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相情感障碍Ⅰ型认知功能损伤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探索双相情感障碍(BD)Ⅰ型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横断面纳入 44 例BD Ⅰ型抑郁期患者(BD抑郁组)、41 例BD Ⅰ型躁狂期患者(BD躁狂组)及 49 名健康人群(对照组),采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试(MCCB)对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各组受试者认知功能特点及与临床因素间的关系.结果 BD抑郁组HAMD、HA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BD躁狂组BRM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BD抑郁组HAMD、HAMA评分及首发抑郁症状比例均高于BD躁狂组,BRMS评分低于BD躁狂组(P<0.05).BD抑郁组和BD躁狂组MCCB各领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BD躁狂组视觉学习与记忆评分低于BD抑郁组(P<0.05).BD抑郁组MCCB信息处理速度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工作记忆与复发次数呈负相关(P<0.05),词语学习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P<0.05),视觉学习与记忆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P<0.05).BD躁狂组信息处理速度与家族史呈正相关(P<0.05),工作记忆与HAM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与健康人群相比,BD Ⅰ型患者的各项认知功能均有损伤,且BD躁狂发作患者的视觉学习与记忆功能更差;BDⅠ型患者的认知功能与人口学因素或临床变量间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童年创伤、自尊、冲动/攻击性与双相障碍躁狂首发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及自杀风险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以相关分析的方式评估双相障碍躁狂首发患者童年创伤、自尊、冲动性/攻击性与症状严重程度及自杀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于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双相障碍躁狂首发患者104例,按照躁狂严重程度以及自杀倾向分组,分别比较患者童年创伤问卷评分(CTQ)、自尊评分(SES)、冲动性(BIS-11)及攻击性(AQ-CV)评分情况;并分别分析上述指标与躁狂症状和自杀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躁狂严重程度分组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杀倾向严重程度分组组间童年创伤、冲动和攻击性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BRMS躁狂评分与CTQ问卷总分、情感忽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维度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935、0.819、0.828和0.837;自杀行为问卷评分与BIS-11量表总分、认知冲动性、运动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维度评分相关性分别为0.936、0.871、0.897和0.846;BRMS躁狂评分与攻击问卷总分呈高度相关(r=0.845),各维度评分r值也均超过0.8.结论 童年创伤会促进双相障碍首发躁狂患者的躁狂程度,该群体具有高攻击性,且其中冲动性可提高自杀倾向,应在治疗和干预中加以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血清尿酸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检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水平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检测价值,包括生物标记价值与状态标记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2月接受治疗的32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患者个人病历及杨氏躁狂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将197例躁狂发作患者纳入躁狂组,将125例抑郁发作患者纳入抑郁组.同时按照患者精神科药物使用情况,将241例患者纳入未用药组,将81例患者纳入用药组.另同期选择进行治疗的7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纳入精神分裂组,同时选择行健康体检的322例健康成人,纳入健康对照组.比较所测各组血清尿酸水平差异,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双相情感障碍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用药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略高于未用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精神分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精神分裂组血清尿酸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躁狂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抑郁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躁狂组及抑郁组患者血清尿酸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组患者杨氏躁狂量表评分21~50,中位数为36(31,39)分,血清尿酸水平与躁狂发作无相关性(r=0.09,P>0.05).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7~45,中位数为32(23,38)分,血清尿酸水平与抑郁发作无相关性(r=-0.26,P>0.05).结论 临床医生可通过检查血清尿酸水平作为其生物标记物用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初筛,但不可以血清尿酸水平的高低作为双向情感障碍严重程度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爱随访在首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和探讨关爱随访在首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到2015年10月来我院就治的首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56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双相情感障碍常规治疗及护理,出院后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及门诊随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关爱随访,时间为6个月.,在患者出院时以及随访6个月末两个时间点采用狂躁量表(BRM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用药依从性三个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随访6个月后躁狂量表评分显著降低(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用药依从性的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具有更高的用药依从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关爱随访能够改善首发双相障碍患者出院后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相抑郁与首发抑郁障碍患者错误相关负电位的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双相抑郁与首发抑郁障碍患者错误相关负电位(ERN)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对42例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双相组)、41例首发抑郁障碍患者(首发组)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给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及错误相关负电位(ERN)检测;ERN波幅及潜伏期与40名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比较;分析治疗前后HAMD-17、HAMA评分与ERN波幅及潜伏期的关系.结果:基线期3组间ERN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组ERN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及首发组(P均<0.05);双相组和首发组ERN潜伏期与波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双相组治疗前后ERN波幅的差值明显小于首发组(P<0.05).基线期双相组和首发组HAMD-17评分与ERN潜伏期呈正相关,与ERN波幅呈负相关(P均<0.05);HAMA评分与ERN波幅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对错误信息监控能力受损,且治疗后难以恢复;伴有中度焦虑的抑郁发作患者错误监控功能增强;ERN指标或可以作为双相抑郁识别及疗效预测的生物学标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类型首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 临床特征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首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的差异性.方法 收集首次确诊为双相障碍的患者470例,根据首发症状类型不同分为躁狂/轻躁狂首发组(200例)和抑郁首发组(270例),采集相关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信息;对所有入组患者随访12个月,记录6个月末和12个月末的复发情况.结果 抑郁首发组与躁狂/轻躁狂组相比较,年龄更小[(36.67±12.24)岁vs.(39.18±11.07)岁,P=0.02],女性比例更高(51.90%vs.41.00%,P=0.03),受教育年限更长[(10.45±4.71)年vs.(9.51±3.98)年,P=0.02],确诊延搁时间更短[(7.79±8.50)年vs.(11.46±10.30)年,P<0.01],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比例(33.00%vs.23.50%,P<0.01)和精神刺激史发生率(28.50%vs.14.00%,P<0.01)更高,平均复诊时间更长[(7.54±5.69)月vs.(5.66±5.77)月,P<0.01]),并且抑郁首发组复发次数多于躁狂/轻躁狂首发组(均P<0.01).结论 双相障碍以抑郁症状为首发症状者较多;以抑郁症状为首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受教育程度高、确诊延搁时间更短、多伴有精神刺激史及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且复发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尿酸检测的临床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尿酸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在该院就诊时间为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322例(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个人病历及杨氏躁狂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将197例躁狂发作患者纳入躁狂组,将125例抑郁发作患者纳入抑郁组.同时观察组按照患者使用精神科药物情况分为241例未用药组和81例用药组.另选取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首发患者77例列为精神分裂组,于该院行体检的322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各组血尿酸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双相情感障碍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尿酸水平为(349.44±106.21)μm o l/L,明显高于精神分裂组(318.81±85.58)μm o 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精神分裂组血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81.84±70.93)μm o 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躁狂组血尿酸水平为(365.54±103.11)μm o l/L,明显高抑郁组患者(321.45±107.68)μm o 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躁狂组及抑郁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81.84±70.93)μm o 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为(374.14±104.75)μm o l/L,略高于未用药组(339.42±107.15)μm o 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未用药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81.84±70.93)μm o 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组患者杨氏躁狂量表评分为21~50分,中位数为36(31,39)分,血尿酸水平与躁狂发作的相关系数为r=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为17~45分,中位数为32(23,38)分,血尿酸水平与抑郁发作的相关系数为r=-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医生可通过检查血尿酸水平可间接获取中枢嘌呤代谢情况,作为其生物标记物用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筛查,指导临床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性别双相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双相障碍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性.方法选取816 例首次确诊的双相障碍患者,按性别不同分为男性组(409 例) 和女性组(407 例) ,对比两组在病程、家族史、首发诊断、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精神刺激史等方面的异同点.结果男性患者受教育年限长于女性患者(P < 0. 01) ,女性已婚患者多于男性已婚患者(P < 0. 01) .女性患者以抑郁为首发多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以躁狂为首发多于女性患者(P < 0. 01) ; 女性患者伴有精神刺激史多于男性患者(P < 0. 05) ; 双相障碍患者多以慢性起病为主,其中女性患者以急性、亚急性起病为主多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以慢性起病为主多于女性患者(P < 0. 01) ; 女性患者自杀史多于男性患者(P < 0. 01) ; 女性患者伴发精神病性症状多于男性患者(P < 0. 01) .女性患者误诊率高于男性患者(P < 0. 01) .结论不同性别的双相障碍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在临床工作中应对此加以区别对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首发精神分裂症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首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分数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首发的精神分裂症(SZ)与伴精神病症状的首发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静息态脑自发性神经元活动强度的差异,为两种精神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46例首发SZ患者及45例伴有精神病症状的首发BD患者及5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序列(T1 WI、T2 WI)及静息态MRI(EPI序列)扫描,采用静息态低频振幅分数(fALFF)对比分析三组间脑神经元生理活动强度的差异(经FDR校正后、取P<0.05),并分析其与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智力、精神病性症状量表、躁狂及抑郁量表评分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SZ患者的左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体积179 mm3)及右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体积151 mm3)的fALFF值降低,而双侧前扣带回(体积44 mm3)的fALFF值增高;BD患者的右侧海马-海马旁回(体积52 mm3) fALFF值降低,右侧舌回-梭状回(体积32 mm3)的fALFF值增高.与BD患者比较,SZ患者的双侧小脑后叶皮层(体积99 mm3)和楔前叶(体积32 mm3)的fALFF值较低.SZ患者双侧小脑后叶的fALFF值与阴性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0.001,r=0.46).结论:首发SZ与首发BD患者存在不同脑区的脑自发性神经元活动改变,静息态fALFF值可为SZ与BD患者的早期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相障碍Ⅰ型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功能结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双相障碍Ⅰ型(bipolar disorder-I,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的功能结局,探讨不良结局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杨氏躁狂量表≥20分、年龄18~60岁的单次躁狂发作患者,共147例.通过自然观察随访,于第2年、第4年、第7年随访,收集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复发情况等资料,末次随访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患者功能水平,并用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分别评估药物治疗依从性和药物副反应等.将缓解期患者分组,GAF总分≤70分为功能不良组,>70分为功能良好组.结果 完成7年随访101例患者,末次随访处于缓解期者87例.其中功能不良组50例(57.5%),功能良好组37例(42.5%).功能不良组较功能良好组,男性、首发时非初婚和伴攻击特征者多,急性期治疗时间长,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正确应答数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低,7年间仅有躁狂发作者少,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发作多,第7年末次随访时TESS总分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7年间发作中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构成比高(OR=8.456)、首发时非初婚(OR=5.905)、男性(OR=5.083)、TESS总分高(OR=1.118)、仅有躁狂发作(OR=0.155)与BP-Ⅰ首发躁狂患者7年后功能结局不良相关联(均P<0.05).结论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发作、不良婚姻、男性、药物副反应等特征增加BP-Ⅰ首发躁狂患者功能结局不良的发生风险,而仅有躁狂发作患者的功能结局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