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砷输入对河口沉积物微生物厌氧发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探究外源五价砷(arsenate,As(Ⅴ))输入对砷污染环境沉积物原位微生物厌氧发酵和群落结构影响,阐释As(Ⅴ)与砷污染河口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互作效应,本研究以辽宁省葫芦岛市某锌厂排污口下游高砷污染的五里河河口沉积物为对象,通过外源添加As(Ⅴ)(1、10、60mg·L-1)进行富集培养,测定产氢产酸、pH与碳源消耗等理化参数,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同时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方法筛选高浓度As(Ⅴ)富集菌液中优势菌株.结果表明,富集培养过程中,所有处理组的砷形态都发生了转化,其中在60 mg·L-1外源As(Ⅴ)投加下,约43%的As(Ⅴ)转化为三价砷(tarsenite,As(Ⅲ));微生物群落组成自原始沉积物的11个门转为单一厚壁菌门(Firmicutes),优势菌属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占据优势生态位.自60 mg·L-1的As(Ⅴ)输入的富集菌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厌氧发酵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CXL-1),该菌株具有较高的As(Ⅲ)耐受性(≥200 mg·L-1),并能利用葡萄糖发酵代谢产生有机酸和H2等发酵产物,为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古菌等提供氢气和碳源.本研究结果可为砷污染环境微生物厌氧矿化修复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铜绿假单胞菌SQ6开放式发酵生产鼠李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降低发酵成本,提高微生物采油效率,本研究开展了采油功能菌SQ6(鼠李糖脂产生菌)的开放式发酵探索研究.考察了菌株SQ6在常规发酵和开放式发酵方式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鼠李糖脂产量、表面张力及乳化指数等参数,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鼠李糖脂产物同系物组成,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开放式发酵的细菌群落结构和杂菌率.结果表明:菌株SQ6最高生长温度是45℃,能够合成大量鼠李糖脂的最高温度是40℃;开放式发酵产量最高、杂菌率最低的发酵温度是37℃,鼠李糖脂产量达到7050.1 mg·L-1,仅比常规发酵的10513.2 mg·L-1降低了 33%,杂菌率最低,达到3.13%;针对SQ6菌株,高温发酵并没有更好的杂菌抑制效果并且降低了鼠李糖脂产量,发酵产物结构显示产物以单鼠李糖脂为主,占比达到96.1%.高浓度单鼠李糖脂的合成可能是中温条件下开放式发酵具有较好杂菌抑制率的主要原因.菌株SQ6是一株具有较大开放式发酵潜力的采油功能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广东地区血液内科血流感染的病原菌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广东省50家医院血液内科血标本来源细菌的构成和耐药性,了解血液内科血流感染(BSI)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基于国家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平台,对2019年广东省50家医院血液内科、呼吸内科和ICU由血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O)检出率进行分析,同时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特征分儿童组(≤14岁)和成人组(>14岁)进行分析。参考CLSI 2019年M100文件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共收集广东省50家医疗机构(三级医院48家)血液内科、呼吸内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三个科室各1618、1026、3626株血标本分离菌完整微生物信息资料。其中血液内科革兰阴性杆菌占71.8%,革兰阳性球菌占28.2%。血液内科分离前5位细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群。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的检出率分别为19.7%和80.6%,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无利奈唑胺耐药的肠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群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为6.9%,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耐药率均超过25.0%。肠杆菌科细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儿童组耐药率普遍高于成人组。成人组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耐药率为14.1%,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超过25.0%,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性超过80.0%,但儿童组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于成人组(11.8%对6.5%)。鲍曼不动杆菌无对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科室之间比较,ICU和呼吸内科血标本革兰阳性球菌比例高于血液内科。呼吸内科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CREC)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率最低,分别为0.3%和3.7%。血液内科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检出率最低,分别为8.3%和25.8%。ICU整体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都最高。结论:血液内科血标本来源细菌构成比与重要细菌耐药性与呼吸内科、ICU存在差异,广东地区血液内科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及以草绿色链球菌群为主的链球菌属比例明显高于ICU和呼吸内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含有内部阳性对照的支原体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含有内部阳性对照的支原体荧光PCR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以期用于支原体的快速检测。方法:建立含有内部阳性对照的支原体荧光PCR检测方法并进行专属性、检测限和耐用性评价。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毒种是否污染支原体,并与培养法和指示细胞法结果相比较。结果:建立的支原体荧光PCR检测方法特异度好,可以扩增11种含有支原体16S rRNA基因的质粒,扩增效率较高。与生孢梭菌、丙酮丁醇梭菌、嗜酸乳杆菌、肺炎链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葡萄球菌、肠炎沙门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黑曲霉、白念珠菌、Vero细胞、RD细胞、SF9细胞基因组DNA均无交叉反应。内部阳性对照扩增效率与支原体目的基因扩增效率基本一致,可用于检测是否存在PCR抑制物。检测敏感度高,用7500 Fast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可检测到10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发酵支原体,5 CFU/ml的精氨酸支原体、鸡毒支原体、猪鼻支原体、莱氏无胆甾原体、口腔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滑液支原体,以及1 CFU/ml的螺原体。耐用性好,在每种支原体检测限水平上,不同型号荧光定量PCR仪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该方法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毒种为支原体阳性,与培养法和指示细胞法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含有内部阳性对照的支原体荧光PCR检测方法特异度好、敏感度高、耐用性好,可作为支原体检测的替代方法用于支原体的快速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铁皮石斛叶发酵液对酒精性肝炎小鼠干预的效果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铁皮石斛叶发酵液对酒精性肝炎(AH)小鼠的干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取70只6~8周龄近交品系C57BL/6J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G)、模型组(MG)、液体饲料对照组(CG)、水飞蓟宾组(SI)及铁皮石斛叶发酵液低剂量组(DL)、中剂量组(DM)、高剂量组(DH),每组10只。NG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CG组给予对照饲料(LB酒精液体对照饲料),SI组给予LB酒精液体饲料及水飞蓟宾灌胃,DL、DM和DH组分别给予LB酒精液体饲料及25%、50%、100%浓度的铁皮石斛叶发酵液灌胃。LB酒精液体饲料喂养8周建立AH模型。第8周取小鼠眼球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转铁蛋白(TRF)、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等含量;并取肝组织行HE、油红O、普鲁士蓝和免疫荧光ROS染色;肝组织匀浆检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PCR及Western 印迹法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AMPKβ1、磷酸化AMPKβ1(p-AMPKβ1)、抑癌基因p53(p5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XP4)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分析铁皮石斛叶发酵液对AH小鼠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结果:与MG组相比,DL、DM、DH组小鼠血清ALT和TG均降低[ALT分别为(45.94±19.85)、(45.73±22.62)、(41.68±7.13)比(75.51±17.76)U/L;TG分别为(0.90±0.23)、(0.69±0.22)、(0.41±0.20)比(1.28±0.19)mmol/L,均 P<0.05];IL-6、IL-1β、TNF-α、IFN-γ均降低(均 P<0.05);DM、DH组小鼠血清TRF、IL-10均升高(均 P<0.05)。与模型组相比,DL、DM、DH组小鼠肝组织MDA均降低[分别为(0.41±0.05)、(0.40±0.03)、(0.43±0.14)比(0.64±0.06)μmol/g],GSH均升高(均 P<0.05)。与模型组相比,DL、DM、DH组小鼠肝组织AMPK(分别为1.36±0.11、1.61±0.17、1.68±0.11比0.80±0.12)、SLC7A11(分别为0.91±0.12、0.97±0.12、0.99±0.13比0.60±0.14)、GPX4(分别为0.51±0.11、0.63±0.17、0.83±0.15比0.42±0.14)的mRNA表达量均增加(均 P<0.05)。与模型组相比,DL、DM、DH组小鼠肝组织AMPKβ1、p-AMPKβ1、SLC7A11和GPX4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增加,p53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均 P<0.05)。与模型组相比,DL、DM、DH组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小叶内炎症程度减轻,肝组织铁染色、ROS染色变浅。 结论:铁皮石斛叶发酵液可减轻小鼠AH的严重程度,其机制可能与上调AMPK抑制p53/SLC7A11/GPX4介导的铁死亡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山西省内2株艾伯特埃希菌的分离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山西省家禽中艾伯特埃希菌的带菌情况。方法:采集山西省不同禽类定点屠宰场鸡肠内容物经EC肉汤增菌后,PCR对其进行 eae基因检测,阳性增菌液接种麦康凯琼脂,挑取不发酵乳糖菌落进行三重PCR( clpX、 lysP和 mdh基因)、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ocus sequence typing,MLST)鉴定。 结果:本研究共采集了250份样品,经 eae基因检测、生化鉴定、三重PCR检测、16S rRNA及MLST聚类分析,确定2株不发酵乳糖、木糖,无动力, eae、 clpX、 lysP和 mdh基因阳性的菌株为艾伯特埃希菌。进一步对该2株艾伯特埃希菌毒力基因分析发现,该菌株携带Ⅱ/Ⅲ/Ⅴ组亚型 cdtB基因,但均不携带 stx基因。 结论:本研究表明山西省鸡类中存在艾伯特埃希菌带菌的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赤芝菌发酵不同时间钩吻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与毒性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赤芝菌发酵不同时间钩吻(赤芝钩吻)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与毒性的关系。方法:用赤芝菌对钩吻进行双向固体发酵炮制,取发酵9、11、13、15、17、19、21、23、25、27 d(第27天取样2次)共10批次(批号S1~S10)赤芝钩吻,采用自行建立的HPLC法测定指纹图谱。将100只无特定病原体级ICR小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以发酵11 d赤芝钩吻对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为毒性测定给药浓度配制S1~S10赤芝钩吻溶液,分别给10组小鼠灌胃,观察各组小鼠的死亡情况。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计算S1~S10赤芝钩吻指纹图谱共有色谱峰与毒性(对小鼠的致死率)的关联度系数,分析赤芝钩吻毒性的主要贡献成分。结果:S1~S10赤芝钩吻指纹图谱共标定17个共有色谱峰;S1~S10赤芝钩吻对小鼠的致死率分别为1.00、1.00、0.80、0.70、0.60、0.60、0.50、0.40、0、0。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7、3、6、9、1、8、17、12号共有色谱峰与毒性的关联度系数分别为0.868、0.838、0.830、0.828、0.824、0.820、0.818和0.802,这8个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为赤芝钩吻毒性的主要贡献成分。结论:赤芝钩吻随发酵时间延长毒性逐渐降低,发酵27 d时毒性最低。发酵后钩吻的毒性是多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毒性主要贡献成分的辨识可为发酵钩吻的质量控制和发酵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结果:4年内22 717例次患者共发生582次血流感染,2018-2021年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依次为2.79%、2.99%、2.79%和2.02%。共分离出599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487株(81.3%),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81株(13.5%),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糖球菌和屎肠球菌;真菌31株(5.2%),以热带念珠菌为主。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1.0%、15.3%、15.4%和3.3%。主要非发酵菌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29.6%、13.3%和21.7%。81株革兰阳性菌中仅2例对糖肽类抗菌药物耐药。结论:2018-2021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菌种耐药率差异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欧洲放线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86岁,因背部结节伴疼痛1个月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结节,初起为鸡蛋黄大小,表面微红,有触痛,后皮损逐渐增大。患者自行口服头孢氨苄和甲硝唑并外用聚维酮碘溶液、酒精,效果欠佳,红肿加重,疼痛加剧。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半年,未规律控制;脑梗死病史4年,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有青霉素过敏史。体检:生命体征平稳,左侧肢体活动受限,肌力3级,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检查:右背上部见1个长径约5 cm红色结节,表面微隆起,散在脓疱及结痂,边界欠清;皮损中央质软,触痛明显,挤压后有黄白色、脓性及血性分泌物溢出,未见"硫磺样颗粒"(图1A)。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3%(参考值:40% ~ 75%,下同),C反应蛋白40.04 mg/L(0 ~ 5 mg/L),血白蛋白34.4 g/L(40 ~ 55 g/L),血糖9.54 mmol/L(3.9 ~ 6.1 mmol/L)。抽取脓液送细菌分离培养,3 d后在哥伦比亚血平板(法国梅里埃公司)上培养出奶油色菌落,其他微生物未生长。细菌涂片示革兰阳性杆菌。生化鉴定:耐氧试验阳性,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脲酶试验阴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七叶苷水解试验阳性,葡萄糖苷酶阳性,半乳糖苷酶阳性,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阴性,不产生色素,发酵麦芽糖,不发酵甘露醇,协同凝集试验阴性。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法国梅里埃公司)初步鉴定为欧洲放线菌。16S rRNA基因测序和比对结果显示,与欧洲放线菌(AF355191.1)的同源性为99.35%。根据CLSI的M45标准行药物敏感性试验(e-test条法),对克林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敏感,对克拉霉素耐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组人细小病毒B19 VP2病毒样颗粒的制备及免疫原性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利用汉逊酵母系统重组表达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 B19V)主要衣壳蛋白VP2,并对VP2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 VLP)进行理化性质研究及免疫效果评价。方法:重组表达B19V VP2蛋白,并使其自组装成VLP;通过高密度发酵和系列层析纯化步骤获得VP2-VLP;SDS-PAGE和凝胶过滤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蛋白质纯度,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观察颗粒形态,并检测VP2-VLP磷脂酶活性。采用ELISA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检测小鼠体内VP2-VLP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水平。结果:本研究制备的重组VP2-VLP纯度大于95%,颗粒均一且形态良好,大小近似天然病毒颗粒;VLP可与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结合,磷脂酶A2活性为阴性;吸附佐剂后的VP2-VLP能够诱导小鼠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结论:汉逊酵母表达系统制备的B19V VP2-VLP可作为候选靶抗原用于B19V预防性疫苗的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