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物质基础及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联合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物质基础和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获取肠道菌群相关作用靶点,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 为筛选条件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靶点相关活性成分及中药.利用Cytoscape 3.8.1软件构建靶点-活性成分、靶点-活性成分-中药复合网络,再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 V3.0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及用药规律.最后将肠道菌群相关核心靶点与中药核心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筛选得到肠道菌群相关作用靶点 115个,其中与活性成分相匹配的靶点 67 个,根据度值筛选得到 31 个肠道菌群相关作用核心靶点、154个关键活性成分以及关联中药 390种.与肠道菌群作用相关的中药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以寒、温、平居多,归经多归于肝、肺、胃、脾经.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靶点与核心化合物之间具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通过较为系统地探索中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物质基础及用药规律,可为中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理论探讨、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粘连方"治疗新生儿肠道疾病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肠粘连方"治疗肠道疾病可能的活性成分,构建其"中药-成分-靶点"网络,探究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应用TCMSP数据库整理"肠粘连方"各中药的化学成分,再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ctivity,OB)和类药性(drug likeness,DL)筛选活性成分并整理各化学成分对应潜在靶点基因;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整理肠粘连、肠梗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疾病相关靶点基因;将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与疾病相关靶点基因进行比对分析,得到"肠粘连方"治疗新生儿肠道疾病的潜在靶点基因;使用Matascape数据库对筛选出的潜在靶点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注释;应用Cytoscape _v3.7.2构建"肠粘连方"治疗新生儿肠道疾病的"中药-成分-靶点"关系网络;利用PDB数据库、DiscoveryStudio、AutoDockTools、Pymol等软件对筛选出的部分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肠粘连方"共含11味中药,合计120个非重复活性成分,与246个靶点基因存在潜在作用关系,其中与肠道疾病相关的靶点基因78个,影响了包括TNF signaling pathway、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Pathways in cancer等24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预测出了MOL000098、MOL000791与VCAM1、MAPK1最可能的结合位点。结论:"肠粘连方"可通过多种活性成分抑制TNF等信号通路,抑制炎症进展,从而被应用新生儿肠粘连、肠梗阻的保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瑞马唑仑围手术期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苯二氮 类药物,综合了咪达唑仑和瑞芬太尼的优点,目前已被开发用于诊疗镇静、全麻诱导和维持、重症监护患者的镇静。文章对瑞马唑仑在围手术期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瑞马唑仑应用的优势和局限性。瑞马唑仑静脉给药适合持续输注,尤其是靶控输注;在持续输注模式下,瑞马唑仑起效和恢复较咪达唑仑迅速,虽在短效诊疗中起效速度不及丙泊酚,但长时间持续输注停药后血药浓度的衰减速度较丙泊酚可能更快。瑞马唑仑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极低,难以产生镇静效果;经鼻和吸入给药受药物剂型限制目前尚无法应用。瑞马唑仑导致低血压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较低,对有循环、呼吸障碍以及高风险重症患者可能更具优势。患者基因多态性、ASA分级和性别可能影响瑞马唑仑的代谢。瑞马唑仑的作用可被氟马西尼特异性逆转。瑞马唑仑在特殊人群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适宜的镇静监测指标、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对神经认知功能的潜在影响等问题目前证据有限,仍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分子微球在口服递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分子微球作为药物载体已被广泛应用于口服递药系统中,其可实现保护药物稳定性、缓释药物、增强免疫及提高药物吸收等目的。制备微球所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可来源于天然物质,如纤维素、多糖以及蛋白质等;也可来源于合成高分子物质,如聚己内酯、聚乳酸等。对微球在口服递药中的作用以及口服微球种类进行综述,为口服微球的深入研究及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带状疱疹抗病毒药物的合理选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抗病毒治疗是带状疱疹治疗的核心,本文结合最新研究、共识和指南,探讨抗病毒药物种类和剂量的合理选择。伐昔洛韦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且用药更方便,一般是口服抗病毒药物的首选;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免疫力低下患者,应酌情选择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溴夫定往往是更好的选择;对阿昔洛韦耐药的患者应考虑使用泛昔洛韦或者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而对于免疫力低下同时合并阿昔洛韦耐药的患者可选择静脉滴注膦甲酸钠。使用口服抗病毒药应达到足够的剂量。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及剂量能有效缓解患者急性期症状,同时降低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柏酮抗脓毒症潜在靶点的筛选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黄柏酮的分子特性,筛选并鉴定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分析黄柏酮的药理参数和分子特性;通过化合物靶标预测平台工具SwissTargetPrediction服务器和化学成分靶向蛋白服务器(DRAR-CPI),以Z'值<-0.5筛选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通过人类孟德尔遗传在线(OMIM)数据库、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和药物靶标数据库(TTD)中已报道的蛋白信息与脓毒症相关疾病靶标进行匹配,筛选黄柏酮抗脓毒症的靶点;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软件鉴定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结果:黄柏酮口服生物利用度(OB)为81.58%,药物相似度(DL)为0.57,表明其口服吸收较好,具有很好的成药性。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和DRAR-CPI服务器共筛选到242个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其中有13个靶点与脓毒症直接相关。经分子对接软件鉴定,组织蛋白酶G(CTSG)、胱天蛋白酶1(CASP1)、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蛋白C(凝血因子Ⅴa和Ⅷa抑制因子,PROC)、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白细胞介素-10(IL-10)、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C5a受体1(C5AR1)、胱天蛋白酶3(CASP3)、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凝血酶受体(F2R)和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为黄柏酮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自由结合能分别为-32.55、1.26、-30.00、300.08、-31.88、-30.29、-21.38、-30.79、16?777.84、-21.80、6?443.36、-20.38、-23.47 kJ/mol。结论:黄柏酮通过调控PROC和F2R抑制凝血并改善炎症反应;调节MIF、S100A9、G6PD和IL-10起到免疫应答作用;调节CTSG、CASP1、MAPK1、C5AR1和CASP3起到保护脓毒症损伤器官的作用;调控CXCR2减少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过度迁移,减轻组织损伤;调控NAMPT改善细胞能量状态,减少氧化应激从而保护细胞不受损害,并通过减轻脓毒症的症状和炎症反应来发挥其抗脓毒症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膜控储库型缓释给药系统在生殖健康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当今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而在国家提倡三孩政策下的女性生育力又不断下降,不论是中老年女性还是育龄女性都面临着生殖健康问题。传统口服制剂作用时间短且有的品种还存在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长效缓释制剂具有使用方便、血药浓度稳定、安全性更高等优点,其开发为更多的生殖避孕药具研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在数十年的研发过程中诞生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递药系统,其中以聚合物为基质的膜控储库型制剂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缓释系统,多用于生殖健康,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就生殖健康领域中以聚合物为载体递送药物的膜控储库型制剂做简要综述,重点探讨了基于该种系统的聚合物材料选择、体外释放模型、制剂类型及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共四个关键问题,为今后开发相关药具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于吸入给药特性的一点看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中列表1,对吸入给药与口服、静脉给药的特性进行了比较,其中介绍吸入给药的起效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剂量低。对此,本文提出了不同看法:并非所有可供吸入的药物都是起效速度快;吸入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并不一定比口服给药高;也并非所有药物的用药剂量都是吸入给药低。吸入给药的不同药物、不同剂型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于吸入给药的某些特性应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蒙花苷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蒙花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野菊花和密蒙花等药用植物中的天然黄酮苷类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肿瘤、保肝、镇痛、退热、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镇静安眠、神经保护、降压、降糖、防治骨质疏松症、美白护肤防晒等。蒙花苷难溶于水,口服疗效差,但与不同物质联用或复合后(如形成磷脂复合物)可提升其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其药理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重度哮喘初步疗效的临床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度普利尤单抗治疗重度哮喘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9—2022年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治疗4~12个月的20例重度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6例,中位年龄48.5(41.0,52.8)岁。对比分析其治疗前后支气管哮喘症状控制评分(ACT)、实验室数据、口服糖皮质激素(OCS)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等数据,对10例曾使用其他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进一步研究,分析更换生物制剂的原因及度普利尤单抗对其疗效。两两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或非参数配对Wilcoxon分析,组间比较用非参数独立样本 Mann-Whitney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 Fisher检验分析。 结果:共2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均为2型炎症表型且至少接受前4个月治疗,其中17例完成12个月治疗。完成4个月治疗后,对比基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由1.0(0.3,1.0)次/4个月降至0.0(0.0,1.0)次/4个月, P<0.001;FEV 1/FVC由58.4%(50.5%,69.0%)升至66.9%(59.6%,77.7%), P<0.01;需OCS维持治疗的患者由15例(75%)降至9例(45%), P<0.05。完成12个月治疗后,对比基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由1.0(0.5,1.0)次/4个月降至0.0(0.0,0.0)次/4个月, P<0.01;FEV 1/FVC由57.9%(49.6%,67.8%)升至72.7%(64.6%,78.7%), P<0.01;需OCS维持治疗由13例(76%)降至6例(35%), P<0.01。对10例有生物制剂治疗史的患者分析,发现导致其更换生物制剂最多的原因是对单抗应答不佳(40%)以及停用单抗后哮喘失去控制(30%),其余原因是慢性鼻-鼻窦炎无法控制(20%)以及生物制剂不足剂量使用(10%),10例患者更换为度普利尤单抗4个月后哮喘控制水平有不同程度提升。 结论:应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2型炎症表型的重度哮喘,初步观察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少。生物靶向治疗是使重度哮喘得到良好控制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