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伤寒杂病论》总结张机在中医外科中的辨证论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方书之祖,开辨证论治的先河,在《素问·热论篇》的基础上,总结东汉以前医家著作,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完成.本书不仅论述外感热病,同时也包括内伤杂病、妇科、外科疾病的诊治,所录外科病证如痈肿肠痈、浸淫疮、阴阳毒、百合病等,其辨证治法至今仍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经查阅文献发现,张机在外科疾病的诊治中具有以六经辨证为本,重视疾病传变,重视脉诊,以经方为主,采用合方,内外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等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黄帝内经》"肾实"理论探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辨证论治乃中医学的特点与精髓,而脏腑辨证则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然脏腑辨证中不乏出现理论"盲点",如辨肾病析其虚者众、言其实者寡.《黄帝内经》中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唯肾脏自古以来有"肾无实证"之说,古代不少先贤,受钱乙"肾主虚,无实也"之论,偏崇肾虚一端,本文拟通过整理《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的肾实论述,析肾无实之源,探肾实之理,正肾实之位,明肾实之因,辨肾实之证,立肾实之法,建立并完善肾实理论,以期能够应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医对慢性鼻炎的认知及“鼻窒”的定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梳理中医学对慢性鼻炎的认知与命名的发展脉络,发现以鼻塞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在《黄帝内经》与《武威医简》中已见记载,但未提出病名。古代医家多数未将慢性鼻炎与急性鼻炎等病严格区分,古籍中的“鼻齆”“鼻塞”“不闻香臭”“鼻窒”“鼻塞不闻”“气息不通”等病证包含相当比例的慢性鼻炎。近代中医曾将“鼻渊”“鼻齆”“鼻塞”等中医病名与西医之慢性鼻炎对应,“鼻渊”使用较广,但因词不达意而遭淘汰。1970年代,多部教材提出将“鼻窒”用作慢性鼻炎的中医病名。1980年第4版全国中医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首次将“鼻窒”确立为规范病名。“鼻窒”病名虽然在术语定名的单义性、科学性上也存在欠缺,但通过统编教材、标准规范、临床指南等途径的大力推介,仍被中医界普遍接受。“鼻窒”的规范化过程表明,古代文献中不存在慢性鼻炎的等价中医病名。提示中西医病名对照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且即便如此,也经常徒劳无功。在阅读和利用中医古籍时,必须了解术语内涵的古今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西医结合新病名"耳眩晕"的衍生与确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耳眩晕"是现代中医新病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耳源性眩晕。中医很早就观察到眩晕症状,耳眩晕包含于中医古籍"眩冒""掉眩""眩晕""风眩""真眩晕"等病症内,其中"真眩晕"与现今耳源性眩晕较为接近。"耳眩晕"是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在中西医结合背景下创造的新病名,它诞生于中医学全国统编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第4版和第5版,现已成为中医规范术语,其定义和对应西医病名均已基本统一。现代中医内科疾病眩晕定义宽泛,耳眩晕亦包含在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日本汉方医对疫病治疗的探索:以“特效药”巴豆、鲊荅治疗霍乱的发现与推广为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日本安政霍乱大流行时期(1858—1860),汉方医并河济民发现使用巴豆治疗霍乱疗效显著,浪华某位医者发现鲊荅(走兽、牲畜的内脏结石)对霍乱也有显著效果。此后,伊予国小松藩藩医和尔子让听说了并河济民对巴豆的运用,兴法府医官马杉质也听闻了浪华医者的事迹。和尔子让在临证治疗中对巴豆进行试验,马杉质也验证了鲊荅的疗效。二人各自结合中医古代典籍,运用中医学理论阐释巴豆、鲊荅治疗霍乱的功效,将之视作霍乱“特效药”进行应用,并予以推广。和尔子让以巴豆为霍乱“特效药”的观点受到当时日本汉方医学界的关注。马杉质推广鲊荅的后续,由于缺乏资料暂不可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平刺"与"平针"术语考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医学药名词》以"平刺"为规范名,以"横刺""沿皮刺"为又称,释义为:"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15°左右角度刺入的方法"。考察多种古代文献可知,这一释义与"横刺""沿皮刺"是相符的,"直针刺""卧针刺""横针""横刺""沿皮刺""地平刺""皮下刺"都是同义词。而"平刺"在首见文献《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的含义却与此释义根本不同,是指进针后以达到得气为主而不分补泻的方法,即后世平补平泻法的雏形,与针刺角度毫不相干。所以,将"平刺"作为"横刺""沿皮刺"的规范词值得商榷。在实际使用中当注意"平刺"及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避免失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蒙古国中医药发展现状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蒙古国是毗邻我国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卫生保健主要由国有医疗机构、私营诊所和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三部分构成,覆盖面广但资源不均。由于民风及气候原因,该国消化系统疾患较为常见,导致蒙古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肝癌等。蒙古国与中国地理相近、文化亲缘,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较其他国家更为民众所接受。蒙古国的传统医学与中医学长期相互交流与影响,互相促进发展,并受到蒙古国法律的保护。目前蒙医的传承、蒙药的研发与保护、非药物疗法的推广等问题是制约蒙中传统医药发展的因素。建议蒙中传统医学通过联合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加大草药研发与保护力度、扩大非药物疗法的应用,共同推进传统医学在世界的发展与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引用中医脉诊情况探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梳理并分析《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脉诊内容,发现该书在脉学理论方面,载有《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脉法及营气运行规律,《难经》独取寸口脉法及寸关尺理论,《脉经》人迎气口脉法及三部分候五脏理论,《脉诀》及其注释点评著作的七表、八里、九道脉等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的学术观点;在脉理解释方面,援引多位名医注解,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及天文术数知识,并结合古代伊朗医学背景和本土医疗经验进行讲解;在诊脉手法方面,记录《难经》《脉诀》《类证活人书》等书中的“三指定三关”“布指调疏密”“浮中沉取脉”“足背脉断生死”等脉诊技巧;在影响脉搏因素方面,记录了男女脉、体质脉、四时脉。《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是作者拉施特在钻研中国文化和医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中东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将我国汉代以前至唐宋时期各式脉学理论重新编撰而成的波斯语中医学科普性著作。该书的问世表明中医脉诊在14世纪已推广至中东地区,并为当地医疗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该书作者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与钻研精神,为当下实现中医学与不同地域医学的跨文化沟通提供历史范例。书中保留的唐宋时期文献,可为深入了解中医古代脉学提供线索,但其中未讲解透彻或与现今临床实际不符的内容,在研究与运用时应注意甄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西汇通论胰腺的六经归属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基于西医学对胰腺生理、病理的论述,结合中医学对胰腺的古今认识及对胰腺疾病的诊治经验,从胰腺的生理、病理功能角度,论述其六经归属,认为其具有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属于太阴;其亦具腑的病理、生理特点,属于少阳。临床从该角度认识胰腺疾病,可更好地确立治疗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埃及中医药发展现状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埃及的医疗保险主要以政府及商业保险为主,覆盖率低且医疗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近年来,当地糖尿病、慢性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COPD、肝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古埃及传统医学与中医学有相似性,其现代传统医学则以阿拉伯医学为主。针灸作为中医药的主要形式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埃及,且在埃及有所发展,但尚未纳入其医疗保险体系。中医药在埃及的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建议在针灸、教育及发挥治未病特色上进一步探索,促进中医药在埃及的发展与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