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O-RADS分类对卵巢附件肿块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卵巢附件肿块超声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O-RADS)分类在卵巢附件肿块中的诊断价值,并评估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方法:两名超声医师回顾性分析本院收集的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271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附件肿块,按照美国放射学院(ACR)提出的判定标准进行O-RADS分类,将肿块分为3、4、5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O-RADS各分类中恶性病灶的检出率。计算超声O-RADS分类对卵巢附件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效能,得出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两名超声医师对卵巢附件肿块O-RADS分类存在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766, P=0.000);超声O-RADS 3、4、5各分类的恶性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6%、28.7%、70.6%;以O-RADS 3类判定为良性病灶,4、5类判定为恶性病灶,进行统计学分析,诊断卵巢附件肿块良恶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2.520, P<0.05),其诊断卵巢附件肿块的灵敏度96.9%(63/65),特异度为60.2%(124/206),总正确率为69.0%(187/271),阳性预测值为43.4%(63/145),阴性预测值为98.4%(124/126)。超声O-RADS分类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1。 结论:超声O-RADS分类对卵巢附件肿块良恶性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MRI的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对卵巢附件肿块的评分一致性及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MRI的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O-RADS)对卵巢附件肿块的评分一致性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09例卵巢附件肿块患者的MRI图像资料,共327个病灶,病理证实良性病灶250个、交界性21个、恶性56个,将交界性和恶性病灶归为恶性组(77个),良性病灶归为良性组(250个)。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基于MRI的O-RADS对所有病灶进行评分,间隔6个月后再次评分。计算基于MRI的O-RADS各评分病灶中交界性/恶性的占比。使用加权Kappa检验评估医师内、医师间评分结果的一致性,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基于MRI的O-RADS评分对良恶性卵巢附件病灶的诊断效能。结果:2名医师间基于MRI的O-RADS评分的加权Kappa值为0.810(95%CI 0.764~0.855),2名医师不同时间评分的加权Kappa值分别为0.848(95%CI 0.806~0.889)、0.875(95%CI 0.835~0.914)。2名医师基于MRI的O-RADS评分1、2、3、4、5分的病灶中交界性/恶性占比分别为0/16、0.8%(1/127)、10.1%(10/99)、76.0%(57/75)、9/10和0/17、0(0/122)、8.0%(8/100)、76.2%(48/63)、84.0%(21/25)。以O-RADS评分>3分为诊断阈值时,2名医师诊断良恶性卵巢附件病灶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8(95%CI 0.895~0.954)和0.942(95%CI 0.911~0.965),灵敏度分别为0.857、0.896,特异度分别为0.924、0.924,准确度分别为0.908、0.917。结论:基于MRI的O-RADS对卵巢附件病灶的良恶性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医师间和医师内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腹部与经阴道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诊断附件肿物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及比较经腹部与经阴道超声造影(CEUS)联合超声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O-RADS US)对附件肿物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多中心研究单位就诊的175例含实性成分的附件肿块患者(共180个病灶),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EUS检查,其中107个病灶行经腹部CEUS检查,58个病灶行经阴道CEUS检查,15个病灶同时行经腹和经阴道CEUS检查。所有入组患者均取得手术病理结果。由高年资超声医师使用Vuebox软件对图像进行超声O-RADS分类及CEUS评估,根据病灶CEUS特征进行O-RADS升级或降级。构建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及比较经腹部与经阴道CEUS联合O-RADS US分类的诊断效能。结果:经腹部与经阴道CEUS联合O-RADS US分类的诊断效能均显著高于普通超声O-RADS分类(经腹部:AUC 0.83比0.76, P=0.018;经阴道:AUC 0.92比0.81, P=0.013)。经阴道CEUS联合O-RADS US分类诊断效能优于经腹部CEUS联合O-RADS US分类( P=0.047)。当病灶最大径≤40 mm,经腹部CEUS联合O-RADS US的诊断效能最低,AUC为0.73。 结论:经阴道CEUS联合O-RADS US分类对附件肿物良恶性的诊断效能优于经腹部CEUS。当病灶最大径≤40 mm时,建议使用经阴道CEUS作为首选的检查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卵巢平滑肌瘤四例磁共振成像特征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平滑肌瘤(POL)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2006年9月至2018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OL患者4例的资料,分析其MRI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4例POL均为单侧卵巢单发肿块,类圆形,包膜完整,边界清楚;3例实性,1例囊实性;3例瘤体较大者见包膜下积液;典型MRI表现为T 1WI呈等/稍低信号,T 2WI、D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与子宫同步强化;不典型者T 2WI可以出现不同程度高信号囊变,囊变区不强化。POL内部信号及病理学特征与子宫平滑肌瘤相似。 结论:该研究成果具有显著创新性及科学性,MRI对PO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卵巢扭转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卵巢扭转的危险因素,帮助术前准确诊断儿童卵巢扭转。方法:总结2014年6月至2019年5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术前诊断为卵巢扭转并手术的60例患儿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腹腔镜手术,卵巢无扭转坏死病例均行保留卵巢手术。其中38例(63.3%)为扭转组病例,包括卵巢蒂扭转、卵巢实性肿瘤合并扭转、卵巢囊肿合并扭转三类,22例(36.7%)为未扭转组病例,包括卵巢囊肿、卵巢实性肿瘤、卵巢囊肿或肿瘤伴或不伴破裂出血。结果:扭转组年龄明显小于未扭转组(中位年龄7.5岁比11.5岁, P=0.000),卵巢扭转多见于月经未来潮儿童( P=0.000)。儿童卵巢扭转临床症状以腹痛、呕吐为主(>90%),呕吐、腹痛时间持续24 h以上且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者在卵巢扭转病例中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卵巢扭转与合并肿块类型相关,且卵巢实性肿瘤合并扭转多见(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肿块直径大小(6 cm比4 cm, P=0.014)在两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月经未来潮、肿块直径≥5.5 cm为儿童卵巢扭转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卵巢扭转是一种不常见的小儿外科急症,临床症状以腹痛、呕吐为主,血常规炎性指标可有升高表现,妇科超声检查仍是协助诊断的首选,月经未来潮、盆腔肿块直径≥5.5 cm可能对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附件肿瘤合并卵巢扭转的临床特征及诊断预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附件肿瘤合并卵巢扭转的临床特征,创建一个预测评分系统帮助卵巢扭转的诊断。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诊断为附件肿瘤的患儿60例,查阅病历收集患儿临床表现、相关检验及影像学结果,根据术中情况,将51例单侧附件肿瘤患儿,分为扭转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所有临床特征,创建预测评分系统,回顾性验证预测评分,绘制受试者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两组比较,年龄、BMI及肥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急性或亚急性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偶然发现肿块、腹部压痛、CRP升高、WBC升高、催乳素水平、血清黄体酮水平、AFP水平及肿瘤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肿瘤最大径的两个最佳截断值为6 cm和13.5 cm。将急性或亚急性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腹部压痛、WBC升高和肿瘤最大径这6个指标整合为预测评分,受试者曲线下面积为0.95238,最佳截断值是4分,预测评分的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96.7%。 结论:相比单纯附件肿瘤患儿,急性或亚急性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腹部压痛、CRP升高、WBC升高以及最大径在6至13.5 cm之间的肿瘤更多发生在合并卵巢扭转的附件肿瘤患儿中,预测评分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辅助附件肿瘤合并卵巢扭转的诊断。催乳素、血清黄体酮及AFP与卵巢扭转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乙状结肠未分化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76岁,因“下腹部疼痛伴排便习惯改变1个月余”入院。外院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距肛缘20 cm)见1个占全周径,呈隆起性生长新生物。活检病理检查提示:低分化恶性肿瘤。入院后行腹部增强CT检查:盆腔乙状结肠壁明显增厚,伴混杂密度肿块形成,大小约10 cm ×9 cm,内部明显液化坏死,局部与肠腔相通,考虑乙状结肠癌可能性大(图1)。行开腹探查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位于乙状结肠中段(图2),侵犯末端回肠及其系膜,与左侧输卵管伞关系密切,遂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小肠部分切除术及卵巢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乙状结肠及小肠浆膜巨大肿物,大小11 cm×9 cm×7 cm,肿瘤呈束状、成片及鱼骨样排列,细胞呈卵圆形,部分呈短梭形,中~重度异型,核分裂极多(59个/10HPF)(图3)。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示:CKPan(AE1/AE3)(-),Vimentin(+++)(图4),S-100(-),SAM(-),CD117(-),DOG-1(-),CD34(-),P16(++),SOX10(-),P53(++),Rb(++),INI-1(+++),H3K27me3(+++),Ki67(50%),为高级别软组织肉瘤,由于目前免疫标记未能提示肿瘤分化方向,首先考虑为未分化肉瘤。术后未行其他治疗,随访3个月余,患者的情况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造影联合卵巢-附件超声报告和数据风险分层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卵巢-附件超声报告和数据风险分层系统(O-RADS US)在卵巢-附件肿块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在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同时接受经腹经阴道超声检查和CEUS检查的56例卵巢-附件肿块患者。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对图像进行O-RADS US分类、CEUS诊断;在O-RADS US分类的基础上,结合CEUS的增强时间、增强水平、增强模式,对O-RADS US分类结果进行升降级。构建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诊断效能。同时由另一名高年资医生进行O-RADS US分类,以评估一致性。结果:卵巢-附件肿块O-RADS US分类单独诊断卵巢-附件良恶性的AUC为0.844(0.722,0.927),CEUS单独诊断的AUC为0.833(0.710,0.920),两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40(0.842,0.986)。CEUS联合O-RADS US分类诊断效能最高,优于O-RADS US( Z=2.322, P=0.020)和CEUS( Z=2.158, P=0.031)单独诊断。O-RADS US分类一致性较好,组内相关系数为0.897(0.824,0.940)。 结论:O-RADS US分类重复性好,对卵巢-附件肿块的良恶性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CEUS联合O-RADS US分类能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LASSO回归的早期上皮性卵巢癌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并验证基于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的早期上皮性卵巢癌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因卵巢肿块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09例,按7∶3比例随机分成建模组[ n=356,年龄 M( Q1, Q3)为43(31,61)岁]和内部验证组[ n=153,年龄为42(31,60)岁]。另收集2023年4至11月因卵巢肿块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年龄为44(33,61)岁]作为外部验证组。通过LASSO回归筛选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随后对模型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性能及临床适用性。 结果:共筛选出5个预测因素,包括年龄( OR=1.040,95% CI:1.000~1.050, P=0.002)、糖链抗原125(CA125)( OR=1.001,95% CI:1.000~1.010, P=0.017)、人附睾蛋白4(HE4)( OR=1.020,95% CI:1.000~1.030, P=0.002)、糖链抗原199(CA199)( OR=1.001,95% CI:1.000~1.020, P=0.023)和乳酸脱氢酶(LDH)( OR=1.020,95% CI:1.010~1.022, P=0.001)是早期上皮性卵巢癌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5个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早期上皮性卵巢癌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早期上皮性卵巢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在建模组为0.915(95% CI:0.910~0.932),内部验证组AUC为0.891(95% CI:0.874~0.905),外部验证组AUC为0.924(95% CI:0.907~0.942)。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的一致性和临床实用性较好。 结论: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包括年龄、CA125、HE4、CA199和LDH,其可以有效预测早期上皮性卵巢癌,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Lynch综合征相关异时性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22岁,2004年9月主诉“便血1年半”诊断为直肠癌,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直肠)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大小约8.0 cm×6.0 cm×0.8 cm,侵犯肠壁全层,肠系膜淋巴结可见转移癌(3/22)。免疫组化检查示:P53(-)、P120(++)、Her-1(++)、Her-2(++)、Ki-67(-)、TopⅡα(-)。术后行5周期FOLFOX方案化疗,随访5年无复发。外祖母40岁因“癌症”死亡。2004年3月患者母亲诊断为结肠癌,时年48岁,1年后死亡。2019年8月患者行肠镜检查显示升结肠起始段、回盲瓣、盲肠可见隆起型肿块,占4/5周径,病理诊断为腺癌,部分为黏液腺癌。PET-CT检查提示:升结肠恶性肿瘤伴外侵,FDG病灶区高代谢伴肠周淋巴结转移。根据其15年前直肠癌病史及家族史,术前诊断为林奇综合征-结直肠癌。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回肠横结肠吻合术,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大小10.0 cm×9.0 cm×2.8 cm,中-低分化腺癌,部分为黏液腺癌(<50%),浸润至浆膜下层,脉管内可见癌栓(图1)。免疫组化检查提示:CK20(+)、CK79(-)、EGFR(+)、Ki-67(70%+)、MLH1(蛋白表达缺失)、PMS2(蛋白表达缺失)、MSH2(蛋白表达)、MSH6(蛋白表达)。EBV原位杂交:EBER(-)。肠旁淋巴结2/30。检出KRAS基因2号外显子突变,NRAS、PIK3CA、BRAF基因未检出突变。基因检测:PD-L1阴性。肿瘤突变负荷(Muts/Mb)71.51,低于12%的升结肠癌患者。微卫星检测微卫星不稳定(MSI-H)。根据结肠癌家族史、肿瘤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及基因检查MLH1生殖系突变确诊林奇综合征-结直肠癌,术后未行其他治疗。2021年8月因月经量增多1年,行妇科超声示: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实质性占位,子宫后方液性混浊占位。盆腔增强MRI和PET-CT均提示右侧输卵管结节,宫腔内膜及宫颈管内膜异常信号,FDG摄取明显增高,恶性肿瘤的可能(图2A)。行宫腔镜检查,宫腔镜下分段诊刮,子宫颈活检,病理检查提示(宫腔占位、宫颈管占位)子宫内膜样癌Ⅰ级,伴黏液分化,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同时临床诊断为右侧卵巢癌。2021年9月24日行PD-1抑制剂治疗,方案为Keytruda 2.5 mg/kg,3周1次。经3周期免疫治疗后,2022年1月11日复查MRI提示子宫内膜未见增厚、信号未见异常,PET-CT检查示未见明确FDG代谢异常病灶,考虑免疫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图2B)。经6周期免疫治疗后复查宫腔镜:子宫内膜未见病变,内膜活检呈分泌期改变,目前继续用PD-1抑制剂维持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