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景汤调控MMPs/TIMPs相关分子拮抗高糖诱导的iBRB模型基底膜损害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益景汤拮抗高糖诱导的体外血-视网膜内屏障(iBRB)模型基底膜(BM)损害及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内皮细胞(ECs)和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RMPs)构建体外iBRB模型,随机分成低糖组、高糖组、米诺环素组、益景汤组,分别予25 mmol/L葡萄糖、60 mmol/L葡萄糖、60 mmol/L葡萄糖+10 μg/mL米诺环素、60 mmol/L葡萄糖+10%益景汤含药血清干预,各组干预12 h后终止孵育.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BM相关蛋白[Ⅳ型胶原(collagen Ⅳ,C Ⅳ)、层黏连蛋白(laminin,LN)]及 MMPs/TIMPs 相关蛋白(MMP-2、MMP-3、MMP-9、TIMP-1、TIMP-2)的表达.结果:与低糖组相比,高糖组、米诺环素组、益景汤组C Ⅳ蛋白表达增加,高糖组、米诺环素组LN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益景汤及米诺环素能够抑制高糖诱导的C Ⅳ、LN蛋白表达增加,益景汤组、米诺环素组与高糖组相比具有差异(均P<0.05).与低糖组相比,高糖组、米诺环素组MMP-2、MMP-3、MMP-9 蛋白表达增加(均 P<0.05).益景汤能够抑制高糖诱导的MMP-2、MMP-3、MMP-9蛋白表达增加,益景汤组与高糖组相比具有差异(均P<0.05).低糖组、高糖组、米诺环素组、益景汤组各组之间TIMP-1、TIMP-2表达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益景汤可能通过调控MMP-2、MMP-3、MMP-9、C Ⅳ、LN的表达,干预高糖介导的BM重塑,抑制iBRB的损害,从而干预D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慢性Q热12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和分析慢性Q热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慢性Q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治及预后。结果:共12例患者确诊为慢性Q热。男性11例,女性1例。诊断时患者中位年龄58(47,68)岁,从出现症状到确诊中位时间9.5(4.0~28.5)个月。10例患者有发热,其他常见症状包括虚弱(6例)、体重下降(5例)、胸闷气短(3例),肝脾大患者7例。1例患者心脏瓣膜和动脉同时受累,8例患者有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患者有动脉瘤,2例患者未找到明确感染部位。7例患者血肌酐升高。8例患者检测类风湿因子,水平均升高。9例患者给予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羟氯喹两药联合治疗,3例应用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单药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14年,7例经抗菌药物治疗12~30个月后停药,体温正常;1例因心力衰竭于诊断6个月后死亡;1例失访;2022年诊断的3例患者仍继续口服药物治疗,目前病情稳定。结论:慢性Q热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动脉瘤是慢性Q热的常见表现。对于长期发热,伴有新发心脏瓣膜功能受损或感染性动脉瘤的患者,需要考虑到慢性Q热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联合甲硝唑药膜治疗牙周炎疗效及对龈沟液中C反应蛋白、弹性蛋白酶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联合甲硝唑药膜治疗牙周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龈沟液中C反应蛋白(CRP)、弹性蛋白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嘉兴市中医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治疗的牙周炎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予甲硝唑药膜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两组疗程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牙周系统检查指标[牙龈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附着丧失(AL)]、龈沟液生化指标[CRP、细胞内弹性蛋白酶(EA-p)、细胞外弹性蛋白酶(EA-s)]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半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37%(37/38),高于对照组的78.95%(30/38)(χ 2=6.17,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GI、PD、BI、PLI、AL均低于对照组(均 P < 0.001);观察组龈沟液CRP、EA-p、EA-s分别为(5.31±1.19)μg/L、(0.70±0.20)Abs/mL、(0.48±0.19)Abs/mL,均低于对照组的(7.92±1.27)μg/L、(1.15±0.52)Abs/mL、(1.12±0.31)Abs/mL( t=9.24、4.97、10.85,均 P < 0.001)。观察组半年内复发率为2.63%(1/38),低于对照组的20%(6/38)(χ 2=3.93, 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联合甲硝唑药膜治疗牙周炎安全有效,有助于下调龈沟液CRP、EA-p、EA-s水平,缓解炎症,改善牙周状况,减少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对痤疮合并黄褐斑患者皮肤炎症、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对痤疮合并黄褐斑患者皮肤炎症、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1月温州和平整形医院美容皮肤科收治的痤疮合并黄褐斑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为生活方式干预组( n=20)、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 n=20)、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 n=20)。生活方式干预组采用常规生活护理,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给予米诺环素与食物同服,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皮肤状态评分、治疗前后血清Toll样受体2(TLR-2)、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19/20)]高于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55.00%(11/20)],更高于生活方式干预组[20.00%(4/20)]( Z=22.94, P < 0.05)。治疗14周后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的皮肤状态评分为(53.15±0.23)分,高于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的(32.95±0.23)分和生活方式干预组的(10.18±0.25)分( F=164 761.37, P < 0.05)。治疗后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血清TLR-2、IL-17水平[(35.31±5.52)pg/mL、(164.23±10.12)pg/mL]显著低于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的(52.13±5.45)pg/mL、(198.32±10.23)pg/mL和生活方式干预组的(62.56±6.11)pg/mL、(245.23±11.31)pg/mL( F=116.33、296.24,均 P < 0.05)。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米诺环素药物干预组[65.00%(13/20)]和生活方式干预组[90.00%(18/20)]( Z=41.02, P < 0.05)。 结论:双歧杆菌联合水杨酸治疗痤疮合并黄褐斑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皮肤状态和炎症状态,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清创植皮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小腿坏死性筋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60岁,因“乏力、发热半月余”于2021年6月17日入院。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并进行性加重,伴活动后气促。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5×10 9/L、血红蛋白88 g/L、血小板计数26×10 9/L,骨髓穿刺检查,结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5b型,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血液科进一步治疗。查体: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出血点、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苍白;胸骨无压痛;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外痔脱出,肛周红肿;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0.41×10 9/L、血红蛋白60 g/L、血小板计数43×10 9/L。排除化疗相关禁忌,2021年6月18日—2021年7月1日行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方案联合化疗。化疗结束第4天患者出现发热(最高达39.2 ℃),伴右小腿疼痛,触之局部皮温升高,压痛明显。经验性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泊沙康唑联合抗感染治疗。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0.11×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4×10 9/L、血红蛋白64 g/L、血小板计数24×10 9/L。右下肢血管彩超:未见静脉血栓形成、动脉闭塞。右小腿MRI:(1)右小腿后部软组织肿胀,腓肠肌内外侧头及邻近深浅筋膜内渗出性改变,部分肌间隙积液;(2)左小腿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头及邻近深筋膜内少许渗出性改变(图1A)。血培养+药敏试验(需氧+厌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敏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为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 唑、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3 d后体温恢复正常,但患者右小腿红肿进行性加重,触痛明显,表皮渗液破溃,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坏死,初步诊断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图1B)。行右小腿脓肿切开减张引流术,并放置引流管(图1C),引流出约400 mL脓液。引流液培养+药敏试验(需氧+厌氧)显示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术后患者右小腿红肿好转,引流通畅,疼痛较前减轻。3 d后进一步行浅层组织清创换药,并拔除右小腿引流管。5 d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51×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4×10 9/L、血红蛋白89 g/L、血小板计数89×10 9/L。全身抗感染治疗20余天未见好转,于手术室行局部麻醉下右小腿深层组织清创术,术中见腓肠肌筋膜感染坏死,部分肌肉坏死,切除坏死组织至创面新鲜,彻底止血(图1D)。术后行负压封闭引流。负压引流吸引7 d后,拆除负压封闭引流行右腹股沟取皮+右小腿创面植皮术(图1E)。定期换药,营养支持治疗,敏感抗生素应用。术后3周拆线,植皮成活、供区伤口愈合良好(图1F)。随访6个月,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右小腿伤口愈合良好,感染无复发,关节功能正常,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8年中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监测2018年中国院内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至12月全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及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9年M100S(第29版)标准进行药敏结果判断。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共收集1 214株非重复革兰阴性杆菌,血和无菌体液标本来源占96.7%(1 174/1 214)。主要抗菌药物对871株肠杆菌科细菌的敏感率依次为阿米卡星(93.2%,812/871)、美罗培南(92.0%,801/871)、厄他培南(88.9%,774/871)、亚胺培南(88.4%,770/87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4.0%,732/871)、头孢哌酮/舒巴坦(83.1%,724/871)、头孢吡肟(71.4%,622/871)、米诺环素(68.9%,600/871)、头孢他啶(66.9%,583/871)及左氧氟沙星(54.4%,474/871)。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1.5%(155/252)(头孢曲松)和60.7%(153/252)(头孢噻肟)。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6.3%(125/222)(头孢曲松)和57.7%(128/222)(头孢噻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4%(127/252)和18.0%(40/222),且全部ESBLs阳性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95%。碳青霉烯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发生率分别为2.8%(7/252)和20.3%(45/222)。对阴沟肠杆菌、产气克雷伯菌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依次为替加环素(96.3%~100%)、阿米卡星(94.9%~97.1%)、美罗培南(89.8%~96.6%)及亚胺培南(89.8%~94.9%)。奇异变形杆菌、摩根摩根菌和黏质沙雷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大于90%。对67株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进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显示,45株为丝氨酸型碳青霉烯酶,20株为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73.2%(112/153)和66.0%(101/153)。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的敏感率最高(100%,163/163),其次是替加环素(87.1%,142/163)。血标本与其他感染来源的标本相比较,肺炎克雷伯菌[17.6%(27/153)比21.7%(15/69)]和鲍曼不动杆菌[68.3%(71/104)比71.2%(42/59)]碳青霉烯耐药比例低,而大肠埃希菌[2.5%(4/198)比0%(0/54)]和铜绿假单胞菌[37.0%(33/89)比18.8%(12/64)]碳青霉烯耐药比例高。结论: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尤其是仅产ESBLs的菌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产碳青霉烯酶是当前我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最重要的耐药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亚胺培南联合常用抗菌药物对bla KPC-2型CRKP体外抗菌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联合常用抗菌药物对bla KPC-2型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体外抗菌作用。 方法:选取乐清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分离的6株非重复的经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确认的bla KPC-2型CRKP菌株,测量其对常用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采取棋盘稀释法进行亚胺培南联合8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并评价联合应用效果;通过绘制体外时间-杀菌曲线评估联合用药的杀菌作用。 结果:6株bla KPC-2型CRKP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利福平、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耐药率为100.00%(6/6),对米诺环素、克拉维酸耐药率为66.67%(4/6),对替加环素耐药率为33.33%(2/6);亚胺培南联合替加环素抗菌作用较好,对4株起协同作用、2株起相加作用;以菌株KPN2进行亚胺培南联合替加环素治疗的时间-杀菌曲线显示:菌株KPN2在亚胺培南1/2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替加环素1/4 MIC在(t+2)时杀菌率>95%,此作用可维持(t+10)h至(t+12)h,亚胺培南联合替加环素对002杀菌率逐步降低,002生长曲线逐渐上升。 结论: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亚胺培南联合替加环素对bla KPC-2型CRKP具有较好协同杀菌作用,可供临床治疗bla KPC-2型CRKP感染患者时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石墨烯膜联合米诺地尔对小鼠毛发生长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石墨烯膜材料联合米诺地尔对小鼠毛发生长的影响。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对24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进行背部脱毛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石墨烯膜组、米诺地尔组、实验组,每组6只。正常组仅进行了脱毛处理,石墨烯膜组于脱毛区域每天使用石墨烯膜材料覆盖并通电处理1 h,米诺地尔组每天外用5%米诺地尔1 ml,实验组每天外用5%米诺地尔1 ml后,再局部使用石墨烯膜材料通电处理1 h。干预2周,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毛囊细胞凋亡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免疫荧光染色,细胞增殖抗原(Ki-67)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免疫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法(qRT-PCR)检测Wnt5a蛋白(Wnt5a)、Wnt10b蛋白(Wnt10b)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和Wnt10b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多组间采用多因素分析。结果:组织学结果显示,与其他3组比较,实验组小鼠的毛囊数目明显增多,毛乳头膨大,深入皮下组织,多数处于生长期。qRT-PCR实验结果显示,在处理第14天,实验组Wnt5a高于米诺地尔组(7.37±0.14比4.93±0.15, F=0.15, P<0.01),实验组Wnt10b高于米诺地尔组(7.92±0.08比6.45±0.09, F=0.14, P<0.01)、实验组β-catenin高于米诺地尔组(7.37±0.06比6.53±0.04, F=0.57, P<0.01)。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β-catenin表达水平高于米诺地尔组(1.48比1.17),实验组Wnt10b表达水平高于米诺地尔组(1.19比0.90)。 结论:石墨烯膜材料联合米诺地尔可能通过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水平来调控小鼠的毛囊发育及毛发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脏外科术后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与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以及耐药模式,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指南推荐的抗菌药物,提高经验性抗菌治疗的成功率、改善住院患者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0月心脏外科术后409例确诊为医院感染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根据合格的临床标本阳性培养结果分为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组(MDR=176例)和非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组(non-MDR=233例),分析MDRO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以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模式,同时对不同的外科手术类型和临床感染类型相对应的病原学分布、耐药情况以及临床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合格的临床标本检出多重耐药细菌306株,97例(97/176, 55.1%)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多重耐药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或)铜绿假单胞菌混合感染,其中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细菌213株(213/306, 69.6%)。无论外科手术类型和临床感染类型如何,病原学分布均以鲍曼不动杆菌(114/306,37.3%)最常见,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72/306, 23.5%)和铜绿假单胞菌(55/306,18.0%),而且大部分的临床标本来源于痰液(528/601, 87.9%),通常表现为碳青霉烯类耐药、多重耐药和泛耐药,尤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和主动脉大血管手术最严重,多重耐药细菌分离率分别高达53.7%和53.1%,全耐药细菌的分离率相对较低。体外药敏结果显示多重耐药细菌对左氧氟沙星(64.4%)、头孢吡肟(61.4%)耐药率最高,其次是环丙沙星(54.6%)、头孢他啶(53.9%)、复方新诺明(52.4%);而多黏菌素(5.5%)和阿米卡星(7.2%)耐药性较低。与非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相比较,感染多重耐药细菌对头孢他啶(χ 2=156.663, P<0.001)、头孢曲松(χ 2=27.844, P<0.001)、头孢吡肟(χ 2=210.181, P<0.001)、亚胺培南(χ 2=173.242, P<0.001)、左氧氟沙星(χ 2=201.521, P<0.001)、环丙沙星(χ 2=180.187, P<0.001)、阿米卡星(χ 2=16.661, P<0.001)、庆大霉素(χ 2=46.047, P<0.001)、妥布霉素(χ 2=106.546, P<0.001)、哌拉西林(χ 2=7.325, P=0.007)、氨苄西林/舒巴坦(χ 2=5.415, P=0.02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χ 2=139.506, P<0.001)、头孢哌酮/舒巴坦(χ 2=102.832, P<0.001)、复方新诺明(χ 2=121.217, P<0.001)、氨曲南(χ 2=6.977, P=0.008)和米诺环素(χ 2=53.107, P<0.001)等具有更高的耐药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不同的外科手术类型和临床感染类型在致病菌检出率比较上无明显差异,但心脏手术后并发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导致高达30.0%的死亡率,而且死亡与临床感染类型密切相关,普通肺部感染和血流感染的全因死亡率在10.0%~20.0%,一旦患者病情难以控制进展为重症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将导致全因死亡率成倍增加。 结论: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多重耐药细菌感染面临巨大挑战,以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而且超过一半的患者表现为上述细菌的混合感染,常常表现为碳青霉烯类耐药、泛耐药甚至全耐药,导致抗感染治疗药物选择有限,严重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输入性人田鼠巴贝虫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例患者长期居住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急性起病,抵达中国后因发热伴贫血、黄疸就诊,血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mNGS)检测出田鼠巴贝虫,外周血涂片示部分红细胞内见寄生虫,确诊为人田鼠巴贝虫病,予米诺环素联合克林霉素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提示入境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需了解当地流行病学特征,可选择mNGS进行病原学检测。此外,米诺环素是否可作为治疗巴贝虫病的备选药物尚需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