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颏部W形截骨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颏部W形截骨成形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接受颏部截骨整形患者38例,男5例、女33例,年龄20~41岁,平均27.3岁。术前行头颅锥形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颏部延长、缩窄及前移或后退的距离。口内切口行颏部W形截骨,调整两侧游离骨块间夹角、下移及前移距离,改变颏部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随访3~24个月,通过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照片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38例患者颏部垂直延长2~5 mm,平均3.0 mm。水平变窄宽度3~7 mm,平均5.6 mm。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10.6个月。术后无血肿、伤口裂开、意外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永久性神经感觉障碍等并发症出现。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唇区域短暂神经感觉丧失,在随访期间均自行恢复,所有患者对面型改善满意。结论:颏部W形截骨术保留颏部中央骨质与颏舌肌和颏舌骨肌的附着,不影响口腔正常解剖与生理功能,截骨后去除骨质及双侧骨块移动灵活,可三维有效地改变颏部的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达到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个体化聚醚醚酮在上颌骨缺损精确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定制聚醚醚酮(PEEK)在上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13例行上颌缺损的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15~62岁,平均28.6岁。6例上颌骨良性病变及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均采用个体化PEEK置入修复。13例患者术前均拍摄颌面部CT,然后三维重建获得上颌骨缺损模型,6例上颌骨良性病变患者通过虚拟手术计划制定肿瘤切除范围,获得相应的上颌骨缺损模型,并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根据虚拟手术计划设计、制作并打印手术截骨导板。然后在截骨导板辅助下切除肿瘤,植入PEEK。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通过术前颌面部CT三维重建直接获得上颌骨缺损模型,然后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术中置入PEEK,如腭部缺损则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患者面部外形、咬合关系、眼球位置及活动度,统计患者满意度。术后1个月行CT扫描,将CT数据同术前虚拟手术设计数据进行拟合比较,评估PEEK置入位置的精确度;测量评估手术前、后眼球突出、上抬或内陷、下移的复位矫正情况,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3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顺利完成PEEK置入手术,其中2例患者PEEK置入时与眶下壁区缺损不完全匹配,经调磨后就位。一期重建的5例骨纤维病变患者术中行抽屉式切除术,保留了牙槽骨;7例二期重建患者中,2例为腓骨肌皮瓣修复术后利用PEEK支撑眶底改善外形,3例上颌骨缺损患者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分割口、鼻腔。术后伤口愈合良好,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个月复查时,患者面部对称性及眼球位置术后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眼球运动正常无受限,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CT图像拟合显示PEEK置入位置准确,误差为(0.68±0.12) mm。6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眶容积(26.37±0.94) ml,眼球高度(0.98±0.48) mm,眼球突度(1.10±0.28) mm,分别较术前的(24.06±0.85) ml、(3.83±0.81) mm、(2.53±0.67)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7例上颌骨缺损患者术后眼球高度(0.77±0.42) mm,眼球突度(0.61±0.31) mm,较术前的(2.03±1.07) mm、(2.01±0.34)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随访时间1~27个月[(12.0±7.6)个月],出现1例感染排异、1例肿瘤复发,行PEEK拆除术,其余11例未发现肿瘤复发及PEEK感染排异。 结论:个体化定制的PEEK,在虚拟手术计划辅助下,必要时联合软硬组织瓣,可以精确恢复上颌骨外形,支撑眶底,有效提高上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病因特点和临床治疗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17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的发病因素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方法:回顾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7例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63.6±9.6)岁(43~82岁)。对其原发疾病、发病因素、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随访至少1年,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者12例,骨质疏松5例;诱因为拔牙者11例,自发4例,不良可摘义齿2例;发病部位位于上颌骨6例,下颌骨10例,上、下颌骨同时累及1例。17例患者均使用抗坏死类药物,其中单独皮下注射地舒单抗1例,静脉使用双膦酸盐16例,其中5例患者同时口服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给药时间为(10.1±3.9)个月(3~18个月)。手术治疗17例,15例患者的创口一期愈合,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再次出现颌骨暴露,行第二次手术治疗后创口愈合。结论:拔牙为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最常见诱因,下颌骨多于上颌骨,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BRONJ)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南京市口腔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20例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与结果进行分析。其中男14例,女6例,发病时的平均年龄为65.4岁(48~81岁),其中男性67.4岁,女性60.7岁。处于第1阶段9例,第2阶段7例,第3阶段3例,1例患者上颌第2阶段、下颌第3阶段。对于部分处于第1阶段或第2阶段、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全麻手术或手术创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评估的结果,若局部已形成完整的死骨,则在局麻下进行死骨摘除术;对于病变区死骨尚未完全分离患者,行颌骨部分切除术。对于发生在下颌骨且症状较重的第3阶段BRONJ患者,如形成了口内、外瘘管,发生了病理性骨折,或病变累及下颌骨下缘等颌面部骨质,在全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行节段性截骨术。结果:本组20例,有6例(含1例病变同时累及上、下颌骨患者)接受了死骨摘除术,11例接受了颌骨部分切除术,4例(含1例病变同时累及上、下颌骨患者)接受了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随访1~67个月,平均32.8个月,其中4例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的患者治愈,6例通过颌骨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达到临床无症状,其余患者疼痛、死骨外露等症状减轻,病程明显减缓。结论:死骨摘除术和颌骨部分切除术可使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患者症状减轻,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作为较彻底的治疗方法,可考虑作为病变为下颌骨第3阶段且全身状况较好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成釉细胞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生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成釉细胞瘤(AM)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AM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并有明确病理诊断的AM患者的基本信息。对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特征以及复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不同分组之间的年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肿瘤位置,手术方式及病理类型差异分析采用 χ2检验,采用ROC分析获得年龄的最佳截断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复发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分析术后无复发生存周期。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 结果:对330例AM患者的研究中,男性患者207例(62.73%),女性123例(37.27%),年龄(33.44±15.41)岁。肿瘤多位于下颌骨(91.21%),共125例患者出现了复发,总体复发率为37.88%。病理类型以经典型成釉细胞瘤为主(242/330,73.3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保守性手术(包括刮治术和摘除术)( P<0.01)及病理类型为经典型成釉细胞瘤( P<0.01)是AM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提示,非经典型AM与经典型AM之间无复发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采用根治性手术与保守性手术之间无复发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COX回归分析表明手术方式为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风险比( HR)=0.287,95%可信区间( CI):0.177~1.467];经典型AM也是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 HR=2.792,95% CI:1.759~1.432)。125例复发患者平均复发周期为2.64年。非经典型AM术后复发周期长于经典型AM( P<0.05)。下颌AM复发周期长于上颌AM( P<0.05)。在复发患者中,共9例(9/125,7.2%)出现恶变,2例患者出现转移。 结论:成釉细胞瘤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保守性手术及经典型AM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相较于根治性手术及非经典型AM,其无复发生存时间较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43岁[(31.9±9.0)岁]。术前均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上颌骨进行重建,根据缺损区需要恢复的最佳形态确定截取髂骨的范围,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头模及导板,在头模上进行钛网的预弯制,术中根据导板进行取骨和Onlay植骨。术后6~9个月进行种植修复,4~6个月后行烤瓷冠修复。观察植骨术后6个月髂骨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种植体植入前测量牙槽嵴近远中、垂直向及唇腭侧的骨量提升高度,烤瓷冠修复6个月后观察种植体周围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髂骨移植后、种植体植入后疼痛进行评估,手术当天及术后4个月采用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评估种植体稳定性。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8个月[(33.3±9.7)个月]。8例非血管化髂骨全部成活。植骨后轻度感染1例,种植体植入后出现牙龈炎性增生1例,经治疗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种植体周围炎,移植骨未见明显吸收。缺牙区牙槽嵴近远中骨量提升为30.28~39.67 mm,垂直向骨量提升为9.58~11.32 mm,唇腭向骨量提升为2.06~7.41 mm。种植体均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植入后VAS为(3.4±0.7)分,较髂骨移植后的(7.3±2.0)分明显降低( P<0.05)。术后4个月的ISQ(84.4±1.9)与手术当天(72.9±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可提高移植骨成活率;术后给予种植修复,可减轻疼痛,能够较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观,获得满意的口腔生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transoral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vestibular approach,TOETVA)近年成为研究热点。由于技术、器械、观念等因素,各中心报道的TOETVA适应证及禁忌证有所异同。故本文从客观因素如腺体大小、恶性肿瘤清扫彻底性、颈部因素、特殊类型甲状腺炎、口腔颌面因素和其他因素,以及主观因素即患者意愿,对TOETVA的适应证、相对适应证、相对禁忌证、绝对禁忌证进行综述,旨在帮助甲状腺外科医师更全面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行TOETVA,并作出最优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髓细胞白血病蛋白1长型高表达与恶性多形性腺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骨髓细胞白血病蛋白1(myeloid cell leukemia-1,Mcl-1)的两种异构体骨髓细胞白血病蛋白1长型(myeloid cell leukemia-1-long,Mcl-1L)和骨髓细胞白血病蛋白1短型(myeloid cell leukemia-1-short,Mcl-1S)在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中的表达,并评估该类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7年7月开滦总医院、华北理工大学口腔医学院两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并成功随访的MPA患者56例,良性多形性腺瘤患者52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cl-1L和Mcl-1S在MPA中的表达水平,观察两者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对比蛋白水平,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组,并经Kaplan Meier曲线分析总体生存时间,Log 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Cox多因素回归生存分析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果:qPCR分析显示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相比,Mcl-1L mRNA在66.1%(37/56)的MPA患者中呈高表达,Mcl-1L在腮腺、舌下腺及其他部位的MPA中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21±1.07、2.12±1.08、1.83±0.81)均显著高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1.00±0.19)( P<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Mcl-1L在腮腺、舌下腺及其他部位MPA中的蛋白表达(分别为1.02±0.43、0.71±0.29、0.70±0.30)均显著高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0.39±0.08)( P<0.01)。Mcl-1L高表达与肿瘤大小( P=0.002)、淋巴结阳性( P=0.045)显著相关。Mcl-1L高、低表达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7),Mcl-1L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24.79±9.71)个月]显著短于Mcl-1L低表达的患者[(30.59±9.01)个月]( P=0.017)。Cox多因素回归生存分析证实Mcl-1L高表达是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Mcl-1L高表达与MPA患者整体生存时间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颌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骨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在髁突中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采用下颌骨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行骨折复位的28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5岁;左侧髁突骨折11例,右侧13例,双侧4例。术中于下颌骨后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口长度为2~3 cm,平行于面神经走行钝性分离,直接穿过腮腺及咬肌,不必刻意解剖面神经,暴露骨折线后,直视下以2块4孔钛板复位固定骨折断端。于术后3 d及3~6个月期间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容包括:术后血肿、术后感染、神经损伤、涎瘘、最大张口度、张口型、咬合关系、瘢痕情况等。结果:28例患者骨折断端均复位良好,无神经损伤,涎瘘等并发症,仅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3个月后进行二次手术取出钛板。所有患者出院时张口度为1.5~3.8 cm,平均3.1 cm,较手术前(0.5~2.0 cm,平均1.2 cm)均有明显改善。1例患者开口时颏部稍偏向患侧,术后配合颌间弹性牵引3~5 d,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其余患者张口口形均基本正常。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瘢痕均不明显,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所有患者于术后3~6个月拍摄术后CT及三维重建,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结论:下颌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对于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效果良好、方法简单、高效、快捷,不需要解剖面神经,不仅能够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损伤面神经的可能性,而且术后瘢痕也较隐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颌角截骨联合高密度聚乙烯隆颏的面下部轮廓重塑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角截骨联合高密度聚乙烯(MEDPOR)假体植入隆颏一次性面下部轮廓成形术的可行性及手术注意事项。方法:2010年6月至2016年8月,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18例女性患者(年龄22~36岁,平均28岁),均一次性完成下颌角截骨联合MEDPOR假体植入隆颏面下部轮廓成形术,定期随访并观察手术效果。结果:18例患者手术平均用时2 h,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除1例患者术后血肿致局部瘀斑2周消退外,其余患者术后1周出院。术后经2个月至3年随访,面部比例协调、双侧对称、口腔开闭运动及咀嚼功能正常,手术效果均满意。结论:下颌角截骨联合MEDPOR隆颏一次性面下部轮廓成形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