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仑伐替尼致手足皮肤反应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85岁,因手足红斑、脱屑、水疱10个月,双下肢瘀斑、脓疱伴痛4个月于2019年11月入院。患者1年前于外院诊断为肝细胞癌,2018年11月开始口服仑伐替尼8 mg/d,1个月后出现掌跖、肢端暗红斑伴脱屑,双足散在水疱、大疱,伴足跟痛。期间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痛风"。4个月前无诱因双下肢出现散在瘀斑、少许水疱、结痂,逐渐增多,伴胀痛,行走时加剧。患者无发热、畏寒,无腹痛腹泻,无关节疼痛等。入院前1周自行外用聚维酮碘,口服泼尼松5 mg/d等治疗,未缓解。患者有高血压病史40余年,长期口服氨氯地平、厄贝沙坦,血压控制可;50年前曾患肺结核,已治愈。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厄贝沙坦与奥美沙坦酯对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对肝肾功能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与奥美沙坦酯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屏南县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入院治疗110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组,其中55例患者接受厄贝沙坦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组,另外55例患者接受奥美沙坦酯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为观察组.对比2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血压水平、碱性磷酸酶(AL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微量白蛋白、血肌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4%)高于对照组(83.6%)(P<0.05).治疗前,2组日间收缩压、日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血压水平均降低,观察组[(127±8)mmHg、(85±7)mmHg、(121±7)mmHg、(81±6)mmHg]比对照组[(133±8)mmHg、(92±7)mmHg、(129±8)mmHg、(89±6)mmHg)]低(P<0.05).治疗前,2组ALP、AST、ALT、微量白蛋白、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降低,观察组(102.6±6.3)U/L、(24.3±2.6)U/L、(15.6±1.1)U/L、(25.9±3.8)mg/L、(80±8)mg/dl]比对照组[(121.5±7.6)U/L、(31.5±2.8)U/L、(17.6±1.3)U/L、(31.6±2.3)mg/L、(87±7)mg/dl]低(P<0.05).观察组头痛、恶心、腹泻、皮疹、关节疼痛、麻木、疲劳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9%)与对照组比较(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厄贝沙坦相比,奥美沙坦酯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更好,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对肝肾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点状汗孔角化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5岁。因左手掌小鱼际及尺侧面针尖样丘疹5年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左手掌小鱼际及尺侧面出现少量白色针尖样小丘疹,密集分布,触之有沙砾感,皮损表面无渗出,无压痛,无皮温升高及浸润感等。未予治疗。3个月前自觉皮损增加并向周围蔓延,但无明显自觉症状。有高血压病史4年,长期规律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血压控制良好。有长期吸烟史,约15支/d。否认其余慢性病史,否认家族类似疾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手掌小鱼际处密集分布白色针尖样小丘疹,大小尚均一(图1A、1B)。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致密型角化过度,表皮凹窝中可见角化不全柱,其下方颗粒层变薄(图1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血压合并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期的血压管理优化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男,52岁。主因“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能17 d”。患者17 d前(2021年9月5日)在安静状态下,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右侧肢体活动不能,伴言语不能,反应迟钝,口角歪斜,理解力差,饮水、吞咽、视物均正常,无意识障碍、肢体抽搐,就诊于侯马市人民医院,急诊给予静脉溶栓后以“脑梗死”转入神经内科,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改善循环、降压等标准治疗,以及针灸、床旁康复(大关节松动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对症治疗13 d,患者神志清醒,反应迟钝,表情淡漠,言语不能,仅可理解部分语言,口角歪斜,右上肢活动不能,右下肢可抬离床面,于9月20日好转出院。9月22日为求康复治疗,门诊以“偏瘫;脑梗死恢复期;高血压”收住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进食差,睡眠差,小便失禁,大便失禁。既往史:高血压史十余年,血压最高达170/110 mmHg(1 mmHg=0.133 kPa),平素口服缬沙坦胶囊80 mg/d,血压控制不详。入我科前1周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片/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d,晨起顿服。3年前患者脑梗死住院治疗(具体不详)未遗留后遗症。个人既往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家族史:母亲患脑出血已故,1个哥哥患脑梗死已故,另外1个哥哥患脑梗死遗留后遗症,姐姐体健,家族中有与患者类似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他克莫司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女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高迁移率蛋白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受体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联合厄贝沙坦对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受体(RAGE)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他克莫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厄贝沙坦治疗。两组持续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狼疮性肾炎活动性指数(SLE-DAI)和慢性化指数(SLE-CI)评分、临床疗效以及血清HMGB1和RAGE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SCr)(76.46±9.09)μmol/L、尿素氮(BUN)(6.71±0.88)mmol/L、24 h尿蛋白定量(1.38±0.21)g/24 h、SLE-DAI(9.09±1.41)和SLE-CI(1.17±0.17)评分降低更明显,血浆白蛋白(Alb)(35.08±5.11)g/L、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57.79±6.94)mL/min,升高更明显( 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6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65,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MGB1(52.31±7.13)μg/L、RAGE(1.11±0.18)μg/L降低更明显( P<0.01)。 结论:他克莫司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女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确切,其抑制血清HMGB1和RAGE水平可能与其疗效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温补固肾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纤维化和焦亡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温补固肾方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纤维化和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温补固肾方低、中、高剂量组,厄贝沙坦组,每组各10只。除对照组,其余各组均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复制DN大鼠模型。待模型构建成功后,温补固肾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不同剂量(0.92、1.84和3.68 g/kg),厄贝沙坦组灌胃13.5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分别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给药治疗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尿素氮、肌酐值以及血糖值;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肾组织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TGF)-β1,pro-casapse-1、cleaved-caspase-1、GSDMD、GSDMD-N、白细胞介素(IL)-1β、IL-18以及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CTRP6)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1β和IL-18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24 h尿蛋白、尿素氮、肌酐值、血糖值均明显升高;肾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改变,且TGF-β1、Ⅲ型胶原、cleaved-caspase-1、GSDMD-N、IL-1β、IL-18和CTRP6表达均明显升高;血清IL-1β、IL-18含量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温补固肾方能够抑制上述指标变化,改善肾损伤。结论:温补固肾方对DN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下调CTRP6,抑制肾纤维化和细胞焦亡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厄贝沙坦致贫血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47岁男性患者因肾病综合征给予厄贝沙坦225 mg口服、1次/d,3 d后遵医嘱改为300 mg、1次/d。服用厄贝沙坦前患者血红蛋白(Hb)为153 g/L。用药6 d后,患者出现疲乏、无力,实验室检查示Hb 89 g/L,血清肌酐、便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均未见异常。用药13 d后,Hb为87 g/L。诊断为中度贫血,考虑与厄贝沙坦有关。停用该药,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60 mg静脉滴注、1次/d,促红细胞生成素3 000 U皮下注射、3次/周。7 d后,患者疲乏、无力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示Hb 102 g/L。27 d后,患者Hb恢复至131 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升陷祛瘀汤联合厄贝沙坦、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水平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升陷袪瘀汤联合厄贝沙坦、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水平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厄贝沙坦、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升陷祛瘀汤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相关血脂指标、血压变异性的改善程度,以观察祛瘀升陷汤治疗气陷血瘀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SBP治疗后均明显降低( P<0.05),而两组DBP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SBP及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均明显下降( P<0.05),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24 h SSD、dSSD、nSSD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而两组24 h DSD、dDSD、nDSD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升陷祛瘀汤治疗气陷血瘀型高血压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压变异性及血脂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益气养阴汤联合二甲双胍和厄贝沙坦治疗气阴两虚证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汤联合二甲双胍和厄贝沙坦治疗气阴两虚证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气阴两虚证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9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气养阴汤治疗。两组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糖、血压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8%(43/46),高于对照组的82.61%(38/46)(χ 2=5.63,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为(9.43±2.11)分,低于对照组的(12.11±2.32)分( t=11.34, P < 0.001);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7.51±1.34)mmol/L、(9.06±2.11)mmol/L、(6.23±0.76)%,均低于对照组的(8.75±2.12)mmol/L、(11.15±2.43)mmol/L、(7.11±1.02)%( t=4.13、6.14、4.01,均 P < 0.05);观察组收缩压为(125.48±8.14)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的(131.32±9.22)mmHg( t=6.76, P < 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益气养阴汤联合二甲双胍和厄贝沙坦治疗气阴两虚证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的血糖和血压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卡托普利致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66岁女性患者因高血压病连续2年规律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2次/d,卡托普利25 mg、1次/d。近1年出现血糖偏低(3.0 mmol/L),近4个月频发低血糖昏迷。实验室检查示空腹血糖最低为1.6 mmol/L,胰岛素12 mU/L,C肽1.78 nmol/L,抗胰岛素抗体阳性。诊断为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考虑可能与卡托普利有关,停用该药,继续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加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同时予泼尼松30 mg口服、1次/d,嘱患者调整饮食结构,以低碳水化合物为主,少食多餐。停用卡托普利3 d后,患者血糖控制在4.3~11.2 mmol/L,未再出现低血糖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