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手术显微镜在牙体牙髓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口腔手术显微镜应用于牙体牙髓病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选取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2014级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7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法将学生分为A组和B组,每组38名学生。在牙体牙髓病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口腔手术显微镜进行G.V.Black I类洞窝洞预备和髓腔通路预备操作,教师对学生在口腔手术显微镜下和直视下的操作分别进行评分,针对口腔手术显微镜下操作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口腔手术显微镜下和直视下窝洞预备评分分别为(90.16±3.01)分和(90.72±2.57)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口腔手术显微镜下和直视下髓腔通路预备评分分别为(92.30±2.82)分和(88.93±2.31)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3%(67/75)的学生认为口腔手术显微镜的应用有助于学习临床操作技巧,29.3%(22/75)的学生在口腔手术显微镜的调节和操作方面存在困难。 结论:口腔手术显微镜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髓腔通路预备操作,学生对口腔手术显微镜的熟练使用仍然需要专门培训和授课教师的教学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动静态导航技术在牙髓根尖周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根管治疗及根尖手术是处理牙髓根尖周病的常规方法。相比裸眼操作,口腔手术显微镜的普及和应用有效提高了治疗精准度及预后。然而,在面临严重根管钙化、根尖周病损定位困难或毗邻重要解剖结构等复杂情况时,即使经验丰富的术者在进行显微牙髓治疗的过程中也存在风险因素。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动静态导航技术为应对疑难复杂牙髓根尖周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新模式,即通过锥形束CT拍摄、口内扫描、结合导航软件设计手术虚拟入路,继而在三维打印导板或实时导航设备的辅助下进行精准根管治疗或根尖手术。本文对导航牙髓治疗的分类、特点以及国内外临床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显微牙体预备手术操作规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牙体预备手术是口腔修复治疗不可或缺的核心操作,显微牙体预备手术可提高牙体预备的精确性和预备质量。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显微牙体预备手术操作规范,标准化该技术的设计要点和操作流程,突出其与传统裸眼水平下牙体预备手术的区别,以促进显微牙体预备手术的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在口腔鳞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根治术后缺损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效果。方法:在10具新鲜尸体上进行双侧旋髂浅动、静脉的解剖测量。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口腔鳞癌术后缺损患者,术前使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查标记穿支位置,根据口腔内缺损组织的面积设计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制备皮瓣并转移至口腔,显微镜下吻合动、静脉。术后随访6~30个月,观察皮瓣的存活情况及口腔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0具新鲜尸体完成双侧解剖,共获得20侧旋髂浅动、静脉的解剖数据。旋髂浅动脉直径为(1.94±0.30) mm,浅支直径为(0.94±0.25) mm,深支直径为(1.25±0.27) mm。至少有2条来自深支的肌皮穿支穿过缝匠肌[(2.15±0.37)条],肌皮穿支直径为(0.75±0.15) mm。旋髂浅静脉直径为(1.72±0.14) mm。浅支动脉蒂长度为(6.5±1.2) cm,深支动脉蒂长度为(8.5±1.9) cm,静脉蒂长度为(9.2±2.1) cm。共选择16例口腔鳞癌术后缺损患者,男14例,女2例,年龄31~70岁,平均48.8岁。切取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面积6 cm×4 cm~12 cm×6 cm,血管蒂动脉平均长度约6.8 cm,静脉平均长度约7.6 cm。1例术后出现皮瓣静脉危象,皮瓣坏死,其余患者皮瓣均存活良好。2例出现供区淋巴瘘,拔管延迟。16例术后随访6~30个月,1例9个月时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余患者未发现复发或转移;供区未见并发症,患者对口腔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厚薄适中,质地柔软,血管蒂直径及长度恒定,血供稳定,供区瘢痕隐蔽,是修复口腔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缺损的良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唾液腺基底细胞腺瘤类器官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人唾液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体外类器官模型。方法:纳入2021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确诊的唾液腺BCA患者1例(66岁女性),收集其手术切除新鲜肿瘤组织,在以基质胶固态液滴为基础的培养液中行体外类器官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类器官生长情况;14 d后将类器官用4%中性多聚甲醛固定,琼脂预包埋石蜡包埋法制成石蜡块,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学形态观察及p63、Ki67、细胞角蛋白14(cytokeratin14,CK14)、β-联蛋白(β-catenin)、S-100、钙调理蛋白(calponin)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类器官鉴定。结果:构建的BCA类器官光镜下局部呈分叶结节状,类器官细胞巢周围嗜伊红玻璃样物质沉积,与BCA组织形态学相似;免疫组化显示类器官细胞表达CK14、p63,β-联蛋白核阳性,提示类器官保留了BCA原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结论:初步建立了人唾液腺良性肿瘤BCA体外类器官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种植体-基台细菌微渗漏引起种植体微间隙周围组织炎性渗出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大鼠体内实验探讨种植体-基台界面细菌微渗漏现象以及软组织炎症情况。方法:无菌条件下在定制的种植体内部加入0.25 μl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悬液(10 9 CFU/ml),连接基台后置于含1 ml培养液的Ep(eppendorf)管中培养,7和14 d后取样接种于培养基,厌氧条件下继续培养,观察细菌生长情况。选用雄性SD大鼠6只,拔除上颌双侧第一磨牙1个月后分别于各拔牙窝内植入1枚种植体,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枚)。黏膜下愈合1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清洁种植体内部后,实验组种植体内部加入0.25 μl Pg悬液(10 9 CFU/ml),阴性对照组加入0.25 μl牛脑心浸液,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材料,各组均连接消毒后的穿龈基台。二期手术后28 d取样,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种植体内细菌总量和Pg数量,对种植体周围黏膜的炎性渗出特征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定量分析。 结果:培养7和14 d后取样接种的培养基上均可见Pg生长。实验组种植体内部Pg的拷贝数为10 2~10 4,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未检测到Pg。同时,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实验组种植体微间隙周围结缔组织内存在炎性细胞聚集,从微间隙处向冠方和根方炎性细胞密度逐渐减少,而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种植体周围结缔组织中仅存在散在炎性细胞。实验组冠方0.25~0.50 mm区域、冠方0.25 mm至微间隙处、微间隙处至根方0.25 mm区域、根方0.25~0.50 mm区域炎性细胞密度[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976(655)、1 673(1 245)、2 267(819)和895(162)个/mm 2,均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组相应位置[分别为201(180)、321(351)、309(236)和218(272)个/mm 2]( P<0.05)。 结论:大鼠口腔种植体内部的Pg可发生微渗漏,引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性渗出,且该炎性渗出的分布具有一定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颊黏膜鳞状细胞癌细胞系SCC117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中国人颊黏膜鳞状细胞癌(BMSCC)细胞系SCC117,分析并鉴定其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纳入2011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例BMSCC患者(59岁中国男性),采用改良组织块培养法对其原发灶手术标本进行体外原代培养,连续传代稳定生长后建立人BMSCC细胞系SCC117。光学显微镜和电镜观察SCC117细胞形态特征,通过生长曲线、染色体核型、异种移植裸鼠成瘤实验等分析其基本生物学特征,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CK14)、肿瘤相关蛋白视网膜母细胞瘤抑制蛋白(RB)、P53、上皮钙黏素(E-cadherin)、P21、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表达情况,PCR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携带情况。基因组 DNA 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析鉴定细胞系身份。结果:人BMSCC细胞系SCC117已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超过150代。SCC117细胞呈多角形镶嵌状生长,失去接触抑制,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细胞桥粒结构及张力原纤维。免疫组化显示,SCC117细胞CK14阳性,倍增时间为40.16 h。染色体众数集中在67~69条之间,为亚三倍体。接种SCC117细胞的4只裸鼠均成瘤,SCC117细胞系具有异种致瘤能力,HE染色显示,裸鼠移植瘤与人原发肿瘤组织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一致,均为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人原发肿瘤及裸鼠移植瘤组织中RB、P53、E-cadherin均为阳性,P21弱阳性,PTEN阴性。PCR结果显示,SCC117细胞系的HPV检测为阴性。STR序列分析结果显示,SCC117细胞系来源于原发肿瘤组织,未被其他细胞系交叉污染。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中国人BMSCC细胞系SCC117,可为无HPV感染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尤其是BMSCC的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选择性与完全去龋技术治疗恒牙深龋近髓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选择性与完全去龋技术治疗恒牙深龋近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就诊的恒牙深龋患者52例(患牙52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选择性去龋组)和对照组(完全去龋组)各26例(患牙26颗),分别在口腔手术显微镜下以对应方法去龋。根据去龋完成后是否露髓,采用iRoot BP Plus直接盖髓或TheraCal LC间接盖髓,流体树脂封闭牙本质层,3M复合树脂分层充填窝洞。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术中露髓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术后1周的疼痛程度;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术后随访6个月的并发症;采用符合方案分析和意向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的成功率。结果:选择性去龋组的术中露髓率(0%)明显低于完全去龋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4);选择性去龋组术后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为(2.9 ± 0.7)分,明显低于完全去龋组(3.3 ± 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120,P = 0.039);选择性去龋组的术后并发症(2例牙髓炎)与完全去龋组(1例根尖炎和2例牙髓炎)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69);符合方案分析结果显示,选择性去龋组术后半年的成功率(91.30%)和完全去龋组的成功率(87.50%)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失访不计入 = 0.696,95% CI 失访不计入:0.128 ~ 3.790,P失访不计入 = 0.675)。意向治疗分析结果显示,选择性去龋组术后半年的成功率分别为80.77%和92.31%,完全去龋组的成功率分别为80.77%和88.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失访全部失败 = 1.000,95% CI失访全部失败:0.328 ~ 3.047,P失访全部失败 = 1.000;RR失访全部成功 = 0.667,95% CI失访全部成功:0.121 ~ 3.666,P失访全部成功 = 0.641)。结论:与传统完全去腐技术相比较,选择性去龋技术牙髓暴露风险低、微创、术后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建议在恒牙深龋近髓患者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态导航辅助下颌第一磨牙钙化根管显微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牙髓钙化是根管治疗难度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口腔手术显微镜、超声设备及 CBCT等技术的联合应用极大的提高了牙髓钙化治疗的成功率,但是在临床上仍有部分根管因严重钙化而导致根管口难以定位、根管无法疏通或造成根管侧穿、台阶形成及器械分离等并发症.动态导航技术可利用数字化数据进行手术方案或路径规划、位姿标定与跟踪定位、图像配准等方法,使医生在术中精确把握病损与手术工具的空间位置和相对关系,实现精准观察和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显微超声技术结合CBCT诊治恒牙变异根管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显微超声技术结合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恒牙变异根管诊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83例常规治疗失败的变异根管经显微根管再治疗过程及愈后,主要通过术前分析CBCT影像中变异根管的数量、位置、钙化程度、弯曲方向,在口腔手术显微镜下应用超声治疗仪探寻变异根管,镍钛预备、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总结变异根管类型及治疗并发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83例变异根管中,80例成功寻及并疏通,1例发生带状穿孔,MTA即刻修补,2例未疏通至根尖,经0.5~2年复查无临床症状及体征,X线表现无异常.结论:应用显微超声技术结合CBCT能有效定位、疏通恒牙变异根管,提高治疗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