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盾构术与不翻瓣即刻种植在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修复中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比较改良盾构术与不翻瓣即刻种植在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及南京建邺区沁橙口腔门诊部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诊的122例前牙缺损患者,共计患牙122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不翻瓣即刻种植治疗,研究组采用改良盾构术治疗,比较术后12个月两组的种植成功率、牙体美学评分、种植体邻近骨吸收状况及患者满意度,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及术后1周内疼痛程度.结果 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牙体美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唇侧颈部、距唇侧颈部2 mm处及距唇侧颈部4 mm处的骨板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唇侧颈部、距唇侧颈部2 mm处及距唇侧颈部4 mm处的骨板厚度较术后即刻均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改良盾构术与不翻瓣即刻种植应用于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修复中,种植成功率均较高,而改良盾构术更有助于减少术后牙槽骨吸收,提高牙体美学及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种植机器人对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患者口腔功能与美学效果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种植机器人对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患者口腔功能与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蚌埠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诊的单颗前牙缺损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口腔种植机器人辅助下行前牙即刻种植,对照组行常规前牙即刻种植.比较两组的种植体误差、术后咬合功能及美学效果恢复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终修复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种植成功,种植成功率100%(68/68).观察组术后根尖点误差、种植体角度误差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语言清晰度、咬合压力、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种植牙咬合压力与对侧同名牙的咬合压力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的红色美学指数及白色美学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腔种植机器人实施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术,术中定位精度更高,术后咬合功能恢复效果及美学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的两年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的2年临床效果,探究其相关技术特点。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患者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64.2±9.3)岁。所有患者均于下颌植入4枚种植体后,使用口内脉冲点焊技术,将专用钛杆坚固焊接于种植体基台套管上,形成钛合金修复体支架;通过个性化预成修复体重衬于该支架上,完成下颌全牙弓即刻修复体。累计15例下颌骨(共60枚种植体)完成基台水平的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焊接支架-基台就位密合状态影像学检查、种植体存留情况、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生物学并发症、机械并发症、修复体组织面清洁状况、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随访时间范围为24~55个月,平均34.9个月。结果:15例焊接支架-基台就位顺利,临床及影像密合度良好,修复体连接固定顺利,至2年复查时60枚种植体中2枚种植体(2例患者)因骨结合丧失被取出,余58枚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7±0.2)mm。存留的58枚种植体观察期内牙龈出血指数<3,未见明显牙龈红肿和瘘管等炎症表现。种植体无折裂变形等机械并发症,15件即刻固定修复体中6件发生人工牙脱落或修复体折裂机械并发症。修复体组织面清洁度不良,软垢评分(3.4±0.4)分。结论:口内脉冲点焊技术用于下颌全牙弓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短期临床效果可预测,可较大程度地避免影响种植体间稳定连接的修复机械并发症,其即刻修复体有可能作为长期修复体使用,远期效果需继续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即刻种植后骨组织引导再生术对骨缺损骨再生的成骨能力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后骨组织引导再生(GBR)术对骨缺损骨再生的成骨能力。方法:选取山西煤炭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单颗上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合并唇侧骨缺损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使用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进行GBR术,对照组34例,自然愈合。使用锥形束CT于种植即刻、种植后6个月、种植后12个月测量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种植即刻至种植后6个月,两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种植后6~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变化量分别为(0.12±0.08)mm、(0.11±0.06)mm、(0.10±0.08)mm、(0.08±0.06)mm,对照组分别为(0.51±0.15)mm、(0.40±0.10)mm、(0.39±0.07)mm、(0.25±0.0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18、4.647、4.007、3.507,均 P<0.05)。两组种植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种植后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唇侧骨厚度为(2.87±0.49)mm,对照组为(1.51±0.4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779, P<0.05)。 结论:GBR术能够保证成骨性细胞的优先迁移生长空间,以良好的成骨能力提供足够骨量完成骨缺损的结构性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修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应用一种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杭州口腔医院(平海院区)VIP诊室的41例牙列缺损患者,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52.3±13.1)岁,共植入74枚超亲水种植体,其中上颌27枚,下颌47枚。所有患者均无需行骨增量或软组织移植术,采用Thommen系统配套种植工具行常规种植,上颌于种植体植入后4周取模,6周负重,下颌于植入后2周取模,4周负重。种植体植入、取模和负重前均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取模即刻、负重即刻及负重1年后分别拍摄根尖X线片,测量并记录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水平的变化。结果:所有种植体在负重修复前均未出现生物学并发症,种植体存留率为100%(74/74)。2例下颌位点的种植体在术后2周时ISQ值低于65,延期取模修复。其余72枚种植体在植入时的ISQ值(75.22±4.32)与取模时(75.13±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负重即刻ISQ值(76.46±3.73)显著大于取模时ISQ值( P<0.05)。72枚早期负重修复的种植体在负重后1年复查,均未发生松动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100%(72/72)。X线片测量评估显示,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72枚种植体近中边缘骨吸收为(0.18±0.06) mm,其中下颌[(0.17±0.06) mm]与上颌[(0.19±0.0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早期负重修复1年后72枚种植体远中边缘骨吸收为(0.17±0.05)mm,其中下颌[(0.17±0.06)mm]与上颌[(0.16±0.0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本临床研究有限的范围内,证实超亲水种植体早期负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长期负重后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就诊的上颌后牙区单牙或多牙缺失患者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32~49岁,牙槽嵴垂直骨高度1.5~3.0 mm,可用骨宽度≥6.0 mm,无急慢性上颌窦病变,提升区域无上颌窦纵隔。采用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共植入种植体33枚,种植体植入术后6个月行永久修复。根据上颌窦颊腭径宽度(sinus width,SW)将33个植入位点分为宽上颌窦组(16个,SW>15 mm)、中上颌窦组(12个,SW≥12 mm且≤15 mm)、窄上颌窦组(5个,SW<12 mm)。记录3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植入时稳定性系数、两次术后即刻垂直骨高度,术后半年、修复后1年窦底骨高度变化,修复后1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结果:最终纳入23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41.2±7.6)岁。33枚种植体愈合期及修复后1年存留率为100%(33/33)。宽上颌窦组植入时初期稳定性系数(50.81±2.69)显著小于中上颌窦组(60.58±2.54)和窄上颌窦组(63.12±3.58)( P<0.05);宽上颌窦组第1次术后即刻垂直骨高度[(7.99±1.13) mm]显著低于中上颌窦组[(8.95±0.81) mm]和窄上颌窦组[(9.18±0.90) mm]( P<0.05);宽上颌窦组第2次术后即刻垂直骨高度[(11.46±0.88) mm]显著低于中上颌窦组[(12.77±0.49) mm]和窄上颌窦组[(12.57±0.55) mm]( P<0.05)。宽上颌窦组修复后1年边缘骨吸收量[(0.91±0.05) mm]显著大于中上颌窦组[(0.79±0.10) mm]及窄上颌窦组[(0.74±0.07) mm]( P<0.05);修复后1年3组窦底骨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中和窄颊腭径上颌窦应用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严重不足问题,其近远期临床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颌骨与种植体支持的牙列同日重建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微血管化游离组织移植是肿瘤切除术后下颌骨重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腓骨游离皮瓣移植虽然即刻重建了下颌骨,但牙列修复通常需要6到18个月后才能完成,牙列缺失期间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该病例报道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多学科组建的修复重建团队进行的颌骨与牙列同日重建术,即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作的支持下同期完成颌骨肿瘤切除、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牙种植体植入及临时义齿修复。颌骨与牙列同日重建术充分贯彻了“以咬合为导向的修复重建”的理念,通过恢复患者的颌骨和牙列,重拾患者自信,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帮助患者术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种修复流程制作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效果的3年临床随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全数字化修复流程与常规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拟行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35例,女性17例,男性18例,年龄(49.0±15.4)岁(24~86岁)。分为全数字化组(采用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即种植体植入术后即刻口内扫描,用数字化模型直接制作全氧化锆单冠,共14件)和常规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取常规印模,灌制实体模型,模型扫描为数字化模型后制作全氧化锆种植单冠,共21件)。修复后3年对修复体颜色、表面质地、外形、边缘适合性进行评价;检查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状况,记录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边缘骨丧失量以及机械并发症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两组比较。 结果:修复后3年修复体及种植体的总存留率均为100%(35/35)。两组修复体颜色、外形、表面质地和边缘适合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5件修复体中16件修复体出现邻接触丧失。35件修复体中10件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全数字化组修复体螺丝孔封闭树脂下沉或脱落的发生率(4/14)与常规组[29%(6/2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探诊出血和种植体近远中颈部边缘骨丧失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142.50, t=-0.53, U=119.50和133.00, P>0.05)。 结论:全数字化修复流程制作的后牙全氧化锆种植单冠的3年临床效果稳定,其临床修复效果与常规修复流程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根壁保留技术在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中的应用及对牙龈形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保留根壁技术(SST)在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牙龈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上颌牙列缺失患者75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SST组(采用SST技术行上颌牙美学区种植, n=30)与即刻组(行即刻种植, n=45)。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区唇侧骨板厚度、红色美学参数(PES)、牙周探诊深度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SST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唇侧骨板厚度吸收分别为(0.24±0.07)mm、(0.41±0.10)mm,均显著低于即刻组的(0.56±0.11)mm、(0.86±0.15)mm( t=14.12、14.41,均 P < 0.001);SST组术后6个月、12个月,PES量表中唇侧龈缘曲度、高度及颜色、质地评分均显著高于即刻组( t6个月=7.13、6.38、5.45、4.92, t12个月=3.43、2.92、7.50、6.25,均 P < 0.05),两组各时间段近中牙乳头及远中牙乳头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SST组术后6个月牙周探诊深度为(1.21±0.06)mm,显著低于即刻组的(1.92±0.07)mm( t=45.49, P < 0.001),术后12个月,两组牙周探诊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SST可有效解决唇侧骨量不足问题,避免唇侧骨量吸收,在恢复唇侧牙槽突形态及软组织水平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临床应用效果与即刻种植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225例患者的长期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追踪随访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患者,评价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的长期临床效果,并分析修复体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行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治疗的273例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地、修复颌位、对颌牙列情况、种植体数目、直径、长度、基台高度、基台角度,对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术后并发症进行归纳和评估,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临时修复体并发症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随访225例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患者,男性126例,女性99例,年龄为(57.3±11.0)岁,共计288个颌位,1 260枚种植体,随访时间(5.04±3.08)年。种植体1年累积存留率为98.0%(1 235/1 260)。48枚种植体出现脱落或折断而失败,分布于27例患者的28个单颌中,其中上颌39枚,下颌9枚,上颌种植体失败风险[7.2%(39/541)]显著高于下颌[1.3%(9/719)]( P<0.01)。第1和5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分别为(0.7±0.2)和(1.1±0.3) mm。即刻修复体戴用期间53.3%(120/225)的患者发生机械并发症,其中44例(45个单颌)发生修复螺丝或基台松动,2例(2个单颌)修复螺丝或基台折断,99例(112个单颌)人工牙或基托折裂。即刻修复体戴用6~8个月内机械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较大,更换终末修复体后发生概率变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前牙区使用17°角度基台与修复体机械并发症显著相关(风险比=1.797, P=0.002)。 结论: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治疗长期临床效果可预测;临时修复体机械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前牙区17°角度基台的使用可能增加螺丝或基台松动的风险,全牙弓种植即刻修复患者定期复查是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