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颌全牙列种植固定修复前后上唇轮廓美学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评估上颌全牙列种植固定修复对锥形束CT上唇轮廓的影响,为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修复美学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行上颌全牙列种植固定修复的32例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的种植治疗前(T0)、戴入放射导板时(T1)及最终修复后(T2)锥形束CT资料。对患者各时间点上唇长度和厚度等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对上唇轮廓数据及面部美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种植治疗前相比,最终修复后上唇总长度由(21.72±2.84)mm增加至(24.98±2.93)mm( t=-8.13, P<0.001);上唇中部厚度和上唇唇红厚度分别由(13.24±1.41)和(12.81±1.67)mm下降至(11.36±1.67)和(10.21±1.69)mm( t=7.79, P<0001; t=9.37, P<0.001),患者面下部高度从(54.52±4.95)mm增加至(58.70±4.42)mm( t=-11.05, P<0.001);而鼻唇角则由(95.35°±7.70°)减小至(90.53°±7.28°)( t=7.68, P<0.001)。最终修复后上唇中部厚度比戴入放射导板时[(10.94±1.24)mm]显著增加( t=-0.76, P<0.05)。最终修复后上唇侧面轮廓形态分类为直形(19例;59%)和凹形(13例;41%)。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后鼻唇角变化量与剩余牙槽嵴高度占前鼻棘点至上中切牙切点距离的比例呈中等弱相关( r=-0.37, P=0.049)。 结论:上颌全牙列种植固定修复后患者上唇长度增长、厚度变薄,上颌全牙列种植固定义齿能恢复上唇支撑,改善患者侧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牙颌种植牙槽弓新分区方法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提出一种新的牙槽弓分区方法,新分区方法可望指导和简化无牙颌种植的临床设计,方便口腔种植的临床描述记录与学术交流.方法:复习近期无牙颌种植修复相关研究文献,对常见的种植体数量和植入位点选择进行总结,结合不同区域牙槽骨、颌骨解剖特点,对牙槽弓分区考量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新的牙槽弓分区方法.结果:对8篇无牙颌种植临床与生物力学分析文献分析后提出,将牙槽弓分为弓顶区、弓肩区和弓体区,弓顶区为切牙对应的牙槽骨区,弓肩区为尖牙和前磨牙对应的牙槽骨区,弓体区为磨牙对应的牙槽骨区,这三个区域牙槽骨解剖结构存在差异,种植体植入考量因素各不相同,各区均有种植体修复平台存在更符合全牙列种植修复的生物力学要求.结论:弓顶区、弓肩区和弓体区的牙槽弓新分区方法,可望更好地在临床上指导无牙颌种植诊疗在种植体植入数量、植入位点方面的选择与决策,也能更好地提示不同区域牙槽骨、颌骨解剖结构差异和种植体植入面临的临床问题与方案选择,也能为口腔种植的临床描述记录与学术交流提供便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第一磨牙缺失不同修复方法的咬合接触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针对单个第一磨牙缺失的病例,研究种植及可摘局部义齿(RPD)两种不同修复方法所恢复的牙列咬合接触特征.方法 选择15名单个第一磨牙缺失的患者作为实验组,15名正常牙列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每位患者同时进行种植及RPD修复,应用TeeTester咬合分析仪,嘱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未修复、RPD修复及种植义齿修复后3种状态下分别做正中咬合及咀嚼运动,分析其咬合接触特征(总咬合力、总接触面积、(牙合)不平衡指数、单次咀嚼循环时间、OT/DT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做正中咬合时,在总咬合力、总接触面积、(牙合)不平衡指数方面,患者未修复时分别为(48.76±12.82)kg,(317.59±58.47)mm2,(24.78±7.40)%,行RPD修复时分别为(54.36±10.59)kg,(355.81±77.43)mm2,(18.29±8.42)%,行种植修复时分别为(61.94±12.36)kg,(398.17±83.86)mm2,(17.80±6.69)%;患者咀嚼运动时在总咬合力、总接触面积、(牙合)不平衡指数、单次咀嚼循环时间及t0/td方面,患者行种植修复时分别为(52.14±16.53)kg,(348.08±81.76)mm2,(15.69±9.16)%,(0.4072±0.10)s,(1.718±0.26).统计学分析表明,RPD、种植义齿修复和对照组的部分咬合接触特征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但与未修复前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单次咀嚼循环时间及t0/td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恢复咬合力及咬合接触面积方面,种植义齿优于RPD,较接近天然牙列,并明显优于不修复.全牙列的总咬合力及总接触面积在正中咬合时明显大于咀嚼运动时,但(牙合)不平衡指数在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后牙种植冠桥修复后局部咬合变化的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定量分析后牙种植冠桥修复后局部咬合力与咬合接触的变化规律,为种植修复体的精确咬合设计、调整和维护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后牙区缺牙并行种植单冠或固定桥修复的患者,分别于修复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采用咬合纸和T-ScanⅢ(R)(Tekscan,South Boston,USA)电子咬合分析系统检查全牙列咬合接触情况,分别记录每个时间点对照牙、近中邻牙和种植修复体的咬合接触时间和咬合力百分比,分析局部咬合接触和咬合力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共收集33例患者(男性16人,女性17人,年龄24~72岁)、37颗种植修复体,修复体戴用3 ~12个月(平均8.3个月).2周到3个月,种植修复体达到咬合接触的时间显著缩短(P< 0.05,Wilcoxon检验),种植修复体的咬合力百分比显著增大(P<0.05,Wilcoxon检验);3~6个月、6 ~ 12个月期间,咬合力百分比和咬合接触时间变化均不明显.2周时,种植修复体咬合力显著低于对照牙(P<0.01),而戴用3个月后种植修复体咬合力与对照牙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轻咬合接触和咬合接触时间延迟的后牙种植修复体,在修复后3个月咬合接触强度会明显增加,临床上种植修复后3个月复查时应重点关注咬合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维图像融合技术评价上颌全牙列种植固定修复前后的鼻唇软组织形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利用面部与义齿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图像融合方法评估全牙列种植固定修复前后鼻唇区软组织形态变化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上颌无牙颌患者共12例(女性4例、男性8例),平均年龄(54.82-±5.50)岁(45~62岁).于上颌植入4~6枚种植体,6个月后为患者佩戴全牙列固定义齿,捕捉患者佩戴义齿前后的3D面相及义齿形态数据.将三维数据置于同一坐标系中,对义齿和软组织标志点进行测量,分别比较各标志点[左口角点(cheilion left,CHL)、右口角点(cheilion right,CHR)、左唇峰点(crista philtri left,CPHL)、右唇峰点(crista phihri right,CPHR)、上唇缘点(labrale superius,LS)、鼻下点(subnasale,SN)、口裂正中点(stomion,STO)、上中切牙点(upper incisor,UI)、义齿上边缘顶点(F-point,F)]的位移量及标志点间线距[人中长度(SN-LS)、双唇峰间距(CPHR-CPHL)、口裂宽(CHR-CHL)、上唇红高度(LS-STO)]变化.结果:义齿与软组织拟合后,义齿上边缘顶点与鼻下点直线距离(F-SN)三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检验显示该方法可重复性好,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983(95% CI:0.957 ~0.995).佩戴义齿后,软组织各标志点均发生前徙变化,鼻底区域变化最小,SN前后方向上的位移为(0.61 ±0.44) mm,LS前后向位移为(3.12±1.38) mm.在垂直方向上,SN、LS、CPHL、CPHR均向上移动,STO、CHL、CHR向下方少量移动.除SN-LS略微减小外,CHR-CHL、CPHR-CPHL、LS-STO均增大(P<0.01).SN与F、LS与UI的Z轴坐标值均呈现高度相关(r=0.904 3、r=0.958 4).结论:三维面像与义齿图像融合方法可重复性好,经该方法检测,义齿与软组织标志点的前后向位移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数字化先锋钻导板和全程导板在全口种植手术中的精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比较数字化先锋钻导板和全程导板在全口种植手术中的精度,以提高全口种植手术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20年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数字化导板辅助下全口种植的患者15例,年龄(57.5±6.3)岁,男12例,女9例.6例为上下颌全牙列缺失,9例为单颌牙列缺失,其中上颌牙列缺失11例,下颌牙列缺失10例,共21例.11例应用数字化先锋钻导板,植入56颗种植体,另外10例应用全程导板,植入65颗种植体,共计植入121颗种植体.对比术后与术前设计的种植体三维位置,评估两种数字化导板精度以及种植手术时长.结果:121颗种植体全部在数字化导板的引导下顺利植入.其中1例上颌牙列缺失患者,1颗种植体在临时修复体戴入3个月后脱落,随后利用剩余的5颗种植体顺利完成最终修复.无论在上颌或下颌,全程导板引导下的种植体植入轴向角度、颈部和根端偏差均小于先锋钻导板(P<0.05).应用全程导板的病例手术时长无论是在上颌或下颌,均明显短于应用先锋钻导板的病例.结论:应用数字化导板可更好的实施全口种植手术,数字化全程导板比先锋钻导板具有更高的精准性,且耗时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数字化技术辅助完成全牙列即刻种植即刻固定修复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5
全牙列固定种植修复是为无牙颌或牙列大部分缺失患者修复治疗的新技术,此技术将4- 6颗种植体分布在整个牙弓,并采用临时修复实现即刻负荷.大量研究证明这种修复方式安全可靠,即美观又可有效减少牙槽骨吸收,并且相比传统的可摘局部义齿,更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咀嚼功能,咬合功能与天然牙列相似[1, 2],而且大大缩短了缺牙和治疗周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并且成功率很高[3].但全牙列的即刻种植和即刻修复从方案设计、手术实施、到修复操作都相对复杂,需要术者临床经验丰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数字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种植修复中,帮助医师优化方案,提高精度,规避风险[4],本文报告一例数字化工具辅助完成全牙列即刻种植即刻固定修复的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上颌全牙列即刻种植即刻修复1例临床回顾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全口种植修复技术日臻完善,已成为牙列缺失患者理想的修复方式.即刻种植联合即刻修复相对于常规延期种植而言,能够最大限度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者手术次数和痛苦,患者更愿意接受,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案.近年来,数字化外科技术不断发展,借助数字化设计制作的外科导板,使我们在手术中更容易做到精准植入种植体,并减少医生的操作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创伤,并且方便进行即刻临时修复,避免患者出现无牙颌的时期,及时恢复患者咀嚼功能,提升医患双方的满意度.以往无牙颌正式固定修复体通常会采用纯钛支架表面加饰面材料如丙烯酸树脂等,其理化性能不佳,易折断,易产生划痕,不利于控制菌斑堆积,容易出现因自身磨耗及老化而引起的咬合关系变化,后期维护繁琐.而近年来氧化锆材料的出现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传统材料不耐磨损,易折裂的缺点,同时能够提升美观效果,表面更光滑从而更易于卫生维护.在本病例中,为患者制定了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外科导板辅助下的即刻种植和即刻修复的计划,并应用CAD/CAM纯钛切削支架+氧化锆全瓷冠的修复方式为患者重建上颌牙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