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内关穴对心房颤动节律控制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治疗以节律控制为关键目标.针刺内关穴能够使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缩短房颤持续时间、缓解临床症状,对房颤治疗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良性调节心脏自主神经、双向调节心率、改善心肌结构重构及电生理重构等作用有关.通过对针刺内关穴治疗房颤的相关临床与机制研究进行评述,为针刺内关穴对房颤节律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依据,并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RBM10在肿瘤细胞凋亡途径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细胞凋亡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其在多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凋亡调控的紊乱可造成一系列疾病,细胞凋亡过程受到复杂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的严格调节.RBM10作为一个RNA结合蛋白,参与细胞凋亡的调节,其异常表达和功能失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RBM10在不同类型肿瘤中对细胞凋亡具有促进或抑制的双向作用.该文就RBM10的蛋白质结构、异构体、分子功能,以及RBM10在凋亡途径中两种不同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肠道菌群探析针刺通调阳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管性痴呆继发于脑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老年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肠道菌群借助肠-脑轴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和代谢等多种途径实现与大脑之间的双向调控,从而对痴呆等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产生重要影响.中医之阳明与肠道菌群及血管性痴呆在生理、病理方面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从阳明入手,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血管性痴呆成为新的突破点.以肠道菌群为基点,阐释针刺通调阳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内涵机制,以期为其临床防治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eRNA调控网络在肾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肾细胞癌(RCC)是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30%的RCC患者出现临床表现时已进入晚期或发生转移,而经手术治疗后的RCC患者发展为复发转移性RCC的概率仍达20%~30%。有数据证明,我国RC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目前无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竞争性内源RNA(ceRNA)假说作为一种全新的基因表达调控模式,通过lncRNA-miRNA-mRNA网络使分子转录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因此成为癌症诊治中的研究热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已验证的ceRNA参与RCC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RCC的发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为该病的癌前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潜在生物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地舒单抗和罗莫佐单抗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进展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地舒单抗和罗莫佐单抗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仅有的两个生物制剂,分属于抑制骨吸收及双向调节机制药物。目前的证据显示地舒单抗在长期治疗中是安全和有效的。罗莫佐单抗是强效的抗骨质疏松治疗药品,能够快速提高骨密度,但必须序贯抗骨吸收药物,目前应当关注其心血管风险。以往的骨质疏松治疗史可能影响罗莫佐单抗的疗效。罗莫佐单抗对于骨密度的改善作用,使进一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成为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与抑郁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类以心境抑郁、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疾病。其病因机制不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自杀率特点。当下主流的单胺类假说不能充分阐明其病理学特征,部分抑郁症患者对现有抗抑郁药治疗应答不佳。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拮抗剂和γ-氨基丁酸A(γ-aminobutyric acid A,GABAA)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具有潜在快速抗抑郁效果,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新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突破口。NMDAR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适当激活可促进树突发育、神经元生长和长时程增强,但过度刺激会引起毒性反应,导致突触萎缩和神经元死亡。此外,炎症反应可诱导NMDAR功能改变从而产生抑郁症状。目前临床上新型抗抑郁药物NMDAR拮抗剂氯胺酮可能通过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释放增加、激活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突触可塑性,从而起到快速抗抑郁和延缓抑郁复发的作用,但由于MDD患者NMDAR基因变异性较大,其潜在功能多态性影响临床症状表现和药物敏感性。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综述NMDAR功能异常与抑郁症发病、抗抑郁治疗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抑郁症患者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对恶性肿瘤的双向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对肿瘤细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但目前尚缺乏SASP对主要恶性肿瘤影响的全面分析。本文旨在综述SASP在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几种常见恶性肿瘤中的种类、特点及其调节作用,为全面了解这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的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法分析人免疫细胞与增生性瘢痕之间的因果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运用双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法,探讨人免疫细胞与增生性瘢痕(HS)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该研究基于双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法,分别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catalog数据库和FinnGen数据库获取731种人免疫细胞与HS的数据集。设置显著阈值,筛选与免疫细胞及HS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排除弱工具变量偏倚的影响。采用逆方差加权(IVW)法[同时采用错误发现率(FDR)中的Benjamini-Hochberg法校正其 P值]初步检测免疫细胞与HS的因果关系并筛选与HS有显著因果关系的免疫细胞。进一步地,采用双样本MR分析的5种方法:IVW法、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法、加权模式法和MR-Egger法绘制散布图检测筛选出的免疫细胞与HS的因果关系。针对符合假设的免疫细胞SNP,进行Cochran Q检验评估异质性,进行MR-Egger回归和MR-PRESSO法排除水平多效性,进行留一法分析来评估显著结果是否由单个SNP决定。采用双样本MR分析中IVW法反向检测HS与免疫细胞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果:731种免疫细胞达到显著阈值的SNP数量从7个到1 786个不等,HS中达到显著阈值的SNP数量有119个,这些SNP的 F值均>10,提示具有弱工具变量偏倚的可能性较小。IVW法分析显示,60种免疫细胞与HS具有潜在因果关系( P值均<0.05),经Benjamini-Hochberg法校正后,仅CD45RA和CD39双阳性调节性T细胞(Treg)与HS具有潜在因果关系( PFDR<0.05)。IVW法(比值比为1.16,95%置信区间为1.08~1.24, P<0.05、 PFDR<0.05)、加权中位数法(比值比为1.16,95%置信区间为1.05~1.28, P<0.05)、加权模式法(比值比为1.14,95%置信区间为1.02~1.27, P<0.05)和MR-Egger 法(比值比为1.18,95%置信区间为1.07~1.30, P<0.05)的散布图均显示,CD45RA和CD39双阳性Treg的14个SNP与HS患病风险存在因果关系;仅简单模式法的散布图显示,CD45RA和CD39双阳性Treg的14个SNP与HS患病风险的因果关系不明显( P>0.05)。Cochran Q检验显示,CD45RA和CD39双阳性Treg与HS的因果关系不存在异质性( P>0.05)。MR-Egger回归、MR-PRESSO法分析显示,CD45RA和CD39双阳性Treg与HS的显著因果关系不存在水平多效性( P>0.05)。留一法分析显示,CD45RA和CD39双阳性Treg与HS的显著因果关系在逐个剔除SNP后结果稳定。双样本反向MR分析显示,HS与731种免疫细胞均无潜在因果关系( P>0.05)。 结论:从遗传学的角度揭示,免疫细胞CD45RA和CD39双阳性Treg可能会增加HS患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调节性T细胞双向调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介导机体免疫耐受、维持免疫稳态功能的T细胞亚群,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受损在自身免疫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细胞适应缺氧环境产生的转录因子,在T细胞尤其是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HIF-1α的生物学功能,调节性T细胞的特点,重点总结了HIF-1α双向调控调节性T细胞分化和功能的最新进展及可能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吴门抑激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下丘脑5-羟色胺信号传导系统的调控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吴门抑激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肠道、下丘脑5-羟色胺(5-HT)信号传导系统的调控作用。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0只)、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组(50只),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组经番泻叶灌胃+束缚应激2周后形成IBS-D模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得舒特组(1.5 mg/kg)、吴门抑激散低剂量组(6 g生药/kg)、吴门抑激散中剂量组(12 g生药/kg)和吴门抑激散高剂量组(24 g生药/kg),每组10只。连续给药2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结肠和下丘脑组织中5-HT含量;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病理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结肠和下丘脑组织中色氨酸羟化酶1(TPH-1)、5-羟色胺受体3 (5-HT3R)、5-羟色胺受体4(5-HT4R)、5-羟色胺转运体(SERT)蛋白和mRNA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结肠病理形态有所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吴门抑激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结肠5-HT水平降低( P<0.05),下丘脑5-HT水平升高( P<0.05);吴门抑激散中、高剂量组结肠TPH-1、5-HT3R、5-HT4R蛋白表达降低( P<0.05)、SERT蛋白表达升高( P<0.05);吴门抑激散高剂量组下丘脑TPH-1、5-HT3R、5-HT4R蛋白表达升高( P<0.05)、SERT蛋白表达降低( P<0.05);吴门抑激散低、中、高剂量组结肠TPH-1 mRNA[(4.778±0.604)、(3.278±0.668)、(1.670±0.361)比(6.877±0.148)]、5-HT3R mRNA[(3.807±0.463)、(2.697±0.455)、(1.132±0.136)比(6.322±0.778)]、5-HT4R mRNA[(4.521±0.234)、(2.801±0.351)、(1.331±0.142)比(6.741±0.293)]水平降低( P<0.05);吴门抑激散中、高剂量组下丘脑5-HT4R mRNA[(0.616±0.208)、(0.726±0.226)比(0.521±0.062)]水平升高( P<0.05),吴门抑激散高剂量组SERT mRNA[(1.563±1.023)比(2.612±1.035)]水平降低( P<0.05)。 结论:吴门抑激散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双向调节IBS-D大鼠结肠和下丘脑组织中5-HT信号传导系统相关蛋白和mRNA表达,从而改善IBS-D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