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菲格拉替尼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对大鼠肝微粒体中CYPs和UGTs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考察英菲格拉替尼及其活性代谢产物BHS697、CQM157对大鼠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CYPs)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体外孵育法,将待测化合物(英菲格拉替尼、BHS697或CQM157)、大鼠肝微粒体分别与 CYP2B6、CYP2C8、CYP2C9、CYP2C19、CYP2D6、CYP3A4的特异性探针底物共孵育或分别与UGT1 A1、UGT1 A3、UGT1A6、UGT1A9、UGT2B7的特异性探针底物共孵育,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相应特征代谢物的生成量,用GraphPad Prism 8.0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抑制常数(Ki).结果 英菲格拉替尼、BHS697和CQM157对大鼠CYP2B6、CYP2C8、CYP2C9、CYP2C19、CYP2D6、CYP3A4 和 UGT1A6、UGT2B7 的抑制较弱,IC50值均大于10 μmol·L-1;对UGT1A1具有中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2.70、3.17、7.43 μmol·L-1.英菲格拉替尼对大鼠UGT1A9和CQM157对大鼠UGT1A3均具有中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5.61、9.57 μmol·L-1.可逆性抑制分析发现,英菲格拉替尼、BHS697和CQM157均非竞争性抑制大鼠UGT1A1,Ki值分别为1.83、2.51、5.84 μmol·L-1.结论 英菲格拉替尼对大鼠UGT1A1和UGT1A9具有中等抑制作用,其活性代谢产物BHS697、CQM157对大鼠UGT1A1也具有中等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哌立福新通过结合PqsE蛋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旨在探讨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24孔板静置孵育24 h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再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底部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通过玻璃试管静置孵育24 h构建气-液交界面生物膜,并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气-液交界面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将铜绿假单胞菌重悬于含有系列浓度的哌立福新培养基中,置于恒温摇床,连续检测其生长浊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时间-生长曲线,检测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增殖的影响,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通过分子对接中的Glide超精确模式将哌立福新与PqsE蛋白进行柔性对接,预测哌立福新与靶蛋白PqsE的结合力及结合模式;通过检测PqsE蛋白的催化底物硫醇的生成量,验证哌立福新对PqsE蛋白催化功能的抑制能力,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最后,通过等离子表面共振试验,验证哌立福新与PqsE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与未加哌立福新的对照组相比较,4~8 μg/ml的哌立福新可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底部和气-液交界面生物膜的形成;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的增殖无影响;分子对接试验提示哌立福新与PqsE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力,对接分数为-10.67 kcal/mol;哌立福新还能有效抑制PqsE蛋白的催化功能,与未加哌立福新的对照组相比,随着哌立福新浓度增高,PqsE蛋白酶受抑制程度越高;通过等离子表面共振试验发现PqsE蛋白与哌立福新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且其结合常数为6.65×10 -5 mol/L。综上,哌立福新可结合PqsE蛋白,干扰PqsE蛋白的催化功能并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18例临床表现与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8例遗传性蛋白S(PS)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18例PS缺乏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凝固法测定PS活性、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蛋白C(PC)和抗凝血酶(AT)活性并进行初步诊断,使用高通量测序(HTS)筛查凝血疾病相关基因变异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使用Swiss-model软件进行三维结构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男15例,女3例,中位年龄37(14~62)岁。均有深静脉血栓栓塞病史,PS活性为12.5~48.2 U/dl。所有患者均检出PROS1基因变异,其中5个无义突变(c.134_162del/p.Leu45*、c.847G>T/p.Glu283*、c.995_996delAT/p.Tyr332*、c.1359G>A/p.Trp453*、c.1474C>T/p.Gln492*)、2个移码突变(c.1460delG/p.Gla487Valfs*9、c.1747_1750delAATC/p.Asn583Wfs*9)和1个大片段缺失(外显子9缺失)为首次报道。此外,1例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女性患者的PS活性为55.2 U/dl,并且检出PROC基因c.565C>T/p.Arg189Trp突变。结论:该研究新发现的基因突变丰富了与遗传性PS缺乏症相关的PROS1基因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家系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12例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来自不同家系12例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先证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PC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C抗原含量。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PROC基因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发现的疑似突变用反向(缺失突变用克隆)测序予以验证。结果:12例先证者的PC活性均明显下降(18%~55%),其中10例先证者的PC抗原水平显著降低(13%~58%)。共发现11种PROC基因突变,其中c.383G>A(p.Gly128Asp)、c.997G>A(p.Ala291Thr)、c.1318C>T(p.Arg398Cys)和c.532G>C(p.Leu278Pro)4种杂合突变为首次发现;6种突变发生在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4种发生在表皮生长因子同源区域(EGF)、1种突变在EGF和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之间的激活肽区域;缺失突变(p.Met364Trp fsX15和p.Lys192del)2种,其余为错义突变。有3例无亲缘关系的先证者检出p.Phe181Val和p.Arg189Trp纯合或杂合突变。所有基因突变可能来自先证者的父亲和(或)母亲,其中2个家系存在近亲婚配。先证者有9例出现静脉血栓形成、2例有不良妊娠表现、1例出现紫癜。结论:PROC基因缺陷导致的PC缺陷症患者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尤其当同时存在其他易栓因素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种罕见SERPINC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1个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所携带的复合杂合突变进行分子机制研究。方法:先证者因“突发晕厥并四肢抽搐一天”于2018年11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9人)外周静脉血并进行家系调查。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AT活性(AT:A),免疫比浊法检测AT抗原(AT:Ag)。对SERPINC1基因进行直接测序以确定突变位点。利用多种计算机工具预测突变的保守性和疏水性变化。构建重组质粒表达载体并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以进行体外过表达研究。采用Western Blotting、ELISA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对重组AT蛋白进行体外表征。结果:先证者为一例21岁男性。AT:A为 33%,AT:Ag同步下降,属于Ⅰ型AT缺陷症。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在第2和第5外显子分别携带c.318_319insT(p.Asn107*)杂合插入突变和c.922G>T(p.Gly308Cys)杂合错义突变。该两个突变位点在同源物种中均完全保守;疏水性分析表明,p.Gly308Cys突变可能降低氨基酸残基307-313的亲水性。体外表达显示,重组蛋白AT-G308C在转染细胞裂解液和培养上清中的含量分别降低至46.98%±2.94%和41.35%±1.48%;经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在细胞质中的AT-G308C蛋白量恢复到与野生型相似的水平;在细胞裂解液和培养上清中均未检测到重组蛋白AT-N107*。结论:p.Asn107*杂合插入突变和p.Gly308Cys杂合错义突变与该家系先证者AT水平降低有关。p.Asn107*杂合插入突变可能触发无义突变介导的mRNA降解,从而消除异常转录本;p.Gly308Cys杂合错义突变可能通过改变局部残基的疏水性导致AT蛋白在细胞质中发生蛋白酶体依赖性降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Ras相关C3肉毒杆菌毒素底物3在1型糖尿病和树突状细胞中的作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索ras相关C3肉毒杆菌毒素底物3(RAC3)在1型糖尿病(T1DM)和树突状细胞(DC)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来自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中2011至2016年入组后规律随访的T1DM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2011至2016年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正常糖耐量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均在筛选阶段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在验证阶段进行基因分型。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C57BL/6小鼠背景的RAC3全身敲除(KO)小鼠模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验证RAC3在DNA、RNA和蛋白水平是否被敲除。通过流式细胞染色检测RAC3 KO小鼠和同窝野生对照(WT)小鼠(每组3只)的DC分化比例以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HC Ⅱ)、CD86和CD80等成熟活化指标的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筛选阶段共纳入72例T1DM患者和487名健康对照,验证阶段共纳入122例T1DM患者和577名健康对照。筛选阶段结果显示,T1DM患者中RAC3 rs4969478位点的等位基因T频率高于健康对照[分别为7.64%(11/144)和1.13%(11/974),OR=9.38, P<0.001]。验证阶段基因分型结果同样显示,T1DM患者中RAC3 rs4969478位点的等位基因T频率高于健康对照[分别为4.50%(11/244)和1.13%(13/1 154),OR=4.14, P<0.01]。WT小鼠和RAC3 KO小鼠的DC分化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5.6%±1.1%和83.3%±0.25%, P=0.08)。WT小鼠和RAC3 KO小鼠DC中MHC Ⅱ、CD86和CD80等成熟活化指标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遗传学研究提示RAC3可能是人类T1DM的易感基因,但可能不通过DC参与T1DM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ERPINC1基因缺陷导致的AT缺陷症患者易发生静脉血栓事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2例抗凝血酶(AT)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探讨SERPINC1基因突变与静脉血栓事件的关系。方法:本文研究类型为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病例系列。收集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例AT缺陷患者临床资料,在患者治疗前,采集血标本。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AT活性(AT:A),免疫比浊法检测AT抗原(AT:Ag)含量。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SERPINC1基因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对发现的疑似突变用反向测序予以验证。分析SERPINC1基因突变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相关性,统计占比。结果:12例患者的AT:A在30%~66%,均明显下降,7例患者的AT:Ag 同步降低,表现为Ⅰ 型AT缺陷,5例患者AT:Ag在参考范围,表现为Ⅱ 型AT缺陷。共发现12种SERPINC1基因突变,其中6种杂合突变c.456_458delCTT(p.phe121del)、c.318_319insT(p.Asn75stop)、c.922G>T(p.Gly276Cys)、c.938T>C(p.Met281Thr)、c.1346T>A(p.Leu417Gln)和c.851T>C(p.Met252Thr)为首次发现的突变位点。12例患者均有静脉血栓形成表现,其中3例患者包括2例复合杂合突变患者和1例单杂合突变患者,在没有明显诱因下,青壮年时期即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其他9例患者合并有其他易栓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吸烟、妊娠和制动。结论:SERPINC1基因缺陷导致的AT缺陷症患者易发生静脉血栓事件,尤其当同时存在其他易栓因素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法布雷病心血管受累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法布雷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遗传溶酶体贮积症。由于编辑α半乳糖苷酶A的基因GLA发生致病突变,导致α半乳糖苷酶A活性下降或完全缺失,造成其分解底物无法被代谢并沉积于多个器官和组织而产生多系统功能损害。心血管受累是法布雷病患者最主要的死因,主要表现为进展性左心室肥厚、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和心原性猝死。酶替代疗法是法布雷病的主要特异性治疗,可有效改善心肌肥厚,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早期诊断、特异性治疗是减少法布雷病心血管并发症和降低相关死亡率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采用抗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评估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抗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anti-FⅩa)监测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研究该实验评估出血风险的临界值及其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于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患者368例,男201例,女167例,年龄(62.8±15.7)岁,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105例,61~70岁组135例,≥71岁组128例。用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以发色底物法检测anti-FⅩa,定量测定利伐沙班血浆浓度。anti-FⅩa数据以 M( P25~ P75)表示;多组间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数据比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用χ 2检验进行阳性率比较;用ROC曲线分析anti-FⅩa评估出血风险的诊断性能;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风险比( HR)。 结果:61~70岁患者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0岁组( U值分别为5 618和5 725, P值分别为0.006和0.011);≥71岁患者组的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1~70岁组( U值分别为6 438和6 317, P值均<0.001)。61~70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60岁组(χ 2=3.06, P<0.05),≥71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与61~70岁组无显著差异(χ 2=0.35, P>0.05)。出血患者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 U值分别为1 429和2 185, P值分别为<0.001和0.001)。ROC显示,血药浓度峰值评价总体人群和≥61岁人群出血风险临界值分别为200.8 ng/ml和209.9 ng/ml时,敏感度为90.9%和95.0%;谷值临界值分别为35.1 ng/ml和39.1 ng/ml时,敏感度为72.7%和70.0%,但上述临界值的诊断特异度较低。生存分析显示,以35.1 ng/ml作为谷值临界值,高于此临界值的患者的出血风险累计概率显著增高(Log-rank χ 2=4.513, P=0.034)。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预测出血风险的 HR分别为1.023(95 %CI:0.834~1.256)和0.948(95 %CI:0.773~1.164)。 结论:出血患者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其中血药浓度峰值对出血风险的敏感性高,血药浓度谷值水平的增高提示短期内的出血风险概率增加,但无论峰值和谷值,其评估出血风险的特异性均较低,单独应用时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不具备直接的指导意义,建议动态监测和联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ERPINC1基因变异所致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个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因反复多部位形成静脉血栓"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1对AT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用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用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散色比浊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AT活性(AT: A)和AT抗原(AT: Ag)。用PCR扩增先证者及家系成员抗凝血酶基因 SERPINC1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测序并寻找变异位点;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和蛋白质构象的改变进行分析。 结果:先证者(Ⅱ 2、Ⅱ 10)及其兄弟(Ⅱ 5)和儿子(Ⅲ 1、Ⅲ 8)的PT、APTT、FIB及TT均在正常范围,而AT: A和AT: Ag明显下降,分别为34%、57%、56%、48%、53%和13.51、13.44、18.39、17.36、17.71 mg/dL,其余家系成员均在正常范围。先证者及家系成员测序结果显示均携带 SERPINC1基因第5外显子c.851T>C(p.Met284Thr)杂合错义变异;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提示该变异可导致c.851位点编码氨基酸的氢键改变,影响蛋白质的结构。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评级标准指南,该变异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S1+PM1+PM5+PP1+PP4)。 结论:先证者及其他患者家系成员被确诊为Ⅰ型遗传性AT缺陷症患者, SERPINC1基因c.851T>C(p.Met284Thr)变异是其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