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有色素分化的Xp11易位性肿瘤/"伴有黑色素分化的TFE3基因重排的软组织肿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伴有色素分化的Xp11易位性肿瘤/"伴有黑色素分化的TFE3基因重排的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5例伴有色素分化的Xp11易位性肿瘤/"伴有黑色素分化的TFE3基因重排的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组织化学染色、FISH、二代测序(NGS)及随访,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16~59岁,平均28.2岁.肿瘤最大径3.0~6.0 cm(平均4.7 cm).发病部位:右侧肾脏3例(其中 1例发生胸椎转移),左侧输卵管间质与圆韧带之间1例,盆腔部位1例.组织学上,肿瘤由丰富的纤维血管网分隔成巢状、腺泡状结构,胞质透亮或嗜酸性、颗粒样,胞质内不同程度的出现黑色素聚集;间质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4例检出肿瘤性坏死;核分裂象<3个/10 HPF;2例检出个别脉管内瘤栓,其余3例均未检出脉管内瘤栓及神经侵犯.免疫表型:5例TFE3 均弥漫强阳性,HMB45 及 Melan A 不同程度阳性;CK(AE1/AE3)、CK7、EMA、PAX8、TFEB、S-100、SOX10、SMA、desmin 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20%.FISH检测:TFE3分离探针显示4例存在明确的TFE3分离信号,1例因信号不典型判读为阴性,经NGS检测证实为RBM10-TFE3基因融合.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0个月,患者均存活,4例无瘤生存,1例胸椎转移患者情况稳定且未进展.结论 伴有色素分化的Xp11易位性肿瘤/"伴有黑色素分化的TFE3基因重排的软组织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建议作为一种独立的恶性间叶性肿瘤实体进行分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RBM10在肿瘤细胞凋亡途径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细胞凋亡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其在多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凋亡调控的紊乱可造成一系列疾病,细胞凋亡过程受到复杂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的严格调节.RBM10作为一个RNA结合蛋白,参与细胞凋亡的调节,其异常表达和功能失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RBM10在不同类型肿瘤中对细胞凋亡具有促进或抑制的双向作用.该文就RBM10的蛋白质结构、异构体、分子功能,以及RBM10在凋亡途径中两种不同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RNA结合基序蛋白10突变体(N392S)的鉴定及其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RNA结合基序蛋白10(RBM10)突变体(N392S)的鉴定及探究其对肺腺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生物样本库108例肺腺癌(LUAD)组织样本,进行RBM10外显子的sanger测序。将野生型RBM10及RBM10突变体(N392S)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分别转入肺癌细胞,转入空载体的细胞作为对照。采用细胞增殖实验(MTT)、平板克隆实验、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分析RBM10突变体对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含有和不含第9外显子的NUMB转录本核糖核酸(RNA)水平的变化分析RBM10突变体对NUMB第9外显子的剪切调控作用。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在LUAD组织样本中检测到一种新的RBM10错义突变(N392S);与空载体对照细胞比较,表达野生型RBM10的A549-RBM10-Wild和H358-RBM10-Wild细胞增殖明显变慢(1.28±0.01比1.43±0.03, t=7.866, P<0.01;1.27±0.03比1.70±0.05, t=11.840, P<0.01),而表达突变体RBM10(N392S)的A549-RBM10-Mut和H358-RBM10-Mut细胞增殖能力高于表达野生型RBM10细胞系(1.49±0.13比1.28±0.01, t=2.851, P<0.05;1.62±0.10比1.27±0.03, t=5.823, P<0.01);在平板克隆实验中,表达RBM10突变体的A549和H358细胞克隆形成率高于表达野生型RBM10的A549和H358细胞克隆形成率(53.00±3.61比28.60±4.34, t=9.675, P<0.01;42.40±3.98比18.60±4.34, t=9.047, P<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野生型RBM10较对照组抑制肺腺癌细胞的迁移(56.28±13.49比100.00±10.27, t=4.465, P<0.01),而突变体较野生型则失去抑制细胞迁移的能力(138.94±20.18比56.28±13.49, t=5.898, P<0.01);Transwell实验证实,野生型RBM10较对照组抑制肺腺癌细胞的迁移(158.00±36.81比497.25±38.20, t=15.093, P<0.01),突变体较野生型RBM10失去抑制肺腺癌细胞迁移的能力(474.00±48.63比158.00±36.81, t=12.424, P<0.01);分析RBM10对NUMB第9外显子的剪切调控作用,随着野生型RBM10质粒浓度的递增,野生型RBM10促进NUMB第9外显子(NUMB-EXON 9)的跳读使得NUMB短剪接转录本水平的增加,而随着RBM10(N392S)质粒浓度的递增,NUMB短剪接转录本水平没有变化。 结论:RBM10突变体(N392S)丧失了野生型RBM10抑制LUAD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功能,并可能通过调控NUMB蛋白剪切影响LUAD细胞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可变剪切事件甲状腺癌预后模型的建立及调控网络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的可变剪切(AS)事件,探讨AS事件与甲状腺癌预后的相关性,并建立AS事件与剪接因子(SF)的调控网络。方法:分别从癌症基因图谱(TCGA)和TCGA SpliceSeq数据库下载507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和AS事件数据,合并得到AS事件生存数据的矩阵,评估7种AS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预后相关的AS事件,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变量避免模型过度拟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预后模型。Kaplan-Meier 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预后模型的价值和效能进行评价。利用Pearson试验分析AS事件与SF的相关性,并对SF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07例甲状腺癌患者,研究发现10 447个基因发生了45 150次可变剪切事件。其中ES为主要类型(38.84%),ME发生次数最少(0.51%)。单因素Cox回归筛选出1 842个与预后相关的AS事件,多因素Cox分析建立了基于USHBP1-48249-AA、CACNB1-40626-AT和BEX5-89679-AP的预后风险模型。以风险分数0.807为最佳临界值,能够很好地区分高风险和低风险组( P<0.001,AUC=0.929)。构建的SF-AS调控网络中发现多个关键SF基因能够调控AS事件的表达,包括CDK12、RBM25、DDX39B、SRRM2和DDX46等。 结论:基于3-AS事件的模型对于评估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价值,构建的SF-AS调控网络为探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TFE3重排型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TFE3重排型肾细胞癌(TFE3 rRCC)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3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85例TFE3 rR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例,女46例。中位年龄32(26,4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21例(24.7%)CT影像具有"环形钙化"特征,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程度低于邻近肾皮质。中位肿瘤直径4.8(3.2,6.5)cm。本组85例中,32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51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RN),2例因确诊时伴远处转移仅行索拉非尼治疗。43例接受辅助治疗,其中靶向治疗14例。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Ⅰ/Ⅱ期56例,Ⅲ/Ⅳ期29例。10例伴静脉癌栓,14例伴淋巴结转移。85例均行常规组织学、TFE3免疫组化染色和TFE3分离探针检查,52例行RT-PCR和/或DNA测序。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总结TFE3 rRCC诊断方法。分析手术方式对cT 1a/b期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以及基因分型对全体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分析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 结果:常规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TFE3 rRCC组织形态上的结构特征多变,腺泡样伴砂粒体结构为相对典型的特征。85例肿瘤TFE3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均为阳性。6例TFE3分离探针检测阴性,最终经基因检测确诊,其中NONO-TFE3亚型5例,RBM10-TFE3亚型1例。52例行RT-PCR和/或DNA测序,共发现8种TFE3融合分型,分别为ASPL-TFE3 11例,PRCC-TFE3 8例,NONO-TFE3 10例,SFPQ-TFE3 15例,CLTC-TFE3 1例,LUC7L3-TFE3 2例,MED15-TFE3 4例,RBM10-TFE3 1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2例cT 1b期患者接受RN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5(14,109)个月,显著优于NSS组10例的33(8,61)个月( P=0.041);14例cT 1a期患者接受RN的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为55(27,134)个月和71(41,134)个月,与NSS组18例的44(21,80)个月和44(18,82)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SPL-TFE3亚型患者的PFS显著低于非ASPL-TFE3亚型患者[16(5,62)个月与26(11,54)个月, P=0.0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手术方式、辅助治疗、AJCC分期、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与OS和PFS相关(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JCC分期Ⅲ/Ⅳ期( HR=2.393,95% CI 1.418~4.039, P=0.001)和静脉癌栓( HR=3.543,95% CI 1.159~10.827, P=0.026)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TFE3 rRCC的CT平扫影像可出现环形钙化。TFE3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是TFE3 rRCC筛查的重要手段,TFE3分离探针检测是诊断的金标准,可行基因检测获得分型诊断。cT 1a期TFE3 rRCC可行NSS,对cT 1b期患者行NSS应慎重。ASPL-TFE3融合分型的预后更差。AJCC分期Ⅲ/Ⅳ期和静脉癌栓是TFE3 rRC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RBM10基因变异致TARP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儿 男,5月龄,因“生后反复撤机失败、气管切开1个月余”就诊,临床表现有发育迟缓、Robin序列征(腭裂、小下颌、舌后坠)、房间隔缺损、指趾端发育畸形、听力缺失、睡眠呼吸障碍、喂养困难。经医学外显子疾病筛查检测到患儿X染色体编码RBM10基因的(chrX)47044937位点存在c.2263G>A(p.D755N)半合变异,确诊为以马蹄内翻足、房间隔缺损、Robin序列征(小下颌、腭裂、舌后坠)、永存左上腔静脉等畸形的一组综合征,简称为TARP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RNA结合基序蛋白15在脓毒症小鼠心肌中的表达及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RNA结合基序蛋白 15(RBM15)在脓毒症心肌损伤小鼠中的表达及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相关性.方法 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以生理盐水处理小鼠作为对照组.LPS注射 7d后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测小鼠心脏功能;采用HE染色观察脓毒症小鼠心肌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心肌组织切片中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中CitH3、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酶活性;RT-qPCR检测中性粒细胞相关分子[人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核因子κB(NF-κB)、B-细胞淋巴瘤因子 10(Bcl10)、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 4(PAD4)]、RBM15 及N6-甲基腺嘌呤(m6A)甲基化酶[甲基转移酶样 3(METTL3)、甲基转移酶样 14(METTL14)、肾母细胞瘤1 关联蛋白(WTAP)、KIAA1429].Western blot检测中性粒细胞相关分子IκBα、核因子κB/p65(NF-κB/p65)、核因子κB/p50(NF-κB/p50)、Bcl10、PAD4、RBM15 及m6A甲基化酶METTL3、METTL14、WTAP、KIAA1429.结果 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测小鼠心脏功能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均降低(P均<0.001);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心肌组织结构正常,实验组小鼠心肌部分断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水肿;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CitH3 荧光强度增强,表达上调(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小鼠心肌组织中NETs相关分子CitH3、NE及血浆中MPO均升高(P均<0.01);RT-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Bcl10(P=0.960)、PAD4(P=0.324)、METTL14(P=0.592)、WTAP(P=0.505)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κBα(P<0.01)、NF-κB(p65/p50)(P<0.05)、RBM15(P<0.05)mRNA表达水平上升,METTL3(P<0.05)、KIAA1429(P<0.05)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κBα(P=0.171)、NF-κB/p65(P=0.191)、NF-κB/p50(P=0.063)、PAD4(P=0.687)、RBM15(P=0.176)、METTL3(P=0.430)、METTL14(P=0.089)、KIAA1429(P=0.238)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TAP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Bcl10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RBM15 mRNA表达水平与CitH3(r=0.631,P=0.011)水平呈正相关性,与MPO(r=0.318,P=0.114)及NE(r=0.099,P=0.410)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RBM15、NETs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表达上调,且RBM15 与NETs相关分子CitH3 具有正相关性,RBM15 可能通过调节NETs相关分子参与脓毒症心肌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多种数据库分析E2F3基因在黑色素瘤中的变异、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探究E2F3基因在黑色素瘤中的变异、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首先,采用cBioportal数据库、Oncomine数据库、GEO数据库分析E2F3基因在黑色素瘤中的变异情况和表达水平,OSskcm数据库和TISIDB数据库分析E2F3与黑色素瘤的预后和肿瘤免疫浸润细胞的关系.接着,采用LinkedOmics 数据库鉴定黑色素瘤中与E2F3表达相关的差异基因并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利用Cytoscpae筛选Hub基因.最后,通过CMap数据库筛选治疗黑色素瘤的小分子化合物.结果:E2F3基因在黑色素瘤中的变异率为约4%,突变位点有21个.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E2F3基因在黑色素瘤中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E2F3基因的变异和表达水平升高与黑色素瘤患者的总生存期(OS)缩短有关(P<0.05).E2F3的CNA水平与pDC、Neutrophil、Act DC、Th17等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与CXCL5、CCL13、CCR1等趋化因子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E2F3的甲基化水平与Th1、Neutrophil、Act DC等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CXCL16、CXCL12、CCR1等趋化因子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E2F3的表达水平与Th17、Tcm CD4、Th1等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与CXCL 16、CCL 22、CCL 2等趋化因子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黑色素瘤中UHRF1BP1等96个基因的表达与E2F3的表达呈显著相关(|cor|≥0.5,P<0.05),以上基因主要与RNA转运、真核生物的核糖体生物生成、细胞周期等通路有关;其中,WDR12、WDR43、RBM28、UTP18、DKC1、PAK1IP1、DDX31、TEX10、TRUB1、TRMT61B是前 10 位hub基因.YC-1、辛伐他汀、细胞松弛素-d、Deforolimus和细胞松弛素-b可能是治疗黑色素瘤的5种潜在小分子化合物.结论:E2F3基因突变和表达水平升高与黑色素瘤的不良预后有关,可通过影响不同肿瘤免疫浸润细胞亚型的表达参与黑色素瘤的发生和发展,其可能是黑色素瘤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Er:YAG激光照射种植体表面微形貌变化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Er:YAG激光不同模式、不同参数照射对种植体SA、SLA、Xpeed及RBM表面微形貌的影响.方法 选择波长为2940 nm的Er:YAG激光并设置为软组织模式及参数50 mJ、10 Hz,100 mJ、10 Hz,200 mJ、10 Hz;设置硬组织模式及参数100 mJ、10 Hz,200 mJ、10 Hz.均在水冷却环境下,采取非接触模式,工作尖距离种植体表面1 mm,对SA、SLA、Xpeed及RBM 4种种植体表面固定一点照射5 s.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照射前后表面微形貌的变化.结果 SEM观察可见,SA表面在软组织模式50 mJ、10 Hz及100 mJ、10 Hz照射下无变化,能量提高到200 mJ、10 Hz可见表面微形貌部分熔化;SLA表面在软组织模式50 mJ、10 Hz照射下无变化,能量提高到100 mJ、10Hz及200 mJ、10 Hz可见表面部分熔化及完全熔化;SA及SLA表面在硬组织模式100 mJ、10 Hz或200 mJ、10 Hz照射下,表面无变化.Xpeed和RBM表面在软组织模式50 mJ、10 Hz照射下分别表现为高峰塌陷和片状熔化;在能量提高到100 mJ、10 Hz及200 mJ、10 Hz均可见部分熔化及完全熔化;Xpeed及RBM表面在硬组织模式100 mJ、10 Hz照射下无变化,能量提高到200 mJ、10 Hz可见部分熔化;Xpeed表面未见涂层剥脱.结论 本研究显示,在用Er:YAG激光处理种植体表面时,为避免对种植体表面造成损伤,SA和SLA表面用软组织模式时能量参数需设置在50 mJ、10 Hz以下,硬组织模式时参数设置200 mJ、10 Hz以下.Xpeed及RBM表面不适合用软组织模式处理,可在硬组织模式100 mJ、10 Hz以下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超声引导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胎兔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治疗胎兔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检测BM-MSCs细胞表面标志物、三系分化能力、慢病毒包装与感染能力.将新西兰孕兔随机分为A组(正常组)、B组(LPS组)和C组(LPS+BM-MSCs组),每组选取3只新西兰孕兔、10只胎兔.于孕23 d在超声引导下B、C组经右肺组织注射脂多糖(LPS),A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孕27 d超声引导下A、B组经右肺组织注射生理盐水,C组注射BM-MSCs.孕29 d后行剖宫产分离胎兔肺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RT-PCR检测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泡表面活性蛋白B(SPB)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SPC)mRNA的表达.结果 BM-MSCs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和CD44阳性,CD11b/c和CD45阴性,具有三系分化能力.慢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感染所有rBM-MSCs需24 h.不同组别中,B组肺组织辐射状肺泡计数(RAC)数量较A组明显减少;C组肺组织RAC数量较A组稍减少,较B组稍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胎兔肺组织肺泡壁增厚,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简化,数量减少,部分表现为充气不均匀;与A组比较,C组胎兔肺组织肺泡壁稍增厚,肺泡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与B组比较,C组肺组织肺泡壁变薄,肺泡数量增多,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与A组比较,B组胎兔肺组织中 IL-1β、IL-6、IL-10、TNF-α和VEGF mRNA的表达上升,C组较B组表达下降;与A组比较,B组胎兔肺组织中SPA、SPB和SPC mRNA的表达下降,C组较B组表达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注射LPS可引起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M-MSCs胎肺注射治疗可减轻肺组织病理变化,推测可能通过分泌各种因子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肺泡发育、损伤修复和血管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