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龙岩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了解福建省龙岩市糖尿病居民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调查研究.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福建省龙岩市7个县市区的112个镇街中纳入社区慢性病随访管理系统的糖尿病患者10 061例作为目标调查人群.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常规全身检查及视力和免散瞳眼底数码照相检查.剔除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FPG)、糖尿病病程均缺失者762例,不能窥清眼底者507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8 792例.DR诊断及分型参照2019年DR国际临床分级标准;单眼或双眼DR者均作为1例纳入DR患病率统计;双眼DR以程度较重眼进行DR分级.按有、无DR对受检者进行分组;以平均年龄67岁为界分为年龄≤67岁组、>67岁组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统计分析与患病相关的影响因素;通过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R的影响因素.结果 8 792例受检者中,检出DR 888例(10.1%,888/8 792)(DR组);无DR 7 904例(89.0%,7 904/8 792)(无DR组).与无DR组比较,DR组患者FPG(Z=-12.448)、糖尿病病程(Z=-18.936)、收缩压(Z=-4.237)、舒张压(Z=-2.881)、体重指数(BMI)≥24 kg/m2者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高血压(x2=11.450)、高血脂(x2=5.100)、肾脏疾病(x2=7.039)、糖尿病家族史(x2=5.0.25)以及是否规律用药(x2=66.03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7岁组、>67岁组分别为4 688、4 104例.年龄≤67岁组中,不同FPG水平(x2=111.754)、糖尿病病程(x2=231.658)、BMI(x2=12.404)、收缩压(x2=17.912)、是否规律用药(x2=40.727)以及有无高血脂病史(x2=6.816)、高血压病史(x2=6.775)者DR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7岁组中,不同FPG水平(x2=59.916)、糖尿病病程(x2=128.362)、收缩压(x2=5.183)、是否规律用药(x2=22.097)以及有无肾脏疾病(x2=6.251)、糖尿病家族史(x2=4.967)者DR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有无运动习惯、有无心脏病史、有无其他疾病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间DR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7岁者,FPG[比值比(OR)=1.074,95%可信区间(CI)1.046~1.102]、糖尿病病程(OR=1.088,95%CI 1.071~1.106)、收缩压(OR=1.007,95%CI 1.001~1.013)、肾脏疾病(OR=3.617,95%CI1.268~10.320)为DR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67岁者,FPG(OR=1.088,95%CI1.067~1.110)、糖尿病病程(OR=1.108,95%CI 1.091~1.125)、收缩压(OR=1.008,95%CI 1.003~1.013)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MI≥24 kg/m2(OR=0.934,95%CI0.908~0.965)是DR的保护因素(P<0.05).年龄、是否规律用药、高血压、高血脂均为DR发生的可疑混杂因素.结论 福建省龙岩地区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为10.1%;FPG、糖尿病病程、收缩压为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否规律用药、高血压、高血脂为DR发生的可疑混杂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特征、临床症状、体征、眼底造影特征和激光扫描眼底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01/2023-01确诊的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138眼(其中24例为双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造影(ICGA)、视野、视觉电生理检查;血化验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斑点试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白细胞抗原B27、风湿系列检查资料.结果:所有患者RPR及TPPA阳性,其他化验检查阴性,确诊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平均发病年龄44±13.1岁,男 59 例(51.8%),女 55 例(48.2%),单眼 90 例(78.9%),双眼24例(21.1%),其性别、婚姻以及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视盘充血以及后极部视网膜灰黄色混浊;FFA特征主要表现为早期黄斑周围点样弱背景荧光、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染色、视网膜RPE荧光积存以及视盘染色或强荧光;ICGA以及OCT特征主要表现为晚期后极部鳞状弱荧光,FFA与ICGA之间的关系对称一致,OCT显示玻璃体高反射点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针尖样凸起.结论: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发病年龄平均44岁,单眼发病多见,患者性别、婚姻、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玻璃体灰白色细胞,后极部视网膜混浊增厚感、灰黄色改变,正确识别OCT、FFA、ICGA特征可以减少漏诊误诊,早期正确诊治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视觉训练改善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2-01/2023-04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视光中心行视觉训练的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患者57例114眼,年龄8.25±1.94岁.记录患者训练前后的屈光度、视疲劳量表问卷及视功能检查,视功能主要包括Worth 4点灯检查双眼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隐斜视,梯度法检查AC/A,移近法测量集合近点,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交叉柱镜测量调节反应,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根据患者视功能及视疲劳情况制定训练方案.训练1 mo分别与训练前及训练3 mo比较.结果:训练前,训练1 mo时31例患者视疲劳量表得分分别为 26.00±6.77、19.57±8.90 分(P<0.05).训练前与训练1 mo时比较,近距离隐斜度数,集合近点,左、右眼调节幅度,NRA及PRA,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均显著改善(均P<0.05),远距离隐斜度数及调节反应比较无差异(均P>0.05).训练3 mo与训练1 mo左、右眼调节幅度,NRA、PRA及近隐斜视比较无差异(均P>0.05).训练前及训练1 mo,低度近视患者30例(SE:-1.99±1.22 D),低度远视患者3例(SE:+1.01±0.13 D)及正视患者24例(SE:+0.25±0.11 D)的视功能参数无差异(均P>0.05).训练1 mo后部分视功能大幅提高,训练3 mo时大部分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视觉训练可有效提高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儿童的双眼视功能,改善视疲劳症状,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能有效缓解儿童视疲劳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OCTA评估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参数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参数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06/2022-12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209例209眼为DR组,根据分期分为DR轻度组患者115例115眼、DR中度组患者54例54眼、DR重度组患者40例40眼,单纯T2DM未合并DR患者100例100眼为No-DR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群70例70眼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OCTA检查,DR组根据病变程度入组(若双眼病变程度一致,则随机取一眼进行研究),对照组和No-DR组随机一眼纳入研究.比较各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FAZ横径、FAZ竖径、FAZ面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MFRT)、非圆度指数(AI)、FAZ周围300 μm范围内全层视网膜血流密度(FD-300)、FAZ血管线性密度(VD)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一般资料与FAZ相关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黄斑FAZ指标诊断DR的价值.结果:DR轻度组、DR中度组、DR重度组患者FBG、MFRT、FAZ面积、PERIM水平均明显高于No-DR组和对照组,AI、VD水平明显低于No-DR组(均P<0.05);No-DR组、DR轻度组、DR中度组、DR重度组患者Cys-C、FAZ横径、FAZ竖径明显高于对照组,FD-300血流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MFRT与年龄呈正相关(r=0.295,P=0.001);AI、VD 与年龄呈负相关(r=-0.296、-0.235,均 P<0.05);MFRT、FAZ 面积、PERIM、AI、VD 诊断DR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5、0.738、0.696、0.792、0.847.结论:DM患者可出现FAZ结构及微循环改变,FAZ相关参数在诊断早期DR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眼单视原理Q值引导LASIK治疗近视合并老视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视患病率逐年攀升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到2050 年全球近视患病率估计将达到 50%,影响全球近50 亿人[1]. 目前全球有近四分之一人口受老视的影响. 到2030 年,因人口老龄化,全球将约有 21亿老视人群;若包括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者,则罹患老视的人口比例将会更高[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调热休克蛋白B8在视神经损伤中对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敲低热休克蛋白B8 (HspB8)对鼠视神经钳夹(ONC)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及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敲低HspB8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 2-小发夹HspB8 (shHspB8)-绿色荧光蛋白(GFP)。雄性C57BL/6J小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NC组、AAV2-shHspB8组、ONC+AAV2-shHspB8组、ONC+AAV2组,分别为10、20、16、10、10只,双眼均作为实验眼。建模后3、7 d,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HspB8蛋白相对表达变化;GFP免疫荧光染色确定AAV2-shHspB8-GFP转染情况。建模后5 d,视动反应(OMR)、暗适应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f-ERG)检测各组小鼠视敏度、振荡电位(OPs )、明视负向反应(PhNR)振幅和潜伏期;视网膜铺片计数各组小鼠RGC。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Welch法校正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 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NC3组小鼠视网膜中HspB8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63, P<0.01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NC5组小鼠视敏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a波、b波、OPs、PhNR振幅下降,b波潜伏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ONC3组、ONC5组、ONC7组小鼠RGC存活率呈时间依赖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4.90, P<0.01 )。病毒转染后4周,转染率达峰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V2-shHspB8组视敏度,a波和b波、OPs、PhNR振幅、RGC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ONC5+AAV2-shHspB8组RGC计数较ONC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62, P<0.01 )。 结论:ONC诱导HspB8在视网膜中表达,导致RGC死亡并损害小鼠视功能;下调HspB8对ONC所致的RGC死亡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缩短术和内、外直肌探查并再次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因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行再次手术的49例(49眼)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23例(23眼)行单侧内直肌缩短术;B组26例(26眼)行内外直肌探查并再次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观察术后1 d、1、3及6个月各时间点的斜视度、双眼单视功能、眼位、眼球运动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斜视度:手术后各时间点A、B两组的斜视度绝对值较术前均明显降低( F时间=473.09, P时间<0.001; F组间=0.59, P组间=0.447; F组间×时间=0.90, P组间×时间=0.350)。双眼单视功能: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1, P=0.635),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69, P=0.431);术后6个月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5, P=0.798)。正位率:术后6个月A组为91.30% (21/23),B组为92.30%(24/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6, P=0.508)。末次随访两组均无眼球运动受限、眼球运动非共同性或眼前段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单侧内直肌缩短术和内、外直肌探查并再次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均是治疗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头位改变诱发视动笼光条运动知觉变化的试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观察50名飞行员头部左右倾斜诱发视动笼光条运动知觉变化情况。总诱发率达82.0%。41名有光条运动知觉变化飞行员中37名知觉变化表现为头左倾时光条由垂直变为右上斜向左下,头右倾时光条由垂直变为左上斜向右下;4名表现相反。41名飞行员各自以双眼及单眼观察时光条运动知觉变化特点一致,光栅顺时针及逆时针旋转时光条运动知觉变化一致,相对运动错觉产生时(感觉自身反向旋转)光条运动知觉变化特点与光栅旋转时一致。若将此错觉现象融入我军飞行员视性错觉模拟体验训练中,可丰富训练内容,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高度近视眼患者白内障发生早且发展快,是导致高度近视眼患者视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多需要行白内障摘除手术。但高度近视眼患者因眼部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且需要考虑双眼平衡等情况,在人工晶状体(IOL)类型的选择、目标屈光度数设定等方面面临更多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针对使用单焦点还是多焦点IOL、术后双眼目标屈光状态设计以及IOL尺寸、材质选择等临床焦点进行讨论,以供同行探讨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复低强度红光治疗高度近视后视网膜结构损伤恢复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12岁,近视4年,因佩戴角膜塑形镜后反复眼红、眼痒、分泌物增多1年于2022年3月12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患儿因变应性结膜炎病史曾双眼点用奥洛他定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其母亲中度近视,否认其他眼病家族史。患儿右眼裸眼视力0.04,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后矫正视力-6.50 DS/-0.50 DC×5°=0.8;左眼裸眼视力0.04,矫正视力为-5.75 DS/-1.00 DC×180°=0.8。由于患儿曾用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且反复出现双眼结膜炎,在其监护人要求及眼底检查排除黄斑疾病后(图1),采用红光治疗仪(型号RS-200)行单纯低强度红光重复照射疗法(repeated low-level red-light,RLRL)。仪器为Ⅱ类设备B型,光源输出功率为(2.0±0.5)mW,瞳孔直径4.0 mm状态下进入瞳孔的光功率约为0.25 mW,照射参数为AC(220±22)V,(50±1)Hz;输入功率≤30 VA。患儿每天照射双眼2次,间隔至少4 h,每次3 min。RLRL治疗1个月双眼屈光度降低约-2.00 D,更换镜片;治疗3个月矫正视力为1.0,分别于治疗后1、3个月行眼底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图2,3)。治疗后5个月(2022年8月10日)患儿出现治疗后彩虹样后像,持续时间偶超8 min,未就诊并自行继续治疗。2022年8月30日患儿出现视力下降,咨询后建议停用RLRL并及时复诊。2022年9月3日患儿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诉右眼眼红、畏光伴咳嗽、流涕1周,不伴发热。眼科检查见双眼结膜充血,右眼中央角膜可见片状荧光素钠染色,双眼调节和放松不足。超广角眼底成像可见黄斑中心凹圆形病灶;OCT检查示双眼中心凹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欠连续,直径712 μm(图4)。屈光科与眼底病科会诊后诊断为双眼高度近视、右眼角膜炎、左眼结膜炎、双眼视网膜病变。以更昔洛韦医用凝胶、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2周;甲泼尼龙片晨服,8 mg/d,连续1周;球旁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40 mg 1次。患者随后在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视神经磁共振成像平扫+增强检查示双侧视神经未见异常,双眼视野明显异常;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检查示双眼1环振幅密度下降,中心反应峰消失;双眼视杆、视锥反应波振幅均轻度下降。嘱患者口服叶黄素1个月并停用RLRL。2个月后患者自觉视力逐渐恢复,2022年10月19日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复诊,双眼矫正视力恢复至0.8,OCT成像示双眼黄斑中心凹椭圆体带完整性和连续性均恢复(图5)。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和左旋多巴片250 mg/d口服,2022年12月21日(停用RLRL后4个月)检查角膜透明,视网膜结构完整,双眼视力未查(图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