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行C3-7单开门手术治疗的多节段CSM患者103例,将术中门轴侧未植骨者纳入对照组(53例),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者纳入改良组(50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术前、术后1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颈椎失稳发生率,术后3、6个月椎体融合率,术后颈椎关节活动度(ROM)丢失角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χ2检验。 结果:对照组患者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62.17±6.62)岁、(12.74±5.60)月、(107.25±1.18) min、(217.28±41.73) ml]与改良组[(62.72±6.72)岁、(12.76±5.81)月、(108.70±8.11) min、(216.80±45.06)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19、0.022、0.007、0.115, P>0.05)。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12.79±1.12)、(12.86±1.16)分]均优于术前[(6.47±0.95)、(6.30±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122、-38.182, P<0.05)。对照组与改良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60.27±9.10)%比(61.21±9.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13, P>0.05)。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术后1年VAS评分[(1.96±0.80)、(1.34±0.59)分]均优于术前[(5.89±1.25)、(5.92±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99.207、460.792, P<0.05)。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术前VAS评分[(5.89±1.25)分比(5.92±1.14)分]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3.58±1.15)分比(3.68±1.1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03、0.003, P>0.05)。术后1年VAS评分改良组(1.34±0.59)分优于对照组(1.96±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0.400, P<0.05)。术后1年,对照组颈椎失稳发生率(20.75%)高于改良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69, P<0.05)。改良组术后3、6个月门轴侧融合率(86.00%、93.60%)优于对照组(55.85%、7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297、6.732, P<0.05)。术后1年,对照组与改良组ROM平均丢失角度[(9.81±1.44)°、(10.36±1.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986, P>0.05)。对照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28.30%)高于改良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09, P<0.05)。术后对照组门轴断裂发生率(1.89%)与改良组(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986, P>0.05)。 结论: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的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CSM临床效果满意,能较好地维持颈椎稳定性,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所收治的同时具有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的混合型颈椎病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0例,女38例,年龄(58.5±9.8)岁。其中2018年2月前采用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单开门组)技术治疗72例,2018年2月后采用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联合组)治疗56例。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JOA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开门组手术时间[ M( Q1, Q3)]为89.0(68.5,104.5)min,联合组为90.0(72.8,108.8)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40);单开门组术中出血量为100(100,200)ml,联合组为100(100,200)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80),术后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而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JOA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单开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可有效解除颈髓和神经根的压迫因素,而不会导致颈椎失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或不伴脊髓-椎管不匹配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或不伴脊髓-椎管不匹配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治疗的42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40~78岁[(59.7 ± 9.9)岁]。患者均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10.2 ± 3.8)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总分为(260.4 ± 47.5)分。将脊髓椎管占有率(SCOR)≥ 70%者归为脊髓-椎管不匹配组(不匹配组,21例),SCOR < 70%者归为脊髓-椎管匹配组(匹配组,21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SIA总分、ASIA上肢及下肢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JOA评分和手术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19.1 ± 2.3)个月]。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SIA总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 < 0.05)。术后1周两组ASIA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末次随访时不匹配组ASIA总分为(307.6 ± 9.9)分,明显低于匹配组的(315.4 ± 8.7)分( P < 0.0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不匹配组ASIA上肢运动评分分别为(29.1 ± 7.0)分、(36.6 ± 6.5)分,均明显低于匹配组的(42.0 ± 5.7)分、(47.4 ± 2.5)分( P < 0.01)。而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ASIA下肢运动评分和感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 < 0.05)。不匹配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1.5 ± 3.0)分和(12.5 ± 3.0)分,均明显低于匹配组的(13.5 ± 2.4)分和(15.0 ± 2.0)分( P < 0.01)。匹配组手术改善率为95%(20/21),不匹配组为85%(18/21)( P < 0.05)。两组各出现3例颈部轴性痛,匹配组出现2例C 5神经根麻痹,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缓解。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 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改善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的部分神经功能,但脊髓-椎管不匹配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不如脊髓-椎管匹配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化导向模板辅助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数字化导向模板辅助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颈椎(C 3-7)湿性标本10具,其中男性6具,女性4具。年龄42~67(43.6±4.2)岁。CT扫描标本后,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三维建模并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选取两侧骨槽位置及深度,设计导向模板后导出STL数据,最终3D打印成型。将导向模板贴附于相应的颈椎椎板后部及棘突上,在导板辅助下用磨钻分别在颈椎的开门侧和门轴侧开槽,然后从开门侧抬起椎板并固定,完成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再次对标本进行CT连续断层扫描。记录门轴侧骨槽的内层骨皮质是否发生骨折。并再次进行三维重建,通过配对 t检验比较理论与实际两侧骨槽的位置和深度的差异。 结果:共设计并制作了导板50个。经术后影像学评价,无门轴侧骨槽骨折的发生。C 3-7理论开门侧骨槽位置距中线的范围为11.8~14.4 mm,实际的范围则为11.4~14.0 mm;理论门轴侧骨槽位置距中线的范围为11.6~14.3 mm;实际的范围则为10.9~14.0 mm。理论的门轴侧深度的范围为3.0~3.8 mm,实际的范围则为3.1~3.8 mm。经统计学分析,理论与实际的开门侧骨槽位置、门轴侧骨槽位置和门轴侧骨槽深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数字化导向模板辅助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可行的技术,能提高骨槽位置和骨槽深度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远期并发症的研究现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因其术式简单、操作方便、脊髓减压效果显著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跳跃式与连续式Arch钛板内固定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分析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跳跃式钛板固定与连续式钛板固定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Arch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71例,年龄(62±8)岁,病程(18±7)个月(3~37个月)。根据术中钛板使用数量的不同,分为跳跃式固定组(A组, n=68,C 3、C 5、C 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和连续式固定组(B组, n=66,C 3、C 4、C 5、C 6、C 7开门侧予以Arch钛板固定)。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内固定费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JOA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C 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C 3-7椎管矢状径、椎板开门角度、门轴骨愈合情况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轴性症状、C 5神经根麻痹、螺钉松动、再关门、颈椎后凸等)。 结果:两组术中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0±8)个月(14~4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压迫节段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内固定费用跳跃组为(34 970±1 325)元,连续组为(57 450±2 161)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JOA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 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1年C 3、C 4、C 5、C 6、C 7各节段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C 2-7 Cobb角与颈椎曲度指数均较术前减少(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减少( P<0.05);术后1年跳跃组颈椎活动度大于连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及1年跳跃组C 4、C 6节段椎板开门角度均较连续组减小(均 P<0.05);术后3个月时连续组C 4及C 6门轴愈合显著优于跳跃组(均 P<0.05),术后1年时,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跳跃式钛板固定与连续固定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相当,可有效减少住院费用。跳跃组非固定节段存在开门角度丢失及早期门轴愈合率低的问题,但术后早期不会导致再关门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后路椎管扩大预后的相关因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C-OPLL)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unilateral open door laminoplasty,UODL)临床恢复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月接受UODL手术治疗的OPLL患者3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作者创立的脊髓后方压迫评分(posterior compression score of spinal cord,PCS)对MRI影像进行评估.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评价影响临床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平均随访时间(53.7±23.3)个月,根据术后2年时JOA评分恢复率,160例JOA评分恢复率≥50%的患者为恢复好组,另外156例JOA评分恢复率<50%的患者为恢复差组.恢复好组的病程[(20.3±7.6)个月vs(29.2±8.7)个月,P<0.001]显著短于恢复差组、脊髓高信号的发生率[例,有/无(36/124)vs(70/86),P<0.001]显著低于恢复差组、PCS评分[(10.7±3.4)vs(5.7±2.6),P<0.001]显著大于恢复差组.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BMI、高血压病史比率、糖尿病病史比率、吸烟史比率、脑卒中比率、术前C2~7Cobb角、C2~7SVA、T1 slope、K线、骨化累及椎体数、骨化占位率、骨化厚度、术后康复训练比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程为:Y=7.395-0.306×病程+5.832×术前PCS评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长(B=-0.306,P<0.001)和术前PCS评分低(B=5.832,P<0.001)是术后神经恢复差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病程长是术后神经恢复差的危险因素,而术前PCS评分高是术后神经恢复好的积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联合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联合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66例MCSM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前路组(33例)和后路组(33例),前路组采用ACCF联合ACDF治疗,后路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2组患者脊髓功能,在手术前后颈椎动力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活动度(ROM)和颈椎曲度指数(CCI).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前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进一步改善;前路组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较后路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ROM较术前下降,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进一步下降;CCI较术前升高,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进一步升高;前路组ROM、CCI变化程度较后路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CF联合ACDF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均有确切疗效,安全性相当;但ACCF联合ACDF在改善脊髓功能及影像学指标方面更具优势,手术创伤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合并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合并颈源性头痛患者31例,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头痛问题"Q5评分评价头痛程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轻度头痛患者术后头痛无缓解,其余患者头痛均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能缓解MCSM合并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后路单开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矢状面失衡的风险因素:一项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减压(pos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surgery,PCDS)术后矢状面失衡(postoperative 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PCS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三家二级以上单位的 251 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和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饮酒史、手术方法、减压节段数量、颈椎不稳、C2~C7 减压、估算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站立位X线参数及颈椎矢状面失衡发生率,站立位X线片参数包括T1 倾斜角(T1 slope,T1S)、颈椎前凸(cervical lordosis,CL)、TS-CL、C2-7 SVA、McGregor倾角(McGregor slant,MCGS)等相关资料.根据有无颈椎矢状面失衡,将患者分为术前无颈椎矢状面失衡(non 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NCSI)组、术前颈椎矢状面失衡(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CSI)组、术后颈椎矢状面失衡(postoperative 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PCSI)组和术后无颈椎矢状面失衡(non postoperative cervical sagittal imbalance,NPCSI)组.观察影响术后颈椎矢状面失衡的风险因素.结果 CSI和NCSI组患者吸烟、颈椎不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SI组患者T1S、TS-CL、C2-7 SVA、MCGS高于NCSI组(P<0.05),CL水平低于NCSI组(P<0.05).CSI组患者术后1 年T1S、mJOA水平高于术前(P<0.05),CL水平低于术前(P<0.05);NCSI组术后1 年CL水平低于术前(P<0.05),TS-CL、C2-7 SVA、mJOA水平高于术前(P<0.05).术后1 年时,CSI组T1S、TS-CL、C2-7 SVA高于NCSI组(P<0.05),CL水平低于NCSI组(P<0.05).PCSI和NPCSI组患者减压节段、C2 减压、C5 神经根麻痹、住院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年时,PCSI组患者CL较术前显著降低,TS-CL、C2-7 SVA、mJOA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NPCSI组患者T1S、CL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C2-7 SVA、mJOA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1 年时,PCSI组患者TS-CL、C2-7 SVA、MCGS高于NPCSI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C2 或C7 减压、C2-7 SVA≥30 mm是PCSI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结论 C2 或C7 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减压、C2-7 SVA≥30 mm是术后颈椎矢状面失衡的显著影响因素,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情况合理安排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