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在儿童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在儿童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在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治疗的46例椎管内先天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于出院后第1、3、6及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第2年开始每年复查1次。复查时行脊柱螺旋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采用改良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症状。采用White-Panjabi影像学评分标准评估脊柱稳定性,以评分≥5分为脊柱失稳。分别测量手术前、后的颈、胸、腰椎各手术节段椎管的横径和前后径,并进行手术前、后的比较,以评估是否造成椎管狭窄。结果:46例患儿术中游离椎板节段数为(4.0±1.1)个(2~7个),手术椎管共184个节段,包括61个颈椎节段、91个胸椎节段以及32个腰椎节段,手术时长为(102.4±15.2)min(60~130 min)。术后均无感染、脑脊液漏、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46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24.7±5.3)个月(12~36个月)。术后1年改良McCormick分级Ⅰ级30例,Ⅱ级12例,Ⅲ级3例,Ⅳ级1例,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脊柱失稳。184个手术节段的术后椎管横径和前后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的患儿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少,术后脊柱稳定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行C3-7单开门手术治疗的多节段CSM患者103例,将术中门轴侧未植骨者纳入对照组(53例),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者纳入改良组(50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术前、术后1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颈椎失稳发生率,术后3、6个月椎体融合率,术后颈椎关节活动度(ROM)丢失角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χ2检验。 结果:对照组患者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62.17±6.62)岁、(12.74±5.60)月、(107.25±1.18) min、(217.28±41.73) ml]与改良组[(62.72±6.72)岁、(12.76±5.81)月、(108.70±8.11) min、(216.80±45.06)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19、0.022、0.007、0.115, P>0.05)。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12.79±1.12)、(12.86±1.16)分]均优于术前[(6.47±0.95)、(6.30±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122、-38.182, P<0.05)。对照组与改良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60.27±9.10)%比(61.21±9.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13, P>0.05)。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术后1年VAS评分[(1.96±0.80)、(1.34±0.59)分]均优于术前[(5.89±1.25)、(5.92±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99.207、460.792, P<0.05)。对照组和改良组患者术前VAS评分[(5.89±1.25)分比(5.92±1.14)分]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3.58±1.15)分比(3.68±1.1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03、0.003, P>0.05)。术后1年VAS评分改良组(1.34±0.59)分优于对照组(1.96±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0.400, P<0.05)。术后1年,对照组颈椎失稳发生率(20.75%)高于改良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69, P<0.05)。改良组术后3、6个月门轴侧融合率(86.00%、93.60%)优于对照组(55.85%、7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297、6.732, P<0.05)。术后1年,对照组与改良组ROM平均丢失角度[(9.81±1.44)°、(10.36±1.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986, P>0.05)。对照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28.30%)高于改良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09, P<0.05)。术后对照组门轴断裂发生率(1.89%)与改良组(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986, P>0.05)。 结论:门轴侧椎板及侧块植骨的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CSM临床效果满意,能较好地维持颈椎稳定性,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所收治的同时具有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的混合型颈椎病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0例,女38例,年龄(58.5±9.8)岁。其中2018年2月前采用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单开门组)技术治疗72例,2018年2月后采用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联合组)治疗56例。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JOA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开门组手术时间[ M( Q1, Q3)]为89.0(68.5,104.5)min,联合组为90.0(72.8,108.8)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40);单开门组术中出血量为100(100,200)ml,联合组为100(100,200)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80),术后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而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JOA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单开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可有效解除颈髓和神经根的压迫因素,而不会导致颈椎失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1例寰枢椎失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27例;年龄20~77岁[(50.2±13.1)岁]。38例采用徒手置钉(徒手组),23例采用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置钉(导航组)。徒手组按照手术医师的经验(是否具有20年及以上脊柱外科手术经验,并独立完成寰枢椎手术100例以上)分为经验丰富组(20例)和经验不丰富组(18例)。记录各组置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7 d复查颈椎CT,根据Neo分级标准评价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满意率和皮质穿破率。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椎神经功能。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25个月[(16.3±4.2)个月]。导航组置钉时间和手术时间与徒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导航组置钉时间为(41.0±7.8)min,较徒手组中经验丰富组的(23.6±6.8)min长( P<0.01),较经验不丰富组的(50.1±10.1)min短( P<0.05)。导航组手术时间为(101.9±9.9)min,较徒手组中经验丰富组的(67.6.±8.3)min长( P<0.01),较经验不丰富组的(126.1±16.4)min短( P<0.01)。导航组置钉满意率和置钉皮质穿破率分别为98.9%、4.3%,优于徒手组的94.1%、17.8%,且优于徒手组中经验丰富组的96.2%、13.8%和经验不丰富组的91.7%、22.2%( P<0.05或0.01)。导航组和徒手组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与徒手组中经验丰富组和经验不丰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导航组和徒手组术中均未见脊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失稳在置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神经功能等方面与徒手置钉无明显差异,但具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O形臂导航系辅助置钉与经验丰富医师徒手置钉比较,具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但置钉时间和手术时间更长;与经验不丰富医师徒手置钉比较,不仅具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同时有更短的置钉时间和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对颈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采用UBE下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的28例单节段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55.6±9.6)岁;C 3~4节段1例,C 4~5节段3例,C 5~6节段16例,C 6~7节段8例。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患者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优良率。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并获得随访,手术时间(43.0±5.3)min,术中出血量(7.9±2.8)ml,术后引流量(8.1±2.3)ml,随访时间(11.6±4.7)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7.9±1.2)分升至术后6个月的(13.5±1.3)分,末次随访则为(13.7±1.2)分,术后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通过颈椎X线片或CT评估,手术节段无失稳情况。末次随访时综合疗效:优16例,良7例,中2例,优良率89.3%(25/28)。UBE下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管狭窄症可取得满意疗效,对脊柱稳定性无影响,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对重度僵硬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脊柱外科畸形治疗的难点之一,不管是一期矫形还是分期矫正以及截骨方式、截骨范围、截骨入路的选择意见并不一致。通过1例大角度僵硬性颈椎后凸畸形的诊治过程及相关文献回顾,期待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女,23岁,因颈部畸形活动受限3年入院。通过颈椎X线片、CT、MR及CTA检查,显示颈椎后凸顶点为C 3,4椎间隙,后凸Cobb角为86°,柔韧性为8.1%,以及寰枢椎脱位并存在失稳;并评估颈椎分节、序列、椎弓根及侧块形态、椎动脉走行等情况。手术采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顺序为前、后、前)实施颈椎椎间隙及寰枢椎松解、后方椎板关节突截骨、植骨融合完成畸形矫正。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颈椎前凸角至6.7°。术后随访4年,无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获得满意地矫形并维持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镜下单侧小关节分级切除对颈椎节段稳定性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颈椎内镜下不同范围小关节切除对颈椎节段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提供生物力学理论基础.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颈椎C5-6正常有限元模型,并模拟颈椎内镜手术操作获得不同范围(0、25%、50%、75%、100%)单侧小关节切除椎板开窗模型(模型1~5),分析比较各组模型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盘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 除前屈工况外,模型1、2较正常模型各方向下ROM及椎间盘von Mises应力改变不明显,模型3较正常模型各方向下ROM及椎间盘von Mises应力出现较为明显增加,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及右旋转时 ROM 分别增加 27%、4%、3%、13%、5%、16%,von Mises 应力分别增加 32%、4%、2%、5%、9%、5%.模型4、5较正常模型各方向下ROM及椎间盘von Mises应力增加显著,模型4的ROM分别增加27%、14%、6%、24%、7%、167%,von Mises 应力分别增加 33%、13%、3%、32%、10%、130%;模型 5 的 ROM 分别增加 27%、17%、6%、25%、7%、167%,von Mises应力分别增加33%、29%、8%、33%、12%、138%.结论 随着单侧小关节切除范围的增加,颈椎节段ROM和椎间盘von Mises应力极值逐渐增加.当单侧小关节切除超过1/2时,颈椎出现较大的ROM增加及应力改变.临床手术中应尽量保留1/2以上颈椎小关节,避免医源性失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脊柱内镜手术规范化命名的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4/7/6
脊柱内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近年来应用非常广泛,其优势在于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感染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等[l].早期Yeung研制出单孔同轴脊柱内镜操作系统并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被认为是现代脊柱内镜技术的基础[2].近30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发展与手术技术的革新,脊柱内镜手术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拓宽,治疗疾病谱从单纯的椎间盘突出症延伸至椎管狭窄症、脊柱失稳,从退行性疾病扩展至脊柱创伤、感染、畸形及肿瘤等;手术部位也从腰椎扩大至颈椎及胸椎;从单纯的髓核切除到各种类型的减压甚至融合手术[1、3、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病中最严重的一个亚型,是造成中老年人群脊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本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退变老化、动态失稳、脊髓缺血、脊髓损伤、炎症、细胞凋亡等可能的机制.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药物、针刺、艾灸、牵引、物理治疗和手法治疗等方式,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入路可分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的结果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但如何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仍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为CSM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新型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中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在寰枢关节疾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1-C2 pedicle screw-rod fixation,C1-C2 PSR)中加用传统的棒-棒横连可以为螺钉/棒结构提供更坚固抗旋转稳定性,但有安装困难、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的风险.作者设计的新型寰椎钉尾横连(horizontal screw-screw crosslink,hS-S CL)可以有效克服上述缺点,但其生物力学性能尚不清楚.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在C1-C2 PSR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集1名成人健康男性志愿者枕骨底到枢椎(C0-2)的CT薄层扫描数据,分别建立寰枢椎有限元模型:正常组、失稳组、失稳+C1-C2 PSR(无横连组)、C1-C2 PSR+hS-S CL(钉尾横连组).对各个有限元模型加载 1.5 Nm 的扭矩,计算出4组模型在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及横连应力峰值,并提取内固定应力云图.结果与结论:①失稳组较正常组的运动范围明显增大43.8%-78.7%;2种内固定组在6种工况下的运动范围较失稳组减少 90.2%-98.7%,在屈伸状态下的运动范围基本一致,但在侧屈及旋转状态下,钉尾横连组较无横连组运动范围分别减少34.3%-43.8%和78.6%-79.1%,其中在旋转状态运动范围减少最为明显;②2种内固定内植物模型应力峰值:钉尾横连组最大应力总体上小于无横连组,内固定组在后伸时应力峰值最小;③内植物的应力云图:显示内固定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且主要的应力分布区域为螺钉根部与骨质结合部,横连两端与螺钉尾槽或连接棒结合部;④新型钉尾横连能明显提高内固定的抗旋转稳定性,在三维运动上承担部分应力,降低内植物的最大应力;钉尾横连两端的应力分布明显,该部位可能出现横连的断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