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65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分为全麻组(n=31,单纯全身麻醉)和联合组(n=34,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4h镇痛泵按压次数]、瑞芬太尼用量、苏醒进程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6、12、24 h,联合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1);联合组患者术后24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1).联合组患者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苏醒时间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患者NE、MDA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SOD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联合组患者NE、MDA水平均低于全麻组,SOD水平高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全麻组(P﹤0.05).结论 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不仅能够减轻疼痛程度和应激反应程度,还能够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患者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麻醉的优化策略: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80例,年龄66~78岁,性别不限,体重46~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0):全麻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组(TSG组)。2组均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静脉注射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维持BIS 45~60。麻醉诱导后,TSG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胸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15 ml。待胸腔操作结束转平卧位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肋缘下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每侧均注入0.3%罗哌卡因20 ml。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G组背景输注速率0.05 μg·kg -1·h -1,PCA剂量0.04 μg/kg,锁定时间为10 min;TSG组背景输注速率0.03 μg·kg -1·h -1,PCA剂量0.025 μg/kg,锁定时间为10 min。2组均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VAS评分≤3分;若VAS评分≥4分,静脉注射曲马多100 mg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T 0)、麻醉诱导前即刻(T 1)、麻醉苏醒后1 h(T 2)、术后4、8、12、24和48 h(T 3~7)时,采集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局麻药中毒等)和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G组比较,TSG组T 2~7时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浓度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A按压次数减少,补救镇痛率降低,镇痛满意度评分升高,术中心血管事件和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和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可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和术后痛敏反应,且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艾司氯胺酮是消旋氯胺酮中更强效和安全的右旋体,作用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通路,能产生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具有代谢快和副作用少等优点,在围手术期应用广泛。文章重点阐述艾司氯胺酮的作用机制、对围手术期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其在去阿片化麻醉、多模式镇痛、抗抑郁和改善睡眠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为其更合理和安全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艾司氯胺酮可能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围手术期右美托咪定对术后谵妄的影响:如何理解临床研究中的矛盾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谵妄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伴随近远期预后恶化。右美托咪定常用于围手术期辅助镇静镇痛,多数研究认为其应用有助于减少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但这方面也有矛盾的结果,可能与不必要的持续镇静和药物相关的低血压有关。文章通过解读围手术期右美托咪定对术后谵妄影响的不同临床研究结果,给出建议的给药方案,包括术中预防性给予去甲肾上腺素以减少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术毕提前停药以保证及时苏醒;术后ICU患者可晚间小剂量给予右美托咪定,在减少谵妄发生的同时不会增加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术后普通病房患者可考虑采用微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阿片类药物镇痛,在改善镇痛效果和睡眠质量的同时不会加深镇静或增加其他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新型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的"无管化"麻醉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新型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的"无管化"麻醉和传统双腔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这两种麻醉方式用于胸腔镜手术的优劣。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48例胸腔镜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4例。观察组选用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新型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的"无管化"麻醉方法;对照组选用传统双腔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对比两种麻醉方式不同时点(插管或神经阻滞完成T0、切皮T1、人工气胸T2、病灶切除T3、关胸T4)的镇静镇痛评分、围手术期血浆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以及早期下床活动和住院时间等术后快速恢复的指标。结果:观察组在T0、T1、T2、T3、T4时的镇静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T2、T3、T4时的镇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T0、T1、T2、T3、T4的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T1、T2、T3、T4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T1的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T0、T2、T3、T4时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术中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术中阿片类药物的总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及运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下床站立时间、行走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吹熄打火机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次数、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按压次数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新型鼻咽通气道保留自主呼吸的"无管化"麻醉较传统双腔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能提供更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围手术期应激水平更低,在术后快速康复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例紫杉醇注射液致急性疼痛综合征不良反应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4/7/6
1例55岁女性宫颈鳞癌患者接受姑息化疗(紫杉醇300 mg ivd d1+顺铂30 mg ivd d1、50 mg ivd d2)联合免疫治疗(卡瑞利珠单抗200 mg ivd d1).第2周期治疗结束后出现双下肢弥漫性疼痛,第3周期停用紫杉醇后未再发生,第4周期继续使用紫杉醇后双下肢疼痛再次出现.紫杉醇的使用与双下肢疼痛的发生有明显的去激发和再激发反应.通过检索文献、查阅说明书等,判断该患者的双下肢弥漫性疼痛很可能系紫杉醇所致急性疼痛综合征,这是紫杉醇注射液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一种新型不良反应.给予阿片类镇痛药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对症处理,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本文首次报道了紫杉醇注射液的罕见急性疼痛综合征,提醒临床医生和药师在使用该药物时注意急性神经毒性的发生,为临床用药安全和肿瘤慢病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剖宫产产妇镇痛效果、术后恢复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剖宫产产妇镇痛效果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按镇痛方案不同,将行116例剖宫产术的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使用罗哌卡因+舒芬太尼镇痛;试验组使用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镇痛.分别于术后3、6、12、24、及48 h,对产妇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产妇术后镇痛泵使用情况;记录两组产妇阻滞时效和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检测产妇术前及术后24 h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产妇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3~48 h各时间点VAS评分、首次镇痛按压时间及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腰麻感觉阻滞达到最高平面经历的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较长(P<0.05),两组腰麻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泌乳始动时间均明显提前(P<0.05),48 h哺乳次数增多(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24 h血清IL-6、TNF-α水平更低(P<0.05),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皮肤瘙痒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与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比较,在腰硬联合麻醉中使用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也能够提供确切镇痛效果,且可减少不良反应,更能促进产妇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不同区域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阿片类药物用量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阿片类药物用量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择期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APB组65例和TPVB组65例.麻醉诱导前,SAPB组进行超声引导下SAPB,TPVB组进行超声引导下TPVB,术后均连接镇痛泵给予静脉自控镇痛.将术前、关闭胸腔时、术后2 h、6 h和24 h等时间点分别设为T1、T2、T3、T4和T5,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手术时间、术中舒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和术后T3、T4和T5舒芬太尼累积使用量;分别于T3、T4和T5采用Prince-Henry评分评估两组疼痛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前列腺素E2(PGE2)、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水平,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氧分压,计算氧合指数(OI);记录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T3~T5时间点,SAPB组PGE2、NE和Cor水平显著低于TPVB组(P<0.05).两组T2~T4时的OI较T1时明显降低,T5时的OI较T2、T3、T4时明显升高,且SAPB组T2~T4时的OI显著高于TPVB组(P<0.05).SAPB组在T3~T5累积消耗的舒芬太尼用量稍低于TPV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B组恶心呕吐(6.15%vs 18.46%,x2=4.561,P=0.033)、肺不张(3.08%vs 12.31%,x2=3.900,P=0.048)和低血压(7.69%vs 20.00%,x2=4.127,P=0.042)发生率均低于TPVB组.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与TPVB比较,SAPB可缓解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促进肺氧合功能恢复,减少术后不良事件.但能否显著降低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待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术后阿片类药物长期使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9
术后阿片类药物长期使用(PPOU)尚无标准定义,多数研究采用的定义为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超过90 d.PPOU的不良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安全.PPOU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控释制剂和复方制剂的不恰当应用,患者存在焦虑、抑郁,以及出院后患者重复或补充开药等.在多学科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实施涵盖术前、术中、术后住院期间乃至出院后各个阶段的综合疼痛管理措施有望减少PPOU.而近年研究表明,去阿片化镇痛对缓解患者出院后疼痛和减少PPOU似乎并无明显作用,还可能增加严重不良反应,其能否在临床推广仍需进一步研究;这也意味着阿片类药物将在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中继续占据重要地位,PPOU的不利影响将持续存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患儿日间手术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患儿特殊的解剖和生理学特点使其术后易发生呼吸抑制,加之对疼痛难以描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术后镇痛的实施,影响患儿康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而恰当、有效的术后镇痛有利于保障日间手术的安全实施,促进术后康复和提高医疗满意度.目前术后应用多模式镇痛去阿片化逐渐成为共识,患儿及照顾者围术期的社会心理因素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基因组学、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更多个体化镇痛方案提供可能,但在对患儿进行术后疼痛评估时,仍缺少精确而统一的方法.随着日间手术的发展以及舒适化医疗的推进,建立完善的患儿日间手术疼痛管理体系成为国内外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患儿日间手术围术期疼痛管理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患儿日间手术后镇痛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