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肺炎支原体相关肺外并发症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炎支原体是无细胞壁、可自我复制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可以诱发人类呼吸系统疾病,也与循环、神经、消化、皮肤、血液等多个肺外脏器疾病相关。其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结论,主要认为与直接损伤、免疫损伤及血管栓塞等有关。各个机制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作用导致肺内及各肺外脏器损伤。治疗重点在于病原治疗、免疫支持及抗凝,一些对症支持治疗也很有必要,大部分肺炎支原体相关肺外疾病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压氧辅助治疗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重症脑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属于立克次体科立克次体属,是一类原核生物型、短小棒状或球形状微生物,主要经蜱虫或螨虫叮咬传播 [1]。人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后可出现发热、皮疹、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脑炎、呼吸衰竭等致命并发症。目前关于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引起重症脑炎的报道较少。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导致重症脑炎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患者最终病情好转,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藻盐胁迫响应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微藻是地球上光合微生物的原始种类之一,由于其生长周期较短、生长速率较快和生产高附加值产物的潜力而被广泛开发利用.然而,在微藻放大生产的过程中极易受到高盐等非生物胁迫的不利影响,极大地限制了微藻的生产力.因此,了解微藻盐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耐盐藻株的快速建立.本文总结了真核微藻和原核蓝藻响应盐胁迫的各种参与蛋白及其具体作用机制,包括转运蛋白维持离子稳态、积累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防御机制、信号蛋白和脂质积累等;同时综述了已被开发利用的天然耐盐藻包括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盐生隐杆藻(Aphanothece halophytica)、皮克绿球藻(Picochlorum sp.)和海洋绿藻(Chlamydomonas W80)等微藻及其耐盐基因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典型盐响应基因在优良藻种选育中的价值与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肥胖与非肥胖PCOS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及代谢功能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比较肥胖和非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特征及代谢功能.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 就诊的16例肥胖PCOS女性(BMI≥28 kg/m2,肥胖PCOS组),12例非肥胖PCOS女性(BMI为18.5~23.9 kg/m2,非肥胖COS组)和14例健康年轻女性(BMI 18.5~23.9 kg/m2,非肥胖正常组),以及6例健康但肥胖女性(BMI≥28 kg/m2)作为肥胖正常组.收集并分析所有参与者的血液和非经期粪便样本.通过对原核16S rDNA基因进行测序来分析粪便样本.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血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与非肥胖正常组相比,非肥胖PCOS组中多毛症评分、痤疮评分、黄体生成素(LH)、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E2和脱氢表雄酮显著增加(P<0.05).与肥胖正常组相比,肥胖PCOS组中多毛评分、LH/FSH和睾酮显著升高(P<0.05),FSH显著降低(P<0.05).差异丰度分析确定了与肥胖状态显著相关的 4 个属(Finegoldia、Anaerococcus、Sneathia 和 Adlercreutzia)(P<0.05).与没有肥胖的女性相比,Finegoldia、Anaerococcus、Sneathia、Adlercreutzia 在肥胖女性中的丰度显著较低(P<0.05).在按 PCOS 状态分层的分析中,Finegoldia和Anaerococcus在PCOS和非PCOS女性中均与肥胖呈显著负相关,而PCOS和肥胖与Sneathia和Adlercreutzia之间存在暗示性但不显著的相互作用(分别为PPCOS×肥胖=0.090、0.057).Anaero-coccus 与犬尿氨酸/色氨酸比率和缬氨酸呈负相关(r=-0.38、-0.30,P=0.007、0.041),而Adlercreutzia与脯氨酸和丙氨酸呈负相关(r=-0.37、-0.32,P=0.012、0.034).结论 在PCOS女性中,肥胖与肠道微生物群和血浆代谢物的改变有关,包括产生丁酸盐的细菌群的消耗以及更高的色氨酸分解代谢.这些发现表明肠道菌群、肥胖与PCOS之间存在潜在的相互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BmSPI38同型串联多聚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抗真菌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本研究旨在通过蛋白质工程手段获得结构均一性更好、活性更高、抗真菌能力更强的家蚕蛋白酶抑制剂BmSPI38 的串联多聚体蛋白.利用原核表达技术获得BmSPI38 串联多聚体蛋白,并通过蛋白酶抑制剂胶内活性染色、蛋白酶抑制实验和真菌生长抑制实验等探讨串联多聚体化对BmSPI38的结构均一性、抑制活性和抗真菌能力的影响.活性染色结果表明,基于多肽柔性接头的串联表达能够极大提高 BmSPI38 蛋白的结构均一性.蛋白酶抑制实验表明,基于接头的串联三聚体化和四聚体化能提高 BmSPI38 对微生物蛋白酶的抑制能力.孢子萌发实验表明,His6-SPI38L-tetramer 对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能力显著强于His6-SPI38-monomer.真菌生长抑制实验显示,能够通过串联多聚体化来增强BmSPI38 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抑制能力.本研究成功实现 BmSPI38的串联多聚体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活性表达,并证实可通过串联多聚体化来增强 BmSPI38 的结构均一性和抗真菌能力,不仅可为培育抗真菌转基因家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新策略,还将推动BmSPI38 的外源生产及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实验室适应性进化技术在光合蓝细菌底盘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蓝细菌是唯一可进行放氧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基于光合蓝细菌构建"自养型细胞工厂"具有广阔前景.但以蓝细菌作为底盘进行生物燃料及化学品的合成仍存在细胞耐受能力差、产量低等问题,导致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经济可行性还比较低,亟需通过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构建新的藻株.近年来,实验室适应性进化(adaptive laboratory evolution,ALE)已被用于底盘工程中,实现了优化生长速度、增加耐受性、加强底物利用和提高产品产量等目标.ALE 在提高蓝细菌鲁棒性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已获得了耐受高光、重金属离子、高盐和高浓度有机溶剂胁迫的进化藻株.但是,蓝细菌中的 ALE 策略效率相对较低,耐受各胁迫的分子机制并未阐释完全.本文综述了ALE 相关技术策略及其在蓝细菌底盘工程中的应用,讨论了如何借鉴其他微生物中 ALE 手段,构建更大 ALE 突变文库、增加菌株的突变频率、缩短进化时间、探索多重胁迫耐受工程菌构建原则及研究策略等,高效解析进化菌株的突变体库,构建高产量、鲁棒性强的工程菌株等,以期未来促进蓝细菌底盘的改造及其工程菌的规模化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肠道菌群来源细胞外囊泡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一类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的膜性囊泡,可以被各种类型细胞分泌,是生物体通信的重要介质,参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之间的信号传输.在肠道微生态中,微生物-宿主的双向通信通常不需要细胞直接接触,微生物群来源EVs是这种"跨界"对话的关键参与者.肠-肝轴是连接肠道微生物与肝脏的桥梁,参与包含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内的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来源的EVs在肝脏疾病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概述了肠道菌群来源EVs的研究进展,特别是EVs的产生机制、包裹的内容物、在细菌-宿主互作以及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交通事故致多发伤后人型支原体髋关节感染1例诊治体会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支原体是一种最小的原核微生物,只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可以独立进行复制,在无细胞的培养基中可以生长,寄居人体的支原体至少17种,对人致病的主要是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hominis,Mh)、生殖支原体、解脲支原体[1].人型支原体通常定植在成人泌尿生殖系统中,可能导致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但是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较少见,关节感染则更为罕见[2-4].有报道显示该病原体也可导致非泌尿生殖道感染[5],尤其是对于免疫缺陷患者[1].人型支原体在正常人群中的携带率为8.32%~32.11%,其生长缓慢且不易被发现,因此,对其的病原鉴定具有一定难度[6-7].术中常规使用导尿管而导致术后支原体感染如果被漏诊漏报,将造成诊断延迟,进而影响后续治疗[8].笔者回顾性分析于2022-03诊治的1例交通事故致多发伤后人型支原体髋关节感染,并进行文献复习[8-14],探讨人型支原体的特性以及可能导致感染的途径,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黄独微型块茎低温离体保存的GC/MS代谢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GC/MS检测方法采用初步探明黄独低温离体保存微型块茎的差异代谢物.与黄独微型块茎25℃离体保存相比较,黄独微型块茎4℃离体保存的差异性代谢物有丙氨酸(Alanine)、儿茶素(Catechin)、N,N-双(2-羟乙基)甲胺(N,N-Di-(2-Hydroxyethyl)-methanamine)、水杨酸(Salicyl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和山梨糖(Sorbose)等.在黄独微型块茎4℃离体保存中,丙氨酸(Alanine)参与氰基氨基酸代谢;儿茶素(Catechin)参与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苯丙素的生物合成;水杨酸(Salicylic acid)参与多环芳烃降解、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二恶英降解、苯丙氨酸代谢、芳烃降解、植物激素生物合成、铁载体组非核糖体肽合成和苯丙素的生物合成等.柠檬酸(Citric acid)参与来自鸟氨酸、赖氨酸和烟酸的生物碱生物合成、组氨酸和嘌呤的生物碱生物合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代谢、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2-氧代羧酸代谢、萜类和类固醇的生物合成、原核生物固碳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来自莽草酸途径的生物碱生物合成、来自萜类化合物和聚酮的生物碱生物合成、柠檬酸循环(TCA循环)、植物激素生物合成、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双组分系统、苯丙素的生物合成以及来自鸟氨酸,赖氨酸和烟酸的生物碱生物合成等.黄独低温离体保存微型块茎差异代谢物的初步发现为进一步了解其低温离体保存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低温离体保存黄独微型块茎的破除休眠以及其后续萌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生物新型防御系统的系统性发现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6
微生物防御系统是生物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工具库,细菌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催生了现代分子克隆技术,CRISPR系统的开发利用则使基因组编辑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基于上述原因,微生物新型防御系统的发现与研究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一些新的防御系统如 pAgos和 DISARM等相继被发现和研究.为进一步挖掘微生物中可能蕴藏着的其他未知防御系统,最近以色列科学家Sorek等报道了从海量的微生物基因组序列中系统性发现新型防御系统的研究策略,并且通过合成生物学思路鉴定了10种新型系统的抗病毒或抗质粒功能.本文将首先介绍Sorek团队系统性发现新型防御系统的研究工作,进而总结目前已知的主要微生物新型防御系统的可能机制,并对该领域的发展态势与挑战进行分析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