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切除的护理配合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现代医学装备的发展,国内外甲状腺疾病的诊疗技术得到快速提高.对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瘤的治疗,外科手术仍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1].自1997 年Hüscher等[2]报道了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此后微创无瘢痕的理念在甲状腺外科受到关注,目前国内腔镜甲状腺手术路径主要包括胸乳入路、经口入路、腋窝入路、锁骨下入路及机器人手术等[3-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口腔机器人种植技术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科技在医疗各领域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进步和突破,口腔种植机器人是口腔医疗技术领域的一个飞跃。本文旨在回顾国内外口腔机器人种植技术的进展,对比现有口腔种植方式与机器人种植的异同,分析机器人种植技术的特点及应用现状并提出展望。通过回顾63篇文献、对比1 176枚种植体,口腔机器人种植在精度、效率、微创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可明显弥补传统种植方法中的精度误差、手术视野受限、操作空间狭小等问题;如广泛推广应用,未来有望降低技术成本,以更好地发挥优势,服务于社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光纤传输技术Er:YAG激光口腔临床应用规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无光纤传输技术Er:YAG激光在临床应用广泛,因其兼具精准、微创和舒适化的治疗效果,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但国内目前尚未形成口腔相关的临床应用规范。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口腔保健分会召集国内口腔多学科临床专家研讨并制订此规范,内容包含Er:YAG激光在口腔各亚专科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操作要求,旨在促进无光纤传输技术Er:YAG激光的临床规范化应用,更好地发挥口腔激光治疗的优势,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半月-隧道瓣技术在引导组织再生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半月-隧道瓣技术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术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和影像学效果,为探索更微创、可靠、稳定的牙周再生治疗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就诊、经牙周基础治疗后口内至少1颗前牙区患牙存在邻面骨内袋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试验组使用半月-隧道瓣技术,对照组使用改良保留龈乳头切口技术进行引导组织再生术。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牙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龈乳头退缩(papillae height loss,PHL)、骨袋深度(影像学检查中骨缺损的骨袋底至牙槽嵴顶的距离)等临床指标的变化及术后2周早期伤口愈合指数(early healing index,EHI)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PD[试验组治疗前后为(6.50±0.85)和(2.10±0.74)mm,对照组治疗前后为(6.60±0.97)和(2.40±0.70)mm]、CAL[试验组治疗前后为(8.70±0.95)和(4.00±1.15)mm,对照组治疗前后为(8.40±1.17)和(4.50±1.18)mm]、BI[试验组治疗前后为3.00(2.75,3.00)和1.00(1.00,2.00),对照组治疗前后为3.00(2.00,3.00)和1.00(0.75,1.25)]及骨袋深度[试验组治疗前后为(4.71±0.95)和(-0.20±0.85)mm,对照组治疗前后为(4.38±0.97)和(0.99± 0.80)mm]均有显著降低( 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HL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术后2周EHI(1.30±0.48)显著优于对照组(2.10±0.99)( P=0.042)。试验组术后6个月骨袋深度改善程度[(4.91±1.18)mm]显著优于对照组[(3.39±0.95)mm]( P<0.05)。试验组影像学硬组织修复率(1.05±0.17)显著高于对照组(0.78±0.14)( P=0.001)。两组治疗后PD、CAL、BI及PHL的改善程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半月-隧道瓣技术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术安全、有效;该技术允许在骨缺损区进行过量植骨,可更有效地获得硬组织再生并可能获得更好的术后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辅助下单一隐蔽切口入路面颊中部良性肿瘤切除效果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内镜辅助下通过耳屏内或口内两种隐蔽切口入路行面颊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的初步经验,探讨面颊中部良性肿瘤切除中内镜辅助技术的应用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4月至2022年11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36例面颊中部良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25例,年龄(37.2±15.9)岁(11~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耳屏内切口入路(耳屏内组19例)和口内切口入路(口内组17例)。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最大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时间、美学满意度、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过程均按预期完成。耳屏内组患者肿瘤最大径[(2.2±0.9)cm]与口内组[(2.1±0.7)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6, P=0.687)。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57, P=0.100; t=0.44, P=0.736)。口内组术中出血量[(23.6±8.9)ml]显著少于耳屏内组[(30.8±8.7)ml]( t=2.97, P=0.006),美观满意度显著高于耳屏内组( t=3.44, P=0.015)。耳屏内组出现2例耳垂麻木,1例暂时性面瘫;口内组有2例术后积液,未观察到神经损伤迹象。术后随访1~54个月,两组均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采用单一耳屏内或口内隐蔽切口入路于内镜辅助下切除面颊中部良性肿瘤均可获得较好的美观及微创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手术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维打印技术联合多功能 板治疗儿童下颌骨骨折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打印技术与多功能 板在儿童下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纳入2006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采用手术治疗的儿童下颌骨骨折患者4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10岁(4~12岁)。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22例)和常规组(20例)。观察组通过术前制作多功能 板,并将患者的CT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对移位的下颌骨进行虚拟复位,应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颌骨复位模型,在复位模型上模拟手术操作,确定内固定装置的型号与位置并塑形,术中按术前设计行骨折的复位、固定。常规组采用传统方法行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咬合关系及随访情况,分析三维打印技术与多功能 板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观察组的术中总出血量[(30.25±4.02)ml]和手术时间[(64.3±9.2)min]均显著少于常规组[分别为(35.13±5.69)ml和(84.6±13.9)min]( F=6.18, P=0.003; F=1.32, P=0.001)。观察组的咬合关系优良率[96%(21/22)]显著高于常规组[85%(17/20)]( F=4.27, P=0.039)。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组1例咬合关系欠佳,1例术后感染;常规组3例咬合关系欠佳,1例神经损伤,牙根、牙胚损伤各1例。 结论:三维打印技术联合多功能 板应用于儿童下颌骨骨折,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精准的作用,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微创拔除法与传统拔除法临床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微创拔牙技术与传统拔牙技术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可能并发症,手术时间及术后疼痛程度的发生情况,进一步评估微创拔除法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需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160例患者,均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口内未见患牙,拍摄锥形束CT(CBCT)判断第三磨牙阻生情况。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微创拔牙法拔除,对照组采用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记录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传统拔牙术比较,微创拔除患者术后张口受限程度、干槽症、术后出血、伤口愈合延迟等并发症明显减少( P<0.01),微创拔牙术的患者拔牙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程度轻( P<0.01)。 结论:微创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能够缩短拔牙手术时间,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减少,微创拔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口腔黏膜补片修复输尿管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补片(OMG)技术修复输尿管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14家医学中心2015年6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75例输尿管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49例,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32例,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56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3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3例,东部战区总医院4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4例,贵州省人民医院2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例,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5例,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例,山东省立医院1例。男133例,女42例。年龄(35.0±17.2)岁。体质量指数(BMI)(23.1±4.1)kg/m 2。输尿管狭窄原因分别为内镜手术后88例(50.3%),先天性狭窄55例(31.4%),既往输尿管成形手术失败29例(16.6%),体外冲击波碎石史13例(7.4%),放疗史3例(1.7%),其他6例(3.4%)。输尿管狭窄位于左侧116例(66.3%),右侧58例(33.1%),双侧1例(0.6%)。狭窄长度(4.7±1.8)cm。狭窄位于输尿管上段108例(61.7%),肾盂输尿管连接处63例(36.0%),输尿管中段4例(2.3%)。所有患者均使用OMG修复输尿管狭窄,其中采用舌黏膜127例(72.6%),唇黏膜32例(18.3%),颊黏膜16例(9.1%)。手术方式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组)84例(48.0%),传统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87例(49.7%),开放手术4例(2.3%)。对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进行亚组分析,两组的年龄[(32.0±18.3)岁与(37.0±15.9)岁, P=0.040]、BMI[(22.5±4.3)kg/m 2与(23.7±3.6)kg/m 2, P=0.028]、狭窄病因中的内镜手术损伤例数[34例(40.5%)与53例(60.9%), 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和所需口腔黏膜长度。术后7~9周行输尿管造影检查示重建段通畅,或肾积水未复发定义为手术成功。 结果:本研究175例,手术总成功率97.7%(171/175),其中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成功率分别为96.4%(81/84)和98.9%(86/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51)。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44.7±85.8)min和(222.7±83.5)min( P=0.116),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9±38.6)ml和(68.4±45.5)ml( P=0.217),应用口腔黏膜长度分别为(5.0±2.0)cm和(4.6±1.5)cm( P=0.3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3例(13.1%)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漏尿、淋巴漏、伤口感染等,Clavien-Dindo≥Ⅲ级并发症仅2例(1.4%),均为术后发生输尿管膜性狭窄,行内镜下治疗后膜性狭窄解除。术后3个月内口腔黏膜获取处并发症生率为12.0%(21/175),包括开口困难、疼痛、肿胀等。口腔黏膜获取长度为<2 cm、2~4 cm、>4 cm亚组的口腔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5.1%(9/175)、6.9%(12/1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OMG修复输尿管狭窄是安全可行、效果可靠的输尿管重建技术。目前临床上应用OMG修复以微创手术为主,机器人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对比,在手术时间和成功率上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龋病病因学研究与临床诊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龋病是发生于牙体硬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加重或诱发全身疾病的主要口腔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高通量多组学技术、疾病动物模型与临床队列研究的进步,以及新型口腔材料与数字化、微创技术的发展,龋病的病因学研究与临床诊疗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生命周期龋病管理理念更将龋病纳入全身慢性病防治体系,为不同年龄段龋病的群体管理和不同风险因素的个体化防治指明了方向。应进一步加强龋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加快龋病防治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器械的临床验证,为龋病的早期诊断、综合预防以及功能与美学并重的微创诊疗提供有力手段,推动我国龋病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瓷贴面粘接技术操作规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瓷贴面由于具有微创、美观、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已成为口腔美学微创修复的主流技术之一。粘接是保证贴面固位、边缘封闭,并影响修复体临床使用寿命的关键步骤。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瓷贴面粘接技术操作规范,标准化该技术的临床操作流程,以提高瓷贴面的长期修复成功率,促进瓷贴面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