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肺鳞癌患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观察阿法替尼在晚期肺鳞癌患者二线治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2022年10月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肺鳞癌患者58例,按指南予以阿法替尼40 mg/d,口服,发生3级以上副反应时,停药至患者恢复,重新用药剂量按10 mg/次下调,最低至20 mg/d.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每6周评价1次,至疾病进展,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临床疗效: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20例(34.48%),稳定18例(31.04%),疾病进展20例(34.48%),客观缓解率(ORR)为34.48%,疾病控制率(DCR)为65.5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4.20个月(95%CI:3.62~4.78),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1.60个月(95%CI:7.99~15.21).(2)单因素分析显示:体力状况评分(PS)、基础疾病与DCR、mPFS及mOS均有相关性,非敏感基因突变、远处转移与mPFS、mOS均有相关性(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基础疾病是mPFS、mOS的影响因素(P<0.05).(4)不良反应:腹泻58例(100.00%)、皮疹44例(75.86%),3级不良反应中腹泻7例(12.07%)、皮疹5例(8.62%),无3级以上不良事件.结论 阿法替尼是晚期肺鳞癌患者二线治疗的可选择方案,疗效好,不良反应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探讨痹通方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痹通方通过调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途径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痹通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4.2、8.4、16.8 g/(kg·d)灌胃,甲氨蝶呤组按7.5 mg/(kg·d)灌胃,MCC950组30m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于造模后第29天开始灌胃给药,1次/d.在末次给药8 h后取材,HE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踝关节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β(IL-1β)相关指标变化;RT-qPCR法检测TNF-α、IL-18、IL-1β、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MIP-1a)相关基因水平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IL-1β,NLRP3蛋白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黑素瘤缺乏因子2(AIM2)、凋亡相关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蛋白酶前体-1(pro-Caspase-1)、Caspase-1、IL-18、IL-1β、活化的 gasdermin D(cleaved-GSDMD)、GSDMD、NLRP3.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踝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软骨表面不规则增厚,骨质出现轻度破坏,关节内可见炎性细胞和滑膜组织增生(P<0.01),模型组血清 TNF-α、IL-18、IL-1β 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 TNF-α、IL-18、IL-1 β、MCP-1、MIP-1a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免疫组化法显示模型组IL-1β、NLRP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WB法显示模型组AIM2、ASC、pro-Caspase-1、Caspase-1、IL-18、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痹通方高剂量组、甲氨蝶呤组及MCC950组上述各项检测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或0.01).结论 痹通方能够改善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状态,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途径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A型肉毒毒素联合口服低剂量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原发性腋窝多汗症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评估A型肉毒毒素联合口服低剂量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原发性腋窝多汗症(primary axillary hyperhidrosis,PA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自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纳入84例PAH患者,随机分为3组,28例/组,其中A组患者接受单次A型肉毒毒素治疗,B组接受奥昔布宁口服治疗,C组接受A型肉毒毒素与奥昔布宁联合治疗.通过汗液称重、多汗症严重程度量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对治疗前及及治疗后4、12、36周患者的出汗情况、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记录3组患者报告的不良事件.结果 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病程、排汗量、多汗症严重程度量表(hyperhidrosis disease severity scale,HDSS)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4、12、36周,排汗量、HDSS评分、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C组患者治疗后12、36周,HDSS评分、DLQI评分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组中有更多患者达到了最佳治疗效果(HDSS达到1~2分且排汗量较治疗前减少≥50%).A组未报告任何不良事件.B、C组报告的不良事件严重程度为"轻微"和"中等",无严重不良事件、因不良事件退出研究或死亡的报告.相较于C组,B组患者出现不良事件及抗胆碱能不良事件的频率更高(P<0.05),口干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结论 A型肉毒毒素联合口服低剂量抗胆碱能药物是药物治疗PAH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奥昔布宁单药治疗时的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对香豆酸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减轻糖尿病肾病病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对香豆酸(p-CA)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6组:对照组(n=10)、DN组(n=10)、低剂量对香豆酸组(L-p-CA)(n=10)、中剂量对香豆酸组(M-p-CA)(n=10)、高剂量对香豆酸组(H-p-CA)(n=10)和RhoA激动剂U-46619组(U-46619)(n=12).对照组大鼠为健康SD大鼠,其他组大鼠均为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的DN模型大鼠.造模后,对照组和DN组大鼠灌胃2 mL0.5%羧甲基纤维素溶液,L-p-CA组、M-p-CA组和H-p-CA组大鼠分别灌胃2 mL剂量为50,100,200 mg/(kg·d)的对香豆酸溶液,U-46619组大鼠同时灌胃1 mL对香豆酸溶液(剂量为200 mg/(kg·d))以及1 mL剂量为30 μg/(kg·d)的RhoA激动剂U-46619.各组大鼠均干预12周.治疗后检测各组大鼠生化指标水平: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血肌酐(Cr)和24 h尿蛋白;以及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通过苏木精-伊红(HE)和Masson三色染色评价大鼠肾脏损伤和纤维化.通过qRT-PCR检测肾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转录活性.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肾脏TNF-α、IL-1β、MCP-1、RhoA和ROCK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N组大鼠的FPG、FINS、24 h尿蛋白、HbA1c、BUN和Cr水平升高(P<0.05);肾组织发生明显病变,肾组织纤维化面积升高(P<0.05);血清SOD、CAT和GSH-PX水平均降低(P<0.05),MDA水平升高(P<0.05);肾组织TNF-α、IL-1β和MCP-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肾组织RhoA和ROCK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DN组比较,L-p-CA组、M-p-CA组和H-p-CA组大鼠的FPG、FINS、24 h尿蛋白、HbA1c、BUN和Cr水平降低(P<0.05);肾组织病变减轻,肾组织纤维化面积降低(P<0.05);血清SOD、CAT和GSH-PX水平均升高(P<0.05),MDA水平降低(P<0.05);肾组织TNF-α、IL-1β和MCP-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肾组织RhoA和ROCK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L-p-CA组和M-p-CA组比较,H-p-CA组大鼠的FPG、FINS、24h尿蛋白、HbA1c、BUN和Cr水平降低(P<0.05);肾组织病变减轻,肾组织纤维化面积降低(P<0.05);血清SOD、CAT和GSH-PX水平均升高(P<0.05),MDA水平降低(P<0.05);肾组织TNF-α、IL-1β和MCP-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P<0.05);肾组织RhoA和ROCK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H-p-CA组比较,U-46619组大鼠的FPG、FINS、24h尿蛋白、HbA1c、BUN和Cr水平均升高(P<0.05);肾组织病变加重,肾组织纤维化面积升高(P<0.05);血清SOD、CAT和GSH-PX水平均降低(P<0.05),MDA水平升高(P<0.05);肾组织TNF-α、IL-1 β和MCP-1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升高(P<0.05);肾组织RhoA和ROCK 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对香豆酸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减轻糖尿病肾病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构建基于体表神经源性渗出反应的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病情分级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构建不同浓度梯度盐酸诱导下的急性胃黏膜损伤(acute gastric mucosal injury,AGMI)大鼠模型,并探讨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及剂量的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对大鼠生存率及体表渗出情况的影响.方法 (1)将Wistar大鼠根据体重随机分配到5个组:150~180 g组、180~200 g组、200~250 g组、300~400 g组以及400~500 g组,并进一步根据盐酸浓度分为8个亚组,具体浓度为:0.40、0.45、0.50、0.55、0.60、0.65、0.70 mol/L盐酸组以及以生理盐水组作为对照,共40个小组,每小组3只,共计120只.评估各组大鼠造模后24 h生存率,并分析体重和盐酸浓度对大鼠生存情况的交互关系.在确定5个梯度盐酸浓度的基础上,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胃黏膜镜下的病理变化.(2)选择(1)结果中适合制备的最高盐酸浓度制备AGMI模型,随后,将大鼠随机分配到不同的EB浓度和剂量组中,具体分组:EB 1(0.5%,0.4 mL)组、EB 2(l%,0.1 mL/100 g)组、EB 3(1%,0.2 mL/100 g)组、EB 4(2%,0.1 mL/100 g)组、EB 5(2%,0.2 mL/100 g)组、EB 6(5%,0.1 mL)组,每组 5 只,共 30只.评估注射EB后24 h内的生存率和体表渗出程度.结果 (1)AGMI大鼠造模后症状随着盐酸浓度升高而加剧,0.65 mol/L和0.70 mol/L在各体重组中的24 h生存率均为0%.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不同盐酸浓度组大鼠的生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且盐酸浓度与体重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大鼠的存活时间产生显著影响(P<0.001),确定的5个梯度盐酸浓度为0.40、0.45、0.50、0.55、0.60 mol/L.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AGMI大鼠胃黏膜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随盐酸浓度升高而加剧.(2)0.60 mol/L盐酸制备的AGMI大鼠,尾静脉注射5%EB(0.1 mL)后24 h生存率仅为40%.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EB不同浓度和注射量下AGMI大鼠的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表渗出情况分析显示,EB 1组大鼠皮肤和眼睛颜色变化较淡,体表渗出点较少,而EB 4组、EB 5组大鼠皮肤颜色和渗出情况较明显.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证实,EB 3组、EB 4组和EB 5组大鼠的体表EB渗出点数量显著多于EB 1组(P<0.05,P<0.01).结论 盐酸造模能够实现多个精确浓度梯度的设置.禁食后体重为180~200 g范围的大鼠,灌胃0.40~0.60 mol/L浓度可有效制备AGMI模型.尾静脉注射2%EB(0.2 mL/100 g),将有利于开展AGMI大鼠体表EB渗出点分布特征随时间和病情变化的研究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茱萸丸调控TMA/FMO3/TMAO通路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抗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旨在研究茱萸丸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周期为12周.造模成功的47只ApoE-/-小鼠随机分成5组,即模型组10只,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各9只,阿托伐他汀钙组10只,以同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空白组与模型组予等体积无菌蒸馏水灌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30.54、261.08、522.16 mg·kg-1灌胃,阿托伐他汀钙组10.40 mg·kg-1灌胃,每日1次,各组小鼠共灌胃12周.给药结束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主动脉及肝脏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蛋-1(MCP-1)、血管细胞黏附分-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生化法检测肝脏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HPLC-MS/MS)检测血浆三甲胺(TMA)、氧化三甲胺(TMAO)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肝脏中二甲基苯胺单加氧酶3(FMO3)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脏FMO3、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1)、ATP结合盒转运子G5抗体(ABCG5)、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8(ABCG8)和细胞色素P4507A1(CYP7A1)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HE染色可见主动脉内膜大面积增厚,肝脏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严重;血清中ox-LDL、MCP-1、VCAM-1、ICAM-1升高;肝脏TC、TG、LDL-C升高;血浆中TMA、TMAO水平升高;以及肝脏中FMO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升高,ABCA1、SR-B1、ABCG5、ABCG8、CYP7A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钙组HE染色随着茱萸丸浓度的增加,斑块富集区域逐渐缩小,肝脏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降低;血清中ox-LDL、MCP-1、VCAM-1、ICAM-1降低;肝脏TC、TG、LDL-C降低;血浆中TMA、TMAO水平降低;以及肝脏中FMO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降低,ABCA1、SR-B1、ABCG5、ABCG8、CYP7A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或P<0.05).结论 茱萸丸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MA/FMO3/TMAO脂代谢通路,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和分解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股骨坏死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股骨头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股骨头/股骨远端坏死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纳入临床资料完整,排除资料缺失或随访时间较短的患者。最终纳入移植前后体重、移植前后血红蛋白、移植后血钙波动情况、移植后膀胱炎、移植物抗宿主病、激素用量等18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将性别相同、年龄相近、随访日期相近的患者,按1∶3进行配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40例患者,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膀胱炎[比值比(OR)=5.967,95%置信区间(CI)(1.209,29.443),P=0.028]、移植后半年应用甲泼尼龙剂量[OR = 2.108,95%CI(1.008,4.408),P=0.048]、移植后血钙极差(即移植后血钙最大值-最小值)[OR=2.377,95%CI(1.127,5.014),P=0.023]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移植后血钙极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77,95%CI(1.127,5.014),P=0.023]。结论:血钙移植后极差大是白血病患者AIIo-HSCT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木犀草素对神经性疼痛模型大鼠MCP-1/CCR2信号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调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信号轴,对神经性疼痛(NP)模型大鼠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和免疫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法构建大鼠NP模型.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阿魏酸钠组及木犀草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另选择同期12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各组大鼠腹腔注射及灌胃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14d.测定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mRNA及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4+、CD8+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病理损伤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脊髓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中MCP-1、CCR2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WT、TWL、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降低,Iba-1、GFAP mRNA及蛋白表达、CD8+T细胞比例、炎症因子水平(IL-6、IL-1β、TNF-α)、MCP-1及CCR2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木犀草素低、中、高剂量组及阿魏酸钠组大鼠MWT、TWL、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升高,Iba-1、GFAP mRNA及蛋白表达、CD8+T细胞比例、炎症因子水平(IL-6、IL-1β、TNF-α)、MCP-1及CCR2蛋白表达降低,且木犀草素作用效果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木犀草素具有抗炎、增强免疫、抑制胶质细胞活化,缓解NP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CP-1/CCR2信号轴的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利伐沙班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相关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冠心病患者相关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2021年11月-2023年5月使用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的NVAF合并冠心病住院患者64例,分析其人口统计学信息、实验室检查指标等一般临床资料及利伐沙班稳态血药浓度谷值,计算剂量调整谷浓度,并记录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相关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出血概率的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该回归方程的预测价值.结果 64例患者中,共19例患者发生24例次出血事件,大多为轻度出血(19例次,79.2%),以胃肠道出血为主(17例次,70.8%),大多经对症处理、调整抗凝方案等处理后好转或痊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血组既往有贫血史的患者比例、血小板计数、尿素氮含量、利伐沙班稳态血药浓度谷值、利伐沙班剂量调整谷浓度和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均显著多于或高于非出血组,而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出血组(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PT水平(比值比为1.473,95%置信区间为1.103~1.967,P=0.009)和高利伐沙班剂量调整谷浓度(比值比为1.174,95%置信区间为1.018~1.355,P=0.027)是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出血事件预测概率(P)的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6.975+0.387×PT水平+0.161 ×剂量调整谷浓度,其ROC曲线的AUC为0.825(95%置信区间为0.708~0.909,P<0.001).结论 利伐沙班致NVAF合并冠心病患者相关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包括既往有贫血史、高血小板计数、高尿素氮含量、高利伐沙班稳态血药浓度谷值、高剂量调整谷浓度、高凝血指标水平以及低白蛋白水平,其中高PT水平和高剂量调整谷浓度是可用于预测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中心纵向追踪调查分析我院麻醉药品使用情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评估近五年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栖霞分院)麻醉药品利用情况.方法 收集2019-2023年麻醉药品临床使用数据,主要分析四个指标:药物利用指标,即累计DDD值(DDDs);药物价格评价指标,限定日剂量费用(DDDc);B/A值,即药物销售总金额排序(B)与药物利用DDDs值排序(A)的比值;手术量复合增长率.结果 随着我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深度合作,手术量不断提升,手术量复合增长率达22.28%,麻醉药品使用量呈上升趋势,2023年DDDs值为6023.39,是2019年(3031.68)的近两倍,相邻年份仅2020年与2021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DDc值较高的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用量呈下降趋势,瑞芬太尼自2020年开始持续稳定在首位.麻醉药品DDDc值保持稳定,最大值为盐酸羟考酮注射液(641.76),最小值为布桂嗪注射液(5.76).大部分麻醉药品B/A维持在1左右,五年间变化较小;芬太尼注射液的B/A值由2019年的6.00下降至2023年的2.00,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的B/A值由2019年的0.25上升至2023年的0.43.结论 我院麻醉药品结构合理,基本可满足临床需求,在临床使用方面总体是规范的.临床医师应权衡患者受益,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麻醉药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