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颈癌卵巢移位术后VMAT与IMRT卵巢放疗剂量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行卵巢移位术后的宫颈癌患者固定野调强(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中卵巢的剂量学差异。方法:31例接受宫颈癌根治术和卵巢移位术,术后需放射治疗的患者,设计9野均分IMRT计划和双弧VMAT计划,在保证靶区处方剂量及危及器官限量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卵巢剂量。分析两种技术卵巢平均剂量的差异,以及卵巢-靶区间的位置与卵巢剂量间的关系。结果:31例患者中共有54个卵巢进行了有效的移位(移至靶区外)。其中9个卵巢位于宫颈癌靶区上边界以上即射野外,IMRT和VMAT的卵巢平均剂量分别为(177.8±90.7)和(166.7±70.6) c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5个卵巢与靶区处于相同的层面,IMRT和VMAT的卵巢平均剂量为(459.1±239.9)和(428.3±238.2) cGy( z=3.11, P=0.002);卵巢平均剂量与卵巢体心到靶区最近距离高度负相关(IMRT: r=-0.922, P=0.001;VMAT: r=-0.865, P=0.001);为将卵巢平均剂量降低至500 cGy,IMRT与VMAT计划中卵巢体心到靶区最近距离应分别大于3.6和3.3 cm。 结论:卵巢位于靶区上边界以上时IMRT与VMAT卵巢剂量无差异;卵巢与靶区处于相同层面时,VMAT计划对于卵巢剂量和治疗效率上均优于IMRT;卵巢剂量可通过卵巢体心到靶区的最近距离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卵巢静脉来源的平滑肌肉瘤侵犯肾门保肾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70岁,因"间断性左下腹部疼痛1年余伴左侧腰部胀痛1个月"入院。盆腔CT增强提示后腹膜及左侧附件区多发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部分内见点状致密影,较大位于左侧肾静脉、左卵巢静脉内与左侧输卵管上段分界欠清。既往高血压病病史,平素口服药物降压治疗平稳。症状体征:间断左下腹部疼痛伴左腰部胀痛。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诊断方法:根据影像学检查,初步诊断脉管内平滑肌瘤病可能。治疗方法:行经腹部全子宫切除+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肾动脉剥离术+肾静脉段切除术+经肾静脉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肾移位+肾血管重建术。术后病理提示:梭形细胞平滑肌肉瘤,子宫型,部分区域间变性去分化。术后予以阿霉素+多西他赛+吉西他滨化疗治疗。临床转归:目前恢复良好,定期化疗并随访中。推荐阅读人群:影像科;病理科;妇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化疗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小儿卵巢扭转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小儿卵巢扭转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小儿卵巢扭转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和(或)手术证实的20例卵巢扭转临床及CT资料,按照卵巢扭转发生时间分为胎儿组和非胎儿组.20例均行CT平扫,11例行CT增强.结果 本组发生于右侧12例,左侧8例,均单侧发病.胎儿组卵巢扭转8例,均以发现腹部肿物就诊,CT特征性表现为蛋壳样钙化8例,盆腔积液2例.非胎儿组卵巢扭转12例,均以腹痛就诊,CT表现为果盘征7例,蒂样突起征6例,附件出血征2例,包膜下积液征2例,子宫向患侧卵巢移位6例,盆腔积液10例.果盘征及蒂样突起征是诊断卵巢扭转的直接征象,附件出血征及包膜下积液征提示存在坏死可能.结论 小儿卵巢扭转CT表现具有果盘征、蒂样突起征、附件出血征及包膜下积液征等典型征象,结合临床病史,可做出较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MRI预测附件扭转卵巢坏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MRI征象对附件扭转的诊断及预测卵巢坏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妇科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附件扭转患者,具有完整临床及MRI资料.三名中高级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独立回顾性评阅附件扭转MRI征象,采用Cohen's Kappa统计系数一致性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附件扭转坏死组和非坏死组之间差异.结果 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28例坏死组和20例非坏死组.三名阅片者对附件扭转MRI征象诊断检验一致性较好(Kappa>0.65).48例附件扭转MR征象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输尿管增厚(75.0%),蒂样突起征(68.8%),盆腔脂肪间隙模糊(64.6%),附件肿块最大径>5 cm(62.5%),增强后无强化(58.3%),"旋涡征"(52.1%),子宫向患侧移位(41.7%),附件出血征(43.8%),壁偏心性增厚(27.1%).附件出血征(x2=26.67,P<0.05)、增强后无强化(x2=7.68,P<0.05)的发生率在坏死组与非坏死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MR征象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附件出血征[OR=9.7(95%CI:1.6,95.8),P<0.05]、增强后无强化[OR=11.4(95%CI:2.2,100.3),P<0.05]与附件扭转后卵巢坏死有关.结论 附件出血征和增强扫描无强化可预测附件扭转卵巢坏死,可指导临床采取最佳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同步放化疗对卵巢移位术后的早期宫颈癌患者性生活质量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同步放化疗对宫颈癌根治术同时行卵巢移位的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术同时行卵巢移位手术的101例早期宫颈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患者性生活质量评分,并分为术后补充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radiochemotherapy, CRT)组(34例)及未补充CRT组(67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激素水平、卵巢功能和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补充CRT组激素水平升高较术后未补充CRT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未补充CRT组的患者性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术后补充CRT组(P<0.05).随着卵巢功能下降,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移位手术能保留部分卵巢功能,但并不能改善性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卵巢移位对年轻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后卵巢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腹腔镜卵巢移位对年轻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2至2016年年轻中晚期宫颈癌进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将患者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术前血清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和雌二醇(E2)水平.首次放化疗后3、6、12个月检查患者血清中FSH、LH、E2以及Kupperman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经筛选后共4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手术组20例,对照组27例.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参数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手术组患者血清FSH低于对照组(P<0.05),E2高于对照组(P<0.05),Kupperman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手术组患者血清L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卵巢移位术对年轻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卵巢功能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卵巢类固醇细胞瘤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卵巢类固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1例曾误诊的卵巢类固醇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8年前出现闭经、脱发及多毛,6年前于外院诊断为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行左侧肾上腺背部皮下移位术,术后病理检查示肾上腺网状带增生,术后症状无好转,就诊我院.左附件区可触及一实性肿物,睾酮等多项性激素指标升高,影像学检查示右侧肾上腺结合部小腺瘤或腺瘤样增生,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兴奋试验提示卵巢来源肿瘤,予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诊断为左卵巢类固醇细胞瘤(良性).术后1个月复查性激素系列指标均改善,男性化症状和体征好转.结论 提高对该病认识,临床遇及性激素异常,且影像学检查示卵巢肿物者,需仔细分析病情,进一步行功能性检查等,必要时行手术探查、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减少误诊误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白细胞介素16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女性常见妇科疾病,组织学特征是子宫内膜组织移位到子宫外,包括盆腔腹膜、卵巢和肠等.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异常和不孕是其主要症状,导致的个体和全球社会经济负担十分显著.腹腔镜检查仍然是诊断病情的金标准.然而,手术的侵入性,加上缺乏实验室生物标志物,导致从症状发作到明确诊断的平均潜伏期为7~11年.而且,诊断的延迟可能会对疾病进展产生重大影响.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非手术检测,发现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防有害后遗症,并且是一个明确的研究重点.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不明,免疫因素及炎症反应被报道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16(IL-16)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IL-16是一种趋化因子和T细胞激活的调节剂,由CD4介导其信号转导过程.综述IL-16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卵巢扭转的影像学征象及卵巢坏死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影像学征象在儿童卵巢扭转的诊断及卵巢坏死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儿童卵巢扭转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行CT和/或MRI检查,统计各影像征象的发生率.按手术病理结果将病例分为坏死组和为非坏死组,比较两组间各影像征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33例卵巢扭转各征象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增强扫描无强化征(85.7%)、附件出血征(60.6%)、附件最大径≥5cm(57.6%)、蒂样突起征(39.4%)、偏心性壁增厚征(36.4%)、果盘征(27.3%)、子宫患侧移位征(24.2%)、包膜下积液征(9.1%).附件出血征的发生率在坏死组与非坏死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χ2 =22.074,P<0.001);其余征象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增强扫描无强化征是儿童卵巢扭转最常见的影像学征象,但不能提示卵巢坏死;附件出血征可提示卵巢坏死,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清抗苗勒管激素水平检测用于评价宫颈癌患者移位卵巢功能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分析宫颈癌患者卵巢移位术后血清抗苗勒管激素( AMH)水平变化,探讨AMH水平检测用于评价移位卵巢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前后血清AM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及改良Kupperman评分值,分析年龄对AMH水平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手术方式、不同术后治疗方式对AMH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术前及术后的4次检测中,血清AMH水平随年龄的增长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较FSH水平及Kupperman评分结果更早出现异常,其中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至术后12个月,除26~30岁组患者与术前相比无明显下降,其他3组较术前均显著降低.行卵巢楔形切除术、术后放化疗者术后AMH水平下降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手术方式及术后辅助放化疗均会影响宫颈癌患者卵巢移位术后卵巢功能,血清AMH水平是评价此类患者卵巢功能的敏感可靠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