12和23.35 mg/L.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成虫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敌百虫同样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Rm分别为8.74和3.58;高效氯氰菊酯和敌百虫对阿维菌素抗性品系的LC50值分别为41.18和12.52 mg/L.橘小实蝇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与敌百虫抗性品系进行正反交时其F1代成虫的抗性衰退率分别为33.52%和56.42%,与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正反交时其F1代成虫抗性衰退率分别为8.49%和84.25%.敌百虫抗性品系与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正反交时其F1代成虫的抗性衰退率分别为21.41%和81.47%,与阿维菌素抗性品系正反交时F1代成虫的抗性衰退率则为38.00%和79.00%.阿维菌素抗性品系与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敌百虫抗性品系正交时F1代成虫的抗性衰退率分别为3.62%和12.77%,与亲本相比变化不大;反交时F1代成虫的抗性衰退率分别为65.45%和62.29%.[结论]橘小实蝇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对敌百虫存在中等水平的交互抗性,对阿维菌素则为低水平交互抗性;敌百虫抗性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均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阿维菌素抗性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敌百虫同样存在低水平交互杭性.橘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明显偏向母系遗传规律.本研究测定和明确了橘小实蝇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抗性品系对高效氯氰菊酯、敌百虫和阿维菌素3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分别对其他2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水平及抗性遗传规律,对延缓该虫抗药性、指导田间杀虫剂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抗药性治理工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血液肿瘤患者三例ABO基因亚型鉴定及基因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因分型、基因测序和基因表达分析在血液肿瘤患者ABO血型鉴定疑难情况中的应用和发现。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检验科与输血科在血型鉴定时发现血清法正反定型结果不符或凝集不典型的患者3例。分别使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和Sanger测序法鉴定ABO基因型,用转录组测序分析ABO和FUT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例12岁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O.01.02和BA.04基因亚型,对应B(A)血清亚型;ABO基因表达量正常(354.80)。1例41岁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为A1.02和B.01基因型,对应A 1B血清型;ABO基因表达显著减低(45.70)。1例42岁男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骨髓纤维化患者为A1.02和A2.05亚型,分别对应A 1和A 2血清型;ABO基因表达量为0。3例患者FUT1基因表达量均在正常范围。临床根据基因型和对应的血清型制定血制品输注策略,无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可因血型基因亚型或基因表达异常导致血清学血型鉴定困难。ABO基因分型和血型基因表达分析可帮助准确判定原因,为血制品输注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一例ABO血型Aw33亚型新等位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1例ABO血型A亚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采用卡式法和试管法分别进行鉴定。利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检测该患者所含 ABO基因。PCR扩增该患者 ABO基因1~7外显子的全部编码序列并进行测序分析,通过克隆测序进行 ABO基因单倍型分析。 结果:患者红细胞与抗A呈现弱凝集,与抗B不凝集,其血清与Ac凝集1+,与Bc呈现4+凝集,血清学特性可定义为Aw亚型。 ABO基因测序分析显示患者存在c.106G>T、c.188G>A、c.189C>T、c.220C>T、c.297A>G、c.467C>T、c.543G>C、c.646T>A、c.681G>A、c.771C>T、c.829G>A杂合变异和c.261delG缺失。结合克隆测序结果,推测患者 ABO基因型为ABO*Aw.33.new/O.01.02;与ABO*A1.01相比存在c.467C>T和c.543G>C变异,与ABO*A1.02相比存在c.543G>C变异,该新等位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序列号为MK302122。 结论:发现1例Aw33亚型新的等位基因,其GTA转移酶基因存在c.467C>T和c.543G>C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NF-κB/HIF-1α信号通路探讨慢性脑低灌注与神经炎症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探究NF-κB/HIF-1α信号通路在慢性脑低灌注引起神经炎症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单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Un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UCCAO)方法建立慢性脑低灌注小鼠模型,随机分为3大组,每组5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UCCAO组,每大组按1 d、3d、7d、14d、21 d分为5小组.采用Morris水迷宫评定学习记忆能力.采用RT-PCR法检测小鼠脑组织HIF-1α mRNA和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E1ISA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炎症指标TNF-α、IL-1β.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UCCAO组学习记忆明显下降(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UCCAO组小鼠脑组织HIF-1αmRNA和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HIF-1α mRNA和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于术后3 d开始明显增加,7d出现高峰,且21 d后相对表达水平仍然明显增加(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UCCA O组小鼠脑组织匀浆液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1.慢性持续性脑低灌注可导致小鼠出现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2.CCH后缺血缺氧既可以激活HIF-1α信号通路,又是NF-κB信号转导途径的刺激因子,这两条信号通路存在着诸多交叉,NF-κB活化对HIF-1α调控和炎症反应的形成正反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TLR4/NF-κB/MLCK通路探讨百合地黄汤治疗失眠伴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基于TLR4/NF-κB/MLCK通路研究百合地黄汤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及多因素刺激所致失眠伴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 84 只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地西泮,1.38 mg·kg-1)、百合组(2.25 g·kg-1)、地黄组(2.25 g·kg-1)、百合地黄汤组(4.5 g·kg-1).采用夹尾 2 min、昼夜颠倒 24 h、垫料潮湿 24 h、45°鼠笼倾斜 24 h、交替鼠笼 24 h、禁食不禁水 24 h、冷水浴 3 min等多因素刺激 4 周结合PCPA腹腔注射 2 d共同制备失眠小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采用高架十字迷宫系统观察小鼠的焦虑样行为;通过翻正反射实验观察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持续时间;16sRNA测序法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检测脑和结肠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色氨酸(Trp)、5-羟色氨酸(5-HTP)、5-羟色胺(5-HT)的浓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中闭锁小带蛋白 1(ZO-1)、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结肠组织中基因白细胞介素 1β(IL-1β)、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ZO-1、Occludin、Toll样受体 4(TLR4)、核因子κB(NF-κB)、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上皮组织中蛋白TLR4、NF-κB、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MLCK、肌球蛋白轻链(MLC)和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p-MLC)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进入开臂区域的距离、在开臂区域停留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睡眠潜伏期明显延长、睡眠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均匀度降低(P<0.01);脑内神经递质GABA、Trp、5-HTP、5-HT浓度明显降低(P<0.01),Glu浓度明显升高(P<0.01);结肠中GABA、Glu浓度明显降低(P<0.01),Trp、5-HTP、5-HT浓度明显升高(P<0.01);结肠组织炎性因子 IL-1β、IL-6 以及 TNF-α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ZO-1、Occludin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通路中TLR4、NF-κB、MLCK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TLR4、p-NF-κB、MLCK、p-ML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小鼠比较,百合地黄汤能够明显延长失眠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进入开臂区域距离、在开臂区域停留的时间(P<0.05);明显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持续时间(P<0.05);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均匀度升高(P<0.01);升高脑内神经递质GABA、Trp、5-HTP、5-HT浓度(P<0.05,P<0.01),降低Glu浓度(P<0.01);升高结肠中GABA、Glu浓度(P<0.01),降低Trp、5-HTP、5-HT浓度(P<0.05,P<0.01);下调IL-1β、IL-6、TNF-α基因表达水平(P<0.01),上调ZO-1、Occludin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P<0.01),下调通路中TLR4、NF-κB、MLCK基因表达水平和TLR4、p-NF-κB、MLCK、p-MLC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 百合地黄汤能够有效治疗失眠伴肠道菌群失调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脑和肠内神经递质紊乱、下调TLR4/NF-κB/MLCK信号通路表达、上调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降低炎症反应,进而修复肠黏膜机械屏障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Ax22亚型导致家族性血型鉴定错误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通过对ABO血型为Ax22/B型的患者及其家属因A亚型造成血清学血型鉴定错误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ABO血型鉴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A亚型的输血策略.方法 分别选取A、B两种不同厂家的微柱凝胶血型鉴定卡及试管法在常温和4 ℃孵育10 min两种条件下对患者及其子女进行血清学血型鉴定;对所有标本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及血型基因鉴定;分别用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对同一组标本进行交叉配血.结果 B试剂卡凝集强度明显高于A试剂卡,且正定型B试剂卡可以在常温下检测到A抗原,A试剂卡仅在4℃孵育10 min后才可检测到A抗原.试管法血型可明确显示A亚型的反应格局.吸收放散试验显示所有标本红细胞表面均存在A抗原,经基因测序患者为Ax22/B.01,其子女基因型为Ax22/O.01.01.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相合,聚凝胺法镜下可见细胞凝集,交叉配血不合.结论 Ax22会造成检测结果假阴性,如正反定型不一致或者对检测结果有任何疑问,应选用试管法或其他检测系统进行复核,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Ax22亚型在配血时有假阴性的可能,有较高的输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抗N抗体的鉴定及其对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影响及处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分析患者血清中存在MN血型系统抗N抗体的鉴定结果及对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影响和处理对策.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MGT)对患者进行ABO、RhD血型鉴定,对出现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或交叉配血不合的血标本再采用试管盐水法(NS)进行对比检测,并对患者红细胞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相关血型抗原表型检测.使用NS、MGT及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对患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筛查结果阳性的血清进行抗体类型测定.采用谱细胞和吸收放散试验对待检血清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在确定抗体特异性后,采用NS和IAT进行抗体效价测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抗体筛查阳性的7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5例.患者血清在MGT及22℃以下NS检测中抗体筛查阳性、ABO血型结果正反定型不一致或交叉配血结果不相合.采用谱细胞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和吸收放散试验验证,证实为MN血型系统的抗N抗体,抗体类型为IgM型,抗体效价为8~16,凝集强度为1+~2+.结论 抗N抗体多为IgM型冷抗体,在22℃以下NS中进行检测可对血型血清学的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37℃有反应或多次反复输血产生的IgG型抗N抗体,也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森林土壤有机碳分解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由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地球上最严重的人为干扰之一,对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壤有机碳(SOC)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全球碳平衡和气候变化.近 30 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相继开展了野外模拟增温对SOC分解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基于在全球建立的 26 个野外模拟气候变暖实验平台,系统分析增温对森林生态系统SOC分解的影响格局和潜在机制,发现增温通常促进森林SOC的分解,对气候变暖产生正反馈作用.然而,因增温方式和持续时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SOC结构和组成的复杂性、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以及森林类型等不同而存在差异,导致人们对森林SOC分解响应气候变暖的程度及时空格局变化缺乏统一的认识,且各类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相对贡献尚不清楚.基于已有研究,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有机碳组分以及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 3 个方面构建了气候变暖影响SOC分解的概念框架,并进一步阐述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深入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气候反馈效应,为制定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措施和实现"碳中和"提供科学依据.1)加强模拟增温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SOC分解的长期观测研究,查明SOC分解的时空动态特征;2)加强土壤微生物功能群与SOC分解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SOC分解对增温响应的微生物学机制;3)形成统一的SOC组分研究方法,揭示不同碳组分对增温的响应特征和机制;4)加强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对模拟增温的响应及其对SOC分解调控的研究;5)加强模拟增温与其他全球变化因子(例如降水格局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大气氮沉降)对SOC分解的交互作用,为更好评估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碳动态及碳汇功能的维持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基于双重CRISPR-Cas12a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为实现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干预和防止病毒的传播,研制一种基于双重CRISPR-Cas12a的SARS-CoV-2核酸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方法 通过设计基于ORF1ab和N基因靶序列内的正反两个依赖原间隔邻近基序(PAM)位点crRNAs,将恒温扩增技术与CRISPR-Cas12a检测相结合,并结合侧向层析试纸条技术,实现对SARS-CoV-2 ORF1ab和N基因同时扩增与双重CRISPR的可视化检测.结果 检测试纸条可在37 ℃条件下20 min内取得结果,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热稳定性.对SARS-CoV-2假病毒的检测灵敏度为250 copy/mL,检测16种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均无交叉反应,在37 ℃条件下存放8 d仍然具有较好检测效果.临床研究显示,检测SARS-CoV-2总符合率为95.00%(57/60).结论 基于双重CRISPR-Cas12a的SARS-CoV-2核酸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条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度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可用于SARS-CoV-2的现场快速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