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克莫司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女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高迁移率蛋白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受体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联合厄贝沙坦对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受体(RAGE)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女性狼疮性肾炎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他克莫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厄贝沙坦治疗。两组持续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狼疮性肾炎活动性指数(SLE-DAI)和慢性化指数(SLE-CI)评分、临床疗效以及血清HMGB1和RAGE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SCr)(76.46±9.09)μmol/L、尿素氮(BUN)(6.71±0.88)mmol/L、24 h尿蛋白定量(1.38±0.21)g/24 h、SLE-DAI(9.09±1.41)和SLE-CI(1.17±0.17)评分降低更明显,血浆白蛋白(Alb)(35.08±5.11)g/L、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57.79±6.94)mL/min,升高更明显( 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6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65,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MGB1(52.31±7.13)μg/L、RAGE(1.11±0.18)μg/L降低更明显( P<0.01)。 结论:他克莫司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女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确切,其抑制血清HMGB1和RAGE水平可能与其疗效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贝利尤单抗治疗儿童活动性狼疮性肾炎12例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一线治疗效果不佳的儿童活动性狼疮性肾炎(LN)患儿应用贝利尤单抗治疗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贝利尤单抗治疗儿童LN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经验指导。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我院的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8分的一线治疗效果不佳的LN患儿12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及SLEDAI评分、补体C3、补体C4、抗dsDNA抗体滴度、蛋白尿缓解情况。结果:应用贝利尤单抗治疗前SLEDAI评分8分3例,10分5例,12分2例,16分2例;尿蛋白阳性6例;抗dsDNA抗体滴度高于正常值8例;补体C3降低8例,补体C4降低6例。贝利尤单抗治疗后,12例患儿SLEDAI评分及抗dsDNA抗体、6例尿蛋白阳性患儿24 h尿蛋白定量于4周内开始下降;抗dsDNA抗体在第12周,24 h尿蛋白定量在第16周均降至正常;12例患儿的补体C3、补体C4于4周内开始上升,补体C3于24周内恢复正常,补体C4于28周内恢复正常。结论:对于一线治疗方案效果不佳或疾病持续活动的LN患儿,加用贝利尤单抗治疗后,其补体上升,SLEDAI、抗dsDNA抗体滴度下降,蛋白尿有效缓解。贝利尤单抗的应用对一线治疗方案效果不佳的儿童活动性LN有一定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NGAL、MCP-1、TWEAK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TWEAK)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7例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汉中三二〇一医院接受诊治的L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活动期组38例与非活动期组59例,选取5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NGAL、MCP-1、TWEAK的水平与肾功能指标的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NGAL、MCP-1、TWEAK表达对LN疾病活动性的诊断价值。结果: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患者的血清NGAL、MCP-1、TWEAK、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dsDNA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活动期组以上各指标均高于非活动期组(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LN患者血清NGAL、MCP-1、TWEAK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Scr、BUN、24 h尿蛋白和dsDNA水平呈正相关( P<0.05)。ROC曲线分析可得:联合血清NGAL、MCP-1、TWEAK预测LN患者疾病活动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5,特异度、灵敏度、AUC、约登指数均高于单一指标。 结论:LN患者活动期时血清NGAL、MCP-1、TWEAK表达水平升高,且与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对于预测LN的活动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预测LN活动期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狼疮肾炎患者肾小球外补体C1q沉积的临床病理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肾小球外补体C1q的沉积情况,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为LN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提供免疫学证据。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3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证实的LN患者的临床资料。石蜡切片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球外即肾小管基底膜、肾小管周毛细血管和肾间质小动脉C1q的沉积,连续切片分析C1q表达与相应组织病变的关系。Pearson相关分析法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C1q表达水平与肾组织病理评分(活动性肾小管间质指数、活动性肾小球指数、活动性指数、慢性肾小管间质指数、慢性肾小球指数、慢性指数)、肾损伤临床指标(24 h尿蛋白量、尿α1微球蛋白、尿N-乙酰β- D-葡萄糖苷酶、血肌酐)的相关性。 结果:该研究纳入LN患者71例,年龄(20.83±11.77)岁(7~48岁),其中男性14例(19.72%),女性57例(80.28%)。LN病例分型Ⅱ型6例,Ⅲ型21例,Ⅳ型18例,Ⅴ型8例,Ⅲ+Ⅴ型12例,Ⅳ+Ⅴ型6例。石蜡切片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管基底膜和/或肾小管周毛细血管和/或肾间质小动脉C1q阳性60例(84.51%),以肾小管基底膜阳性率最高(50例,70.42%)。C1q在肾小管基底膜呈散在或局灶沉积44例(61.97%)。C1q在肾小管周毛细血管呈散在或局灶沉积32例(45.07%)。肾小管基底膜C1q阳性比例以LN Ⅳ型(15/18)最高。肾小管周毛细血管C1q阳性比例以LN Ⅱ型(5/6)最高。肾组织连续切片结果显示,C1q主要表达在肾小管间质炎症病变区域,肾小管萎缩区域无C1q阳性表达。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肾小管基底膜C1q阳性百分比与活动性肾小管间质指数( r=0.640, P<0.001)、尿α1微球蛋白( r=0.573, P<0.001)、尿N-乙酰-β- D-葡萄糖苷酶( r=0.404, P=0.008)及血肌酐( r=0.399, P=0.001)均呈正相关,与其他肾组织病理评分和24 h 尿蛋白量均无相关性。C1q肾小管周毛细血管与24 h 尿蛋白量、尿α1微球蛋白、尿N-乙酰β- D-葡萄糖苷酶、血肌酐和肾组织病理评分均无相关性。 结论:C1q在肾小管基底膜沉积可能是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原因之一,建议在常规肾脏病理诊断中予以标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肠道受累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10例接受利妥昔单抗(RTX)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肠道受累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10例患者中,男2例,女8例,年龄(41.9±8.8)岁,发病年龄(28.8±9.2)岁,诊断SLE的总病程为(109.6±59.9)个月,诊断SLE肠道受累的病程为(89.3±50.2)个月,出现肠道症状至明确诊断SLE肠道受累的时间为1.5(1.0,8.0)个月,诊断SLE肠道受累至使用RTX的时间为13.0(1.0,46.3)个月,应用RTX治疗后随访时间(55.3±28.4)个月。10例患者中,腹痛5例,腹胀4例,腹泻9例,神经系统受累3例,狼疮肾炎9例,浆膜炎7例。10例患者均行腹部CT、腹部X线平片检查,表现为肠壁水肿8例,肠管扩张7例,靶征4例,肠系膜血管充血3例,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加8例,假性肠梗阻6例。低补体C3者10例(补体C3 250~750 mg/L);低补体C4者9例(补体C4 10~90 mg/L)。10例患者SLE疾病活动性指数2000(SLEDAI-2K)基线期为20.5(17.8,30.0)。10例患者接受RTX(0.5 g,第1天、第14天,或375 mg/m 2,第1天、第14天)诱导治疗后,肠道症状完全缓解。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3例同时接受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RTX治疗,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1例IgG减低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例IgG减低和肺部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IgG减低。对难治性SLE肠道受累者,RTX可能是有效治疗策略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狼疮肾炎合并肾脏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合并肾脏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措施及预后,为认识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更多临床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LN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肾组织病理检查是否合并肾脏TMA分为肾脏TMA组和非肾脏TMA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肾病理检查、治疗措施及预后的差异。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复合终点,包括患者全因死亡、进入终末期肾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基线值的50%。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方程法分析LN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 133例LN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肾脏TMA组48例,非肾脏TMA组1 085例。与非肾脏TMA组比较,肾脏TMA组患者合并高血压比例( χ2=16.310, P<0.001)、基线血肌酐( Z=-6.918, P<0.001)、24 h尿蛋白量( Z=-2.232, P=0.026)较高;肾脏病理活动性指数(AI, Z=1.957, P=0.001)评分及慢性化指数(CI, Z=1.836, P=0.002)评分均较高;治疗上多采用激素冲击( P<0.001)、血浆置换( P<0.001)等治疗方案;平均治疗(12±2)个月后,患者完全缓解率较低( χ2=10.455, P=0.001),治疗无反应率较高( χ2=6.047, P=0.014),表现为更差的生存预后(Log-rank检验 χ2=26.490, P<0.001),且肾脏TMA是LN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HR=2.347,95% CI 1.210~4.553, P=0.012)。 结论:相比未合并肾脏TMA的LN患者,合并肾脏TMA的LN患者高血压比例、血肌酐、24 h尿蛋白量、AI及CI值较高,治疗反应性及肾脏预后较差。合并肾脏TMA是LN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h17/Treg在早期判断狼疮性肾炎治疗反应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17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和相关细胞因子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治疗前后的变化和意义,并评估Th17/Treg在预测LN治疗反应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就诊的活动性LN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与LN患者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所占比例,计算Th17/Treg比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患者在开始治疗后对其进行随访,每月一次,共两个月。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活动性LN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C4、CH50、白蛋白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显著较低( P<0.05),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SCr)显著较高( P<0.05)。治疗前,活动性LN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90±2.05)%比(6.70±1.69)%,(12.99±1.77)pg/mL比(14.93±0.47)pg/mL,(3408.37±711.94)pg/mL比(4695.99±545.01)pg/mL, t值分别为4.19,9.85,4.67, P值均<0.05];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IL-17和IL-2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94±3.01)%比(1.90±0.77)%,(1.30±0.37)比(0.29±0.13),(6.68±0.99)pg/mL比(5.33±0.39)pg/mL,(199.89±56.98)pg/mL比(111.58±44.77)pg/mL, t值分别为3.57,6.19,4.14和7.35, P值均<0.05)]。相关分析显示,LN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与血清IL-10、TGF-β1水平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45和0.32, P值均<0.05);LN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与血清IL-17、IL-23水平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70和0.28, P值均<0.05)。与入组时相比,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单独治疗两个月后,活动性LN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外周血Th17/Treg比值、血清IL-17和IL-23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00±1.67)比(8.00±2.10),(1.30±0.37)比(0.63±0.10),(6.68±0.99)pg/mL比(5.75±0.78)pg/mL,( 199.89±56.98)pg/mL比(135.74± 51.74)pg/mL, t值分别为4.69、4.31、4.31和9.22, P值均<0.05];血清IL-10水平、TGF-β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99±1.77)pg/mL比(16.53±1.26)pg/mL,(3408.37±711.94)pg/mL比(4482.24±912.68)pg/mL, t值分别为3.57和4.18, P值均<0.05]。随访观察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单独治疗的活动性LN患者治疗期间疾病活动度与外周血Th17/Treg比值的动态变化,发现外周血Th17/Treg比值的变化早于SLEDAI的变化。 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单独治疗有可能通过改善LN患者外周血Th17/Treg比值,增加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1的表达,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IL-17和IL-23表达,缓解LN患者病情,Th17/Treg有可能作为预测LN患者治疗反应的敏感性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狼疮肾炎患者血清补体C3与肾小球微血栓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中血清补体C3与肾小球微血栓(glomerular microthrombosis,GM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2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确诊的LN患者资料,据是否有GMT形成分为GMT组与无GMT组,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点、病理及预后指标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广义相加混合模型平滑曲线拟合等方式探讨血清补体C3与GMT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肾脏预后。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6例LN患者,年龄(32.79±11.43)岁,女性108例(93.10%);共37例(31.90%)合并GMT(GMT组),79例未合并GMT(非GMT组)。与非GMT组相比,GMT组患者年龄相对更大( t=-2.876, P=0.002),高血压比例更高( χ2=7.492, P=0.006),24 h尿蛋白量更多( Z=-2.115, P=0.003),eGFR及血清C3水平更低( Z=3.469, P<0.001; t=1.744, P<0.001),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更高( t=-2.758, P=0.007)。病理方面以IV型LN占多数(72.97%),总新月体更多( Z=-1.866, P=0.002),活动性指数更高( t=-5.005, P<0.001),核碎裂、内皮增生和肾小管萎缩更严重( χ2=14.987, P<0.001; χ2=15.695, P<0.001; χ2=4.130, P=0.0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清补体C3是LN患者GMT形成的相关因素( OR=0.966,95% CI 0.938~0.995, P=0.023)。广义相加混合模型平滑曲线拟合结果表明补体C3水平与GMT形成的变化趋势呈线性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两组患者在尿蛋白完全缓解(Log-rank χ2=5.858, P=0.016)及血肌酐翻倍或进展至终末期肾病(Log-rank χ2=3.945, P=0.047)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LN患者血清C3水平与GMT形成密切相关,GMT组与非GMT组患者的肾脏预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以及甲状腺激素与狼疮性肾炎(LN)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确诊SLE的253例患儿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同年龄段进行健康体检、无不适症状的7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根据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将病例组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χ 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病例组253例患儿中男44例、女209例,就诊年龄14(12,16)岁;70名对照组儿童中男24名、女46名,就诊年龄13(10,13)岁。病例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8.2%(122/253)比8.6%(6/70),χ2 =36.03, P<0.05]。131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中男17例、女114例,就诊年龄14(12,16)岁;122例甲状腺功能异常组中男28例、女94例,就诊年龄14(12,16)岁,其中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51例(41.8%)、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5例(20.5%)、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8例(14.8%)、甲状腺功能低减症12例(9.8%)、桥本甲状腺炎10例(8.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例(3.3%)、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2例(1.6%)。甲状腺功能异常组的SLE疾病活动度评分、甘油三酯、胆固醇、尿红细胞、尿白细胞、24 h尿蛋白、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及铁蛋白水平均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 Z=2.80、3.07、3.07、2.48、3.16、2.40、3.99、2.68、2.55,均 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组游离甲状腺激素及补体C3水平均低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10.6(9.1,12.7)比11.3(10.0,12.9)pmol/L、0.46(0.27,0.74)比0.57(0.37,0.82)g/L, Z=2.18、2.42,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甘油三酯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均是SLE患儿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 OR=1.40、1.35,95% CI 1.03~1.89、1.00~1.81,均 P<0.05)。病例组共161例合并LN,全部行肾脏穿刺及病理活检,其中Ⅰ型LN 11例(6.8%)、Ⅱ型LN 11例(6.8%)、Ⅲ型LN 31例(19.3%)、Ⅳ型LN 92例(57.1%)、Ⅴ型LN 16例(9.9%)。不同病理类型间LN患儿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Ⅳ型LN患儿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低于Ⅰ型[3.4(2.8,3.9)比4.3(3.7,5.5)pmol/L, Z=3.75,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不同病理类型LN患儿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与肾脏病理活动性指数评分呈低度负相关( r=-0.228, P<0.05),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肾脏病理活动性指数评分存在低度正相关( r=0.257, P<0.05)。 结论:儿童SLE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SLE患儿SLE疾病活动度指数更高、肾脏损伤更重。血甘油三酯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儿童SLE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甲状腺激素水平与LN患儿肾脏损伤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无创性评价肾组织病理的探索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确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儿童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与肾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观察性研究,纳入2021年1—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住院经肾活检明确病理诊断的儿童。采用肾脏SWE技术获取肾脏上极、中部和下极的皮质、髓质区杨氏模量(YM 皮质、YM 髓质)。对肾组织病理进行分级或分类,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右肾下极YM 皮质、YM 髓质与肾组织病理之间的关系。 结果:该研究纳入经肾活检明确病理诊断的儿童110例,年龄(10.1±3.4)岁(2~17岁),男性55例(50.0%),体重指数(20.6±2.4)kg/m 2,平均动脉压(95±24)mmHg。CKD 1期94例(85.4%),2期和3期各有8例(7.3%)。不同分期CKD患者右肾上极和中部YM 皮质、YM 髓质以及右肾下级YM 髓质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KD 3期患者右肾下级YM 皮质[(15.75±3.36)kPa]和YM 髓质[(13.50±2.43)kPa]均显著高于CKD 1期患者[(12.94±2.45)kPa、(11.88±2.23)kPa](均 P<0.05)。CKD 1期和2期患者右肾下极YM 皮质和YM 髓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患者YM 皮质[(17.93±3.23)kPa]、YM 髓质[(15.50±1.48)kPa]均高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12.71±2.42)kPa、(11.57±2.63)kPa]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2.73±2.04)kPa、(11.48±2.10)kPa]患者(均 P<0.05)。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之间YM 皮质和YM 髓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IgA肾病Lee氏分级Ⅳ级患者YM 皮质[(16.30±2.63)kPa]、YM 髓质[(15.54±1.59)kPa]均高于Ⅲ级患者[(13.32±2.70)kPa、(12.57±2.50)kPa](均 P<0.05),而紫癜性肾炎国际小儿肾脏病研究组分级与YM 皮质和YM 髓质均无明显相关性(均 P>0.05)。IgA肾病和紫癜性肾炎肾小管萎缩或肾间质纤维化(T1/T2)组YM 皮质[(15.41±2.37)kPa]、YM 髓质[(13.82±2.59)kPa]均高于T0组[(12.99±2.40)kPa、(11.79±2.05)kPa](均 P<0.05),伴新月体形成(C1)组YM 皮质[(14.21±2.77)kPa]、YM 髓质[(12.80±2.47)kPa]均高于C0组[(12.73±2.15)kPa、(11.59±1.97)kPa](均 P<0.05),而系膜细胞增生(M)、毛细血管内增生(E)、节段性硬化或粘连(S)与YM 皮质、YM 髓质均无相关性(均 P>0.05)。狼疮肾炎患者YM 皮质( r=0.744, P=0.035)、YM 髓质( r=0.728, P=0.009)与慢性指数均呈正相关,而与活动性指数均无相关性(均 P>0.05)。 结论:右肾下极部位YM 皮质、YM 髓质与肾组织肾小管萎缩或肾间质纤维化和新月体形成相关。SWE可用于评价儿童CKD早中期的肾组织慢性化病变,有望成为无创性评价肾组织病理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