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水平正压通气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呼吸生理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呼吸生理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小样本、探索性、干预性研究,选取2018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10例。呼吸机采用BiPAP模式,调整吸气相正压从10 cmH 2O(1 cmH 2O=0.098 kPa)开始逐渐递增至24 cmH 2O,每次增加2 cmH 2O,呼气相正压保持4 cmH 2O不变。正式试验和调节压力水平前记录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包括呼吸方式:总呼吸周期(T tot)、吸气时间(T i)、呼气时间(T e)、吸气潮气量(V Ti)等;呼吸压力:口腔压(P mo)、食道压(P eso)、跨膈压(P di);呼吸做功:食道压力-时间乘积(PTP es)、跨膈压力-时间乘积(PTP di);中枢驱动及中枢驱动效率:膈肌肌电的均方根(RMS)、通气-中枢偶联(V e/RMS)以及深吸气量(IC)、呼气末肺容量差值(ΔEELV)、动态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 dyn)等。 结果:10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全部完成试验。与平静呼吸相比,V Ti、V e、P mo、IC、ΔEELV、V e/RMS随着压力水平升高均显著上升(均 P<0.05),T e只在20~22 cmH 2O压力水平显著上升( P<0.05)。P di、PTP es、PTP di、RMS、RMS/RMS max随着压力水平升高均显著下降(均 P<0.05),PTP es、PTP di在18 cmH 2O压力水平后均趋近于稳定并未出现明显变化,RMS、RMS/RMS max在压力水平大于16 cmH 2O后趋于平稳。T i/T tot只在20 cmH 2O压力水平时显著降低。PEEPi dyn随着压力水平的升高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结论:BiPAP在合适的压力水平上能明显改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肺通气障碍,减轻呼吸肌肉负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5日至3月7日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出院的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DIL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DILI组和非DILI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COVID-19分型、入院时和用药后肝功能检测结果、用药情况、用药后出现DILI的时间、DILI的治疗和预后,计算COVID-19患者DILI的发生率,将组间比较 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结果:共有203例COVID-19出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36例患者出现DILI,发生率为17.73 %。DILI组和非DILI组(167例)患者的性别分布,基础疾病为高血压、脂肪肝、胆石症者占比,COVID-19临床分型和用药种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患者入院时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用药后DILI组ALT、AST水平均高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DILI组患者用药后出现DILI的中位时间为8(6,11)d,患者均无明显临床体征和症状。发生DILI后16例患者停用可疑药物并予以护肝治疗,6例仅停药未治疗,14例未停药但予护肝治疗;出院时36例患者中34例好转,2例肝功能未恢复至参考值范围。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 OR=3.939,95 %CI:1.426~10.883, P=0.008)、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 OR=6.433,95 %CI:2.411~17.162, P<0.001)、基础疾病为脂肪肝( OR=3.815,95 %CI:1.298~11.215, P=0.015)、胆石症( OR=16.347,95 %CI:1.267~210.990, P=0.032)和用药种数>8种( OR=10.181,95 %CI:3.606~28.744, P<0.001)是COVID-19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长沙市第一医院出院的COVID-19患者DILI发生率为17.73 %,男性、COVID-19临床分型为重型和危重型、基础疾病为脂肪肝和胆石症以及用药种数>8种是COVID-19患者发生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水肿的全科诊疗思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科医生临床工作中遇到患者常以某个或多个症状、体征或辅助检查异常反复就诊,由于疾病无法明确具体归属,如水肿、乏力、慢性咳嗽等,对于此类疾病如何诊治日益受到全科医生的重视 [1]。水肿作为全科医生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病症之一,涉及的相关疾病种类较多,掌握水肿的全科诊疗思路,从而有效解决患者因此反复就诊的困扰,优化水肿患者的管理,对于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症早期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防控管理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PICU精准防控的经验。方法:总结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 2022年3月1日至5月10日PICU精准化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策略及管理经验。结果:根据国家及上海市新冠肺炎防控标准,我院PICU针对重症医学科的专科特点,联合院感科、医务科共同构建本次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暴发阶段的精准化病房管理策略。从危重患儿收治流程、PICU病房区域划分及院感防护、患儿家属的接待管理制度和PICU工作人员"气泡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制定精准防控管理策略,并在疫情期间运行3个月内无患儿或医护人员发生新冠肺炎院内感染。期间共收治140例危重患儿,其中院内普通病房转入87例,急诊(非发热)收治48例(3例转运团队转入),发热门诊4例,管控病房1例。其中4例危重患儿入PICU时无急诊核酸检测报告。140例危重患儿中接受机械通气54例,血液净化18例,肝移植术后监护2例;合并基础疾病共78例(55.7%)。结论:上海地区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院PICU制定的危重儿童收治及病房管理流程,在确保新冠肺炎院感防控零感染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危重症患儿的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ICU入院后2~4年间生理、情绪/行为和神经认知发育预后:早期和晚期肠外营养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的二次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PICU患儿面临长期发育障碍,部分原因与早期/晚期肠外营养(early/late-PN)有关。本研究调查early-PN遗留损害随时间演变情况。设计:对2012至2015年间纳入1440名危重儿童的多中心PEPaNIC-RCT(ClinicalTrials.gov,NCT01536275)研究及其后2年(2014~2016年)和4年(2016~2019年)横断面随访研究进行了预先计划的二次分析。场所:比利时Leuven、荷兰Rotterdam和加拿大Edmonton的PICUs。对象:在两个随访时间点都接受了身体/情绪/行为/神经认知功能纵向评估的患儿和人口统计学匹配的健康对照儿童。干预措施:PEPaNIC-RCT研究中,患儿被随机分配到early-PN组和late-PN组。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这项个体内纵向研究调查了614名(297 early-PN和317 late-PN)[受试年龄为(5.4±4.2)岁和(7.3±4.3)岁]患儿PICU入院后2~4年间的身体/情绪/行为/神经认知功能变化,对照组为357名人口统计学匹配的健康儿童[(5.6±4.3)岁和(7.5±4.3)岁]。研究确定了组内时间进程,时间和组相互作用,以及危重疾病和early-PN对这些时间进程的独立影响。与健康儿童相比,患儿的大多数缺陷在这两年仍然突出( P≤0.01)。身高、体块指数、执行力、智力、运动协调(交替/同步敲击)和记忆学习指数缺陷进一步加重,而语言记忆缺陷(工作/即时/延迟记忆)减小( P≤0.05)。风险因素校正确认了大多数上述结果,并显示患儿附加执行功能(灵活性/情绪控制/总执行力)"进展为缺陷",而附加记忆功能(识别/图片)"摆脱缺陷"( P≤0.05)。时间进程基本不受early/late-PN影响,但early-PN患儿体重减轻,视觉-运动整合和警觉功能发育追赶有限( P≤0.05)。 结论:PICU入院后2~4年间的患儿发育障碍仍然突出。在这段时间内,身高、执行力和智力发育受损加剧,记忆力受损和early-PN损害仅部分恢复。对成年后发育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空气污染暴露与危重患者死亡风险的关联以及血细胞比值在关联中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主要空气污染物(PM 2.5、PM 10、NO 2、SO 2、O 3和CO)暴露与ICU住院患者28 d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 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和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湖北省人民医院和荆州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危重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根据患者居住地和入院日期前2个月平均浓度评估患者暴露于空气污染物的水平。使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单个空气污染物暴露与入住ICU的危重患者28 d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然后以单个空气污染物暴露为亚组,检验患者的疾病特征(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住院天数和SOFA评分)对患者28 d死亡这一主要结局指标的效应量和可信区间;并构建中介模型研究血细胞计数比值是否是潜在的中介变量。结果:最终3 772例入住ICU的危重患者纳入研究,28 d非意外全因病死率为40.0% (1509/3772)。研究证实PM 2.5、NO 2和CO与ICU患者28 d全因死亡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而O 3与死亡风险呈负相关。男性是NO 2和CO暴露与ICU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SOFA评分>3分是NO 2暴露与ICU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PM 2.5、CO暴露与ICU患者死亡风险的关联中发挥中介效应。 结论:空气污染物(PM 2.5、NO 2、CO)暴露与ICU患者28 d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具有显著正向关联。即使低水平的空气污染仍然与危重患者这一脆弱群体的死亡风险有正向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CU患者急性心理困扰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危重疾病常导致ICU患者经历急性痛苦及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本研究对国内外已开发的ICU患者急性心理困扰评估工具进行综述,提炼筛查工具的主要内容、应用范围及应用现状,并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和不足,旨在为我国ICU患者急性心理困扰评估工具的开发及未来医护人员制定科学合理且具备针对性的急性心理困扰干预措施提供经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氧化应激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及其并发症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具有病情危重、致死性强、预后多不良的特点,其发生发展会导致大量神经细胞损伤和死亡,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目前sTBI及其并发症救治总体情况不乐观,存在作用机制和治疗方法不明确、缺乏有效预防策略等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反应在sTBI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明确氧化应激与sTBI及其并发症的关系、阐述氧化应激如何参与该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该类相关研究资料较分散,缺乏对氧化应激在sTBI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参与过程全面、系统地归纳总结。为此,笔者就氧化应激在sTBI及其并发症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系列疾病的研究、救治及预防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症肺炎营养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重症肺炎是ICU中常见疾病,起病急,病情重,预后差,并且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对于重症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分解代谢提高,营养风险极高。合理的营养治疗可以减少应激期对自身组织的分解,补充机体代谢所需的蛋白质、能量等,因此,对重症肺炎患者营养方面的治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近些年重症肺炎、重症患者的营养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而更合理地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营养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病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是消化道与呼吸道之间的病理性交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种危重疾病。为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本文系统梳理了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的病因,其中良性病因主要有创伤、食管异物及人工气道,恶性病因包括肿瘤侵袭与肿瘤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的发病率可能会不断增加。因此,迫切需要改进或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干细胞、中医药可能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