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高剂量率照射与常规照射后胶质瘤小鼠血浆代谢物时序性特征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超高剂量率照射(FLASH-RT)和常规照射(CONV-RT)对胶质瘤小鼠血浆代谢物的影响。方法:胶质瘤模型雄性C57BL/6J小鼠21只,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健康对照组(3只)、CONV-RT组(9只)和FLASH-RT组(9只)。CONV-RT组以0.4 Gy/s的剂量率对小鼠头部进行单次24 Gy照射,FLASH-RT组以60 Gy/s的剂量率对小鼠头部进行单次24 Gy照射,健康对照组以相同条件给予0 Gy假照射。两照射组照射后1、3、7 d分别收集小鼠眼内眦静脉血并分离血浆。健康对照组于假照射后7 d收集小鼠眼内眦静脉血并分离血浆。采取基于液相色谱质谱串联平台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检测胶质瘤小鼠血浆代谢物的变化。结果:胶质瘤小鼠受不同方式照射后,血浆中代谢物均发生显著变化。FLASH-RT组和CONV-RT组3个时间点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筛选出12和5种差异代谢物,照后1 d血浆代谢物差异最大,照后3和7 d血浆代谢物差异减小。FLASH-RT组筛选出的花生四烯酸与异戊酸也存在于CONV-RT组中,其余10种差异代谢物仅存在FLASH-RT组,主要涉及能量代谢和氧化还原反应。FLASH-RT与CONV-RT组均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酪氨酸代谢途径。结论:花生四烯酸与异戊酸有可能成为不同辐射方式共有的敏感标记物,为探索FLASH-RT治疗胶质瘤的分子机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SCD1的表达调节及其调节糖脂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A desaturase,SCD)是催化饱和脂肪酸向单不饱和脂肪酸转化的关键限速酶。SCD1是SCD的主要亚型,其表达受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胰岛素和瘦素等因素的调节。SCD1在肝脏、脂肪组织、骨骼肌等器官、组织的糖脂代谢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抑制SCD1能显著改善肝脏、脂肪组织的糖脂代谢,促进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减少脂质沉积。与此相反,增加骨骼肌SCD1的表达,则显著改善骨骼肌的代谢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传统中药红花黄色素、小檗碱以及SCD1天然抑制剂苹婆酸等均能通过抑制SCD1的表达,发挥改善代谢的作用,SCD1抑制剂Aramchol现已进入Ⅲ/Ⅳ期临床试验。深入研究SCD1的表达调节及其与糖脂代谢的关系,将为未来改善糖脂代谢药物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Omega-3脂肪酸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近年来深海鱼油作为一种常见的营养保健品,其消费市场展现出强势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对其主要的有效成分——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本文将主要对omega-3在骨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综述。omega-3以其在抗炎、抗氧化、稳定细胞膜、调节代谢等多靶点、多器官的综合治疗优势,以及保健药品日常服用的预防属性,在骨质疏松、骨关节炎、脊柱脊髓损伤等多种急性、慢性骨科疾病中展现出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潜力。尤其是脂肪酸受体GPR120识别脂肪酸中不同单双键的位置,从而耦联下游不同效应器蛋白,以及omega-3激活GPR120-Gs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一步加快了高亲和力鱼油替代品的研发进程及其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同种类脂肪酸含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同种类脂肪酸的含量。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因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24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 M( Q1, Q3)]为68.5(63.5,72.3)岁。(1)症状学分组:根据有无脑缺血症状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12例)和无症状组(12例);(2)病理学分组:根据颈动脉斑块病理学评分将患者分为稳定组(14例)和易损组(10例)。通过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UPLC-ESI-MS/MS)的靶向脂肪酸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类型脂肪酸在颈动脉斑块中的表达差异。 结果:24份标本中,脂肪酸总量[ M( Q1,Q3)]为1 113(330,5 897)ng/g。共检测到13种中长链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为584(290,9 888)ng/g,占51.8%;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次之,为1 444(393,4 264)ng/g,占44.4%;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为2 793(1 558,3 247)ng/g,占3.8%。有症状组的颈动脉斑块中亚油酸、α-亚麻酸、油酸含量分别为1 760(581,3 006)、682(527,886)、2 081(1 358,2 907)ng/g,低于无症状组的3 149(2 226,4 683)、1 423(964,2 270)、3 178(2 352,3 993)ng/g(均 P<0.05);易损组颈动脉斑块中亚油酸、α-亚麻酸和油酸含量分别为1 537(588,2 921)、649(477,850)、2 081(1 129,2 831)ng/g,低于稳定组的3 149(2 047,4 416)、1 423(940,2 184)、3 091(2 201,3 973)ng/g(均 P<0.05);而11,14-二十碳二烯酸、γ-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花生四烯酸、芥酸、十七酸、十五烷酸、硬脂酸、月桂酸、棕榈酸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颈动脉斑块中,饱和脂肪酸是主要的脂肪酸类型。油酸、α-亚麻酸和亚油酸在易损斑块内含量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代谢组学在脊柱结核血清诊断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STB)患者血清代谢特征,筛选潜在诊断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确诊的25例STB患者作为实验组,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两组血清中的代谢物,结合两独立样本 t检验等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筛选STB患者血清中主要的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估其诊断效能。 结果:共检测到4 755种代谢物,实验组血清中差异表达的代谢物共有570种,其中343种上调,227种下调。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卟啉代谢、组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的生物合成等通路。磷脂酰胆碱(O-13:0/O-1:0)、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1(11Z)/0∶0)]、Palmitoleoyl-ethanolamine在实验组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493.170比123.463, t=-6.390, P<0.01;239.196比14.708, t=-11.019, P<0.01;83.096比12.273, t=-4.03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诊断STB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7、0.995、0.981。 结论:实验组和对照组代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磷脂酰胆碱(O-13:0/O-1:0)、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1(11Z)/0∶0)]、Palmitoleoyl-ethanolamine对STB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老年衰弱患者的脂肪酸代谢组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脂肪酸在老年衰弱患者中的代谢特征及其作为衰弱的生物标志物的价值。方法:募集49例老年人,其中非衰弱19例、衰弱前期和衰弱期各15例。采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血清脂肪酸含量,包括38种短、中、长链脂肪酸。结果:在老年衰弱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9种长链脂肪酸含量较高,其中二同型-γ-亚麻酸的水平每升高1个单位,疲乏的风险增加1.056倍( OR=2.056,95% CI:1.147~3.687, P=0.016)。未发现衰弱前期与非衰弱组间的代谢差异。分别有3、7种长链脂肪酸与握力、步速呈负相关,γ-亚麻酸与体质指数(BMI)、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等反映脂肪组织的指标均呈正相关,但未发现骨骼肌、实验室指标与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共涉及5条代谢通路与衰弱相关,分别是脂肪酸合成、脂肪酸代谢、线粒体脂肪酸链延长、亚油酸代谢和α-亚麻酸代谢。 结论:二同型-γ-亚麻酸、γ-亚麻酸等9种不饱和脂肪酸可能是老年衰弱患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脂肪酸代谢组学用于识别衰弱前期老年人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早期对尘螨变应原特异性抗体及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代谢水平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过敏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在治疗早期对患者免疫指标和代谢水平的影响,深入了解SCIT治疗在调节免疫反应和代谢水平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发现潜在生物标志物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纵向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22年2月期间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接受尘螨过敏原SCIT的受试者40例,其中单螨制剂治疗(single mite 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M-SCIT)和双螨制剂(double mite 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DM-SCIT)治疗受试者各20例。本研究检测了受试者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的尘螨过敏原特异性抗体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代谢水平,同时进行了肺功能检查,并通过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sthma control test,ACT)和用药总评分(total medication scores,TMS)对患者的疗效进行随访,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方法进行结果统计分析。 结果:经SCIT治疗12个月后,两组的VAS总分(SM-SCIT: Z=-2.298, P<0.05;DM-SCIT: Z=-3.411, P<0.001)显著下降;ACT总分(SM-SCIT: Z=-2.054, P<0.05;DM-SCIT: Z=-2.014, P<0.05)和总用药评分(SM-SCIT: Z=-3.799, P<0.000 1;DM-SCIT: Z=-3.474, P<0.001)显著升高,此外,双螨治疗组MMEF75/25值显著升高( t=-2.253, P<0.05)。单螨治疗组的sIgE无明显变化( P>0.05),Der p、Der f、p 1、p 2、f 2和p 21组分sIgG 4水平均显著升高( Z分别为-2.651、-3.771、-2.949、-2.912、-2.725、-2.128、-3.285, P均<0.05);双螨治疗组的 Der p 2、f 2、p 7和p 23 组分sIgE( Z分别为-1.965、-2.028、-2.406、-2.134, P均<0.05)和Der p、Der f、p 1、p 2、f 1、f 2、p 10、p 21和p 23组分sIgG 4水平均显著升高( Z分别为-3.808、-3.845、-3.061、-2.688、-2.464、-3.211、-2.371、-2.091、-2.427, P均<0.05)。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治疗初期,SM-SCIT治疗后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碳五烯酸、5,9,12-十八碳三烯酸、5(S)-羟化二十烷四烯酸、二高-γ-亚麻酸显著升高( Z分别为-2.191、-2.497、-1.988、-2.090、-2.19、-2.803、-2.073, P均<0.05);DM-SCIT组治疗后5(S)-羟化二十烷四烯酸显示升高,α-亚麻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碳一烯酸显著下降( Z分别-1.988、-2.090、-2.497、-1.988, P均<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花生四烯酸与尘螨特异性IgG 4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 r=-0.499, P<0.05),α-亚麻酸、5,9,12-十八碳三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与尘螨der p 2的ΔsIgG 4( r分别为0.451、0.420、0.474, P均<0.05)呈正相关。 结论:SCIT期间过敏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并且两者之间可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烧伤后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衍生的亚油酸代谢产物能驱动病理性炎症并损伤关键先天免疫细胞功能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在西方饮食中,脂肪酸组成已从饱和脂肪酸转变为以亚油酸为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过去50年中,亚油酸在饮食中含量逐渐增加,已成为人体脂肪组织中含量最高的膳食脂肪酸。PUFA衍生出的氧自由基能调节多种生物功能。环氧脂肪酸代谢产物细胞色素P450形成的亚油酸(EpOME)可被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EH)水解为二氢十八碳烯酸(DiHOME)。低浓度的DiHOME被认为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较高浓度的DiHOME被认为是血管通透性和细胞毒性物质且与严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ARDS相关。此外,高EpOME水平也与脓毒症患者死亡相关。然而,这些研究都未监测DiHOME水平。考虑到烧伤也存在类似的病理生理情况,该文作者研究了DiHOME在烧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2,13?DiHOME能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成熟和活化,同时抑制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此外,烧伤小鼠的血清DiHOME浓度显著升高,且其可被1?三氟甲氧基苯基?3?(1?丙酰基哌啶?4?基)尿素(TPPU,一种sEH抑制剂)抑制;TPPU还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减轻了烧伤小鼠的先天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坏死。该研究结果表明,DiHOME是严重烧伤后免疫细胞功能障碍的关键驱动因素,能够促进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以及损伤单核细胞的功能。因此,抑制sEH可能是一种改善烧伤患者预后的有效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的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确诊为单纯性局部进展期胃癌并拟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和常规化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ω-3 PUFAs肠内营养干预组(ω-3组)和常规肠内营养干预组(对照组)。两组均在术后启动肠内营养时开始干预,持续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结束时的营养状况、炎症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共有52例患者完成研究,ω-3组25例,对照组27例,干预后ω-3组患者血液中ω-3 PUFAs、ω-6 PUFAs浓度较对照组和干预前均显著升高( P<0.01),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 P<0.05),维生素B 12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体重、体重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能量和蛋白质摄入、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恢复期进行富含ω-3 PUFAs的肠内营养治疗,有助于改善其营养状况,降低炎症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河南省市售鱼虾蟹类及其制品营养成分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河南省市售及加工鱼虾蟹类食品的营养成分,完善河南省特色食物成分数据库.方法 2017年12月-2020年12月对饭店和超市内售卖的鱼蟹类食品采样,分析其中的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总氮、糖类、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结果 水分、灰分含量水平基本一致;除油炸食品外均未检出糖类;蟹类能量含量整体偏高,炸鱼能量、蛋白质、总氮和脂肪整体高于鲜鱼;鱼虾蟹类脂肪酸的总量不高,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大,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占主要成分,DHA含量较高的依次是鱿鱼0.209 g/100 g、龙虾 0.181 g/100 g 和巴沙鱼 0.153 g/100 g,EPA 依次是蟹黄 1.07 g/100 g、小黄鱼 0.38 g/100 g 和?鱼0.297 g/100 g;鱼类全部检出氨基酸,虾蟹类90%检出,蟹类中蟹黄氨基酸含量较高.结论 鱼虾蟹类制品中,调味料及食用油对食物成分有影响;鲜品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与总脂肪酸含量正相关,鱼类和蟹类单不饱和脂肪酸高,虾类与推荐比例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